书城励志方圆做人成功做事
19741200000046

第46章 处事变通之学(2)

(三)打破常规,别出心裁

苏秦曾经长期为燕国服务。滞留在齐国期间,他实际上是做一种间谍工作,目的是把齐国的攻击目标,转移到燕国以外的国家去。

有一次当苏秦回到燕国时,正好遇上齐国动员大军攻燕,夺走了十个城邑。燕王大吃一惊,把苏秦叫来对他说:“我一向偏劳先生居间斡旋,但事不奏效,竟演变成这样的结局。希望你到齐国去疏通一下,设法阻止这意外事件。”

简单地说,燕王认为这是苏秦的现任,他应该去把城邑夺回来。苏秦也觉得这是他的过失,就说:“好吧!我一定去夺回来!”

领土被敌国夺走了,现在要毫无代价地夺回来,这种交涉的任务当然是很艰难的。据《史记》记载,苏秦到齐国被齐王召见时,“俯而庆,仰而吊”。所谓“俯而庆”,是说苏秦在俯身相拜时说:“这次大王扩张领土,非常可庆可贺。”所谓“仰而吊”,就是慢慢抬起头来,说:“可是,齐国的命脉已到此为止了!”

即被庆贺,又突然被凭吊,这两种相反的态度,连续进行的这么快,即使不是齐王,任何人听到了,也会大吃一惊的。

听到这么出其不意的话,齐王愣住了,于是问道:“庆吊相随何速?”

苏秦不敢错过机会,立即解释说:“我听说:快饿死的人,也还是不敢吃鸟喙(一种毒草),因为愈是吃它,愈死得快。而我发现,燕虽是小国,燕王却是秦王的女婿,既然贵国夺走了燕国的领土,从此以后就得和强秦为敌了。像你这样只捡了一点便宜,却反而招致天下精兵来攻贵国的恶果,这不正如同吃了鸟喙一样的情况吗?”

齐王听了,脸色大变,说:“那该怎么办?”

苏秦见目的快达到了,便继续说:“古时候的成功者,大都懂得‘转祸为福,转败立功’的道理。所以我想如今之计,最好是立刻把夺来的领土还给燕国,燕国见被夺之城邑意想不到的又回来了,一定很高兴。而秦国也会认为贵国宽宏大度,也会很高兴的。这就是‘释旧怨,结新交’。由于这一点使燕秦两国对齐国友善的话,其他诸侯也必然如此。”

苏秦先出其不意使对方震惊,接着谈起情势大局,再提到厉害得失,时而威胁,进而哄骗,完完全全把对方玩弄于股掌之中。

齐王听完,说:“你说得有道理。”

于是,便把夺来的城邑全数归还给燕国。苏秦就这样顺利完成了无代价索还领土的任务。

一般说来,人们都习惯于常规思维,惯于按照通常的语言习惯的行为方式行事。但是,如果有人突然打破了常规,另辟蹊径,独出心裁地用超常的方式进行解释,那么,他的千方百计和行动便会引起人们的好奇心,促使人们怀着极大的兴趣去关注他,那么说服工作就可能顺利地进行。

(四)奇思异想,井水退敌

长江大河自古就是天然的防御工事,水攻也是许多名将常常采用的战术。三国时,曹操与袁绍战于冀州,曹操久攻不下,折兵损将,便采用谋士许攸之计,掘开漳河大提,放水淹没冀州,终于取得胜利。后来,关羽和曹操的大将于禁战于樊城,于禁率领七支精兵,并有勇将庞德为先锋。关公亲自领兵交战未能取胜,还受了箭伤。此时正直雨季来临,关羽派军士上山截住雨水通道,蓄了大量山洪,然后在一个雷雨之夜掘开土堤,山洪似万马奔腾势不可挡,将驻扎在平地于禁的七支精兵大部分淹死,生擒于禁、庞德,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水淹七军”。

然而,能用几桶井水把军力明显优于自己的敌人吓退的将军,历史上只有一个,他就是东汉西域校尉耿恭。别人的“水攻”是利用水的力量,而耿恭的“水攻”却是从心理上动摇敌方军心,就其运用兵法而言,可以与诸葛亮的空城计相媲美。耿恭在汉明帝时就任西域校尉。当时汉朝国力不强,北面的匈奴兵力却挺雄厚。耿恭才上任几个月,北匈奴单于就派大将领兵二万打进车师国,杀了归附汉的车师国国王。耿恭手中只有几千军马,但他并不示弱,主动进攻打了个大胜仗,杀了几千名匈奴后,后终因寡不敌众,只好退到城中坚守。

当时,另一个校尉关宠带着几千兵马驻扎在车师国前王部,无法支援耿恭。汉朝在西域没有其他兵马,耿恭可谓孤军作战。

匈奴的大将也很有心计。他知道形势对自己有利,再猛攻几次钭城后,采取围困的方法,不让粮食运进城,打算将耿恭困死。

耿恭早就做了准备,预称在城里下大批粮食,有了粮食,军心稳定。双方坚持了不少日子。匈奴大将深知城内粮食很多,又想出一条毒计,他把流进城里的河道全部堵死,人可以饿十天,却不能一日无水,他认为耿恭这下子算完了。

没过几天,城内便发生水荒。一天黑夜,耿恭选了一批勇猛的士兵,悄悄出城掘河,但匈奴军早有准备。双方混战一场,各有伤亡,河道未能掘开。

第二天,匈奴大将骑着马,让军士用长矛挑着几颗汉军士兵的头颅在城外耀武扬威。汉军也不示弱,也把昨夜斩获的匈奴士兵脑袋挂在城墙上。匈奴大将劝耿恭投降,否则就要把汉军渴死。耿恭说:“你把河道堵死就能就渴死我吗?没有河水我可以掘井。”匈奴大将仰天大笑,气焰嚣张,他说:“你尽管掘吧。从来没听说这里能掘出井水,除非有神灵保佑你。”耿恭下令,在城内东、南、西、北中等方位同时打井。可是井打了十五丈深,别说出水,连一点湿土都没见到。

城中已经断水,兵士们渴得没办法,只好喝马尿。马尿不够喝,又把粪挤出汁来解渴。生活条件实在太苦,兵士中起了恐慌。

由于缺水,士兵体力下降,连出城和匈奴死拼的可能都没有了。耿恭深知,惟一的出路就是打出井水。

打井的士兵饥渴难当,不免心灰意冷,耿恭亲自下到井中掘土。士兵见将帅如此,精神受到鼓舞,坚持不懈地挖下去。

匈奴大将望见城头守军个个唇焦口干,面黄肌瘦,认为已不堪一击。他下令第二天攻城。

当天夜里,汉军依然拼命掘井。掘到二十五六丈深时,土开始变湿。也就是说离水层不远了。

汉军士兵像喝了酒那样兴奋,猛力挖掘,到了快天亮时,有一口井涌出水来,打井终于成功了。

此时,守城的士兵来报告,匈奴军队正在城外集结,看来要发动进攻。

耿恭考虑了一下,认为自己的士兵连饥带渴,体力衰弱,就算马上喝足水,也不能恢复到打仗所需的体力,再说水少人多,一下子也分不过来。

于是,耿恭对士兵说:“我知道你们很渴,我也很渴,有一个方法让匈奴退兵,但是需要水。所以大家先不要喝,用桶把水装上,运到城墙上去。”

耿恭平日很得军心,自己又能以身作则,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士兵依然坚决执行了命令。运到城墙上的水只有十余桶,耿恭又让士兵放了十几个空桶在旁边。然后他挑了一批较强壮的士兵立在城墙上守卫。

刚布置妥当,匈奴大将就率领兵马来到城下。望见城墙上的大桶和严阵以待的士兵,匈奴大将疑惑不解,让士兵暂不进攻。

耿恭立在城头上,大声说:“大汉的将士有神灵保佑,你们堵了河道,有神灵给我们送水。我们的水比河水好喝多了。你们要想尝尝也可以。”

耿恭说完便让士兵一桶桶向城下倒水。万余名匈奴将士看得目瞪口呆。过了一会,不知谁先拨转马头,一会儿功夫,一万五千多匈奴兵马拼命往北跳。逃得像背后有鬼在追一样快。

“空城计”不能照搬,耿恭的“水攻计”能模仿,他们都是特定条件下的产物,但里面渗透的智慧,却是应当学习的无价之宝。

二、水无常势,变色龙术

无论从政经商,这种以变应变,乃至随机应变的策略,都是大有用武之地的。运用得好,可险处逢生,平步青云。事实上,每个有成就的企业家、政治家都把这一策略运用的烂熟,他们会成功利用每一个机会,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一)以变应变,上乘变术

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太宗皇太极因患中风,与世长辞。

在谁来接班的混战中,最有权势的多尔衮以大局为重,表现出政治家的远见和卓识。他站出来表态,拥立皇太极第九子福临为帝,改顺治元年,就是后来的清世祖顺治皇帝。当时福临6岁,连自己的生活还不能自理,又如何能治理国家?多尔衮决定帝年岁幼稚,吾与郑亲王分掌其半,左右辅政,年长之后当即归政。多尔衮后被尊为叔父摄政王。

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初封贝勒,因为在十位贝勒中,按年龄大小排行第九,所以也被称为“九生”。多尔衮英武超群。天聪二年,他年仅17,随太宗征内蒙察哈尔多罗部立过大功。天聪五年,皇太极设立六部,多尔衮掌管吏部。天聪九年,多尔衮率兵追击林丹汗残部,招降林丹汗之子额哲,获传国玉玺后献给皇太极,又立大功。在清王朝的奠基事业中,多尔衮贡献很多,还是颇有政治头脑的杰出人物。太宗死后,多尔衮名为摄政王,实则掌握着清朝最高权力。

明清之际,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到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已成燎原之势,李自成的大顺军和张献忠的大西军得到迅猛发展。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在西安正式建国,国号大顺。同年2月,起义军攻占太原、代州。3月,李自成率百万大军向北京进发。3月17日,兵临北京。两天后,崇祯皇帝自知大势已去,泣退众臣,亲手砍死了袁妃,逼死周后,又杀死女儿坤仪公主,然后自缢,农民军占领北京。

此时,满洲统治者正在关外盛京注视着关内形势的发展。4月4日,在尚不知李自成入京消息的情况下,大学士范文程上书多尔衮说:“当今正是摄政诸王建功立业,重休万世之时,应该进取中原,与‘流寇’争角。”

当即,多尔衮采纳了范文程的建议,打出“救民出水火”的旗号,4月7日祭天伐明。9日全军出动,13日兵至辽河。这时,得知北京城破,崇祯皇帝已死的消息,入主中原的形势越来越有利。便加紧向山海关进军。

早在京师危急的时候,崇祯帝命宁远总兵吴三桂回师。吴三桂慢慢腾腾,折腾了十几天,才走到河北丰润,得到李自成已攻占北京,于是又退回山海关不敢前进。吴三桂没想到,李自成不久即派唐通前来,带着其父吴襄的亲笔劝降信和犒师的银两,他入京,另派2万起义军把守山海关。他接受了犒师的银两,但却屯兵九口为自己留下一条后路,才慢慢地向京师而行。

走到滦州,听得逃来的家人吴福密报:家产悉数被抄,夫人、小姐被杀,父亲被囚,爱妾陈圆圆被闯将刘宗敏抢去做了压寨夫人。他马上又掉头回山海关,击走了李自成派来接防的那2万人。

不几日,李自成亲率20万大军前往山海关征讨。危急时刻,吴三桂采用方献庭的密策,派副将杨坤、郭云龙出关,向多尔衮送去密信一封,上书:西伯辽东总兵吴三桂谨上书于大清国摄政王多尔衮殿下:我朝李闯作乱,攻陷京师先帝惨遭不幸,祖庙化为灰烬。三桂受国厚恩,据守边地,意欲为君父复仇,怎奈地小兵少,不得不泣血而求助。我国与北朝(清及前身)通好二百余年,今无故而遭国难,北朝应亦念之,而且乱臣赋子当也北朝所不能容之。夫除暴安良者大顺也,拯危扶颠者大义也,救民水火者大仁也,取威定霸者大功也。索闻大王乃盖世英雄,值此摧枯拉朽之机,诚为时不再得,乞念亡国孤臣忠义之言,速即立选精兵,直入中协,三桂自率所部,以合兵而抵都门,灭流寇之宫帏,而示大义于中国。则我国之报于北朝者,岂惟财帛?行将裂地以酬,决不食言!

此信说明吴三桂已决心倒向清朝,和农民军作对。其个中原因究竟是什么?明末清初有个诗人叫吴梅村的,顺治九年作了一首《圆圆曲》,诗中说:

全家白骨成灰土,

一代红妆照汗青。

痛哭六师皆缟素,

冲冠一怒为红颜。

诗中透露,吴三桂之所以要引清军入关,只是为了爱妾陈圆圆。此话似乎有些过激,但仔细琢磨,也自有其道理。那吴三桂并非什么正人君子,他爱财、惜命,又极有官瘾,当然也不会不爱美色。

这个陈圆圆,本姓邢,母亲死后,其姨把她养大,故改了姨家的姓。她,家住姑苏,名沅,字畹芬,“蕙心纨质淡秀天成”,长大成人,竟色艺无双,被崇祯皇帝的周后之父物色入宫,周后想用圆圆夺田妃的宠,不料此计未成,田妃倒将圆圆遣出宫来,送给自己的父亲田弘遇享用。怎奈老夫少妇,终嫌非匹,“石崇有意,绿珠无情”。时值闯军大盛,时局动荡,为保产业,田弘遇想结拥重兵、握实权的吴三桂,邀其赴家宴。三桂在田府一见圆圆,立即为之倾倒,以保田氏胜于保国家的誓言,将圆圆强索到手。后来,明廷谕旨,饬令三桂迅速出关,军中不能随带姬妾,只好把圆圆留在北京,叫父亲吴襄看着。此番得家人来报,知自己的爱妾居然被掳,顿时气得七窍生烟,咬牙切齿,誓报此恨,而眼下又力量不足,怎能不忙如丧家之犬投奔清朝。

再说多尔衮已令清军向山海关进军,静观关内形势,寻隙进关。此时前锋刚到锦州,正在规划下一步行动。忽然,杨、郭二将持吴三桂邀书前来,清军赶快把书信转至多尔衮。

吴三桂的请求,无疑给了清军入关的极好机会,也正中多尔衮心怀。想当年,清军为打通入关之路,二次在宁远受阻,一次努尔哈赤受伤,不久便撒手而去;一次皇太极失败,险些丧命阵前。这次可不费一兵一卒就可入关,此乃天助大清。

于是,多尔衮当即决定,以变应变,要投下诱饵,招降事故三遂令才学深通的范文程,濡墨沾毫,写下回书:大清国摄政王多尔衮复书明平西伯吴三桂麾下,闻说李闯攻陷北京,明帝惨遭不幸,实在令人发指。为此,我定当率仕义之师,破釜沉舟,誓灭李闯,救民于水火。你思报君恩,与李闯不共戴天,实在是难能可贵的忠臣。以往你我长期为敌,今当捐弃前嫌,通力合作。古时候,管仲射桓公中钩,后被尊为仲父,辅佐桓公,遂成霸业。此等往事,足为今人良好榜样。你如率众来归,我大清必封以故土,晋爵藩王,一则国仇得报,二则身家可保,世世子孙,能长享富贵,当如带砺河山,永永无极。文程写毕,呈与多尔衮。多尔衮看过,命加封,交给杨、郭二人。这两人翻身上马,连夜赶回,向吴三桂复命。

吴三桂看了多尔衮的回信,知道清军已答应出兵,自己不觉腰也硬了,胆也壮了。从信中得知,自己如若投降清军,大清还能“封以故土,晋爵藩王”,更是觉得心里美滋滋的,连嘴巴也乐得合不上了。

4月21日,清军到达离山海关十里的沙河。吴三桂得知这个消息后,赶快率领500名精锐骑兵去迎接清军。他一见到多尔衮,立即跪拜称臣,又假惺惺挤出几滴眼泪,哭崇祯皇帝的不幸。他说:“启殿下,目前中原无主,务必请殿下迅速挥师入关,拯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多尔衮见吴三桂已是真心投降,赶快双手扶他起来,并下令叫人宰牛杀马祭天,与吴三桂折箭盟誓,表示双方从此精诚合作。吴三桂和他的500骑兵,于盟誓后立刻剃发留辫,改穿清人服装,表示完全归顺于清军。

第二天,多尔衮领清军,分三路浩浩荡荡开进山海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