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方圆做人成功做事
19741200000017

第17章 职场社交之道(8)

三、与上司和谐相处

老板是单位或部门的决策者,在日常工作中,常常让人感到最难相处的就是老板。其实,只要你明白了一些基本道理,你会发现,老板并非那么可怕;老板也是凡人。冲撞老板也会激发他的怒火,对你充满敌意。恨人是最可怕的,不要把自己撞在枪口上。与老板谈话,应注意方式方法、态度和时机问题。

老板永远是老板,一定要搞明白这一点。成为老板离不开而又绝非亲密无间的助手,你就能把握住身边的机会。

切记:在老板面前,别把头抬得很高。

(一)时刻顾及上司的面子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是要讲究“面子”的。老板的面子受损,会使他感到你对他怀有敌意,会使他感到自己的权威受到威胁和损害。所以,下级在提意见时一定要注意给老板留面子。

讲究面子这种偏好源自我国五千年的文化,绵绵不绝,又扎根于伦理型的社会人际关系的网络之中,根深蒂固,几乎无人能够幸免。

不分青红皂白不管是非,只是把面子作为一种维护大家共同利益的面纱,这种做法其实就是要做到一团和气,要“和为贵”。人人头上有青天,各自相安无事,自然皆大欢喜。这是中国人处理人际关系、迎合全社会的一个独特方式。从中国人在饭馆争着付钱到婚娶喜宴上的“见面礼”,无不透露出一个人的“面子”哲学。因此,这就成为一种传统而言,在公共场合,都是比较注意面子的,不但给别人面子,自己也要争面子。

“面子”哲学的另一面便是,除非迫不得已,决不首先撕破面子。即使是对手,心里已藏满刻骨仇恨,并且毒计连篇,表面上却依然面带微笑。而一旦有人敢于直言不讳,不给别人面子,这在中国人眼里已是具有相当的敌意了,甚至是发出挑战的信号。因为在逻辑上我们可以很方便地做出推论,即首先撕破了面子,那就肯定是出于迫不得已,或者是受人胁迫,或者便是心有怨气而不得不发。

我们大家全是中国人,即使这种“面子”哲学是错的,但在中国这种文化氛围和社会环境下,我们都会不可避免地套用中国人独特的思维习惯和模式,得出相似结论。所以,当你对老板的某项决策有不同看法时,千万要以恰当的方式提出来,给老板留点面子。

第一,老板的面子大。

如果自己的下属在公开场合使自己下不了台,丢了面子,那么这个下属肯定是对自己抱有敌意或成见,甚至有可能是有组织、有预谋地公开发难,这是老板心里经常想的。正如一位心理学家所说的那样:“人们都喜欢喜欢他的人,人们都不喜欢不喜欢他的人。”这样,在公开场合不给老板留面子的结果便是,老板要么给予以牙还牙的还击,通过行使权威来找回面子,要么便怀恨在心,以秋后算账的方式慢慢报复。其结果,自然是下属在提出批评和意见时所不愿看到的,也违背了他的初衷。他大概忘记了,无论是老板,还是他本人,都是中国人,都生活在充满人情儿、讲究人际和谐的同一个社会中。

作为公司老板,他十分注意自己在公开场合的面子,特别是在其他经理或者众多下属在场的时候,这决不仅仅是因为有个文化的潜意识在作祟,更是在于老板从行使权力的角度出发,维护自己权威的需要。这种需要因受到公开的检验而变得更加强烈甚至是不可或缺。

一个人的威信受到损害,便会使权力的行使效力受到损失。它影响到他在今后决策、执行、监督等各个方面的决定权和影响力。因为人们不禁要问,他说的是否都对呢?是否会产生应有的效果?下级在执行中便多了几分疑虑,这必然会降低老板权力的有效性。因为服从越多,权力的效果就会越好。行使权力必须要以有效的服从为前提,没有服从,权力就会空有其名。

一个人的自尊受到伤害,是最伤人感情的,因为它触动了人最为敏感的地带,挫伤了“人之所以为之”的信条。在公开场合丢面子,这说明老板正在失去对下级的有效控制,于是,人们不禁对他个人的能力乃至人格都产生了怀疑。因此,无论是谁,身处此境,最先的反应肯定是怒火中烧,而不是理智地对意见内容进行合理性的分析。那么,此后的一系列举动肯定都是很情绪化的。即使他很有面子、很得体地将这件事掩饰过去,情感上的愤怒依然是存在的,这个阴影将会把你美好的印象浸没,使你在后来饱尝麻烦,悔恨不已。 因此,当一位老板当众受到下属的伤害,丢了面子,即使当场不便发作,日后也会有所嫉恨,甚至予以报复。因为如果他不这样做的话,可能还会有其他人会当庭责难,使他下不了台。“杀一儆百”、“杀鸡给猴看”的道理正是缘由此处啊!

在我国的唐朝,有一个诤臣叫魏征,他也算是唐太宗的心腹之臣,一向为唐太宗所重用,唐太宗却也因为面子受损的事几欲杀掉魏征。

有一次,魏征当着朝臣之面犯颜直谏某事,顶得唐太宗面红耳赤,大丢脸面,但唐太宗还算是清明有为的皇帝,考虑到自己曾叫大臣“事有得失,毋惜尽言”,所以当堂不好发作。但罢朝之后,却是怒气冲冲地嚷道:“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老家伙!”长孙皇后问他要杀谁,太宗说:“魏征常常在朝廷顶撞我。”皇后闻言心中大惊,因为唐太宗就有过因不听大臣劝谏而杀人的事,而且她知道太宗的脾气,于是急中生智,忙跪倒说道:“皇上真乃千古名君。”唐太宗问道:“珑儿,何出此言?”长孙皇后忙道:“魏征一定是认为皇上是英明神武才敢如此直言不讳的。”唐太宗突然醒悟,才免了其死罪。不过,在魏征死后,唐太宗仍是派人去推倒了他的坟碑,这大概是心中之怒气长期郁结不得消散之故。

如果唐太宗并没有这么英明,并没有这么大的胸怀和气量;如果皇后没有想出一个好办法替魏征说情;如果唐太宗对魏征并不是那么信任和了解,恐怕魏征的脑袋早就搬家了。这其中的经验与教训不能不为下属三思,引以为戒。

所以,下级在公共场合给老板提意见时,一定要注意给老板留有面子。

1.留面子,首先表明你对老板是善意的,是出于对老板的关心和爱护,是为了帮助老板做好工作。这样,他才愿意理智地分析你的看法。

2.留面子,还表明你是尊重老板的,你依旧服从他的权威,你的意见并不是代表你在指责他,相反,你是在为他的工作着想。

3.留面子,其实就等于给自己留下了充分的余地,下属可利用这个余地同老板在私下里进行更为深入地交流和探讨。同时这个余地还表明,下属只是行使了一定的建议权,而老板仍保有最终决断的权威,留有余地,还会使下属能够做到进退自如,一旦提出的意见并不确切、恰当,还有替自己找回面子的余地。

在这里,我们提倡在公开场合提意见要注意老板的面子,并不是鼓励下属“见风使舵”,做“老好人”。我们是非常赞成对老板多提建议性的宝贵意见的,同时也对直言不讳、敢犯龙颜者表示深深的敬意。我们的着眼点只是在于,提意见要注意场合、分寸,要讲究方式、方法。如果只注重提意见的初衷和意见的合理性,而不去考虑它的实际效果,这样的劝谏只能给下属带来灾祸。我们衷心地劝戒每一位下属,一定要在公开场合给老板留面子。

第二,请教并不意味着你的智商低。

一些下属经常给老板提建议,这是常见的事,但在某些时候,提建议的方法很重要,以请教的方式向老板提出建议,会使老板感到被人尊重,会使你找到为老板所接受的共同基础。会增加你们彼此的信任,从而有利于减少摩擦和敌意,使你的建议更易让人接受。

作为下属,提出一个建议时,试图让老板接受,这不仅取决于建议内容本身的合理性,还往往取决于建议内容本身的合理性,还往往取决于下属提出建议的方式。注意提建议的方式、方法,就是要时刻注意老板的心理感受和变化轨迹,就是要求下属在提出建议的时候,首先要获得老板的心理认同。

这是一个很浅显的道理,以请教方式提出建议更易让老板接受。

谈到请教,应该是一种低姿态。它表明,下属在提出意见之前,已仔细地研究和推敲了老板的方案和计划,是以认真、科学的态度来对待的思想的。因而,下属的建议应该是在尊重老板的观点基础上,很可能是对老板观点的有益补充。这种印象无疑会使老板感到情绪放松,从而降低对你建议的某种敌意。

在日常的工作中,大概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当你还是个高中生的时候,你会遇到初中的小弟弟、小妹妹们向你请教各种问题,充满敬仰地要求你谈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时,无论你多么不高兴、多么忙,你都会带着一丝骄傲解答他们每一个稚嫩的问题,并从他们的目光中得到某种心理满足。如果我们能静下心来仔细分析这样的经历,我们会发现,成就感是多么早又是多么牢固地根植于我们每个人的心灵深处。别人向我们求教,这就表明自己在某些方面是具有优越性的,如果说我们受到崇拜,这大概有点儿过分,但说我们至少受到了重视、具备了一定的影响力,却是一点儿也不假。在被别人请教时我们心中涌起的愉悦感和自豪感往往是并不能为我们自己所清醒意识到的;但它却主宰着我们的情感,甚至是我们的理智。每一个健康的、心智正常的人类都会对这种感受乐此不疲,即使是老板也不能例外。

在向上级提建议时,请教的姿态,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更有内容上的意义,这样你可以亲自聆听老板在这方面的想法,这种想法在很多时候是他真实意志的浮现,而他却并未在公开场合予以说明,而且很有可能是下属在考虑问题时所忽略了的重要方面。这样,在未提出自己意见之前,首先请教一下老板的想法,可以使你做到进退自如。一旦发现自己的想法还欠深入,考虑的不是很周到,你还有机会立刻止口,回去后再把自己的建议完善一下。如果你的建议仅仅是源于未能领会老板的意图,那么,你的建议不仅是毫无意义、分文不值,而且还暴露了你自己的弱点,这对你决非是什么幸事。

以请教的姿态向老板提建议,有利于找出你们的共同点,这种共同点,既包括在方案上的一致性,又包括你们在心理上的相互接受。

我们发现,“认同”是人们之间相互理解的有效方法,也是说服他人的有效手段,如果你试图改变某人的个人爱好或想法,你越是使自己等同于他,你就越具有说服力。因此,两个优秀的推销员总是使自己的声调、音量;节奏与顾客相称。正如心理学家哈斯所说的那样:“一个造酒厂的老板可以告诉你一种啤酒为什么比另一种要好,但你的朋友,无论是知识渊博的,还是学识疏浅的,却可能对你选择哪一种啤酒具有更大的影响。”而影响力是说服的前提。

大凡有经验的说服者,他们常常事先要了解一些对方的情况,并善于利用这点已知情况,作为“根据地”、“立足点”。然后,在与对方接触中,首先求同,随着共同的东西的增多,双方也就越熟悉,越能感受到心理上的亲近,从而消除疑虑和戒心,使对方更容易相信和接受你的观点和建议。

作为下属,在提出建议之前,先请教一下自己的老板,就是要寻找谈话的共同点,建立彼此相容的心理基础。如果你提的是补充性建议,那就要首先从明确肯定老板的大框架开始,提出你的修正意见,作一些枝节性或局部性的改动和补充,以使老板的方案或观点更为完善,更有说服力,更能有效地执行。

假如你提出的是反对性意见呢?有人会说,这到哪里去找共同点呢?其实不然,共同点是不仅仅局限于方案的内容本身的,还在于培养共同的心理感受,使对方愿意接受你。而且,越是你准备提出反对,你就越可能招致敌意,因而越需要寻找共同点来减轻这种敌意,获得对方的心理认同。此时,虽然你可能不赞成你上司的观点,但你一定要表示尊重,表明你对它的理性思考。你应设身处地地从上司的立场出发来考虑问题,并以充分的事实材料和精当的理论分析作依据,在请教中谈出自己的看法,在聆听中对其加以剖析。只要你有理有据,老板一定会心悦诚服地放弃自己的立场,仔细倾听你的建议和看法。在这种情况下,老板是很容易被说服,采纳你的意见和建议的。

经常请教会增强老板对下属的信任感。当你用诚恳的态度来进行彼此的沟通时,老板会逐渐排除你在有意挑“刺”儿和你对老板不尊重等这些猜测,逐渐了解你的动机,开始恢复对你的信任;信任是人际沟通的“过滤器”,只有对方信任你,才会理解你良好的动机,否则,如果对方不信任你,即使你提出建议的动机是良好的,也会经过“不信任”的“过滤”作用而变成其他的东西。这种东西往往是被扭曲了的,并带有怀疑主义的色彩,这使得他不可能很理智地去分析你的意见和建议,你的每一句话都会被与你的“不良”动机联系在一起。

第三,反对也要“弯弯绕”。

往往有这样的情况,下属直接表达反对性意见,会激起上司的不良情绪反应,挫伤上司的自尊和脸面,造成不必要的冲突和摩擦。而间接性的手段则会为上司接受你的意见提供一个平和的环境。

下面这个例子,就很说明问题。

春秋时期,齐景公放荡无度,喜欢玩鸟打猎,并派专人烛邹来专管看鸟。一天,鸟全都飞跑了,齐景公大怒,要下令斩杀烛邹。这时,大臣晏子闻讯赶到,他看到齐景公正处在气头上,怒不可遏,便请求齐景公允许他在众人之前尽数烛邹的罪状,好让他死个明白,以服众人之心。齐景公答应了。于是,晏子便对着烛邹怒目而视,大声地斥道:“烛邹,你为君王管鸟,却把鸟丢了,这是你第一大罪状;你使君王为了几只鸟儿而杀人,这是你第二大罪状;你使诸侯听了这件事,责备大王重鸟轻人,这是第三条罪状。以此三罪,你是死有余辜。”说罢,晏子请求景公把烛邹杀掉。此时,景公早已听明白了其中的意思,转怒为愧,挥手说:“不杀!不杀!我已明白你的指教了!”

这就是下级迂回地批评上司,表达反对性意见,并被上司心悦诚服地接受的很好的一个例证。很明显,晏子是反对景公重鸟轻人的,但他看到景公正处于气头上,直谏反而不妙,于是就采取了以退为进、以迂为直的方法来间接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使齐景公得以领悟其中的厉害关系和是非曲直,达到了既救烛邹之命,又得以说服景公的目的。而且,晏子也避免了直接触犯景公,给自己引来不必要的麻烦。

无论发生什么问题,我们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一系列的观点和看法,它支撑着我们的自信,是我们思考的结果。无论是谁,遭到别人的直言不讳的反对,特别是当受到激烈言辞的迎头痛击时,都会产生敌意,导致不快、反感、厌恶乃至愤怒和仇恨。这时,我们会感到,气窜两肋,肝火上升,血管贲张,心跳加快,全身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状态,时刻准备做出反击;其实,这种生理反应正是心理反应的外化,是人类最本能的自我保护机制的反映。

对于许多人来说,由于历事颇多,久经世故,是能够临危而不乱,沉得住气的,不会立即做出过激的反应。而且,许多老板还是有一定心胸的,不会褊狭地受情绪左右,意气用事。但是,其心中的不快却是不能自控的,而且由于老板处于指挥全局的岗位上,又加入了权力的因素,老板是很难避免出现愤怒情绪的。下属的直言不讳,往往会使老板觉得脸上无光,威名扫地,而老板的身份又决定了他非常需要这些东西。

经常采取过于直接的批评方式,会使老板的自尊心受损,大跌脸面,因为这种方式使得问题与问题,人与人面对面地站到了一起,除了正视彼此以外,已没有任何的回旋余地,而且,这种方式是最容易形成心理上的不安全感和对立情绪的。你的反对性意见犹如兵临城下,直指上级的观点或方案,怎么会使老板不感到难堪呢?特别是在众人面前,面对这种已形成挑战之势的意见,已是别无选择,他只有痛击你,把你打败,才能维护自己的尊严与权威,而问题的合理性与否,早就被抛至九霄云外了,谁还有暇去追究、探索其中的道理呢?

事实上,我们会发现,通过间接的途径表达自己的意见反而更容易被人接受,这大概就是古人以迂为直的奥妙所在吧!

原因其实是很简单的,间接的方法很容易使你摆脱其中的各种厉害关系,淡化矛盾或转移焦点,从而减少老板对你的敌意。在心绪正常的情况下,理智占了上风,他自然会认真地考虑你的意见,不至于先入为主地将你的意见一棒子打死。

在非常有名的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一书中就提出,每个人都会犯错误的,每人也都有自己的自尊心,有些问题可以不必采用直接批评的方法,相反,可采用间接的方法来指出问题,有时效果反而会更好。

在我们眼里,老板也是很普通的人,通过迂回的办法去表达自己的反对意见,并力求使其改变主张,仍然是十分奏效的方法。你无须过多的言辞,无须撕破脸面,更无须牺牲自己,就可以说服老板,接受你的意见。

美国前总统罗斯福的私人顾问亚历山大?萨克斯,在1939年受爱因斯坦等科学家的委托下,企图说服罗斯福重视原子弹研究,以便在纳粹德国前面制造原子弹。尽管有科学家们的信件和备忘录,但罗斯福反应冷淡,他说:“这些都很有趣,不过政府若在现阶段干预此事,看来为时过早。”但他为表示歉意,决定邀请萨克斯于第二天共进早餐。

早餐开始前,罗斯福就提出,今天不许再谈爱因斯坦的信。但萨克斯含笑望着总统,说:“我想谈一点历史。英法战争期间,在欧洲大陆上不可一世的拿破仑在海上却屡战屡败。这时,一位年轻的美国发明家富尔顿来到了这位法国皇帝面前,建议把法国战舰上的桅杆砍掉,撤去风帆,装上蒸汽机,把木板换成钢板。但是,拿破仑却想,船若没有帆就不能航行,木板换成钢板船就会沉没。他嘲笑富尔顿:‘军舰不用帆?靠你发明的蒸汽机?哈哈,这简直是想入非非,不可思议!’结果富尔顿被轰了出去。历史学家们在评论这段历史时认为,如果当初拿破仑采纳富尔顿的建议,19世纪的历史就得重写。”萨克斯说完后,目光深沉地注视着总统。

罗斯福沉思了几分钟,然后斟满一杯酒,递给萨克斯,说道:“你胜利了!”萨克斯终于说服了总统,揭开了美国制造原子弹的第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