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方圆做人成功做事
19741200000014

第14章 职场社交之道(5)

(五)能屈能伸,灵活变通

首先是“能屈”,然后才是“能伸”。只有先“屈”,蓄上力,才能“伸”得舒展。想一味保持伸直状态,一直保持伸直状态,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

公元前497年,吴越两国在夫椒交战,吴国大获全胜,越王勾践被迫退居到会稽。吴王派兵追击,把勾践围困在会稽山上,情况非常危急。此时,勾践听从了大夫文种的计策,准备了一些金银财宝和几个美女,派人偷偷地送给吴国太宰,并通过太宰向吴王求情,吴王最后答应了越王勾践的求和但是吴国的伍子胥认为不能与越国讲和,否则无异于放虎归山,可是吴王不听。越王勾践投降后,便和妻子一起前往吴国,他们夫妻俩住在夫差父亲墓旁的石屋里,做看守坟墓和养马的事情。

夫差每次出游,勾践总是拿着马鞭,恭恭敬敬地跟在后面。后来吴王夫差有病,勾践为了表明他对夫差的忠心,竟亲自去尝夫差大便的味道,以便来判断夫差病愈的日期。夫差病好的日期恰好与勾践预测的相合,夫差认为勾践对他敬爱忠诚,于是就把勾践夫妇放回越国。越王勾践他回国以后,立志要报仇雪恨。为了不忘国耻,他睡觉就卧在柴薪之上,坐卧的地方挂着苦胆,表示不忘国耻,不忘艰苦。经过十年的积聚,越国终于由弱国变成强国,最后打败了吴国,吴王羞愧自杀。

这就是“卧薪尝胆”的故事,讲的就是“大丈夫能屈能伸”的道理。

关羽遭东吴杀害后,魏、蜀、吴之间的关系立时紧张起来。孙权为移祸于人,将关羽首级星夜送往魏都洛阳,企图教刘备知道是曹操的原因,关羽才被杀,让刘备痛恨曹操,不至于向自己进兵。曹操却将关公的首级,取一香木身躯配之,封官加冕,以王侯之礼葬于洛阳南门外,意在使刘备心恨孙权,尽力南征。刘备念念不忘兄弟之情,所以在称帝之后,就不顾群臣谏言,大举进攻东吴。

孙权在这种不利的条件下,权衡利弊:如果东吴当时只是单纯对付前来报仇的刘备,还不是力不能及。然而刚刚称帝的曹丕如果同时来袭,东吴就难以招架了。在这种艰难处境下,为了摆脱被动局面,孙权采取了政治上和外交上忍辱负重的灵活政策,获得极大成功。

首先,孙权力争和刘备讲和。他不惜屈尊下就,向刘备“上表求和”,并做出了重大的让步:一,将孙夫人送回成都;二,缚还糜芳、傅士仁等降将;三,将荆州仍旧还给西蜀;四与刘备永结盟好,共反曹丕。孙权的这些让步,就是要回到以前的策略上来,使吴、蜀重修归好,孤立曹魏。从长远的利益来看,这对吴、蜀两家都有好处。

但刘备念弟心切,断然拒绝孙权的建议,做了一次鲁莽错误的决定。孙权看到吴蜀交兵已不可避免,又立即对曹丕“写表称臣”。曹丕也想乘机孤立刘备,先反西蜀,他派使者到东吴,封孙权为吴王。当时东吴文武百官纷纷劝谏道:“将军应自称上将军,九州伯之位,不应当受魏国帝王的封爵。”孙权反驳道:“当日沛公刘邦受项羽的封号,只是出于彼时罢了,现在我的处境也像刘邦,为什么要推却曹丕的封号呢?”他不顾顾雍、徐盛等人的极力阻挠,亲自率领百官出城迎接魏使,恭顺地接受了曹丕的封爵。这样,使魏国在吴蜀交战时起码能站在中立的位置,不致使东吴两面受敌。

孙权用屈辱忍耐的方式求得一种生存方式,他在吴蜀交战中终于取得胜利,表现了他能屈能伸的英雄本色。

某大公司,他们为了新开发的产品是属于都市型还是乡村型而产生两派相对的意见,引起相当大的争论。总经理看属下这么争论不休,便宣布暂不开会。当再度开会时,本来主张是乡村型的某个人发言道:“确实是这样的吗?我还以为是乡村型呢,可是大家若主张是都市型的话,我也会觉得不无道理。因为我从小在乡村生活,对都市不太了解,也许真的是都市型那也说不定。”这时本来一直唱反调的反对派也突然安静下来,经过一阵耳语之后,反对派的领导人也说:“我也是都市长大的,对于乡村的事也不太了解,所以不敢断言这是都市型还是乡村型,我只是觉得像是都市型。”情况终于慢慢软化下来。当然后来展开了长时间的讨论,结论是属于乡村型,而且本来对立的双方,转变成心中都没有芥蒂的欣然赞成。

这的确是“大丈夫能屈能伸”的典型例子,利用暂时收回个人的意见,表示有意接近对方的说法,而使原先保持强硬态度的对方,最后赞成我方的说法。

俗语云:“人之不如意十之八九”特别是在我们年轻时,更是坎坷不断,艰难险阻,困难重重,“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一句话要一直铭记于心。那些成功人士应该在年轻的时候,碰到更多的挫折,才能在以后成长为“领导”,也就是说他们“屈”的绝对数量应该比常人多,后面的人生才活得更加灿烂。这样说来,人一生“屈”“伸”基本是守恒的。

所谓灵活变通,跟滑头性格与做事没有原则是扯不上边的。因时制宜,在某种特殊特定环境之内,配合需求,设计出最好的可行方案,这才是灵活变通。

“刻舟求剑”讲的是这样一个令人捧腹的故事:战国时,楚国有个人乘船渡江。他佩带的剑掉到了江里。他立即作出的反应是在船舷上刻一个记号,并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剑是从这里掉下去的。”船靠岸之后,他立即从刻下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自己的剑。结果当然是找不到的。这则寓言故事用来讽刺那些办事拘泥固执、不知变通的人。

战国时期,秦国有个人叫孙阳,精通相马,人们都称他为伯乐。为了让更多的人学会相马,孙阳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相马经验和知识写成了一本书,配上各种马的形态图,书名叫《相马经》。孙阳的儿子看了父亲写的《相马经》,以为相马很容易。于是,就拿着这本书到处找好马。他按照书上所画的图形去找,没有找到。又按书中所写的特征去找,最后在野外发现一只癞蛤蟆,与父亲在书中写的千里马的特征非常像,便兴奋地把癞蛤蟆带回家,对父亲说:“我找到一匹千里马,只是马蹄短了些。”父亲一看,气不打一处来,没想到儿子竟如此愚蠢,悲伤地感叹道:“所谓按图索骥也。”这个故事出自明朝杨慎的《艺林伐山》,也是成语“按图索骥”的由来。这个寓言故事有两层寓意,一是比喻按照某种线索去寻找事物,二是讽刺那些本本主义的人,机械地照老方法办事,不知变通。

古代有个郑国人要去集市买鞋,临出门前在家里量好了鞋的尺寸,到市集后试穿合适的鞋却不是自己来好的尺寸,而尺寸相同的鞋穿在脚上却不合适,因只相信量好的尺寸却不相信自己的脚,结果可想而知,他没有买到鞋。这是一种不顾实际情况,只相信教条的做法。

在现实生活中,事物总是处在变化之中的,我们要善于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研究、解决问题。

美国威克教授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把一些蜜蜂和苍蝇同时放进一只平放的玻璃瓶里,使瓶底对着光亮处,瓶口对着暗处。结果,那些蜜蜂拼命地朝着光亮处挣扎,最终气力衰竭而死,而乱窜的苍蝇竟都溜出细口瓶颈逃生。只知道执著的蜜蜂走向了死亡,知道变通的苍蝇却生存了下来。

这一实验告诉我们: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中,有时我们需要的不是朝着既定方向的执著努力,而是在随机应变中寻找求生的路;不是对规则的遵循,而是对规则的突破。我们不能否认执著对人生的推动作用,但也应看到,在一个经常变化的世界里,灵活机动的行动比有序的衰亡好得多。

人之所以不同于一般低级动物,关键是人的脑子灵活。既然如此,遇到了问题就应该灵活地处理,用这个方法不成就换一个方法,总有一个方法是对的。做人做事要学会变通,不能太死板,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前面已经是悬崖了,难道你还要跳下去吗?不要被经验束缚了头脑,不要被制度条条框框所桎梏,要冲出习惯性思维的樊笼,执著很重要,但盲目的执著是不可取的。

日常生活中,时常会出现双方为了一件事不相互退让而僵持不下的时候,这时候最好率先做一些弹性处理。

日本某公司总经理下达任务,部下说:“不行,绝对不可能全部完成,顶多只能完成百分之五十。”但总经理站在公司立场,仍然坚持要求全部完成。那位总经理以各种客观资料当作武器,逼迫属下一定要如期完成全部工作,在总经理威怒之下,而且即将说出:“这是命令”之前,这位部下才说:“好吧,既然你这么说,我明白这是太过勉强的事,也只好做到百分之七十了”就这样继续激烈交涉下去,最后终于以百分之七十作为目标,结束了彼此的交涉。

在彼此都不肯让步的状态下,这种表面上的让步有时会收到意外的效果。仔细想的话,彼此之所以会陷入僵持状态,是因为彼此都不愿意退让,所以考虑作形式上的让步,是牵制对方先机的秘诀。

像前述部下刚开始就先建立某种程度的伏线,当对方提出许多必要的要求时,再以让步似的姿态说:“好,这点我可以让步,这点我也可以让步,但是这点不行……”让自己的希望安全通过,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随机应变,灵活变通是一种智慧,这种智慧让人受益。我们要记住的是:任何事情,要是都能用积极的心态、多换几个角度思考,肯定都会有通融的办法的。“红灯亮了绕道走”——学会多角度灵活地看待、处理问题,生活会因此而大放光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