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重庆往事
19740800000030

第30章 岁月·红岩(2)

今天,从轻轨曾家岩车站出口,抬头上望,正对面就是“曾家岩50号”。周公馆对面当年的教会学校和门前那条狭窄而幽静的石板小路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宽敞的曾家岩广场。广场中央塑着一尊周恩来风雨兼程、辛勤奔走的全身铜像。驻足停留,如烟云飘散的历史在这一刻重新聚合成一幅清晰的画卷。

这栋占地面积362平方米、建筑面积882平方米、两楼一底的小楼,最早为刘姓人家修建,雾都宾馆以前是他们的学堂,这里是刘氏老三的住所,旁边的楼房是其他兄弟的住房。1937年重庆地方人士赵少龙购置该宅院。在抗战开始后的第二年还建了个防空洞。后来,因为防备日本飞机空袭,赵氏举家迁往巴县虎溪乡下,将房子租给时任国民党立法委员的陈长蘅先生。1938年12月,经张治中将军介绍,周恩来以个人名义从陈长蘅那里办了转租手续,租用了曾家岩50号主楼底层和三楼的全部,以及二楼东边的三间房屋,对外称作“周公馆”,实际上是中共南方局的办公驻地之一。

“周公馆”,内设中共中央南方局军事组、文化组、妇女组、外事组和党派组。中共代表周恩来、董必武、叶剑英、王若飞等人在渝期间常住于此。在这里,周恩来以公开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身份,广泛会见、接待中外各界人士,就国共两党合作抗战等重要问题交换意见,向许多进步青年、爱国志士讲解革命道理,介绍他们到延安解放区,为发展革命统一战线,壮大进步力量,争取国际援助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站在二楼天井,热情的解说员告诉我们,西边街巷尽头百米处的一栋黄色楼房就是国民党军统局局长戴笠的公馆,对面是国民党警察局派出所。楼房内,共产党人仅租赁了一、三两层,二楼的大部分和底层门厅旁的厨房,均为国民党上层人士刘瑶章、端木恺、倪斐君等人的居住,真有左右内外夹击之势。

听着这些历史介绍,想象着当年周恩来就在这个国民党要员公馆林立的“要害区”,在这个普通的砖木结构小楼里从容不迫地运筹帷幄,上演一幕幕斗智斗勇的精彩大戏。这等胆略和气魄,难怪周公为世人景仰。

直到1947年3月工作人员撒回延安,周公馆才结束了它神圣的历史使命。后来董必武故地重游,曾幽默地作诗记其事:“八年抗日此栖身,‘三打维支’笑语新。戴笠为邻居在右,总看南北过门人。”

周恩来和邓颖超居住的房间在一楼西侧,面积不足20平方米的房间里布置俭朴,陈列着周恩来使用过的几样简单家具:木板床、方木桌、圆衣柱、竹书架。四叶电风扇和箱式半导体是房间里仅有的电器,算是奢侈品了。在二楼和三楼,分别有董必武、叶剑英同志的办公室。另外几个房间里,几铺木床挤放在一起,有点像宿舍,条件如此简陋,难以想象他们怎么开展工作。

大天井里的防空洞,洞口的石梯长满了青苔,因为已好久没人进出,石缝间还挂着蛛帘。这个并不起眼的防空洞可以直通嘉陵江边,当年许多爱国人士就是通过这个隐蔽的防空洞逃过通缉追捕的。

走出周公馆,感觉就像穿越历史的防空洞。再一次仰望面色凝重的周公铜像,心里有一种莫可名状的虚空。不知道当年的爱国人士,穿过周公馆隐蔽的防空洞,到达嘉陵江边的时候,是不是也有同样的心境?

不再喧嚷的红岩村

红岩村原名红岩嘴,位于沙坪坝区化龙桥红岩村13号,距市区8公里。因其地质成分主要为侏罗纪红色页岩,地形酷似伸向嘉陵江边的山嘴而得名。30年代,这里是饶国模女士经营的“大有农场”。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驻渝办事处设于红岩村。周恩来、董必武、叶剑英、博古、吴玉章、王若飞、邓颖超等中国共产党著名领导人曾在此生活、工作,历时8年,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939年初,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在重庆成立,周恩来任书记,董必武、叶剑英、秦邦宪、凯丰、吴克坚等为常委。因为国民党不允许中共党组织公开活动,所以南方局是秘密的,设在公开机关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内,最初在机房街70号。

1939年5月初,日机大轰炸,机房街70号被炸毁,董必武、博古等率领南方局和办事处大部分同志迁往红岩,散住在农场工人宿舍和堆放柴草杂物的几处茅草房里。是年秋天,由办事处同志自己设计并修建的办公住宿大楼峻工,南方局、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全部迁此办公。地方当局将这里的门牌号编为红岩嘴13号(1945年改为红岩村13号)。从此,红岩村这片红色的土地就成为革命的象征。

抗日战争期间,国民革命军各集团军大多在重庆设有办事处,唯独位于红岩嘴上(今红岩村),没有公开挂牌的八路军办事处(时称“八办”)最是出名,被称为国统区内的“小解放区”。

然而,当时即使在中国共产党内部,也很少有人知道,就在“小解放区”里面,还有一个“小延安”,那就是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内的全权代表机构——中共中央南方局。

1945年,毛泽东同志从延安到重庆与国民党进行谈判的43天内,也住在红岩村13号。因此,当年的红岩村成了举世瞩目的政治活动中心。红岩村13号,是一栋外看二层、实际三层的深灰色大楼,占地800平方米。整栋楼房为土木穿逗结构,两楼一底,有大小房间54间。是由当时南方局和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必机关工作人员动手改建的。为适应在敌特包围中斗争的需要,设置奇特:右侧传达室装置了脚踏电铃,以便在紧急时向内部发出通知;传达室门后掩蔽着一个通向二楼的小门,大门开时,即掩了小门。毛泽东、周恩来同志和南方局的领导人在此办公住宿的房间里陈列着许多革命文物。

二楼有毛泽东、周恩来同志的办公室、卧室,陈列着当年毛泽东、周恩来同志使用过的各种物品和毛泽东同志所著词《沁园春·雪》手稿。三楼是办事处干部的工作间及宿舍。这里有一部秘密电台,可与延安直接联系。各房间内有许多反映当年生活和工作的物品及照片。馆内先后修建了樱花园、桃花园和盆景园。

1958年,以此楼为主体的红岩革命纪念馆建立并对外开放。1963年3月,国务院公布此楼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链接——红岩村的“房东”饶国模

在重庆,有这样一位传奇人物:毛泽东1945年到重庆谈判时,曾经“宴请”过她;董必武1946年离渝东迁时,曾代表共产党赋诗答谢她;周恩来在新中国成立后,曾邀请她赴京担任全国政协委员;邓小平主政西南时,曾赞颂她是“革命妈妈”;邓颖超1985年到重庆时,在她的墓前亲手献上一束鲜花。她就是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的房东——红岩女主人饶国模。

饶国模,又名绍文。1895年,她出生在原四川省铜梁县云露乡(现重庆市大足县国梁乡)一个书香门第之家。在成都益州女子师范学校读书期间,与成都高等工业专科学校的学生刘国华勇敢地冲破封建婚姻习俗,自由恋爱,于1915年毕业后自主结婚,先后在威远和铜梁家乡等地小学任教。

这段时间,丈夫刘国华在外纳小并向饶国模提出要娶二房,饶国模毅然与之分居。她变卖了在城内曾家岩的“知还山庄”,带着三个孩子,住进了荒谷红岩,苦心经营“大有农场”,并盖了一栋小楼栖身,此后逐渐成为重庆有名的实业家和农场主。

“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重庆刚成立不久并秘密设在办事处内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重庆办事处决定在市郊寻觅新址。川东特委书记廖志高和办事处钱之光、周怡经过认真比较和考虑,决定就在饶国模的大有农场内安营扎寨,建立公开对外的八路军重庆办事处。当八路军重庆办事处处长钱之光和周怡等人专门到“大有农场”与饶国模商谈在她的农场内修建办事处时,饶国模对中国共产党表示出极大的热忱和欢迎,与钱之光达成协议:由办事处出资3000元,饶国模负责具体修建事宜,房屋修好后,办事处无偿使用三年,三年后若需继续使用,每年再付给租金若干。

饶国模迅速地从老家铜梁请来了工人,购买了材料,在农场内一块向阳的坡地上动工修建起了南方局和办事处大楼。

1939年后,日军开始了对重庆市区更大规模的狂轰滥炸。为了让南方局和办事处的人员躲避日机空袭,饶国模主动腾出农场内的部分房屋,让南方局常委博古、董必武和夫人何莲芝等人先期搬进“大有农场”内居住。1939年8月,南方局和办事处的大楼就竣工落成了。国民党政府当局把这栋不受他们欢迎的房屋编为了红岩嘴13号。

楼房就要交付办事处使用了,按照事先的口头协议,办事处需与饶国模签订一个租房合同。但是,饶国模却说“红岩有幸留英杰,英雄借此可为家”,不收建房款,也不愿签什么租房合同。在周恩来和钱之光的再三说服下,饶国模才勉强收下了建房款,并在租房合同上签了字。但后来饶国模不但没有收取办事处分文房租,相反,在办事处困难的时候,还经常给予办事处各方面的帮助和支持。

楼房建成后不久,周恩来的父亲和邓颖超的母亲从贵阳来到重庆。饶国模主动邀请年事已高的二位老人住到她的房屋里去,时常陪两位老人在农场内转转,给他们讲一些四川的“龙门阵”。

办事处的年轻人多,大家逐渐结婚成家,有了孩子。饶国模腾出办事处大楼西边山坡上的几间房屋给办事处办托儿所用。

饶国模又在农场内专门拨出了几块很好的菜地,让办事处的同志种瓜种菜,改善伙食。

每当春暖花开或中秋月圆之时,饶国模总要邀请南方局和办事处的董必武、钱之光、龙潜、孔原等人到她家楼上或院坝里坐坐,观花赏月,品茗把酒,诗词唱和。在1948年川东地下党最困难的时候,饶国模依然义无反顾地支持共产党,将有关人员以“从老家请来收苹果”的名义安排在自己的农场内,暂时隐蔽起来。

在这一时期,饶国模向地下党中共重庆市委妇委书记胡其芬提出申请,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市委常委李维嘉代表市委批准了饶国模的申请,并分配她担任重庆市妇女联谊会理事,让胡其芬转告饶国模。遗憾的是胡其芬还没有来得及将这个党的决定告诉饶国模,便被捕了。饶国模失去了与党的直接联系,也不知道自己已被批准入党。

南方局和办事处走后,陶行知的育才学校又搬到了红岩村,饶国模又办起了红岩小学,安排一些地下党组织介绍来的党员同志担任教师,专门招收一些进步人士的子弟。新中国成立前夕,饶国模上了国民党的黑名单,在地下党的帮助下,她到铜梁老家等地躲避了好几个月,直到1949年11月30日,饶国模才终于迎来了重庆解放的日子。

回渝后,饶国模先后担任了西南军政委员会监察委员会委员、重庆市和四川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0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29周年的“七一”纪念日前夕,饶国模向党和人民政府献出了红岩和福园寺等地的房产,真正实现了她“他年凯旋高歌日,红岩即是众人家”的美好夙愿。

1954年,由周恩来总理亲自提名,饶国模担任了全国政协委员,以后又担任了全国妇联执委。1955年,为方便工作,饶国模离开重庆,迁居北京。也就是在这一年,重庆市人民政府经中央人民政府同意,在红岩“大有农场”和城内曾家岩50号周公馆的基础上开始筹建“红岩革命纪念馆”,并于1958年5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

桂园

曾家岩50号右侧200米处,渝中区中山四路65号的桂园,原是国民党上将张治中先生的公馆。1945年8月,“重庆谈判”期间,张治中先生特地将此处备作毛泽东同志市内办公会客的地方。

桂园是一个独立的砖楼小院,大门临街。院内有两株桂花树,桂园因此得名。桂园占地700平方米,主楼为砖木结构。楼下左侧会客厅,是当年毛泽东与周恩来同志同国民党代表进行谈判和签订《国共双方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的地方。右侧餐厅里,毛泽东、周恩来同志曾宴请过各国驻华团体负责人和中外各界友好人士。

二楼是毛泽东、周恩来同志办公、休息的地方。这里陈列着毛泽东、周恩来同志在重庆谈判期间的活动照片,以及《新华日报》、《解放日报》在当时的有关报道。

1945年10月10日,国共和谈的《会谈纪要》就是在桂园的客厅里签订的。

1977年,桂园正式对外开放,1980年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交通提示:红岩村革命纪念馆8∶30~17∶00开馆。乘104、215、216、217、219路公共汽车可达。

门票:1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