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重庆往事
19740800000021

第21章 行·古镇(2)

一家米上刻字的微雕艺术店前簇拥了许多人,挑选着挂在那儿的玻璃瓶挂件。一个素面书生样的微雕家,俯首专注于右手上那根雕针和左手中的米粒,面对游人的赞叹,只是淡淡地笑着,似乎忘了自己是个生意人。一对大学生模样的情侣各自为对方选了一个挂件,在米上雕上一份心愿,看他们把挂件握在掌中,仿佛握着一份终身的寄托。

吹糖人,画糖人,打糍粑。古镇的特色就在这一吹一画一舂之间尽显。儿时,走街串巷的卖糖人,提了一个木箱,就地摆放,便开始吆喝。往往向父母要了钱,三五人围着卖糖人,争先恐后地去转那个罗盘。转到什么,画糖人就用糖水画出什么。鱼、鸡、老虎、凤凰在画糖人熟练挥舞的糖勺下活灵毕现!

看着糯米在一个石窝里被舂得柔软、黏稠,拿上案板和成筒状,撒上白糖、炒豆粉,那细腻的淡淡米香,勾起舌尖美好的回忆。

清幽古朴的街边不时有茶香溢出。那些楼层不过两三层的茶馆,白墙青瓦,彩旗飘飘,很有古韵遗风。店门前摆着些古玩字画书籍,黄杨木梳,或仿古奇趣的东西出售。

走在丁字街上,茶艺馆中飘逸出民间艺人们的二胡、扬琴、葫芦丝的合奏乐,一种悠悠的意蕴像清岚在古镇上萦萦绕绕……

昔日,千年古镇上茶馆随处可见,水手、袍哥大爷、闲杂人出入此间。在陪都期间,古镇茶馆达100多个。其特色是“书场茶馆”,又称艺人茶馆,是品茗和欣赏民间艺术的地方。书场茶馆戏曲品种不少,有川剧坐唱(打围鼓)、四川清音、四川竹琴(扬琴)、荷叶清唱,更普遍的是说书茶馆。一壶茶,一张报,一碟盐花生;一曲清音扬琴,一段高腔评书,人生的意味就在这古镇茶馆里浸润。抗日战争时期省立教育学院在磁器口办学时,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吴宓在这里任教,除传道授业、著书立说之外,偶尔也会到镇中心的茶馆去坐坐,一边品茶,一边与茶客摆摆“龙门阵”,了解民情与社会。直到如今,茶馆仍是磁器口一景,百来米长的老街便有13家茶馆。

在磁器口,旧有“九宫十八庙”之说,宝轮寺、云顶寺、复元寺、文昌宫……在小巷穿行,偶尔发现残墙断垣,向居民打听,准会得到这样的答复,“这里原来是个庙子”。昔日,在这里香会、庙会、花会,以及正月龙灯、清明风筝、端午龙舟、七月河灯、中秋赏月、重阳登高,一年到头从不间断。在老百姓中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初一十五庙门开,烧香拜佛请进来。”

现在得以保存下来且较完好的只有“宝轮寺”在不远处的马鞍山上。“宝轮寺”建于唐初,大雄宝殿正梁上刻有“尉迟恭建修”字样。传说明建文帝曾避难于此,故又名龙隐寺,天王殿墙上有“龙隐禅院”四个大字,其繁盛时住僧达三百余人,属于川东名刹。由大雄宝殿,至马鞍山,一直到童家桥,都是宝轮寺范围,到处都修建有气势恢弘的庙宇。明末清初,张献忠入川时,把庙宇几乎烧尽,仅存大雄宝殿。后重修川主殿、观音阁、天王殿及禅房。大雄宝殿的殿柱是约两人合抱的马桑树,其余殿宇的柱子直径不过一尺大小。而大雄宝殿的建筑,内外结构未用一颗铁钉,乃全木结构。殿中两桩刻有盘龙抱柱,栩栩如生。最奇的是两柱基石,一柱凸出地面尺许,一柱凹下几寸,但两柱平衡,历时千年之久,全殿无歪斜之影,堪称一绝。大雄宝殿佛爷座像前一井,据说可通嘉陵江河边的“九石缸”,曾有人以鸭投入井内,事后在“九石缸”发现。此井在平时是用石鼓盖上的。

看着人们排着队跪在蒲团上双手合十闭眼许愿,突然之间觉得可笑,这泥塑的菩萨,真的能帮他们实现愿望吗?

寺院门口,很多算命抽签的店面,店里坐镇的基本上都是一位老者,看起来白须飘飘、仙风道骨,真像未卜先知、掐古算今的奇人异士。不知道当年磁器口凤凰山国民政府教育部美术委员会的大家,诸如徐悲鸿、傅抱石、王临乙、张书族、丰子恺、宗白华等见了这些仙风道骨的奇人异士,会不会像今天的人一样也让他们掐指算上一卦?

下山继续朝前走,民俗文化村的街道就变得冷清了。没有店铺,大多是原居民的住处,楼台上的君子兰静静地开着娇艳的花,门口的老藤椅上坐了养神的老人,一只黄猫懒懒地依偎在老人胸前。

街的尽头,是一条爬坡上坎的路。远望江岸,一排排杨柳垂了河岸,一如含羞的女子,在雨后清爽的空气里显得无比娇媚。

天色渐暗,街边的灯也亮起来了,大红灯笼高高地挂在店堂外,古镇另添一份神秘。随意拐进一个胡同,我看见旧式木门里有些阴暗的厅堂,大厅的左右两边各有一个厢房,院子里还有一个不知道年代的石磨。顺着楼梯往二楼走,蹲在楼口的小猫,“喵”了一声便了无影踪。坐在古色古香的房间,点上一大盆毛血旺,一小碟盐花生,望着楼下依旧熙攘的人群,心也随着街灯渐次朦胧起来。

链接——概述磁器口

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的古镇磁器口,是重庆市主城区内唯一的古镇。东临嘉陵江,南接沙坪坝,西界童家桥,北靠石井坡,辖区1.8万人,面积1.5平方公里,距繁华的主城区仅3公里,是独有“一江两溪三山四街”地理的旅游胜地。它以明清时盛产及转运瓷器而得名。

镇上有马鞍山踞其中,金碧山蹲其左,凤凰山昂其右,三山遥望,两谷深切。凤凰、清水双溪潆洄并出,嘉陵江由北而奔,江宽岸阔,水波不兴,实为天然良港。

作为嘉陵江边重要的水陆码头,那经历千年不变的浓郁纯朴的古风,令其成为重庆江州古城的缩影和象征,“白日里千人拱手,入夜后万盏明灯”,繁盛一时的磁器口,被美誉为“小重庆”。素有“巴渝第一古镇”之称的磁器口,已有1800年的历史,孕育了古镇悠久丰厚的文化。

长盛之后的磁器口,自1958年码头移至汉渝路后便开始变得冷落了,磁器口过去水陆码头的集散地和中转站的作用,逐渐消失。1998年磁器口被国务院确定为传统文化历史街区,2001年被列为重庆市重点保护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街区。特别是近年来街区基础设施、环境整治、城市管理已逐步规范完善,着力打造的景点有千年古刹宝轮寺、钟家院民俗风情馆、宝善宫教育博物馆、巴渝民居馆、凤凰廊、文化百业巷、民俗文化村、旅游商品一条街等,成为“魅力重庆一日游”的主要景点。

磁器口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是重庆历史文化名城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巴渝文化、宗教文化、沙磁文化、红岩文化、民俗文化各具特色:有古朴粗犷的巴渝遗风,有古韵犹存的茶馆,有历史传承的码头文化;有佛、道、儒三教并存的九宫十八庙;有正气凛然的红岩志士抗战遗址……

至今古镇建筑保护较好,古韵天然:寺观殿宇庄严肃穆,气势恢弘;明清四合院结构严谨,古朴大方;临街铺面依山就势,随曲而折;山崖吊脚楼,布局自由,结构紧凑,虚实结合,空灵自然。号称“世界十大建筑师”之一的加拿大亚瑟-埃利克森先生参观磁器口后评价说:“这里的东西是自然而来的,不是设计师所为,但从设计者的眼光来看,每一家都是做得最好的,最实在的。”

交通:磁器口古镇距沙坪坝3公里,乘坐出租车车费为5元,乘中巴车和220路公交车十分钟可到达古镇,车费1元。北碚方向游客,可在童家桥下车从金蓉门进入古镇。江北、南岸、九龙坡、渝中区到沙坪坝交通极为方便,乘坐大巴、中巴、出租车均可。

美食:磁器口古镇有大小餐馆、茶楼60余家,毛血旺、千张皮、椒盐花生被誉为“古镇三宝”,享誉四方。风味特色小吃有麻花、麻花鱼、毛凉粉。其中,首数陈麻花最有名,因其选料上乘,手工精制,具有香甜酥脆、入口化渣的特点,深受人们喜爱。

涞滩古镇,传说中的“重庆丽江”

少时居住在嘉陵江边的小镇上,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夏天和伙伴下河游泳,晚上一起在坝坝里纳凉、聊天,困了,男女老少皆露宿在坝坝里,就如现代的驴友。古镇的老房子、老街、小河承载着我许多童年美好的回忆,成为我生命中的珍贵画面。

涞滩古镇,中国最美的村镇,传说中的“重庆丽江”。这个在地图上找不到的小镇,如重庆历史中一枚古旧的书签,静静地嵌在重庆的水云之间,以待有心者来细细品读。

跟记忆中的古镇一样,涞滩其实没有太多的神秘。行走在涞滩,回望历史,穿越时空的感受油然而生,一种古老的情愫萦绕,如嘉陵江雾挥之不去……

来到涞滩,正好是赶集的日子,新街上人来人往。穿行在背篼箩筐之间,新街的尽头已然可以望见古镇西门的瓮城城门。慢慢地靠近,城门算不上宏伟壮观,但冷峻而富于质感的条石经年累月地积淀着小镇的历史,昭示这座承载了古镇沧桑的城墙自有它独特的内涵。历经岁月变迁和洗礼的古瓮城很有点南京石头城的味道,只是少了那份肃穆与霸气,反倒让人更加容易亲近。

古瓮城门楼,其上可见“涞滩镇”三个大字,门楼上方有“众志成城”四个雄劲的大字。尽管为防范太平军入川和李、蓝起义军而修筑的绵延环抱的古城墙已成断垣残壁,可透过灰色斑驳的青石墙体,其貌不扬的古旧城门,仿佛看到风雨沧桑后的古镇当年的辉煌。

确切地说,古镇应该叫做古城,一个依山而建,面积仅0.6平方公里的袖珍古城。它的四座城门相互对称,城墙全部用半米多长的条石砌成,十分坚固。可惜许多地方已经残缺不全。

进入半圆形的古瓮城,它是目前川东地区唯一保存完好的古瓮城,也是古城保存最完好的部分。它和古城连成一体,城门南北各有一道侧门,看着瓮城上的射箭口,和瓮城中的藏兵洞,城中城的设计巧夺天工,当时的涞滩人巧妙地让敌人领会了什么叫“瓮中捉鳖”。

沿两边城门独路石梯而上,眺望石砌的城墙内,古朴宁静的民居、狭窄弯曲的青石板街巷与厚厚城墙外喧嚷的新街形成鲜明对比。

穿过古瓮城,一条老街赫然呈现。踏上狭长而弯曲的青石板路,只见街两侧都是鳞次栉比、风格古朴的木结构古民居;房顶用当地产的小青瓦铺就,规整而细密,屋脊上用瓦、三合土组合出或实在或抽象的图案;房檐伸出一米多,粉白的墙面和黑褐色木门窗在色调反差中寻找着平衡。不多的几家店铺挂着大城市里不多见的土布幌子,有的地方拿毛笔随便找张纸写点什么往墙上一贴,就算是广告了。有的干脆把商品拿绳子一系,挂在门口,虽显粗陋,但感觉蛮亲切的。走在仄仄的巷子里,偶尔看得见依然刷着毛主席语录的破败的墙面。

街上游客寥寥可数,挑着担子的货郎不时从身边走过,鸡鸭在青石板的道路上觅食,忽视我们的存在。闲坐家门口的老人们悠然自得地叼着大烟袋,望着陌生的到访者,眼光中流露出一份平和,连晒坝上趴着的狗儿好像也都在享受着这份安宁。

一路走来,路两旁随意散落着许多密布青苔的石器,几个由整块石头凿成储满清水的一米见方的水池,池子侧面刻着“太平池同治元年”的字样。经年简朴的石缸虽不比紫禁城中金光闪耀的大铜缸,却是当年此城中必备的消防设备之一。

古镇有几多神秘,几多美丽!

三步梯,一段狭窄街道,整体石坝上足迹踏出一条路槽,印证着古老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