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重庆往事
19740800000014

第14章 痕·历史(2)

钓鱼城之战在我国战争史上,是继成皋、肥水、彝陵、赤壁之战后,又一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典范战役,可谓古今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迹。当时,全川兵力总计不满5万人,驻钓鱼城兵力不足5000,而蒙(元)的兵力却超过十数倍,双方军力如此悬殊。历经大小战斗200多次,钓鱼城都未失守,军民坚守达36年之久。1276年南宋皇都临安失陷,宋廷降元,而合州钓鱼城军民不仅坚守,还主动出击,展开反攻,又坚持了三年。钓鱼城被后人誉为“独钓中原一小城”。近二十多年来,不少专家学者来此参观考察,多次召开学术研讨会,探讨解读这一古战场的军事政治意义,一些西方学者因为此战直接影响到伊斯兰世界的存亡,将它誉之为“东方的麦加”。

行走钓鱼城

历史极其惊人的相似之处,乃是进攻防守的不断重复。在为权为利而进行的攻防拉锯之中,人类越来越深地陷入战争的泥沼,文明以一种最不文明的方式融合。

今天,走在钓鱼城古旧的石板路上,体味着保存至今的宋代城池的历史,时间的帷幕慢慢拉开,久远的硝烟铺天盖地,弥漫在心间。游走在历史和现实之间,光鲜的废墟总会有触动灵魂的震撼……

“枕二江之口,众水之凑”,钓鱼山高海拔391米,山脚回旋20余公里,嘉陵江、渠江、涪江在山下交汇,三面萦绕,犹如银色巨龙盘旋。从江边拔地而起的钓鱼山,壁立千仞,四周围悬崖峭壁,状似刀削斧劈。山上层峦叠嶂,烟云飘缈,山下沟壑纵横,江水奔流,滩险湍急。至岩边残留的城墙土壕旁向下探看,不由得心旌摇曳。

穿过古城门,山水秀色渐渐隐褪。弹丸之地钓鱼城,其丰厚的历史积淀呈现于目前。方圆2.5平方公里的重点保护区内,不仅尚存有8公里城垣、8道城门以及炮台、墩台、栈道、暗道出口、水军码头、兵工作坊、帅府、军营、较场、天池、泉井、脑顶坪、马鞍山等南宋时期的军事与生活设施遗址,还有唐代悬空卧佛、千佛崖、远古遗迹钓鱼台、鱼城烟雨等诸多名胜古迹。小城到处可见元、明、清三代遗留的诗赋辞章之碑刻。

山顶南面有突兀的一块大石,名“钓鱼台”。上有一对宽0.3米、长1米、深

0.15米的凹坑,状如足迹。相传在远古洪荒时期,沧海横流,洪波滚滚,百姓群居山顶避难,日久无食,祷告上天。忽有巨人站立大石上,持竿垂钓江中,钓上鱼来分给百姓充饥,此后人们称此大石为钓鱼台,这山也因钓鱼台而得名。南宋前期祝穆所著《方舆胜览》中载:“钓鱼山,在石照县东十里。涪内水在其南,西溪上流经其北,郡人游者以舟下涪水,舣而上,已乃绕山北,沿西汉水而归,此游观之奇也。山南大石抵平,有巨人迹,相传异人坐其上,投钓江中,山以是名。”台上凹坑为巨人在此持竿钓鱼的足迹。台前一斜卧的岩石上,有五个大孔穴,传说是巨人钓鱼插鱼竿的“插竿石”。

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古钓鱼台,著名的有姜太公磻溪钓鱼台,周庄王濮州钓鱼台……但因有钓鱼台而有钓鱼山,在山上又筑城为钓鱼城者,唯有合川一处。

如今游人纷至沓来,在刻有“古钓鱼台”石碑的临江石台上拍照留念。

700多年前的某一天,鱼竿变长矛,平顶巨石上安置的抛石机、三弓弩,将那股雄心勃勃、不可一世的“蒙古旋风”停滞在这三江汇流的钓鱼山小小要隘处。钓鱼城军民“春则出屯田野,以耕以耘;秋则运粮运薪,以战以守”,历经大小战斗200余次,创造了“以少胜多”、“坚持抗战36年”这一古今中外战争史上罕见的奇迹。

今天,这座曾创造奇迹的小小钓鱼城,在星移斗转、沧海桑田的历史长河中固守着属于自己的一份高傲。踏上钓鱼山,徘徊在城中两级台地上,放眼豁然千亩的良田沃土的时候,心中不免生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

那雄关锁钥固若金汤的护国门、连绵并肩的古城垣、悬崖绝壁之上构筑的险关要隘……那古军营、古栈道、古哨台、古炮座、古暗道、古跑道遗址……那忠义祠中壁刻雕像、诗词书画、浮雕碑刻、老树飞檐……每一个历史的符号都在无言地倾诉着,牵动游人的思绪。眼前,耳边,时而是金戈铁马,时而又是让人屏息的沉寂。

站在钓鱼城的城墙上,身前身后分明是漫天弥漫的尘雾,分不清是从哪个方向隐隐而来的风似乎夹杂着蒙哥铁骑的杀戮之声。这个长了汉人威风的古战场,八百年之后,在一片萧杀的沉寂中被历史浓缩成一个醒目的斑点。

“你倒睡得好,一睡万事了。我若陪你睡,江山谁来保?”轻松戏谑的当地民谣,又让原本沉重的历史显出一丝轻松。钓鱼台右侧的崖壁上有一尊独特的悬空卧佛,身长11米,头部两耳间距1.8米,肩宽2.2米,双脚宽1.2米。卧佛上端石壁上有宋代王休题写的“一卧千古”。假如真有灵犀,也不知道这一卧千古的菩萨听见这民谣作何感慨?只晓得古往今来过往州境的雅士豪客,莫不盘桓于钓鱼山,在澹烟微抹、细雨轻霏的鱼城烟雨中,借江山之助,寄托自己豪放的胸襟与远大抱负。

石头记——大足石刻

行走在以“大丰大足”而得名的大足,驰名中外的“石刻之乡”、“五金之乡”的称谓,在宗教与现实的生活中纠结着,又以其一贯的方式融汇着。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背负行囊的匆匆过客,都被那一尊尊石刻雕像、一方方石刻碑铭带进一个沉思的世界……

人的心如风中的纸鸢摇摆,在现实的世界里追寻着人生意义的答案。从古至今,人类都在思考着一个个严肃的问题:世界与人从哪里来?人在今生世界的意义为何?世界和人类最终的结局怎样?

于是,不同的哲学与宗教诞生了。人心衍生出关于这个世界,关于人生的许多的答案。但是,哪一个才是最终的答案呢?能从这一尊尊石刻雕像、一方方石刻碑铭中找到吗?

走在这“石刻之乡”,满眼是造型生动精美的摩崖造像。偶然间抬头仰望,造像上方的岩层以一种朴素自然的方式存在着,透过浓密的树荫,天空以一种猜不透的方式惊艳着。

随手摘下几片树叶,看那生命在细微的肌理间焕发出鲜嫩的色彩。千年来保持着同一姿势与表情、寄托着人们对未来期许的庄严宝相顿时黯然。这些历代由技艺高超的工匠们用心打造、人们精心呵护的精致造像,终将一天天老去;而那一片片鲜嫩的绿又是由谁所造,竟然年复一年地嫩绿着?

宝顶山,那一位5岁出家,16岁到川西学习佛教密宗的大足县学粮乡人赵智凤,费尽毕生精力,历70年之久,艰苦备尝,主持建造了这座纵横5里、造像1万多个的密宗道场。这被后世视为“几乎将一代大教教义,搜罗毕尽”的宏篇巨制,是要叫人在佛教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因果轮回”中思想“万事无常,四大皆空”,然后在无边苦海里,回头是岸。

这里的成千上万块石头,记录着人间工匠的追求,向世人讲述着一个关于今生来世的严肃命题。

在六道轮回图的“业力果报说”和“因果轮回说”里,佛教强调的万事万物皆无常态,万事万物皆有始有终。但在这里,我们看不到世界的原初。在这无常的“空”里,今生成为无意义的“苦海”。被称作天龙八部的护法神像作出又凶又恶的愤怒样子,目的是要为众生扫除苦海中的“魔障”,尽快觉醒,达至释迦佛对外界已无所需求、常乐我净的超脱生死的涅槃境界。在这涅槃境界里,我们无法看到超脱生死之后的意义。

宝顶山最有名的一尊造像千手观音,一个能解救众生的一切苦难,通体妆金、法力无边的全能菩萨,身后像孔雀开屏似地伸出1007只手,千姿百态,无一雷同,每只手上有一眼,以言其普观世界,明察秋毫,智慧无穷。额头上竖着有一只眼睛俗称“慧眼”,能洞察人们内心的奥秘。质感很强的手指修长细嫩,看上去如美人特有的娇柔纤指。过去四川人说,上朝峨眉,下朝宝顶。朝宝顶即朝此千手观音。过去成千上万的善男信女,步行数十里甚至数百里,来此焚香祷告,形成“香焚宝顶”的盛大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