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穿越岁月的烟云
19740400000030

第30章 散文篇(3)

阿明的生意做大以后,他就买下了街道圆木加工厂,这个加工厂位于永宝(永和至七宝山)公路永和街口,位置好,有五、六间铺面。有了正式的经商门面后,阿明觉得打铁太辛苦,就改行做起了卷烟批发生意。他是永和地区第一家做卷烟批发生意的,做起来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更为有利的是阿明进货十分便利,那时,永和厂矿有几十台送矿石的汽车都要经过他家门口,只要先天和司机们打过招呼,清早就可坐车到长沙,黄花等地进货,运货司机吃两餐饭或随便给点钱,司机是争着喊他去进货。

烟草是国家的特种专卖商品,但改革开放初期,管理还不是那么到位,被阿明钻了个空子,后来,烟草专卖制度逐步完善,生意就没有那么好做了。有几次烟草,工商部门找上门来,罚款,扣烟(阿明没办专卖证——后来,阿明就没有做烟草生意了。

由于阿明的店面就在干线公路边,他就又改行做起了成品油生意,生意也还不错,但油品生意最大的弊端就是赊账多,资金回笼困难。做而不做夫妻间产生了分歧,后来,他老婆负气出走,阿明只好关门大吉。到了上世纪末,永宝公路扩建,阿明的几间店铺被政府征收,阿明拿到征收款后,和朋友去长沙等地做生意,由于不懂行情,又几次被骗,最后是血本无归,这样,一个改革开放初期就富裕了的家庭就这么衰败了。

后来,老婆与他离婚,阿明有个九十高龄的老娘,他是孝子,为了照顾老娘,他就搬来与老娘一起生活。买了一台三轮摩托,在永和街上给人送货,赚点钱补贴家用。这段时间,阿明过得很艰难,前两年老娘病逝,他就一个人住在那几间破旧的房子里。

有时,我和阿明一起闲聊,谈起陈年旧事,阿明伤感地说:“我这一生,就是没有把握住机会,要不然也不会落到今天这般地步,真是人生苦短,世事难料。”

去年,阿明退休了,加上又有一个争气的儿子。他的儿子毕业于一所名牌大学,在长沙找了份令人羡慕的工作,是收入颇丰的城市白领,买了房买了车又结婚生子,阿明正待安享晚年,不料出了这突然的变故,真是令人叹惜,但愿阿明在天堂幸福。

沸腾的群山

——追记浏阳磷矿创建轶事

湖南省浏阳磷矿曾经是全国六大磷矿之一,也是我省重要的磷化工基地。建矿五十年来为国家提供了数千万吨矿石和磷化工产品,为工农业生产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现在,浏阳磷矿虽已改制,但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永和人,又在浏阳磷矿工作了三十多年,见证了浏阳磷矿从创建到发展再到改制全过程,对浏阳磷矿有着一种深深的眷恋,令人挥之不去,魂牵梦绕。特别是建矿初期,来自全省、全国各地的建设者,他们以大庆工人为榜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头顶蓝天,脚踏草地。在荆棘丛生,满目苍凉的荒山上安营扎寨,开山放炮,弥漫的硝烟中回荡着雄壮的劳动号子,穿梭着开拓者忙碌的身影,那种壮观的劳动场景,至今令人记忆犹新,心潮澎湃。

浏阳磷矿是在1958年全民办矿运动中由群众报矿发现的,1959年开始初步勘探,同年12月开始基建,当时只是一个五百来人的矿、厂并建,土法上马,既产矿石又产磷肥的企业时值国家三年困难时期,受交通,电力,能源的限制,苦苦坚持了两年半,最后,被迫于1961年6月停办。1964年1月,国民经济经过三年的调整,已经恢复。农业生产迫切需要化肥,根据我省磷矿储量丰富的特点,发展磷肥生产,以磷肥增产草子(紫云英),草子肥田(即以磷增氮,以氮增粮)的方针,全省小磷肥如雨后春笋,两年时间建成24家,加工能力达100万吨。当时越南战争爆发,从越南进口磷矿石已不可能。从摩洛哥进口磷矿石,每吨达60美元,是国内磷矿石价格的10倍以上,因此,立足省内解决磷矿石已是当务之急。

1963年底,省委决定恢复已停办两年半的浏阳磷矿建设,1964年1月,浏阳磷矿筹建处正式成立。为了尽快拿出矿石,从煤矿和其它单位调进了一批职工。因当时公路运输不畅(永和公路大桥尚未修建)就选择了矿石露头好,靠近河的樟树冲先行土法采矿,便于浏阳河的船运。这一年,全矿三百多名职工除完成基建任务处,还在一无电力,二无机械的情况下,在荒山峻岭中用手捶肩挑开采出16000吨磷矿石,通过浏阳河船运至长沙等地化工厂,生产出了合格磷肥。

建矿伊始,职工大量增加,矿区根本没有宿舍,只好在永和街上佃些民房,有的是旧粮仓,有的是旧猪栏,撒些石灰清扫一下就住下了。初夏多雨,屋漏失修,晚上搬几次床还找不到不漏雨的地方。晴天屋顶老掉瓦蛆,干部只好戴着草帽办公。泥泞路滑,职工从永和街上往返樟树冲16华里上下班。吃饭没有桌椅,就蹲在地上,蔬菜供应不上就喝米汤。夜晚来临,点上油灯,进行政治学习,大谈大庆人艰苦创业的精神,深受鼓舞,职工们豪迈地说:“打雨伞睡觉,戴草帽办公,扭秧歌(泥泞路滑)进班露天大会餐。”

基建的剥离工作,全凭肩挑手挖,抡大锤,打炮眼,已经够辛苦了。但是,更艰苦的工作还是从1964年底至1965年5月份,安装“三机一线”的那场歼灭战,即安装马鞍山400千瓦的柴油机组并送电,安装樟树冲10m3压风机,采场卷扬机,架设发电机房至樟树冲6千伏高压线4公里。当时没有电力,没有起动机械,也没有施工技术和经验。就凭一付肩膀两只手,要把数吨重的柴油机,变压器,压风机,卷场机,用人力抬上40-50度的陡峭高山;要把重800公斤,长10余米的水泥杆在水田里,山顶上竖起来,没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气概,没有不畏险阻,艰苦创业的主人翁精神,是不可能完成这些艰巨任务的。然而通过全矿职工的艰苦奋斗,克服山高路徒,道路泥泞等恶劣条件,短短半年时间,硬是把这些艰苦的任务按时完成了,为浏阳磷矿樟树冲工区从手工开采走向半机械化开采奠定了基础。

永和镇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淳朴,人才辈出。浏阳市委原书记、长沙市原副书记、正厅级领导欧代明就是永和镇走出去的优秀人才中的杰出代表。为了加快浏阳磷矿的建设,1965年6月省委决定成立浏阳磷矿生产建设指挥部,由省经委付主任翁徐文为指挥长,省交通厅副厅长稂明德为副指挥长,坐镇指挥。指挥部集中各方面力量,用打歼灭战的方式,采取三集中(人力、物力、财务)五落实(设计、材料、设备、劳力、时间)的办法,发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大会战。

指挥部组织了六个设计院(长沙有色金属设计院、省轻化工厅设计院、省交通规划设计院、省建筑工程设计院,省水利电力设计院,省煤炭设计院),一个地质队(省地质局402队),一个工程公司(湘潭地区工程公司),一个铁路工程处(由省交通厅工程局组建)和民船运输局共十个单位。集中了地质勘探人员586人,设计技术人员210人,土建安装和施工队伍450人,采矿工人1200人,铁路专业队伍1100人及民工30000多人。投入勘探钻机8台,各种机械设备近千套,汽车近百辆,木帆船1600艘。打了一场勘探、设计、土建、采矿、铁路设计与施工,建桥,架高压线的大会战。

这场大会战和浏阳磷矿的建设经验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1965年11月,时任省委第一书记张平化在视察时指出:“浏阳磷矿土法上马,逐步实现机械化的路子走对了。”时任省委书记华国锋1966年初到浏阳磷矿指导工作时说:“磷矿的建设贯彻了总路线精神,是多快好省的。”1966年11月,化工部化学矿山公司在浏阳磷矿召开了全国磷矿经验交流会,肯定了浏阳磷矿建设的高速度。

在各级领导的鼓励和关怀下,大会战的各路参战人员克服露天施工的各种困难,提出“战晴天,抢雨天,毛风细雨当好天”的口号,争分抢秒地苦干加巧干,在一年半的时间内先后完成了以下几项主要工程。

1965年下半年,省交通厅桥梁施工队仅用两个多月的时间,就架设了横跨浏阳河的永和公路大桥,这样的速度即使是机械化施工的今天也是难以做到的。是年通车,汽车可直通矿区,结束了汽车靠过驳船和便桥的历史。永和公路大桥历经五十年的风雨沧桑,承受了近百吨重型汽车的碾压,至今完好无损,圪立在浏阳河上,仍然是永和通往外界的唯一公路桥。

修建醴浏铁路,该铁路是窄轨铁路,自永和经古港、浏阳、大瑶与醴陵的大铁路相联,全长105公里,由省交通厅工程局施工,1965年,10月1日开工,1966年7月1日建成通车。运输能力货运120万吨/年,客运90万人次/年,解决了矿石外运的问题。这条圪今为止浏阳唯一的铁路让老百姓享受了坐火车的便利,为浏阳的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后来随着运量的减少,加上公路运输的竞争,醴浏铁路最终退出了历史,那消逝的小火车是我们心中抹之不去的美好记忆,至今圪立在永和与城区浏阳河上的两座铁路大桥见证了当年醴浏铁路的辉煌。电力的供给是浏阳磷矿基建与生产的第一件大事,此前,全矿就靠一台400千瓦的柴油发电机组供电,制约了基建建设和生产发展。为此,省委决定架设株洲到永和的11万伏高压线并在永和建设送变电工程。该工程由省水利电力设计院设计,由省水电厅工程局承担建设施工,起点株洲电厂,圪于永和,全程86.77公里。1966年上半年动工兴建,1967年3月1日送电投产。11万伏送变电工程的投产,为浏阳磷矿大上机电设备,由手工生产变为机械化开采提供了充足的电力。

浏阳磷矿是露天矿山,覆盖于矿石表层的泥土,岩石必须剥离。一般而言,采剥比是1:4,也就是说采一吨矿石要剥离四吨土方。当年,建工部第21施工队奉命开进施工现场。几十台推土机,铲运机在浏阳磷矿绵延十几里的矿区摆开战场,日夜机器轰鸣,一座座山头被夷为平地。那种场景十分壮观,那沸腾的群山,那如同白昼的灯光,即使远离永和十多里都能看见夜空的一片灯海。

经过一年半的如火如荼的大会战,各路建设大军的艰苦拼搏,无私奉献,几项关键性工程先后竣工,指挥部完成了历史使命,宣布撤消。至此,“坚冰已经打破,航道已经开通,”第一代浏阳磷矿职工经过几年的艰苦创业,积累了宝贵的建设经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磷矿精神,培养了一支能打硬仗的职工队伍,为浏阳磷矿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时过境迁,岁月流逝,一晃半个世纪过去了,浏阳磷矿已经改制,但它带给我的那一份记忆,将日久弥新,永难忘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