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穿越岁月的烟云
19740400000001

第1章 序

符阳明

常言道:一方山水养一方人。凡钟灵毓秀之地,必人杰地灵。永和之地方的风水,还真是好。不但山水相连,景色秀丽,物华天宝,而且蕴藏着深厚的人文精神沃土,散发着悠久的历史芬芳。这片故土造就了永和人励志图强、敢为人先的气度,砥砺了永和人厚德载物、奋发创新的品格。

唐亮、张启龙、李贞,这响当当的名字,红一方面军成立旧址,菊花石、红桎木、海泡石、浏阳磷矿……数不清的人和物,不胜枚举,不都是出于斯,产于斯么!

作者连同他的父辈算起来,在永和共生活居住了100多年了,对永和知之甚多。他花了很大的精力和一年的时间,用写实描述的文学手法,把自己和家人的风雨人生经历,和着历史的节拍,与永和同呼吸共命运,将半个世纪多的岁月烟云,真实地展现给了我们,这就是题名为《穿越岁月的烟云》。这部凝聚着多年心血和夙愿的洋洋十几万言的回忆录,我怀揣欣赏之意,一口气拜读之余,顿时如沐一股清凉山风,沁人心脾,甚为欣慰,并激发和勾起我澎湃的思绪。这流畅清新的文字,“字字读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从字里行间,浸润着他的感慨,映衬着他不俗的情怀。

作为同是老三届、下乡知青的我,与作者有着同样的经历和感受,才能“心有灵犀一点通”,在心灵深处产生强烈的共鸣和震撼。曾几何时,我们还是风华正茂、血气方刚的少男少女时,怀抱着美好的梦想,憧憬着幸福的未来。一场“文化大革命”的狂风暴雨,却把我们稚嫩的梦想化作了泡影。

四十年寒暑春秋,四十载风雨兼程,我们有太多的感悟和感受。回首往昔,我们踌躇满志。我们把汗水洒向农村、工厂和营房,把青春献给了祖国。如今,我们活力不再,两鬓斑白,但我们无怨无悔。特别难能可贵的是历经风雨,年迈花甲的鹏君同志,“少时不知愁滋味,老夫聊发少年狂”,在桑榆之年爬起方格子,给后人留下了自己的人生传记,给我们带来回忆,给晚辈带来启迪。这部作品如同他的人品,彰显出深沉与厚重,也显露了他的写作才华,不得不令人肃然起敬。

孟夫子有句名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如果把作者的人生历程与之对照,还真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从小家境贫寒,出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却依然饱经风霜,历经坎坷。由于良好家教和父母长兄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从小就具有勤劳、善良、质朴、诚恳、侠义肝胆的优良品质,为他今后人生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学生——他品学兼优,名列前茅;当知青——他一个人孤独寂寞熬过三年蹉跎岁月,被评为“先进知青”,曾出席县和湘潭地区下乡知青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先代会”。他是生产队的政治队长;当工人——他连续6年被评为浏阳磷矿“劳动模范”、长沙市化工系统的“先进生产者”“优秀共产党员”。在父母的眼里,他是孝顺诚实的好儿子;在妻子的心中,他是忠厚本分的好丈夫;在子女的世界里,他是无私奉献的好父亲;在同事和朋友们的面前,他是热情、友善、真挚的大哥哥。在亲情、爱情、友情的人生格局中,他堪称楷模。固然,他是芸芸众生中极普通极平凡的一个人,但他在自己的人生历练的坎坷之路上,在写满沧桑的风雨岁月中,谱写着属于自己实现个人价值平凡而光耀的华章。这其中的荣与辱,苦与乐,泪与笑,血与汗,只有他自己才能真切感悟到。

唐朝政治家、文学家刘禹锡道:“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他在人生历练的风雨路上,最闪光的亮点和值得称道的地方,就是每遇坎坷和挫折之时,都能直面人生,坦然相对,不折不挠,一笑而过。如三年知青艰苦难熬的蹉跎岁月;在矿山工作的30年拼搏奋斗;被取消上大学的机会;特别是自己视为“家国情怀”的磷矿,一夜之间倒闭,要下岗寻求新生活的角色置换所带来的心理冲击,他都挺过来了,而且做得很出彩。没有随遇而安、脚踏实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心境和意志,是难以成功的。

正如著名作家朱赫评老三届知青这一代人时说:“没有过多地去感叹苦难,没有过多地去唏嘘岁月,我们在蹉跎中奋斗,在艰难中抗争,苦难成了一种动力。”

高山仰止,心向往之。我不得不从内心敬佩他的人格魅力和不同凡响的抱负。《穿越岁月的烟云》就是他人生缩影的一首给人启迪、催人振奋的歌,不但历久悦耳,也会日臻传诵。

有一种精神,穿越历史的烟云,历久弥新;

有一种怀念,历经时代的风雨,更臻醇厚。

鹏君友嘱我一定要为《穿越岁月的烟云》这部传记回忆录写序,我既感荣幸,又深为惶恐。荣幸的是几十年的情义交织,惶恐当然是自己名望和才学疏浅。推辞再三,还是被他的盛情打动。恭敬不如从命,只好提起拙劣之笔,写了以上的话,是为序。

(作者系《中国书画家》杂志社中南分社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