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历史知识
19738700000006

第6章 中国政治史(5)

28.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身受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剥削和压迫,从而激起了中国人民连续不断的反抗斗争。

太平天国革命就是其中规模最大影响深远的一次农民起义运动。

广东花县人洪秀全受基督教的启发于1844年创立了“拜上帝会”,同年夏天,洪秀全和他的同乡好友,最早接受他的思想的冯云山开始到广西传教。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秋,他们在广西桂平县西北部的紫荆山区建立了根据地,以传教为掩护,向农民宣传反清思想,吸收农民加入拜上帝会。

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初十(公元1851年1月11日)是洪秀全的38岁生日,就在这天,拜上帝会在金田村正式宣布起义,建立了太平天国,洪秀全称天王,军队为太平军。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金田起义”。起义后,清军开始大规模围剿,太平军英勇顽强地反击,屡次挫败了兵力上占优势的清军。咸丰元年闰八月初一(公元1851年9一月25日),太平军占领了广西永安州(今蒙山县),洪秀全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为太平天国建立了一个比较稳固的领导核心,制订了各种制度,巩固了革命力量后,向清朝封建统治中心勇猛地进攻。咸丰三年二月初十(公元1853年3月19日),一举攻克了南京,遂建都于此,并把南京改名为“天京”。建都后,太平天国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可以说,《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进行革命和建国的纲领。

太平天国建都后,1853年4月,派林凤祥、李开芳率精锐部队2万多人北伐。北伐军血战两年,驰驱六省,转战5000里,终因后援不继,全军覆灭,北伐失败。

在北伐的同时,太平天国为了控制长江中游,确保天京的安全,于1853年5月又派兵西征。1854年曾国藩统帅的湘军崛起,与太平军作战,西征军一度受到挫折。但太平军在石达开率领下,进行反攻,获取胜利,稳定了局势。这时,上自武汉,下至镇江,千里长江控制在太平天国手中。

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领导集团内部矛盾日益尖锐。矛盾发展到极点,终于发生了“天京事变”。

“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从鼎盛走向衰败的转折点。从此,太平天国内遭强大的曾国藩的湘军的追剿,外受英、法、美、俄等外国侵略者的干涉和对清朝政府的支持,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下,太平天国愈来愈弱。1862年春,曾国藩兵分三路,全面向太平天国进攻。当年10月,开始攻击天京,太平军奋力保卫。1864年6月1日洪秀全病逝,长子洪天福继天王位。7月19日,湘军挖了地道,用火药炸开城墙20多丈,冲入城内,天京失陷。此后,太平天国的余部,分别在许多省份继续进行艰苦的斗争,直到1869年5月,最后一支在陕西的太平军全部牺牲后,太平天国的起义终告结束。太平天国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斗争精神,为辛亥革命的胜利铺平了道路。

29.企图“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

清末一批握有实权的官僚经过内外战争,对西方洋枪洋炮的厉害有了切身体会。他们认为,只有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引进机器生产,使用新式武器,才能防止“内忧”和“外患”。洋务运动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兴起的。

19世纪60年代提倡并主持洋务运动的,在中央政府里是奕诉和文祥等人。

在地方上是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他们成为洋务运动中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后人习惯上把这些从事洋务运动的封建官僚,称为“洋务派”。

洋务派官僚是打着“自强”的旗号兴办军事工业的。

1861年,湘系军阀首领曾国藩创办了近代中国的第一个兵工厂——安庆军械所。随后,淮系军阀头目李鸿章又在苏州和上海创办了洋炮局。

整个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所办的近代兵工厂共有24个。其中,最大的是李鸿章在1865年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如今江南造船厂的前身)。最大的船舶修造厂是左宗棠在1866年设立的福州船政局。

从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又在“求富”的口号下,开始创办民用企业。

主要采取官督商办的形式。民用企业大约有二十多个,最重要的有轮船招商局、开滦煤矿、天津电报总局、上海机器织布局,以及汉阳铁厂等。另外,还修建了几百公里铁路。

洋务运动的重要“成绩”还包括训练新式陆军和建立新式海军。

洋务运动有其进步性,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生产技术是符合历史潮流的,客观上在一定程度内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诞生。但是洋务运动的直接目的是镇压人民革命,维持腐朽反动的封建王朝。在抵御外来侵略方面,由于清政府一贯对外妥协投降,所以,洋务运动未能使中国摆脱被欺辱被掠夺的悲惨命运。

30.试图追赶时代潮流的戊戌变法

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李鸿章在日本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引起国人强烈不满。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联络全国各省1300多名举人起草了长达14000多字的《上皇帝书》。《上皇帝书》说,如果割让台湾,就会失掉全国民心,也会引起英、俄、法等国都来瓜分中国。请求皇帝拒绝在条约上签字,惩办投降卖国的文臣武将,破格提拔人才,鼓励人们奋发图强,加强军队训练,准备长期抵抗。这些办法,是为了应付当前的敌人;要使中国富强起来,最根本的办法是进行变法,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进行改革。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以后不久,康有为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工部主事。这为他从事变法活动提供了方便。康有为又连着写了几封《上皇帝书》,说明必须赶快变法的道理。

《马关条约》签订以后,西方列强加快了瓜分中国的步伐,在一两年时间中,德国强占了胶州湾,俄国霸占了旅顺,法国占领了广州湾,英国夺去了威海卫和九龙。国难当头,清朝政府却更加腐败了。康有为从广东赶到北京,在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又连着三次给皇帝上书。光绪皇帝终于同意实行变法维新。

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公元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发命令,宣布变法。五天以后,他在颐和园召见了康有为。接着就任命康有为为总理衙门章京,只不过是个六品小官。过了几天后,光绪皇帝又召见了梁启超,让他负责办理大学堂和主持译书局。光绪皇帝不敢公开重用康有为和梁启超,是因为他们两个人的名声很大,容易招惹守旧派官员的反对。

从光绪皇帝宣布变法开始,一份接一份的变法诏书,开始向全国颁布。因为这一年是旧历“戊戌”年,所以这次变法又叫“戊戌变法”。变法的内容很多,包括了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主要内容有:撤除或合并无事可办的闲散衙门,裁减多余人员;废除旗人的寄生特权;设立农工商局,奖励农工商业;改革财政制度,办国家银行,编制预决算;修建铁路,开采矿产,兴办邮政;裁汰绿营兵将,用新方法训练军队;废除八股,改革科举制度;开办京师大学堂,设立新式中学校;奖励发明创造和著作;提倡广开言路,准许自由办报纸、刊物和上书建议等等。

慈禧太后为了防止维新派利用变法掌握大权,也防备光绪皇帝利用变法把各省实力人物拉过去,处处干预变法维新。随着变法的深入,慈禧感到了对她的威胁,便计划废掉光绪。光绪觉察到了自己的危险,派人拉拢控制新军的袁世凯。

但袁世凯在最后关头出卖了光绪和维新派。

1898年9月20日,袁世凯入宫见光绪帝请训之后,回天津,傍晚向荣禄告密。荣禄派人报告慈禧。9月21日,西太后正式宣布训政,丽天以前即9月19目光绪帝就已被囚禁于中南海的瀛台。9月22日荣禄进京,大肆搜捕维新派人士。

康、梁出逃,军机四卿:谭嗣同、林旭、杨锐、刘光第和康有为的弟弟康广仁被捕。御史杨深秀抗书请西太后“撤帘归政”也被捕。六人在菜市口英勇就义,史称“戊戌六君子。”

戊戌维新运动结束于血泊之中。

31.创建中华民国,中国近代政治的发端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取得胜利,建立了革命军政府,宣布新的革命政权为“中华民国”,并向全国发布文告。

消息传开,全国各省纷纷响应武昌起义。湖南、陕西、江西、安徽、云南、贵州、四川、广西、上海、浙江、江苏、广东、福建、山西等十几个省市一个接一个地举行起义,成立军政府,宣告“独立”,脱离了清朝的统治。没有建立省一级军政府的地区,也发动了规模不等的起义。这么多地方成立了革命政府,急需有一个全国统一的机构来领导。

1911年11月10日,各省代表在南京开会,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元旦,孙中山去南京就任。孙中山在受任典礼上庄严地宣读誓词说:推翻清朝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为民众谋幸福,是大家的愿望,我一定遵照执行。我要忠于国家,为民众服务。等到推翻清朝,国内没有变乱,中华民国为世界各国所公认时,我就辞职。同时还发布了《临时大总统宣言书》、《告全国同胞书》,宣告中华民国诞生,成立临时中央政府。

中华民国改用国际通用的阳历(公历),以公元1912年为民国元年,以五色(红黄蓝白黑)旗为中华民国国旗。建立临时参议院,制订了《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人民。人民不分种族、阶级和宗教信仰都一律平等,享有选举、参政的“公权”和居住、言论、出版、集会、信教的“私权”。人身和财产受到法律保护,不能非法逮捕、审问、处罚,不得侵犯、搜索私人财产。

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员的干涉。这个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的概念深人人心,在后来历次反对封建帝制的斗争中起了很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