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慧缘佛医学
19738400000008

第8章 善始善终

一、生与死的关系

自古以来,生与死便是一个非常神秘的问题。佛教对于人的生死乃至所有生命的生死问题作了深入的探讨,它把整个人生分成十二个彼此互为条件或因果联系的环节,即十二缘起(参见《佛教的基本教义》)。认为生命是由“因”(事物生灭的主要条件)与“缘”(辅助条件)和合而成,人生的痛苦、生命和命运都是因缘和合的表现。十二缘起依“此有则彼有,此生则彼生,此无则彼无,此灭则彼灭”的法则而流转不息。这就揭示了生死流转的因果关系,一般性地反映了人的感觉、感情、欲望、行为的产生过程和由生到死的生命变化过程。

有生必有死,这是必然规律,但人都有与生俱来的“生”的欲求,对于“死”大都不免产生极大的恐惧,认为人_死亡,一切都完了。而佛教认为,一期生命的死亡又是另一期生命的开始,人的死亡如同搬家,一座房屋破旧了,换一幢新的;一个生命衰微了,再换另外一个身体,其间会因人的善恶业报,有的到达极乐世界,有的来世做人,有的变为畜生…一对于佛教徒来说,死亡并不可怕,他们认为可以借着平日的功德,搬往极乐世界,这是一种永恒的生命,永恒的快乐。

因此,佛教的“功德”,实际上是一种人生真正价值的体现,生命的意义在于价值的永恒。一个人应当把握短暂的生命岁月,修持严谨,证悟法身,去创造永恒的生命。

佛教没有回避死亡,因为死亡是生命的必然结果。每个人都将在某一时刻面对死亡的事实,同时也希望临终时能无痛苦地死去。

但佛教认为,死亡并不可怕,它提出“善终”之路,那就是希望众生平常要许愿,祈求一种“幸福的死亡”,如“临命终时,身无障碍,心不贪恋,意不颠倒”;“愿我临终无障碍,弥陀圣众远相迎;迅离五浊生净土,回入婆娑度有情”。

《十二品生死经》还把“善终”分为三种情形,即:

(1)小善终:没有遭到意外横祸,无病而终;

(2)中善终:不但没有病苦,而且没有怨气和内疚,安然逝世;(3)三善终:自己预先知道临终时间,而且身心了无挂碍,走得洒脱,这是善终的最高境界,即所谓“涅槃”。许多佛门高僧果真在行将辞世之时,沐浴更衣,盘坐合十,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安然“涅槃”。

佛教的“善终”实际上是朴素的“优死学”理论的最原始记录。“优死学”虽然是近些年提出来的,但并不等于“优死学”在过去不存在。佛教的“善终”就早已提出“优死”的问题了。

近些年来,“优死学”的提出,也是对“善终”研究的丰富和发展。“优死学”是研究能否和怎样对临近必然死亡的病人,选择最正确的指导思想,采取最有效的科学方法进行干预,使其在精神上和肉体上最大限度地减少痛苦并尽可能安逸地结束生命。尤其是在欧美、日本的医学界和法学界,对“死”的研究范围不断拓宽。美国出版了《生死学》和《死》的特别杂志,非常畅销;德国则实施“死亡准备教育”,还出版了教科书;日本定期举办“生与死问题研讨会”,出版了许多关于死亡、临终方面的书籍。现代优死学的兴起,使佛教的“善终”得到了提高和发展,丰富了“善终”的内涵。尤其是优死学涉及医学、伦理学、社会学及法学等诸多领域,它对于提高人类的自然素质,人口质量和生命质量具有积极作用。

二、善终的预兆

佛经认为,人在将死之际,就像乌龟脱壳一般痛苦,一般人临终时,身体上都会表现出痛苦挣扎的样子,脸部肌肉抽动,瞳孔放大,视觉迟钝,表情痴呆,呼吸急促;内心里表现得恐惧、不安。但是,对于平日有功德、善行者,却会得到善终的预兆。

《净土·三昧经》说:善终升天时,会看到天人拿着天衣和乐器来迎接他;而堕入地狱时,则有鬼卒以刀枪矛戟围住他。《华严经》载,人在快死的时候,会见到神识(即灵魂),平日造恶业者,会见到自己在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等受苦的情形;而平时行善施德者,临终时会见到天上庄严的宫殿,仙女在嬉戏,一片祥和气氛。

佛教这些关于临终时的记载,并非完全是虚无唯心的说教,它与现代“濒死经验”具有异曲同工之妙。所谓濒死经验是人在弥留之际因为恐惧死亡而产生的一种现代科学尚未发掘的奇特现象。美国麻省大学的两位教授认为,濒死经验是因为窒息而致的死亡幻觉,人在死亡过程中,因感觉缺失,造成持续性的深度错迷,意识丧失,呼吸停止,但思维并未完全结束,它还在缓慢进行,所以会产生种种梦幻。生物学家罗兰.格西则认为,人在死亡时,大脑会分泌出过量的化学物质,它们有时能引起奇特的幻觉。

人的死亡心理是一大自然之谜,佛教从善终的角度,以死亡恐惧敦促众生平时行善,以得临终时的快乐和安详。而现代濒死经验则从生理、生化、心理等角度对此进行深入广泛的研究,以进一步探讨人类的记忆、意识、人在临死时的心理和躯体变化等,并希望利用濒死经验,增强救生、安抚和医护的能力,帮助临死者摆脱危境,甚至拯救自杀者,使之增强他们对生命价值的珍惜和留恋,摆脱自责、内疚和轻生念头。

三、佛教的临终关怀

佛教对一个生命即将结束时表现出极大的慈悲和关怀,并有一整套临终关怀仪式。

(一)助念:帮助临终者念佛,使其顺利往生极乐世界。它要求助念者对病人态度诚恳,说话平和,使其心生欢喜;要赞美病人平素的善行,并且用种种善巧方法,使病人心理快乐。

(二)病房:要求病房布置整齐,清扫干净,空气流通;病床前设立佛像,供香花;及时将病人身上的衣物换洗清洁。

(三)开示:佛教要求对临终者给予“临终开示”。如“在这个世界上无论什么人都摆脱不了病苦和死亡,因此,大可不必顾虑它们……”这种临终开示主要是以佛教教义为出发点,消除病人对死亡的恐惧,增强其对西方极乐世界的向往和信心。这对宗教需要者来说,不啻为一剂安慰良药,可以减轻其痛苦。

此外,佛教还要求临终者的眷属在其临终之际,仍要真实地表现出孝顺、亲爱、仁慈,时刻妥善照护,尽力顺从其意愿,以免其心生烦恼。

从上述佛教的临终关怀来看,它实际上是现代临终关怀的原始雏形。现代医学运用人道主义和现代生活设施,将临终者设置在优雅的环境。英国圣克斯多福临终关怀机构,在每间房内都挂有油画,其周围环境则遍置青绿草木和各种花卉,医生护士组织临终者开展特殊活动,以激发他们享受生活的乐趣。我国天津、上海、北京等地也相继设有临终关怀医院,把人间真隋施给临终者,使他们舒适安乐地离开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