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慧缘佛医学
19738400000053

第53章 眼科病治疗去(2)

七、春季结膜炎

本病是一种过敏性结膜间质炎症。常发病于每年春夏之交,多见于儿童。属中医“痒如虫行”、“时复症”等范畴。多脾肺湿热,复感风邪所致。

【诊查要点】

1.眼部奇痒、灼热,眼内分泌物呈黏性丝状,畏光,逢天暖则症状加重。

2.球结膜秽红色,上睑结膜呈现排列整齐的肥大乳头,形似去皮的石榴。或角膜缘呈现灰黄色胶样隆起。两者亦可同时出现。

3.结膜囊分泌物或结膜刮片检查,可找到嗜酸球。

【治疗方法】

治法:清热除湿祛风。

方药:茵陈15克,银花、蒲公英、车前子、六一散各10克,白芷、蝉衣各5克。

二、局部治疗

(一)内服药澄清液加明矾少许,熏洗双眼,一日2~3次。

(二)八宝眼药点眼,一日2~3次。

(三)简易方药:银花20克,生甘草10克煎汤,加明矾少许,熏洗双眼。

三、佛禅疗法

每天颂大明咒二次,每次10分钟左右。

每日六观想一次。

八、疱性结膜炎

本病多结膜变态反应所致。常见于体弱或营养不良的儿童。中医称“金疳”。多由肺经燥热,或肺阴不足,复感外邪所致。

【诊查要点】

一、轻度异物感,重者亦可有畏光、流泪现象。

二、近角膜缘部球结膜呈现一至数个泡状结节,其周围呈局限充血。它可随球结膜移动。

【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一)肺经燥热泡状结节较大,位置近角膜缘部,充血较重,畏光,流泪,眼刺痛,舌红苔薄黄。

治法:清热润燥,消坚散结。

方药:玄参、天花粉、银花、连翘、黄芩、决明子各10克,夏枯草、象贝母各6克,防风、白芷各5克。

(二)肺阴不足复感风热、泡较小,充血呈淡红色,稍有异物感,病已数日不消。

治法:养阴润肺,兼祛风热。

方药:桑白皮、地骨皮、桔梗、麦冬、黄芩、玄参、生地各10克,白芷、防风各5克。

二、中成药

银翘解毒丸5克,一日2~3次。

防风通圣丸5克,一日2次。

三、局部治疗

八宝眼药点眼,一日2~3次。

九、巩膜炎

本病为巩膜组织的慢性炎症,大多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中医称“火疳”。多因肺经蕴热或湿热上攻,气血淤滞所致。

【诊查要点】

1.疼痛、畏光、流泪。病变位置较深则疼痛较剧。

2.近角膜缘的巩膜位置出现紫红色结节,有压痛。病变在浅层者较易吸收;病变在深层者,则紫红色浸润更为广泛,或呈暗红色,压痛明显,吸收后留下绀色瘢痕,如薄瘢组织逐渐隆起,可演变为巩膜葡萄肿。

3.深层病变还可并发虹膜睫状体炎与硬化性角膜炎,视力严重受损。

【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一)肺热上攻巩膜紫红色结节,眼痛、畏光、流泪,口干咽燥,便干,舌红,苔黄。

治法:清热散结。

方药:银花、连翘、黄芩、山栀、蒲公英、牛蒡子、桔梗、杏仁、夏枯草各10克,浙贝母6克。

(二)湿热上攻巩膜紫胀,隆起,范围较大,病程迁延不愈,眼酸胀痛,口干不欲饮,苔黄腻。

治法:清热除湿散结。

方药:山栀、黄芩、黄檗、大黄、枳壳、苍术、桃仁、夏枯草各10克,土茯苓25克。

疼痛明显,加穿山甲、延胡索。

二、局部治疗

(一)八宝眼药点眼,每日3次。

(二)0.025%~0.05%地塞米松眼药水点眼,一日3次。

三、针灸疗法

体针:睛明、合谷、太阳。

三、慧缘效验方

板蓝根15克,秦皮10克,野菊花10克,煎水服。

四、佛禅疗法

每日禅定二次,每次30分钟。

每日六观想一次。

每日礼拜药师佛一次,上桂花明檀香三支,颂药师佛本愿经一遍。

十、单纯疱疹性角膜炎

本病是由单纯疱疹病毒所引起的角膜炎症。因角膜病变形态有如树枝状,故又日树枝状角膜炎。常继发于热病之后,特别是感冒、疟疾。易反复发作而影响视力。

属中医“聚星障”与“花翳白陷”的范畴。多为外感风热或肝胆实热上攻所致。

【诊查要点】

1.眼部充血,角膜呈点状或树枝状浸润,荧光素染色阳性,继而可向深层发展,引起角膜基质浸润与水肿,合并虹膜睫状体炎。

2.眼痛,畏光,流泪,眼睑痉挛,视物模糊。

【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一)外感风热病属初起,眼痛畏光,流泪,睫状充血,角膜点状或条状浸润,苔薄白。

治法:祛风清热。

方药:荆芥、防风、薄荷、柴胡各6克,板蓝根、蒲公英、连翘、银花各10克,生甘草3克。

(二)肝热上攻眼部混合性充血,角膜浸润范围大,并有基质浸润水肿。口干便结,舌红苔黄。

治法:清泻肝胆实火。

方药:龙胆草6克,炒山桅、黄芩、当归、生地各10克,车前子、木通、柴胡各6克。

大便秘结加制大黄10克。

二、局部治疗

抗病毒眼药水点眼。

三、慧缘效验方

板蓝根15克,秦皮10克,木贼10克,谷精草10克,野菊花10克,煎水服。

十一、化脓性角膜溃疡

本病系由化脓菌侵入角膜而发生的急性角膜病变。又因前房每有积脓,故又名前房积脓性角膜溃疡。起病前常有角膜表面外伤史,例如树枝、稻谷等擦伤。常发生于老年人。中医称“凝脂翳”。前房积脓时又称“黄液上冲”。系热毒上攻于目所致。

【诊查要点】

1.眼睑红肿,眼部混合性充血,开始时角膜出现灰黄色浸润,迅速破溃形成溃疡,继之几乎整个角膜可失去应有光泽,溃疡表面附有黄白色坏死物。病变向深层发展,严重者可致角膜穿孔。

2.眼部剧痛,畏光,流泪,眼睑痉挛。

3.多合并虹膜睫状体炎,前房积脓。

【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治法:清热解毒。

方药:蒲公英、紫花地丁、蚤休、板蓝根、银花各10克,白芷、桃仁各5克,生石膏20克,便秘加生大黄6克。虹膜睫状体炎症明显时,加生地、丹皮、赤芍、紫草等。

二、中成药

黄连上清丸5克,一日2次~3次。

防风通圣丸5克,一日2次~3次。

三、局部治疗

(一)抗菌素眼药水点眼。

(二)1%阿托品眼药水点眼。

四、佛禅疗法

每日禅定二次,每次30分钟。

每日六观想一次。

每日礼拜心佛一次。

十二、虹膜睫状体炎

本病是由体内或外来感染所引起的虹膜和睫状体的炎症过程。属中医“瞳神紧小症”与“瞳神干缺”等范畴。多系肝胆实热或阴虚火旺所致。

【诊查要点】

1.眼部睫状充血,压痛,角膜后呈现沉淀物,房水混浊,虹蟆肿胀,纹理模糊,瞳孔缩小,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如发生虹膜后粘连则瞳孔不圆而呈菊花形。有时发生前房积脓。

2.眼球胀痛,畏光,流泪,视物模糊。

【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一)肝胆实热发病较速,眼球疼痛,放射到同侧眼眶及颞部头痛,眼充血显著,房水混浊,瞳孔紧小,舌红苔黄或黄腻。

治法:清肝泻火。

方药:龙胆草6克,山栀、黄芩、泽泻、生地、丹皮、赤芍、川芎、紫草各10克,木通5克。口渴喜饮加生石膏20克。眼痛甚加制没药10克。

(二)阴虚火旺久病不退,充血淡,房水轻度混浊,瞳孔呈菊花菜形,对光反应消失,眼隐隐胀痛,舌红少苔。

治法:滋阴降火。

方药:生地、天冬、麦冬、玄参、知母、黄柏、泽泻、茯苓、茺蔚子各10克。便干加决明子、麻仁各10克。

二、中成药

龙胆泻肝丸5克,每日3次。

知柏地黄丸5克,每日3次。

三、局部治疗

1%~2%阿托品眼药水点眼,一日1~2次。

四、佛禅疗法

每日禅定二次,每次30分钟。

每日六观想一次。

每日礼拜心佛三次。

十三、老年性白内障

本病是眼内晶状体发生混浊,造成视力下降。常见于老年人,多双眼先后患病。

中医称“圆翳内障”。多因脾虚气弱或肝肾两亏,精气不能上荣于目所致。

【诊查要点】

1.自觉视物渐趋模糊,眼前有固定阴影而无其他痛楚。经过较长时间后视力渐降,甚至只能辨别影子晃动与感动光亮。

2.早期晶状体呈车轮状混浊,逐渐加重,融合呈灰白色混浊,侧照法于晶体表面见以新月形虹膜阴影;后期则晶状体呈一片乳白色,是为白内障成熟期。白内障从早期至成熟期可经数月至数年不等。

【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适用于白内障早期)

(一)脾气虚弱视物渐渐模糊,体倦乏力,面色淡白,食少便易溏,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补脾益气。

方药:党参、白术、茯苓、山药、鸡内金、当归、陈皮、柴胡各10克。

(二)肝肾不足视物模糊,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舌淡脉细。

治法:补益肝肾。

方药:枸杞子、生地、熟地、山萸肉、泽泻、首乌、菟丝子各10克,茺蔚子12克,砂仁3克,菊花5克。

二、中成药

杞菊地黄丸或明目地黄丸5克,每日2次。

五子补肾丸5克,每日3次。

补中益气丸或益气聪明丸5克,每日2次。

三、针灸治疗

适用于白内障早期,以提高部分视力。

体针:肝俞、睛明、肾俞、太冲。

四、手术治疗

白内障成熟期,可行白内障针拨术或针拨套出术。

五、佛禅疗法

每日禅定二次,每次30分钟。

每天颂大明咒九次。

每日六观想一次。

每日礼拜心佛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