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慧缘佛医学
19738400000051

第51章 皮肤科疾病的治疗(3)

【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治法:清热解毒。

方药:普济消毒饮加减。牛蒡子、人中黄、黄芩、玄参各10克,黄连、马勃各3克,连翘、蒲公英各15克,板蓝根30克。

加减:高热加生石膏30克,知母10克。

大便燥结加生大黄10克(后下)。

肿胀严重,加鲜竹叶、鲜野菊花叶各50克。

燥躁神昏,加紫雪丹或安宫牛黄丸。

二、局部处理

参考急性湿疹,局部禁用热水烫洗,并避免晒太阳。

三、佛禅疗法

每天颂大明咒二次,每次10分钟左右。

十四、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好发于腰肋部,呈带状分布,中医称作“缠腰火丹”,俗称“蛇箍疮”,因疱疹簇集成群,又叫“蜘蛛疮”。由肝火或脾经湿热循经外溢引起。

【诊查要点】

1.皮诊为簇集性、黄豆到绿豆大小的水疱,基底发红,间有血疱或脓疱,各簇之间皮肤正常,排列呈带状,附近淋巴结有大。轻者局部仅有红斑,重者可发生大疱和血疱。

2.皮疹一般只发生在单侧,以胸、背、腰、腹部的肋间神经为多见,其次如面部三叉神经的分布区,能引起眼球炎、溃疡性角膜炎,可致失明。

3.发疹时局部先有刺痛,或伴有轻度发热,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病程在两周左右,愈后不再复发。有些病人未发疹前就有皮肤刺痛,疹退后仍然疼痛。

【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一)肝火型皮肤红赤,疱疹密集成片,灼热刺痛,一般不糜烂。

治法:清泄肝火。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柴胡、木通各5克,黄芩、生山栀各10克,大青叶、板蓝根各15克,生甘草3克。

(二)脾湿型水疱大如黄豆,或黄或白,容易糜烂,疼痛较重。

治法:清脾除湿。

方药:除湿胃芩汤加减。苍术、厚朴、陈皮、甘草各5克,赤苓、泽泻、山栀各10克,生苡仁、板蓝根各30克。

疼痛剧烈加蜈蚣1~2条,全蝎3克。

二、局部处理

解毒搽剂、青黛散水调涂,或雄黄、大黄各等量,研末水调涂。水疱糜烂感染者按急性湿疹处理。

三、中成药

板蓝根冲剂1包,每日3次。

大青叶合剂20~30毫升,每日3次。

四、针灸疗法

体针:内关、合谷、足三里、阳陵泉、血海。在皮损部周围针法,即用针沿皮刺向中心数针至数十针。

耳针:肝、肺及与皮疹相应的区域。

五、佛禅疗法

每日禅定二次,每次30分钟。

每天颂大明咒二次,每次10分钟左右。

每日六观想一次。

十五、寻常疣

寻常疣中医称为“千日疮”,俗称“刺瘊子”。

【诊查要点】

1.最常于手指、手背和面部。患者多为儿童及青年。

2.为帽针头大至黄豆大或更大的角质增生性突起,呈皮色,表面粗糙不平如刺状,触之坚硬。

3.损害多少不一,少则1~2个,多则数十个。无自觉症,或有触痛,摩擦或撞碰时容易出血。

【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适用于多发性者。

治法:清热解毒,活血养肝。

方药:治瘊汤、治疣方。

治瘊汤:熟地、首乌、杜仲、赤芍、白芍、桃仁、红花、丹皮、赤豆、白术、牛膝、穿山甲。

治疣方:灵磁石、紫贝齿、代赭石、生牡蛎、山慈菇、地骨皮、桃仁、红花、白芍、黄檗。

二、外治法

(一)结扎法对凸出的疣,用丝线或马尾或头发贴根部结扎收紧,数天后可自行脱落。

(二)腐蚀法不晶膏或鸦胆子仁贴局部,具体方法见鸡眼。

(三)艾条灸用细艾条或小艾炷炙烤,每日数次,至疣干焦脱落为止。疣的周围用胶布保护好,防止烫伤皮肤。

(四)推疣法用竹签或刮匙抵在疣的基底部,与皮肤呈30。角,用力向前推除,疣体脱落后,再涂碘酒,压迫止血。

(五)浸泡法多发性疣集中于手部者,用木贼草15克,香附30克,红花10克,紫草15克,煎汤浸泡患手,药汤加温后再泡,每日3~4次,每次15分钟。

(六)冷冻法对鸡眼、寻常疣有效。

三、佛禅疗法

每日六观想一次。

十六、银屑病

银屑病又称“牛皮癣”。由外感风邪搏于皮肤,失于疏散,淤阻肌肤,日久风胜血燥而发。

【诊查要点】

1.皮疹为境界明显、微呈隆起的红斑,上覆多层银白色皮屑,将皮屑刮去后,露出发亮的薄膜,再刮之有点状出血。皮诊有点滴形、钱币形、地图形。皮疹活动情况分进行期、静止期、退行期。

2.病程缓慢容易复发,早期常夏愈冬发,后则夏轻冬重,长久可逐渐失此规律性。

3.皮疹典型分布区在头皮及四肢伸面,间有全身泛发或长期局限在某一部位。

4.皮疹发生在头皮者,头发呈束状,如同毛笔。如指甲有病变时,甲床呈点状下凹,如同针箍。

5.特殊类型的银屑病有以下几种:

(1)脓疱型:分掌蹼脓疱型和泛发性脓疱型两种。针头大小的浅表脓疱,可发在皮疹上,也可发生在非皮疹处。

(2)渗出型:炎症明显,有渗液和结痂。

(3)关节炎型:多侵犯小关节,间有侵犯肘膝大关节,颇似类风湿性关节炎。

(4)红皮病型:常因局部过度用药刺激所致,表现全身皮肤发红,夹有小片正常皮肤,或伴有发热。

【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一)风热相搏证新疹不断出现,旧疹不断扩大,疹色鲜红,鳞屑厚积,多表现在进行期。

治法:疏风清热,凉血解毒。

方药:槐药汤加味。生槐花、生地各15克,土茯苓、生石膏各30克,紫草、苍耳子、地龙各10克,雷公藤15克。

加减:脓疱型表现为热毒重,加蒲公英、黄芩、连翘、蚤休。

渗出型表现为湿毒理,加黄檗、苦参、生苡仁。

关节炎型表现为风湿热痹,加秦艽、防己。

红皮病型表现为血分热毒,加水牛角、丹皮、银花、地丁。

(二)风胜血燥证新疹停止发生,旧疹皮色暗红,鳞屑干燥,疹块厚硬,关节处皮疹皲裂,相当于静止期、退行期。

治法:养血润燥,祛风解毒。

方药:地黄饮加味。生何首乌、生地、熟地、当归、玄参、白蒺藜、僵蚕、乌梢蛇各10克,红花3克,鸡血藤、雷公藤15克。

加减:病史长久,皮疹暗紫,色素沉着,鳞屑厚积,关节活动不利,加桃仁、丹参、三棱、莪术。

红斑色淡,鳞屑不多,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男子阳痿遗精,女子月经不调,加仙茅、仙灵脾、菟丝子。

二、中成药

克银丸1粒,每日2次。

三、局部处理

花椒、朴硝、枯矾、野菊花、雷公藤、侧柏叶等,根据皮疹范围大小酌量煎汤,洗澡、浸泡或湿敷。

搽加味黄连膏、雄黄软膏、硫黄软膏、疯油膏,不宜用刺激性过强的药。红皮病型用青黛散麻油调搽。

本病应忌食辛辣刺激及酒类,少食肉类及脂肪,多食新鲜蔬菜及水果。

四、佛禅疗法

每日禅定二次,每次20分钟。

每天颂大明咒二次,每次10分钟左右。

每日礼拜药师佛一次,上莲花明檀香三支。

十七、脂溢性皮炎

本病又名脂溢性湿疹,主要发生在头面部皮脂腺较多的部位。中医称为“面游风”。由胃经湿热上蒸而成。

【诊查要点】

1.干性皮脂溢出的基础上产生一种慢性皮肤炎症。好发于青壮年。

2.常分布在皮脂腺较多的部位,如头皮、眉弓、鼻唇沟、耳周、颈后、腋前等处。

常白头部开始向下蔓延,重者可泛发全身。

3.皮诊为略带黄色的轻度红斑,有油腻性鳞屑和结痂。

4.病程缓慢,有不同程度痒感。

【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治法:清热、除湿、散风。

方药:芩连平胃散。黄芩、苍术、知母、黄檗、苦参、菊花各10克,黄连3克,生石膏30克。

二、中成药

黄连上清丸5克,每日2次。

三、局部处理

海艾汤洗浴,搽颠例散或5%硫黄软膏。

本病应少吃动物脂肪和糖类,多吃水果蔬菜。

四、佛禅疗法

每日禅定二次,每次20分钟。

每天颂大明咒二次,每次10分钟左右。

每日六观想一次。

十八、酒渣鼻

本病因肺胃积热上熏,血液淤滞而成。

【诊查要点】

1.红斑期:开始皮肤弥漫性潮红,毛细血管扩张,尤其是食后精神紧张时明显。

2.丘疹期:在潮红的皮肤上出现散在红色丘疹或小脓疱;在鼻尖上可有豆大硬实丘疹,毛细血管扩张更明显,毛囊口扩大呈漏斗状。

3.肥大期:鼻尖部结节增大,数个聚合,高出皮面,皮肤肥厚,成为鼻赘。

4.皮疹发生在鼻部、两颊和前额。

5.本病好发于中年男女,经过缓慢。

【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治法:清热、凉血、祛淤。

方药:凉血四物汤加减。当归、川芎、赤芍、黄芩、五灵脂各10克,生地15克,红花5克,便秘加制大黄5~10克。本方对红斑期、丘疹期有一定疗效。

二、局部处理

颠倒散搽剂,皮脂搽剂。

本病患者忌饮用酒、浓茶、咖啡,少吃葱、蒜、辣椒等刺激性食物,勿搽有刺激性的化妆品和药物。

三、佛禅疗法

每日禅定二次,每次20分钟。

每天拜心佛一次。

每日六观想一次。

十九、斑秃

本病常因过度紧张或受刺激后发生。因头发不自觉的情况下突然脱落,故俗称“鬼剃头”。

【诊查要点】

1.突然发生大小不等的圆形或椭圆形斑状脱发。

2.秃发处皮肤正常,无主观感觉或有轻度瘙痒。稍久可有灰白色毳毛长出,亦可随长随脱;向愈时,细发逐渐变粗变黑而恢复正常。

3.个别斑秃可发展至全秃,甚至眉毛、腋毛、阴毛均完全脱落。小面积斑秃常不治自愈,大片的则痊愈缓慢。

【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治法:补肾养血祛风。

方药:神应养真丹、逍遥丸各5克,每日3次。

二、中成药

首乌丸(片)、养血安神糖浆(丸)等。

三、局部处理

生发水、101生发精涂局部。

四、慧缘效验方

鲜毛姜擦脱发处,每日2次。

当归、柏子仁各500克,共碾粉,蜜丸,每日服3次,每次10克。

蒲公英90克,黑豆500克,加水煮熟,去蒲公英,再加糖适量煮干,每天服30克。

五、针灸疗法

梅花针敲刺脱发部位皮肤(不出血或微出血),隔日一次。

本病发生与精神因素有关,脱发后加重了病人的精神负担,因此,不可忽视病人的精神治疗,

六、佛禅疗法

每日禅定二次,每次30分钟。

每天颂大明咒二次,每次10分钟左右。

每日六观想一次。

每日礼拜观音菩萨一次,上桂花明檀香三支。

二十、腋臭

腋臭又称为“体气”,俗名“狐臭”。

【诊查要点】

1.腋下有臭味,夏季出汗时加重,冬季汗少时减轻;青年发育期味最浓,随着年龄增长而减轻。

2.大部分病人有黄汗,常将衬衣腋部染成黄色。

【治疗方法】

一、密陀僧散,腋臭散扑腋窝。

二、雄黄、熟石膏各250克,生白矾500克,共碾细末,密闭保存。用时取药粉加水调成糊状,涂于腋窝,每日一次。

药物治疗仅能改善气味,不能根治。

三、激光治疗,破坏汗腺,但不易彻底。

四、手术将腋下(有毛部分)汗腺切除。

局部勤用水洗,不宜吃葱、蒜、韭菜等有气味的食物。

五、佛禅疗法

每日禅定二次,每次30分钟。

每天颂大明咒二次,每次10分钟左右。

二十一、白斑病

白斑病中医称为“白驳风”,俗称“白癜风”。

【诊查要点】

1.患处皮肤色素消失而形成白斑,界限清楚,斑上毛发也同时变白,边缘有色素沉着。

2.可发于全身各部,经过缓慢,历久不变,偶亦有自行消失。

3.无任何自觉症状。

【治疗方法】

一、内服药

白驳丸5克,每日3次。

二、局部治疗

25%补骨脂酊、25%菟丝子酒精,搽药后日光晒10~20分钟。对紫外线过敏者忌用,一般要坚持数月才有效。

三、慧缘效验方

白蒺藜粉、潼蒺藜粉各等量,每次5克,每日3次。

紫背浮萍,晒干研末,蜜丸,每服5克,每日3次。

苍耳茎、叶、子各等量,晒干研末,每服5克,每日3次,开水加蜜成糖调服。

四、佛禅疗法

每日禅定二次,每次30分钟。

每天颂大明咒二次,每次10分钟左右。

每日礼拜药师佛一次,上莲花明檀香三支。

十二、鸡眼、胼胝、跖疣

鸡眼、胼胝及跖疣生于足底,为了便于区别,故合并介绍。

【诊查要点】

1.鸡眼为豆大楔状角质增生,略高手皮面,尖端向下深入皮内,走路有压痛。

多生于足底骨突起处的受压部位。

2.胼胝为局限性表皮角质增厚,边缘不清,表面光滑,触之坚实。都生在受摩擦部位。

3.跖疣为黄豆大或更大疣状增殖的丘疹,因经常受摩擦可不隆起,表面盖有硬固角质,有压痛,将硬角质除去后,方可见到碎点样疣状增殖。生于足跖或趾间,不一定在受摩擦部位。

【治疗方法】

鸡眼

将表面角质削去,鸦胆子仁在玻璃片上压扁出油,按在鸡眼上,用胶布固定,隔日一次,连续2~3次,多能脱落。

蓖麻子用细铅丝穿起置火上烧,待烧去外壳出油时,随即按在鸡眼上,用胶布固定,隔日一次,连续2~3次。

鸡眼膏用法同上。

30%补骨脂酊,点在削去角质的鸡眼上,每日3~4次。连用3~5天。

用药效果不佳时,用尖头手术刀,沿鸡眼周围与正常皮肤分界处划开,再用有齿镊钳住提起,仔细地将角质增生部挖出,贴上胶布膏药即可。

跖疣

治疗方药同鸡眼,对多发性者,参考寻常疣用药汤浸泡。

胼胝

一般不需要治疗,穿合适的软底鞋减少摩擦。角化型脚癣最易发生胼胝,用藿黄浸剂浸泡,脚癣愈后,胼胝也多可自愈。

必要时用热水浸软,用刀削去角质部位。如不解决摩擦问题,会继续再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