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慧缘佛医学
19738400000026

第26章 内科疑难杂病治疗法(1)

一、肝炎

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所引起的传染病,现已知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等不同类型。甲型与戊型肝炎病毒主要由于污染的水或食物通过消化道传染而致病;乙型肝炎病毒可由血液传播、谱子或接触传播和母婴传播;丙型肝炎病毒乃经血传播;丁型肝炎只在乙型肝病毒存在的情况下才造成感染。临床表现有黄疸型与非黄疸型两类型,分别属于中医学的“黄疸”和“胁痛”范畴。多因脾胃素弱,外受时邪湿热,加之饮不慎嗜好饮酒,多食滑腻,以致湿郁热蒸,脾失健运,肝失疏泄而发病。如迁延不愈,湿热逗留,肝脾两伤,气滞血淤,则可酿成慢性。

少数急性重症肝炎符合中医学“急黄”的症候,其病热急骤,热毒炽盛,每易迅速内陷营血,预后多差,须中西佛医综合治疗,及时抢救。

【诊查要点】

1.本病具有传染性较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较高等特点。

2.有与病毒性肝炎患者密切接触史(潜伏期:甲型肝炎2~4周,平均1月左右;乙型肝炎4~6周,丙型肝炎2~26周,戊型肝炎2~9周,丁型尚不详)。或有进食污染之食物或饮水史,或有近期输血史。

3.急性肝炎之主要症状和特征为:乏力,纳呆,恶心,腹胀,肝脏肿大,质软或充实,多伴压痛或触痛,少数并有脾肿大。黄疸型肝炎除上述症状外,常先有恶寒发热,持续3~5天,自行消退;然后尿色加深,巩膜与皮肤先后出现黄疸,皮肤瘙痒,大便呈黏土色,持续2~6周后,黄疸消退,进入恢复期。多见于甲型病毒性肝炎。

4.上述之主要症状与体征持续不愈,病程超过半年以上,肝功能轻度损害或正常者为慢性迁延性肝炎。病程在1年以上,或出现肝外多脏器损害的症状,如慢性多发性关节炎、慢性肾小球肾炎等,并伴脾肿在或在肝掌、蜘蛛痣、面色黝黑、毛细血管等扩张、肝功能明显异常,为慢性活动性肝炎。多见于乙型病毒性肝炎。

5.反复进行肝功能检查,包括多种血清酶学检测,如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谷氨酰转肽酶等及絮状试验、血清胆红素测定等;特异性抗原抗体检测,包括甲肝病毒免疫球蛋白M、抗乙肝病毒核心抗体免疫球蛋白M、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乙肝病毒E抗原及其相应抗体、乙肝病毒核心抗体、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多聚酶及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等。亦可作肝脏超声波与肝脏活组织检查,有条件者并可进行病毒分离与免疫学检查,藉以明确诊断和鉴别诊断。

6.极少数重型病例,来势凶险,可见高热、出血、黄疸进行性加深,肝界缩小,烦躁、谵妄、嗜睡、抽搐、或伴尿少、浮肿、腹水等症,甚至昏迷、肝功能衰竭。

【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一)湿热交阻肌肤发黄,黄色鲜明,目黄,胸脘痞闷,腹胀右胁或有胀痛,恶心甚至呕吐,不欲食,乏力,小便深黄,或有恶寒,发热,口苦苔腻,脉濡数。多见于急性黄疸型肝炎。

治法:清利湿热。

方药:茵陈蒿汤合四苓散加减。茵陈15克,黑山栀10克,赤苓12克,猪苓10克,车前子15克(包煎),泽泻10克。

加减:热重于湿:心烦口干、口苦、苔黄、脉数,去赤苓、车前子;加黄柏10克,连翘12克,滑石15克,芦根30克。

湿重于热:身体困重,胸脘痞满,泛恶,口干不欲饮,或口甜,苔白腻,脉濡,加苍术10克,川朴5克,法半夏10克。

初起有表证,恶寒,发热,加藿香、佩兰各10克,豆卷12克。如寒热往来,或胸胁胀痛,加柴胡10克,黄芩10克,青蒿12克。

里实,腹满便秘,去赤苓、车前子,加大黄10克(后下)。

(二)热毒内陷病势迅猛,黄疸进行性加深,高热,烦躁,谵妄,神昏,或有惊厥,容易出血,或身发斑疹,腹胀满或有腹水,舌红绛,苔黄燥,脉数。多属暴发型肝炎。

治法:清热解毒。

方药:黄连5克,板蓝根30克,山栀12克,郁金10克,白茅根30克,茵陈30克,制大黄10克,蒲公英30克。

加减:见斑疹、出血,酌加生地15克,赤芍10克,丹皮10克,玄参12克。若便血,去玄参;再加地榆15克,侧柏叶12克。

神昏谵语,去茅根,加菖蒲5克,另用万氏牛黄丸(或安宫牛黄丸)1粒化服;神昏不语,可用至宝丹1粒化服;抽搐,加钩藤15克,生石明30克,或增用羚羊角粉0.6克,分2次冲服。

腹水尿少,去板蓝根、山栀;加马鞭草15克,海金沙12克(包),赤苓15克,车前子15克(包),另用沉香粉1.2克,蟋蟀粉1.2克,分2次冲服。

津气耗伤,舌光红,加北沙参12克,麦冬10克,石斛12克。

(三)肝郁气滞胁肋胀痛,胸闷,嗳气,腹胀,或有低热,口苦,舌苔薄白,脉弦。多见于无黄疸型肝炎及慢性肝炎。

治法:疏肝理气。

方药:柴胡疏肝饮加减:柴胡4克,白芍10克,香附10克,郁金10克,川楝子10克,枳壳6克,青皮、陈皮各6克,生麦芽15克,甘草2克。

加减:气郁化火,心烦易怒,口苦,脉弦数,去香附和青、陈皮,加山栀10克,丹皮10克。

气滞血淤,肝区刺痛,舌质紫气,去麦芽和青、陈皮。加桃仁10克,红花5克,延胡索10克,片姜黄10克。

火郁伤阴,舌红,口干,心嘈,齿龈出血,宜柔肝和络,去柴胡、香附、青陈皮;酌加当归10克,沙参12克,麦冬10克,枸杞子10克,生地12克,石斛10克。如伴有虚热,酌加青蒿10克,鳖甲24克。

(四)脾胃不和脘痞食少,腹胀,倦怠乏力,大便溏,苔薄腻,脉细。多见于急性肝炎恢复期及慢性肝炎。

治法:健脾和胃。

方药:香砂枳术丸加味。白术10克,枳壳10克,砂仁2.5克(后下),木香4克,橘皮6克,炒苡仁12克,六神曲12克。

加减:气虚,疲劳乏力,加党参10克,炙甘草3克。

血虚,头昏,面色不华,舌质淡红,加当归10克,白芍10克。

脾阳虚,腹胀,便溏,怕冷,舌质淡,加干姜3克。

此外,肝脾不和者应同治,湿热逗留不净者,酌配清热化湿药。

二、中成药

甘露消毒丹,每次6克,每日2次。用于湿热黄疸。

柴胡疏肝丸,每次6~9克,每日3次。用于慢性肝炎属肝郁气滞胁痛者。

鸡骨草丸每次4丸,每日3次。适用于慢性肝炎。

乌鸡白凤丸每次9克,每日2次。适用于慢性肝炎。

黄芪注射液每次1支,肌肉注射,每日1~2次。

以上药物均用于慢性肝炎,有增强免疫功能作用。

三、慧缘效验方

治疗乙型肝炎特效方:黄芩12克、白茅根30克、柴胡10克、茵陈25克、六神曲21克、砂仁8克、秦皮8克、黄芪38克、金银花18克、甘草5克。

清热解毒利湿药物如:板蓝根、连翘、凤尾草、秦皮、虎杖、石打穿、龙胆草、美人蕉、马兰、过路黄、田基黄、垂盆草、酢浆草、夏枯草、蒲公英、金钱草、茵陈、糯稻根等具有改善或控制症状、降低转氨酶的作用,可以酌选数味,各30~60克,煎服;亦可加入辨证复方中同用。适用于急、慢性病毒性肝炎。

鸡骨草30克~60克,煎服,可退黄。

平地木30克,红枣10个,水煎两次和匀,上下午分服,每日1剂,用于急、慢性肝炎。

四、针灸疗法

体针:支沟、阳陵泉、肝俞、阳纲。

胁痛,加章门、期门。针后拔火罐;脾胃不和,加中脘、足三里;发热,加大椎、合谷;热毒内陷,加劳宫,十宣放血。

耳针:交感、神门、肝、胆、脾。

五、佛禅疗法

每日禅定两次,每次10分钟。

每天念颂大明咒一次,每次10分钟左右。

每日礼拜二次观音菩萨,敬檀香三支。

每日六观想一次,方法见前章。

每日微笑数次。

每日行“嘘”字功数次。

【预防】

1.注意个人卫生,加强饮食卫生和饮水消毒。

2.急性期隔离自发病日起计算为3周;恢复期或慢性活动期病人,或带病毒者均须注意餐具消毒,采取分食制,不从事炊食、保育工作,不献血。

3.病人污染的用具应煮沸消毒。大小便及排泄物可用石灰消毒后加盖密闭。

4.药物预防可用板蓝根冲剂,每次1~2包,每日2~3次;或茵陈30克,生山栀15克,红枣15个,或用马齿苋60克,煎服,每日1剂,连服3~5天。对体质较差的,特别是儿童和孕妇,有条件时,可注射胎盘球蛋白或丙种球蛋白0.02~0.05毫升/公斤体重。

二、支气管炎

支气管炎有急、慢性的区别。急性支气管炎,因病毒和细菌感染、物理和化学性刺激(如过冷空气)或寄生虫(如钩虫、蛔虫等幼虫)所引起。慢性支气管炎可以由急性支气管炎迁延而成,也与大气污染(如化学气体)、各种粉尘、吸烟与过敏等因素有关。本病以咳嗽为主症,属于中医学“咳嗽”范畴。急性的属外感暴咳,慢性的属内伤久咳,多因人体正气不足,气候多变,尤其冬春季节,外邪从口鼻侵犯于肺,肺气宣降功能失常而发生咳嗽;如反复发作,久延不愈,可导致肺气亏虚,痰饮伏肺,而形成咳嗽。

【诊断要点】

1.急性支气管炎,初起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先有喉痒干咳,1~2天后咳出少量黏痰或稀薄痰,逐渐转为黄脓痰或白黏痰,可持续2~3个星期。

2.慢性支气管炎,多有长期反复咳嗽病史,以秋、冬天气寒冷时易于复发或加重,早晚咳嗽较剧,痰多为白色清稀或黏液样。此为单纯型,如伴哮呜者则为喘息型。病程可分为急性发作期、慢性迁延期与临床缓解期。如咳嗽频繁,咳吐黄脓或白稠痰,伴有发热的,应考虑继发感染;如兼见气喘、气短的,应考虑合并有肺气肿。

3.检查:听诊时两肺呼吸音粗糙或有散在性干、湿罗音(湿罗音以肺底部较多);在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病人并可听到哮鸣音。血液检查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率,在急性支气管炎及慢性支气管炎继发感染时可以增高。

4.老年人,婴儿或体质衰弱的病人,如见发热较甚、气喘、肺部听诊有湿罗音等情况,提示可能并发支气管肺炎,可作肺部X线检查。

【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根据外感新病和内伤久病的不同,临床上可分为风寒、风热、痰湿、寒饮等症型施治。

(一)风寒起病较急,咽痒咳嗽,咯痰稀白或粘,并有鼻塞、流涕,或有恶寒、发热、头痛、四肝酸痛等症,舌苔薄白,脉浮(相当于急性支气管炎早期)。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化痰。

方药:止咳散加减。苦杏仁10克,橘梗6克,前胡10克,金沸草10克,紫菀10克,甘草3克。

加减:胸闷、泛恶、痰多、苔白腻者,加法半夏10克,橘皮6克。

伴有气喘、喉间痰鸣者,去橘梗;加麻黄5克,佛耳草15克。

(二)风热咳嗽不爽,咯痰黄稠或白粘,口干咽痛,或有发热,头痛恶风,舌苔薄黄,脉浮数(相当于急性支气管炎及慢性支气管炎继发感染)。

治法:疏风清热,肃肺化痰。

方药:桑菊饮加减。桑叶10克,菊花10克,连翘10克,薄荷5克(后下),牛蒡子10克,橘梗6克,杏仁10克,前胡10克,甘草3克,瓜蒌皮10克。

加减:痰热重,咯痰黄稠量多,胸满喘息,或发热较高者,去桑叶.菊花、薄荷、牛蒡子;加炒黄芩10克,鱼腥草15~30克,金芥麦30克,葶苈子5克。

内热外寒,热甚烦躁、气喘、痰白粘者,去桑叶、菊花、薄荷;加麻黄5克,生石膏30克。

如迁延反复较久,肺热化燥伤津,咳呛胁痛,痰少质粘,口咽干燥,舌红者,去菊花,连翘、牛蒡子、薄荷;加南沙参10克,炙桑皮10克,地骨皮10克,黛蛤散15克(包煎)。

(三)痰湿咳嗽反复发作,天寒更重,痰多易出,色白质粘或稠厚成块,早晚咳甚,胸脘痞闷,食欲不振,舌苔白腻,脉濡滑(相当于慢性支气管炎)。

治法:燥湿化痰。

方药:二陈汤加减。法半夏10克,茯苓10克,陈皮6克,光杏仁10克,制川朴5克,佛耳草10克,紫菀10克,款冬花10克。

加减:痰多,胸闷伴气急者,去紫菀,款冬花;加苏子10克,莱菔子10克,白芥子5克。

久咳体虚,怕冷,神疲乏力,痰多稀白,食欲不振者,加白术10克,炙桂枝3克,甘草3克。

(四)寒饮老年患者咳嗽反复发作,长期不愈,天气寒冷时加重,痰多白沫或白粘,气喘气短,喉间有痰呜声,活动后或夜间更明显,甚至不能平卧,怕冷,苔白滑,脉小弦(相当于慢性喘息性或阻塞性支气管炎,或并发阻塞性肺气肿)。

治法:温肺化痰。

方药:小青龙汤加减。麻黄3~6克,桂枝5克,干姜5克,细辛1.5克,五味子3~6克,法半夏10克,白前10克,甘草3克。

加减:咳甚者,加紫菀10克,款冬花10克,痰鸣喘咳甚者,加葶苈子10克。

继发感染见痰热症状者,加生石膏30克。热重者去桂枝、干姜、细辛;加炒黄芩10克,炙桑皮10克,射干5克。

见气喘、气短、心悸、活动后更甚等肺气肿或肺原性心脏病症候者,参考支气管哮喘虚证的治法:如肺原性心脏病合并有心力衰竭或继发感染病情严重者,当中西医结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