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父母一定和孩子做的80件事
19734000000020

第20章 构建和谐人际一定要做的事(1)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生质量的提升会起到积极的作用。人和,才能心顺,心顺,才能气正。“和”即意味着善于把握师生员工的心理特征、个性差异。因此。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是构建和谐人生的关键。那么,如何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呢?用宽容,构造一个向善的人际世界;用爱心,谱写一曲爱的和谐之音;用爱心,创造一个幸福的心灵世界;用沟通,营造一种和谐的人际氛围。和谐社会,不仅是单个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还包括个人与集体的和谐乃至与整个社会和谐。个人与集体、与社会在利益上既有共同性,又存在着差异性,难免会发生冲突。因而必须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关系,做到人与社会的和谐一致。

见识一下自己是否是和谐的破坏者:你经常不分场合、不分分寸的“教育”孩子吗?你经常猜疑孩子的行为吗?你经常不理会孩子的沟通之意吗?你经常不原谅孩子的错误吗?你经常记恨曾经伤害过你的人吗……如果以上现象都有或者有一部分,那你要警惕了。

收起话中的刺,给足他人面子

谈话,作为一种艺术具有巨大的美感与魅力。古今中外的伟大人物,谁不曾坚忍不拔地努力操练这门口才的艺术呢?他们学习锻炼的结果,才使自己成为杰出的雄辩演说家、操纵话语的高手。他们那想象力丰富、煽动性极强的谈吐,赢得了亿万大众的拥戴,成为征服人心、事业成功的绝佳手段。他们当中,有些人的谈话录,譬如歌德,早已成为不朽的典范之作,历来为人们所瞻仰膜拜。

我国老一辈革命家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也都是谈话的高手。

毛泽东与美国记者斯诺的谈话,造就了一部堪称经典的《西行漫记》,中国革命的艰难曲折,革命者的执著精神,都可从那坦诚的交谈中娓娓道来。谈话亦是兴邦救国的重要手段,“一言以兴邦,一言以丧邦”,“三寸之舌,可抵百万之师”说的就是此意。春秋战国的动乱纷争年代,产生了众多纵横捭阖的诸子百家,他们是外交战场上舌战群雄的谈话斗士,言谈间,樯橹灰飞烟灭,国家兴亡维系一身。司马迁《史记·苏秦列传》便是记录著名游说家苏秦的雄奇经历。苏秦主张六国联合抗秦。公元前333年,苏秦来到赵国,对赵肃侯说:“臣窃以天下之地图案之,诸侯之地五倍于秦,料度诸侯之卒十倍于秦,六国为一,并力西乡而攻秦,秦必破矣。今西面而事之,见臣于秦。夫破人之与破于人也,臣人之与臣于人也,岂可同日而论哉!”堪称雄辩中的翘楚!同时,谈话还能缔造友情、密切亲情、寻觅伴侣、调和关系等等,是人际交往中最不缺少的工具。

学会说话,非常容易;基本上两岁以上的孩子都会说话,但是学会说别人爱听的话,可不是一种容易的事。我常常谴责自己不会说话,确切的说是不会实话巧说。在生活中,学会说让别人爱听的话是至关重要的,当然也是不容忽视的。难怪台湾著名成功学家林道安说:“一个人不会说话,那是因为他不知道对方需要听什么样的话;假如你能像一个侦察兵一样看透对方的心理活动,你就知道说话的力量有多么巨大了!”的确,“说话的力量”是巨大的。

在生活中,有些人拥有一张烫金的文凭和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精神,工作能力也极强,但是就因为不会说话,或者是不会说别人爱听的话,结果总是让自己活在气喘吁吁的感觉之中;相反,有些人没有文凭,工作能力也一般,但是就是一张好嘴,结果做什么事情都顺顺利利。这种对比,不是简单的,而是无数事实证明的金科玉律。说话的艺术往往不是从道听途说中得来的,而是要靠自己的一天一天地感知,才能够真正顿悟出来。

我们每天和同事、领导、朋友之间难免有话要说。说什么、怎么说,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都应“讲究”。可以说,在工作中“说话”也是一种艺术。很多时候,有些人吃亏就是因为没能掌握住说话的艺术。

如:自己的同事穿了件新衣服,别人都称赞“漂亮”、“越来越年轻”之类的话,可当人家问自己感觉如何时,如果你直接回答说:“你身材太胖,不适合。”或者说:“这件衣服的颜色不合适你的肤色,装着不好看。”这话一出口,不仅搞得当事人很不高兴,而且连原先赞美她的同事也觉得很尴尬。尽管自己说的是事实,可是缺乏艺术性和技巧性。能否在交谈中收起话中刺,是一个人能力的表现。

美国总统柯立芝有一次批评他的女秘书:“你这件衣服很漂亮,你真是一个迷人的小姐。只是我希望你打印文件时注意一下标点符号,让你打的文件像你一样可爱。”女秘书对这次批评印象非常深刻,从此打印文件极少出错。

说话也是一门艺术。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有很多人,说的很多话,立足点和出发点本来是不错的,但由于不注意说话艺术,往往导致无谓的误解和争端,甚至影响团结。

在与孩子的相处与交往中也是这样。

有一个女孩子六岁了,学弹琴挺有灵性。教琴的老师对她期望很高,孩子每天要练一到两个小时。以前能坚持不懈,可是最近,好象总是心不在焉的样子。要么不肯弹,要弹也是老出错。他的母亲对她说:做事要有恒心,要有毅力,像你这个样子,哪能成大器,可这个孩子一点都听不进去。其实这是母亲不会说的过错。

父母无论是想鼓励孩子,还是想批评孩子,在说话之前,都要三思而后行。会不会说话,直接决定了你的话被孩子听进去的效果,这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能力。奥秘很简单:在说话之前,先把话在大脑里过一遍,确认如果你是孩子,你也能接受的话,再把它说出来。

有的父母可能会说:当面教子,背后教妻,许多人都这样说呀!其实这话只对了一半。

背后教妻是正确的,妻子是成人,有独立的人格,需要维护面子,倘有过失,避开众人,私下教之,效果更好,夫妻感情更融洽。

可是孩子就没有独立的人格需要维护吗?孩子希望自己的朋友尊重自己的人格,他更希望在自己的朋友面前炫耀自己有一个通情达理的好父母,有一个宽宏大量的好父母,有一个善解人意、善于教育孩子的好父母。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话是真理。这话告诉人们,要站在理智的角度,站在较高层次思考良药与忠言的价值。事实上,人们达到这一境界不容易,这要求被批评者觉悟非常高,这是站在被批评者一方而言的。

另一方面,就批评者而言,不能让自己的良药越苦口越好,忠言越逆耳越好,而应该想方设法使良药不苦口,甚至甜口,让忠言不逆耳,甚至顺耳。

坏人腐蚀好人喜欢用糖衣裹着的炮弹,这样容易将人打中,容易使人接受。我们在使人变好的过程中,为什么不研究一下“糖衣”,为什么不想办法使人易于接受一些呢?

收起话中的刺,懂得欣赏别人,才能使身边的人喜欢你愿意接近你,是你拥有良好的朋友关系,人事关系甚至父子、母子关系。

相信别人,把猜疑藏起来

信任是指相信而敢于托付。

倘若你迟迟不敢去信任一个值得你信任的人,那永远不能获得爱的甘甜和人间的温暖,你的一生也将会因此而黯淡无光。

当两人能在战斗中把后背交给对方,那就是最高的信任。

信任是一种有生命的感觉,也是一种高尚的情感,更是一种连接人与人之间的纽带。你有责任,有义务去信任另一个人,除非你能证实那个人不值得你信任;你也有权受到另一个人的信任,除非你已被证实你不值得那个人信任。

《出师表》里有这样的一句话:“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诸葛亮从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中为我们提供了信任对象的品格。这条贤臣与小人的定律应用到现实生活中也无不可。当然,“小人”与“贤臣”不会写在脸上,还要我们用心去判断。

信任,其实也是一种责任,把自己的约定当做一种大事,那你也做到了“信任”二字的含义。

晏殊信誉的树立就是一个有关信任的故事。北人晏殊素以诚实著称。

14岁时,有人把他作为神童举荐给皇帝。皇帝召见了他,并要他与一千多名进士同时参加考试。结果晏殊发现考试是自己十天前刚练习过的,就如实向真宗报告,并请求改换其他题目。宋真宗非常赞赏晏殊的诚实品质,便赐给他“同进士出身”。晏殊当职时,正值天下太平。于是,京城的大小官员便经常到郊外游玩或在城内的酒楼茶馆举行各种宴会。晏殊家贫,无钱出去吃喝玩乐,只好在家里和兄弟们读写文章。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为辅佐太子读书的东宫官。大臣们惊讶异常,不明白真宗为何做出这样的决定。真宗说:“近来群臣经常游玩饮宴,只有晏殊闭门读书,如此自重谨慎,正是东宫官合适的人选。”晏殊谢恩后说:“我其实也是个喜欢游玩饮宴的人,只是家贫而已。若我有钱,也早就参与宴游了。”这两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树立起了信誉,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

这世界上,信任是一种弥足珍贵的东西,没有人用金钱可以买得到,也没有人可用利诱或用武力争取得到。它来自于一个人的灵魂深处,是活在灵魂里的清泉,它可以拯救灵魂,滋养灵魂,让心灵充满纯洁和自信。

《郁离子》中记载了一个因失信而丧生的故事。济阳有个商人过河时船沉了,他抓住一根大麻杆大声呼救。有个渔夫闻声而致。商人急忙喊:“我是济阳最大的富翁,你若能救我,给你100两金子”。待被救上岸后,商人却翻脸不认帐了。他只给了渔夫10两金子。渔夫责怪他不守信,出尔反尔。富翁说:“你一个打渔的,一生都挣不了几个钱,突然得十两金子还不满足吗?”渔夫只得怏怏而去。不料想后来那富翁又一次在原地翻船了。有人欲救,那个曾被他骗过的渔夫说:“他就是那个说话不算数的人!”于是商人淹死了。商人两次翻船而遇同一渔夫是偶然的,但商人的不得好报却是在意料之中的。因为一个人若不守信,便会失去别人对他的信任。所以,一旦他处于困境,便没有人再愿意出手相救。失信于人者,一旦遭难,只有坐以待毙。

而猜疑是指没有根据地怀疑别人。

有一则很有趣的故事。古代有一个人,丢失了一把斧子,他怀疑是他的邻居偷了。他有心观察,觉得邻居走路、说话、神态都象是偷了他的斧子,他肯定邻居就是小偷。不久,他在自家地里找到了斧子,再观察邻居,觉得他说话、走路、神态竟全然不象小偷的样子。这位丢斧者为什么会对同一个人作出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判断?这正说明猜疑是一种主观的想象和推测,不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的。

猜疑者,一般心理不够健康、心胸狭窄;思想方法主观,戴“有色眼镜”看人、看事;缺乏自信,在乎别人的说长道短;听信流言,不作调查分析,产生疑虑……

不管怎样,猜疑都是人际关系的大敌。它会破坏朋友间的友谊,疏远同学间的关系,无端地挑起同学和朋友间的矛盾纠纷,也很影响自己的情绪。生活在猜疑中的人,总是郁郁寡欢,缺少内心宁静的。《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就是个疑心病很重的人。她本来身体就弱,加之常常在猜疑中度日,使自己情绪沮丧,常暗自垂泪,结果是身心俱毁,早年夭折。

因此要从小影响和教育孩子,首先要开阔自己的心胸,加强自身的修养,培养开朗、豁达、大度的性格。需要澄清的事实,诚恳同别人交换意见;对鸡毛蒜皮的小事,就不要过分计较。不必过分在乎别人的态度与说法,“未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走自己的路,任别人评说吧”。

这些话都是鼓励人们心胸坦荡、豁达开朗的。人生在世,难免受他人的议论,只要时时检点自己的行为,相信别人也不会跟自己过不去。相反,一切都要按别人意志去做,自己又怎么个活法?对似是而非的流言,不要偏听偏信,要用理智分析对待,静观事情的变化,切勿感情用事。有的人一听流言,就暴跳如雷,“说风就是雨”,迫不及待地找上门去讲理争辩。由于缺乏调查研究,找错了说理对象,反倒使自己十分尴尬被动。

无端地猜疑别人,理智、冷静地对待别人的猜疑,这就是我们应保持的正常心态。

人活在世上需要信任别人,犹如需要空气和水,我们如果不信任别人,对人就无法诚恳。如果因戴了假面具而不能对人坦白,是一种极大的约束!一天到晚都提防别人,会害得自己脑筋瘫痪。要想受人爱戴,就得先信任人。“有了信心才有爱,”心理分析专家弗洛姆说,“不善于信任别人的人,也就不善于爱人。”

相信你的孩子,使他懂得不信任他人,就不能成大业,也不能成为伟人。请记住爱默生的话:“你信任别人,别人才对你忠实。以伟人的风度待人,别人才会表现出伟人的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