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你要培养什么样的孩子
19733200000035

第35章 让孩子像雄鹰一样机敏过人(2)

家长可以通过聊天或看电视片,有意地向孩子介绍社会中一些拐骗儿童的实例,来传授他识别坏人的技巧,丰富他的社会经验;可以购买相关的图书,给孩子看,帮他理解坏人的骗术;通过讲故事,深入浅出地讲明道理,并教给他与陌生人交往的具体方法及注意事项:如当有人敲门时,不能马上开门,一定要问清是谁,知道是熟悉的人后,再去开门;如果是陌生的人,先要告诉家长,再按家长要求去做。当你不了解陌生人的情况时,不能轻易告诉他自家的地址与电话,更不能接受他人的物品,或者跟他出去玩……但是,家长要掌握尺度,不要过分渲染坏人的作用,让他知道还是好人多,坏人只是极少数,但是因为自己是小孩,所以必须要注意不能轻信陌生人,不让坏人钻空子。

另外,家长也可以设计模拟情景,使孩子的意识和行为受到锻炼和强化。家长可以通过设计某个情景,给他提出问题,或让他续编故事,让孩子通过判断、推理,学会自己去判断好人和坏人,去解决问题。比如,你在家时,一位陌生人敲门,他说是查煤气表的,这时你该怎么办?

当你遇到不认识的人叫你名字,他说是妈妈的同事,来接你找妈妈去,你该怎么办?当一位陌生人问你家在哪里住,他有一个好玩具准备送给你时,该怎么办?等等。

同时,家长也要教孩子一些具体常识,在危险到来之前,未雨绸缪。

如教孩子记住自己和父母的姓名、家庭地址、父母的工作单位全称,以及家庭、单位的电话号码和自己所在学校的全称。例如,有人找自己父母的时候,可以问问他是否知道父母的名字。

家长应教孩子独自在家时关好门窗,不要为陌生人开门。当父母不在身边时,不要轻信陌生人的传话,不要随便跟陌生人离家或离开学校。

不要随意坐别人的自行车、摩托车或汽车。

家长应告诉孩子,放学回家时不要在街上闲逛,不要将钥匙挂在脖颈上。天快黑时不出门。不要在荒凉偏僻的地方玩耍。即使在公共场所,幼小的孩子也应有家长、教师或者自己熟悉的长辈陪同。如发现有陌生人尾随,应尽快跑向人多的地方,必要时可以大喊大叫。

教育孩子不要随便喝陌生人的饮料,不要吃陌生人给的食物或糖果等。告诉孩子,只有父母、老师以及他们请来的医生、护士和熟悉的长辈才能接触自己的身体,如果其他人这么做,应尽快躲开,并将实情告诉父母。

告诉孩子一些关系密切的朋友、邻居的姓名、住址、工作单位和电话号码,并告诉孩子,一旦需要帮助,可以去找他们。

对稍大的孩子,要教他们学会看地图、乘公共汽车,学会使用电话号码簿,学会使用长、短途电话、传呼机等通讯工具。教孩子学会万一被拐骗或迷路时,如何及时地向街头警察、解放军叔叔或当地公安机关、政府部门和电台、报社等新闻单位求救等,以摆脱困境。

家长对孩子的保护也是有一定的限度的,我们不能每时每刻都守在孩子的身旁。所以,我们应该更加注重教授孩子警惕危险的方法,识别坏人、识别危险情况的方法,自我保护的方法。这样才能真正的保障我们的孩子健康、安全的成长。

教会孩子说话要注意时间和场合

说话要分时间和场合,这一常识大家都耳熟能详。也是我们应该从小就教导孩子的,说话要注意。有些话在一些场合可以说,有些场合不可以说。即使是同样的话在不同的场所和时间就会有不同的效果。

在“5·12”汶川地震中的“范跑跑事件”,恰恰就是他在不适当的时间和场合说了话。逃生行为本来是个人行为,尽管只顾自己不顾他人,但是,从生命的角度出发,也不是人人都能够在关键时刻舍弃自己的生命去救别人。但是,逃跑了,就不应该洋洋自得的炫耀,或者当作理论一样宣布,也许在人们的巨大悲痛心情平息的时候说,也不会引起众怒,但是,在全国人民沉浸在悲痛和愤怒的时候说出自己弃学生于不顾,率先跑出教室的事情,这样做无疑是把群众在地震过后所无法发泄的痛苦与怒火往自己身上转移。

做事、说话要是不看具体的场合和具体情况而定,就如同当着和尚说秃子,看着瘸子说跛脚。让听话的人恼火和不愉快。

心理学中有所谓的心理创伤症,当人们经历或看到灾难后会产生痛苦、不安,烦躁甚至忧郁的情绪。这个时候如果不发泄的话就会产生心理疾病,而范美忠就在这时发表了言论,自然成了众矢之的,大家纷纷把积聚在心中的情绪发泄出来。

所以,说话要看场合是十分重要的,场合指的是说话的时间、地点,特定的交际场景以及特定的听众。场合对于交际有直接的制约作用。说话时要根据场合决定话语的内容和表达方式。著名作家李存葆说过: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宣传鼓动不会是长篇大论,有时面对敌人痛骂一声,回头向战友一招手,喊一声:“有种的,跟我上!”这比宣传鼓动更有效。

李存葆的话说明,说话只有根据场合,灵活运用语言,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不看场合,随心所欲,信口开河,想到什么说什么,这是不会说话人的一种拙劣表现。人总是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一定条件下生活的,在不同场合,面对着不同人、不同事,就应该说不同的话,用不同的方式说话,这样才能收到理想的言谈效果。

而那些懂得看场合,懂得揣测人们心理的人,就会受到大家的欢迎,连战来北京访问的时候,曾经在北京大学做过一个演讲,这次演讲十分成功,给在场的每个人都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事实上,他这次报告的成功,与他的开场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他演讲的第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他说:“台湾媒体报道说我今天回‘母’校,母亲的学校。这是一个非常正确的报道。”说完这句话,整个会场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为什么他会受到如此热烈的欢迎呢?是因为他的地位吗?还是听众仅仅是出于尊重?两者都不是,是因为连战先生的第一句话就抓住了听众的心。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两岸还未实现统一的今天,能够听到一位来自台湾的人士讲一句这样的话,在场的听众内心会是怎样一种感受。一句话,他就说到了每个人的心里,触动了听众的爱国主义心弦。霎时,他的形象也变得高大起来,整场演讲,每个人都听得聚精会神的。

这些事例无一不说明语言是有规则的,说话必须符合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则,失意人前,勿谈得意事。因为那只可能加重对方的失落感,所以,即使万事顺心,也要故意说些辛苦处给朋友听。得意人前,勿谈失意事,因为得意人常不能体谅失意者的痛苦。所以,即使许多不如意,也要振作起精神来。

所以,教会孩子根据不同的场合说不同的话,抓住不同人的心理,这就是:交际的艺术,也是为人内在的宽容和大度。现在的多元社会之中,有着形形色色的不同的人,孩子们就更应该学会去根据不同的场合,不同人的心理需求,采取不同的表达方式。这样才能与人建立良好的沟通。

训练孩子感官,让他提高辨别能力

察言观色是一切人情往来中操纵自如的基本技术。不会察言观色,等于不知风向便去转动舵柄,世事国通无从谈起,弄不好还会在小风浪中翻了船。察言观色,是孩子与人交往中应该具有的一项重要的能力。

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很多人依靠直觉,但是直觉虽然敏感却容易受人蒙蔽。真正的智者是要懂得如何推理和判断,这正是察言观色所追求的顶级技艺。言辞能透露一个人的品格,表情眼神能让我们窥测他人内心,衣着、坐姿、手势也会在毫无知觉之中透出它们主人的内心世界。

言谈能告诉你一个人的地位、性格、品质及至流露内心情绪。因此善听弦外之音是“察言”的关键所在。这正是孩子在未来生活中,人际交往过程中,应该捕捉的东西。

如果说观色犹如察看天气,那么看一个的脸色应如“看云识天气”般,有很深的学问,因为不是所有人所有时间和场合都能喜怒形于色,相反是“笑在脸上,哭在心里”。

“眼色”是“脸色”中最应关注的重点。它最能不由自主地告诉我们真相,人的坐姿和服装同样有助于我们观人于微,进而识别他人整体,对其内心意图洞若观火。

一个举人经过三科,又参加候选,得了一个山东某县县令的职位。

第一次去拜见上司,想不出该说什么话。沉默了一会,忽然问道:“大人尊姓?”这位上司很吃惊,勉强说了姓某。县令低头想了很久,说:“大人的姓,百家姓中所没有。”上司更加惊异,说:“我是旗人?贵县不知道吗?”县令又站起来,说:“大人在哪一旗?”上司说:“正红旗。”县令说:“正黄旗最好,大人怎么不在正黄旗呢?”上司勃然大怒,问:“贵县是哪一省的人?”县令说:“广西。”上司说:“广东最好,你为什么不在广东?”县令吃了一惊,这才发现上司满脸怒气,赶快走了出去。第二天,上司令他回去,任学校教职。究其原因,便是不会察言观色。

由此可见,察言观色是一种与人沟通的重要本领。我们要认真地教孩子在交际中察言观色,随机应变。例如孩子在拜访别人寻求帮助过程中会遇见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访问者应全神贯注地与主人交谈,与此同时,也应对一些意料之外的信息敏锐地感知,恰当地处理。

主人一面跟你说话,一面眼往别处看,同时有人在小声讲话,这表明刚才你的来访打断了什么重要的事,主人心里惦记着这件事,虽然他在接待你,却是心不在焉。这时你最明智的方法是打住,丢下一个最重要的请求告辞:“您一定很忙。我就不打扰了,过一两天我再来听回音吧!”你走了,主人心里对你既有感激,也有内疚:“因为自己的事,没好好接待人家。”这样,他会努力完成你的托付,以此来补报。

在交谈过程中突然响起门铃、电话铃,这时你应该主动中止交谈,请主人接待来人,接听电话,不能听而不闻滔滔不绝地说下去,使主人左右为难。

当你再次访问希望听到所托之事已经办妥的好消息时,却发现主人受托之后尽管费心不少但并没圆满完成甚至进度很慢。这时难免发急,可是你应该将到了嘴边的催促化为感谢,充分肯定主人为你作的努力,然后再告之以目前的处境,以求得理解和同情。这时,主人就会意识到虽然费时费心却还没有真正解决问题,产生了好人做到底的决心,进一步为你奔走。

人际交往中,孩子这样的处事方式,必定会更加接近成功,也更加容易让别人满足自己的要求,并且给别人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

另外,也让孩子在具体的交往之中,学会从别的言谈中捕捉“弦外之音”。

在古代,有个穷人患病,病情渐渐沉重,医生说他没有希望了。病人祷告众神,说如果能病好下床的话,一定设百牛祭,送礼还愿。他妻子正站在旁边,听他这么说,便问道:“你从哪儿弄这笔钱来还愿呀?”

他回答说:“你以为神让我病好下床,是为了向我要这些东西吗?”

这故事是说,实际上不想做的事情,人们倒最容易答应下来,人有时候心口不一。由此看来,察言是很有学问的技巧。人内心的思想,有时会不知不觉在口头上流露出来,因此,与别人交谈时,只要我们留心,就可以从谈话中深知别人的内心世界。

人们常常将情绪从一个话题里不自觉地呈现出来。话题的种类是形形色色的,如果要明白对方的性格、气质、想法,最容易着手的步骤,就是要观察话题与说话者本身的相关状况,从这里能获得很多的信息。

语言表明出身,语言除了社会的、阶层的或地理上的差别外,还有因个人的水平而出现差别的心理性的措辞。人的种种曲折的深层心理就会不知不觉地反映在自我表现的手段——措辞上。即使同自己想表现的自我形象无关,通过分析措辞常常就可以大体上看出这个人的真实形象,在这种意义上,正是本人没意识到的措辞的特征比词语的内容远为雄辩地告诉我们其人自身。

使用第一人称单数的人,独立心和自主性强,常用复数的人多见于缺乏个性,埋没于集体中,随声附和型的人。

人们总是认为是在用自己的话说话,写文章。实际上无意中在借用别人的话,有自我扩大欲,反过来探寻这一点,就能窥见其人的内心深处。例如,对说话者是使用难懂的词和外语的人多会感到困惑,其实,这种人多是将词语作为掩饰自己内心弱点的盾牌。竞争中,充分显示自己的才能是必要的,但若过分矫饰,反而画蛇添足,让别人如坠云雾的效果是最不利的。这种情形常常不过是反证了对自己的智能的自卑意识,将词语作为盾牌,掩饰自己的自卑感。《围城》中的张先生在方鸿渐面前大肆卖弄自己的洋文,以显示自己博学,实际上只反映出其知识的贫乏。

这些弦外之音,我们只要稍加留心,都是可以把握的。从而可以揣测出此人的内在性格与品行,也可以得知其真正的知识含量以及自我修养。

可见,学会察言观色,可以使孩子更加了解别人的真实的一面,才能针对不同的情况、不同人,采取不同的行为方式。察言观色也会确保我们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能够更多的了解别人隐去的意义,从而更加得心应手的与别人相处,深入了解别人。最终,找到与别人恰当的相处方式,让自己的一叶小舟航行的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