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你要培养什么样的孩子
19733200000014

第14章 让孩子像雄鹰一祥自由翱翔(1)

他才能独立自主

独立自主,所以驰骋千里

在生活中,我们常见到这样一些情景:孩子上学,家长帮着背书包;孩子的鞋带松了,家长帮系好……这些做法,无疑是父母在不知不觉中剥夺了孩子独立成长的机会,更糟糕的是,这种“包办代替”还有可能使孩子产生自己无能、愚蠢的观念,导致孩子自信心不足,这对孩子更是一种无形的伤害。那么,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呢?

首先,不过分保护。对孩子过分保护,往往会妨碍孩子身心的正常发展,使他们变得胆怯、依赖心重、神经质,不敢做任何尝试,而且不易与人接近。所以,凡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都应放手让他自己去做。

让孩子处理自己的事情。家庭里最好让孩子有自己的桌子、小柜子等,让他们从小养成自己处理自己用品的习惯。告诉孩子蜡笔、尺子等学习用品应放在自己的抽屉里,玩具放在玩具箱内,图书放在小书柜,弄乱了自己整理好。孩子在处理这些事情时不知不觉就会养成独立的个性。

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也可以使孩子更有责任感。比如可以让孩子帮忙擦桌子、洗碗筷等。

当孩子完成了你交给的任务后,要跟他说声“谢谢”,并给予适时鼓励。

其次,有耐心。有些父母因孩子的动作慢,索性代劳,当孩子想表达自己的意见时,父母却抢着说。这种不耐心倾听的结果,会干扰孩子创造性的思考过程,使他变得沉默、依赖。要知道,孩子的独立性不仅依赖于身心发展的成熟,也需要靠后天的学习。因此父母一定得有耐心,千万不可操之过急,剥夺了孩子学习的机会。

最后,不要忘记创造机会,让孩子独立。例如,鼓励孩子多参加一些夏令营活动。在野外没有了父母的保护,孩子开始学会如何独立的照顾自己,锻炼自己的生存能力。这样的活动也可以让孩子学会如何分工合作,团结一致攻克生活中的困难。

不会独立生活的孩子是难以成为管理自己、驰骋千里有所作为的人。

小Alexander。就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一个真实的例子。

小Alexander在富裕家庭中成长起来,生活可谓是丰衣足食,一帆风顺。可刚刚到美国留学的他却因为喝酒而被遣返。他的父亲老陈对此始终充满了不解:“他在国内虽然是成绩不好,但最多只能算是不懂事,怎样也不会做违法乱纪的事情”。老陈所说“违法乱纪”的事情,在老陈自己看来,也根本不算一回事,“不就是喝了一点酒嘛,有必要遣返吗?”

“不懂事”的Alexander是在初二那年出国的,最初选择了住在一户普通人家中,这个家庭里有3个孩子,一个哥哥,一个姐姐,还有一个3岁的小女孩Ann。为了到美国后有玩伴,他选择了这个有3个孩子的家庭,独生子Alexander刚入住就和全家起了矛盾。

在中国,Alexander有两个保姆负责一切饮食起居,虽然在出发前,老陈突击让他学习了生活自理,但仍然不懂做家务。在美国家庭中,稍大点的孩子都必须会做饭,男孩要承担剪草、园艺等家务,女孩也要承担清扫、洗洁类的家务。

Alexander不会做家务,而且也不愿意做。头几天,美国家长还把他当客人,但是美国“哥哥”就老实不客气地说“在做家务上,Alexander还不如Ann!”Alexander也学着开始做家务,但是老陈一听说立马就不高兴了,“我让他出国是去学习的,不是去干家务的!”于是老陈也不管一年12万元的项目管理费已经交纳了,立刻让Alexander回国。

Alexander回国后,老陈还是想让他出国学习。咨询过留学中介后,老陈安排Alexander念私立寄宿中学。没想到,要求严格的寄宿学校与从小习惯了保姆照顾的Alexander更加不合。

寄宿学校有不少中国学生,这些学生常常聚在一起玩,甚至偷偷喝酒——在美国,未成年人喝酒是违法行为,这些酒都是年纪稍大一点的中国学生买回,然后和这些孩子一起喝。不久后,校方发现了这些学生集体喝酒的行为,诉至当地法院,几个孩子都被遣送回国。

“还是留在身边吧,再不敢送出去了”,孩子出国被遣返的事情对做了一辈子服装生意的老陈打击很大:“我还想未来这孩子可以做国际生意,看来还是要我努力,他以后才会有好生活。”

而同样是在寄宿学校,在六中念到高二出国的Cathy则是Alexander的反例。出国前,Cathy没想到自己可以拿那么多奖状,记者问她有什么学习秘诀,她说:“在国外念高中,我们花很多时间做义工,参加体育活动,与社会的联系比起国内要多得多。这样自己学习也有动力,知道自己需要学习什么,自己选课,为自己的将来学习。而在国内,干军万马挤高考独木桥,把六年光阴完全花费在一场高考上了。”

Cathy家庭富裕,在中国时大手大脚习惯了,父母没料到她出国后会变得“知悭识俭”——为了给家里省钱,在选择大学时选了奖学金高知名度较低的大学,而放弃了知名度高的大学的录取资格。Cathy对此说出自己的想法:“本科时能拿全额奖学金,花少点时间打工,自己可以多花点精力念好书。成绩好了,本科毕业时,可以再考个好的研究生。一举两得。”

可见,同样是富裕家庭下成长的孩子,同样是在国外读书的经历,可是却有了不一样的收获。孩子的独立意识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这直接关系到孩子一生的幸福。所以当家长们再想为孩子们背起书包的时候,请想想你的孩子将来会成为小Alexander还是Cathy?

蜗居牢笼,只能任人宰割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机智勇敢、聪明能干,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孩子在公众场合不敢发言,在面对陌生人或不熟悉的环境时容易局促不安,不能与人坦率自然地交往。对于这类胆小的孩子,家长必须加以引导。

不少孩子内向胆小。一位母亲讲述自己孩子胆小的困扰:“我的孩子今年13岁,从小就有点胆小、内向,现在感觉更明显了,说话都不敢正面和人眼神接触,脸往往转到一边,还显得很紧张,表情不自然。上课老师提问的时候,他也很紧张,声音很小,下课也不愿活动,也没有很好的朋友,总是独来独往。孩子对自己一点也不自信,其实他的样子很俊俏,但他总觉得自己长得很丑,同时还老担心自己犯错误。我感觉孩子心理好像有个什么心结没有解开。他目前所在的学校对学生要求特别严格,是非常好的一所中学,当时入学时他的成绩刚刚上线,作为家长,难免对他要求更为严格些,有时说话也不很注意。因为他办事磨蹭,所以经常挨训。是不是孩子的心理压力太大了,我们怎样做才能帮助孩子?”

其实,不仅是这个孩子,在生活中,不少孩子身上都存在着胆小的毛病。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孩子一见到陌生人就紧张,一说话就面红耳赤;有的在人多的公共场合特别拘束,不敢与人对视,不敢说话,也不愿意说话,即使偶尔言谈,也前言不搭后语;还有的孩子甚至不愿意去公共场合,哪怕是去亲朋好友家也难以适应……这些都是孩子胆小的表现。

孩子胆小性格固然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但是这只是表面,更深层次上是传统教育问题。例如:家长保护过度。有些家长对孩子的保护过多过细,怕磕着、怕摔着√怕有任何不适意,总把孩子带在身边,形影不离,使孩子形成一种强烈的依赖心理和被保护意识。当孩子逐渐长大时,保护的惯性照样持续,没能根据孩子的能力发展适当“放飞”,结果是孩子离开大人就害怕。

家庭教育方法不当。有的家长对孩子要求比较严格,为了让孩子好好学习或者听话,常常用不恰当的语言或方法,使孩子因对自己不满意、自卑而胆小。另外,一些幼儿园孩子的家长为了不让孩子做某些事,就用狼啊、虎啊、鬼啊吓唬孩子;大众传媒中的一些画面、一些故事讲了可怕的内容,或者生活中某些偶发事件,如着火、跑水等吓着了孩子……这些经历,都有可能在孩子心理上留下可怕的阴影,造成孩子胆小。

孩子交往太少,对陌生人和群体不适应。有些孩子从小很少与人交往,除了父母、长辈,极少与同龄小朋友一起玩耍,极少有走亲访友的机会。这样,使孩子交往能力萎缩,怕见生人,怕在众人面前讲话。

这样的种种原因就促进了孩子的胆小,逐渐孩子也就成为只会蜗居牢笼的小兔子了。这样,他们未来的生活也就只能被困难击倒,被命运摆布了。所以我们需要让孩子勇敢向前冲。无论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胆小的人在追求目标时,总是缺乏主动性,缺乏勇气和信心,所以可能因此而错过原本属于自己的成功和幸福,胆小是孩子成长和成功道路上的绊脚石。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帮助孩子踢开这块绊脚石,勇往直前地向前走呢?

对于胆小的孩子,首先,家长应该注重对其独立自主能力的培养,鼓励孩子独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务。让孩子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当孩子遇到困难时,不要一味包办,要让孩子自己想办法去解决。当然,开始时父母要予以必要的指导,使孩子慢慢学会自己处理各种事,而不能一下子不管,让孩子手足无措,更加胆小。

其次,家长可鼓励孩子与人交往。家长要鼓励和带领孩子多和别人交往,特别是开朗活泼的同龄人交往,并带领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活动。借助家庭、学校、孩子的伙伴、亲朋好友的作用,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社交平台。

第三,面对胆小的孩子,家长切忌与同龄孩子对比或者辱骂孩子,应该不失时机地与孩子沟通,给孩子以鼓励和赞扬,帮助并引导孩子努力克服自身的弱点,尽可能避免孩子因胆怯所造成的心理紧张,以缓解孩子的胆怯,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其实,让孩子胆大自信是一个长期努力的过程。只要家长下工夫,孩子胆小的问题不难解决的。

但是,现在一些家长喜欢把孩子关在家里,认为孩子常在外面不安全,也怕在外面惹是生非。这种做法虽然能使家长少操心,但孩子的身心发展肯定会受到很大影响。这恰恰影响孩子良好性格和品质的形成。

成天把孩子关在家里,因其对环境非常熟悉,失去了新鲜感,便会感到生活枯燥无味,容易变得孤独、任性和迟钝,还易形成唯我独尊等坏毛病。而经常性地参加同龄人的户外活动,能培养孩子的集体意识、团结精神和勇敢顽强的品质。同时,也不利于孩子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的培养。长期关在家里的孩子,对熟悉的环境没有了兴趣,也很少接触新鲜事物。致使家长对孩子进行的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的培养失去了基础。而丰富多彩的外部环境会使孩子眼界大开,兴趣大增。在和同龄儿童共同的游戏和学习中,其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能得到提高。另一方面,能加速孩子自尊心、自信心的形成,锻炼其克服困难的意志。另外,这也影响孩子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游戏和交际活动是孩子们生活的主要内容,它为其日后具备进入社会所必需的交往能力奠定基础。长期关在家里的孩子,远离群体活动,是无法具备这种基本能力的。

可见,我们应该帮助孩子克服胆小,而不是过分的担心孩子的身体和安全,就把孩子关在小小的家中。我们应该为孩子插上可以飞出小小的鸟巢拥抱整个世界的翅膀。

成才之路,从性格独立那一刻起

易卜生说过:“世界上最强有力的人,就是有独立精神的人。”所以,无论一个人的出身如何只要他有独立的性格,不屈的精神总有一天会拥有自己的成功。

作为新中国的第一个世界冠军,荣国团在自己短暂的人生旅途中,既品尝过世界冠军带给自己的喜悦,同样也历经了“文革”十年动乱那非人性的痛苦折磨。一句“人生能有几回搏”,人们看到的是荣国团坚韧的品性,和不服输的倔强性格。

50年的时间,能够在世界形成垄断,成为名副其实的“乒乓超级大国”,荣国团发挥着居功至伟的作用;作为划时代的重要人物,是荣国团让世界开始了解中国,是荣国团让乒乓球就此开始了一段属于中国的时代。

1937年荣国团出生于广东珠海中山县,荣国团的舅父是位业余乒乓球运动员,受其影响,自幼荣国团便爱好乒乓球。因为一直在香港居住,1941年香港沦陷之后,荣家举家回到老家南屏。就读于“甄贤学校”的荣国团,就学期间乒乓球水平迅速提高,11岁时就开始了乒乓球的专业训练,但因为家境困难,无力继续支持,荣国团在16岁辍学回家,给人做起了小工。不过在短暂的工余时间里,荣国团仍坚持练习乒乓球,爱钻研、勤思索的性格让他的球技在短短一两年间锐进,只不过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并没有人注意到荣国团身上的运动才能,打工者的卑微身份反而让荣国团在身患疾病的情况下没有得到及时医治,不幸染上肺病。

1955年,荣国团有幸随香港工人参观团回内地参观,翌年便作为香港乒乓球队成员到广州与中国队比赛。1957年1月,19岁的荣国团背着简单的行装,迈步走过深圳罗湖桥,此时这个身材颀长的小伙子并不知道,一段辉煌的人生历程将在他的脚下展开。来到广州之后没多久,11月荣国团便进入广州体院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