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军事知识
19733000000023

第23章 高新科技武器(1)

第一节精确制导武器

1.刺向天空的利剑:远程巡航导弹

远程巡航导弹主要指实施中远程打击的巡航式导弹。纳粹德国的v一1巡航导弹是全世界第一种巡航导弹。它之所以能够飞行300多公里实施远程攻击,完全依赖于弹载自主式磁性陀螺能对导弹的飞行高度、状态和弹道等信息进行控制,当然限于信息技术水平,其命中精度还不够高。尽管如此,这种无人化制导武器系统的出现,标志着精确战时代的开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国家借鉴V一1导弹的技术,分别在20世纪50年代初研制成功各自的第一代巡航导弹。但限于当时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这些巡航导弹精度差、体积大、飞行速度慢、机动性差、易遭对方干扰和拦截。美国等国家曾经放弃远程巡航导弹的研制,而前苏联长期以来也主要研制战术巡航导弹,反舰巡航导弹和空地巡航导弹。

20世纪70年代以后,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巡航导弹的战术技术性能大大提高。特别是先进的复合制导技术,大大改进了远程巡航导弹的制导精度,诞生了以前苏联As一15“撑杆”和美国“战斧”等为代表的第三代高性能巡航导弹。1991年海湾战争后至1996年,美国先后对伊拉克、波黑塞族和南联盟实施导弹空袭,其中共发射千枚以上“战斧”巡航导弹,命中目标的成功率最低为83%,最高达到94%。1998年8月20日,美国向阿富汉的拉丹训练营地和苏丹制药厂发射了80余枚“战斧”巡航导弹。1998年12月,美国使用415枚巡航导弹,突击伊拉克的重要目标,再次显示出了巡航导弹在远程精确打击中的作用。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进行了自二战以来的最猛烈的空中打击,战争初期使用的精确制导弹药高达98%,且作战效能非常之大,引起世界各国广泛关注和重视。

实战表明,巡航导弹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远程精确打击武器,突出的优点在于:一是射程远,突防能力强;二是命中精度高,打击效果好,尤其适合于对付固定点目标;三是通用性强,综合效益高,可由各种武器平台发射,并可作为常规武器或核武器的运载工具。随着超音速巡航技术的成熟和复合制导技术的完善,面目全新的巡航导弹即将出现。世界各国当前都十分重视发展更先进、威力更大的巡航导弹,它已成为跨世纪的武器发展热点。

2.“空中骑士”的“撒手锏”:防空导弹

防空导弹通常是指地空导弹和航空导弹。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德国曾研制了多种型号的无线电遥控制导地空导弹,但未投入实战中使用。20世纪50年代以后,美国、英国、瑞士、前苏联等国相继研制并装备了第一代地空导弹,当时主要用于要地防空,攻击对象是高空侦察机和轰炸机。典型装备主要有苏联的SA—l、SA一2、SA一3,美国的“奈基”、“波马克”。

由于电子信息技术不够先进,第一代防空导弹大多采用单一的无线电指令制导方式,抗干扰能力差,采用液体火箭发动机或冲压喷气发动机,反应速度慢,设备复杂,体积庞大。

1959年10月7日,我军使用苏制B-750地空导弹击落了一架RB一57D高空侦察机,开创了世界防空史上首次用地空导弹击落敌机的先例。前苏联1960年5月1日用SA一2导弹击落了一架美国u一2高空侦察机,引起了全世界对防空导弹的重视,同时也推动了电子战技术的发展。

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越南战争和中东战争的经验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防空导弹的发展,防空导弹的精确制导、抗干扰、快速反应以及对付低空高速目标的攻击能力明显增强。同时,针对防空导弹所进行的信息对抗也更加激烈。越南战争期间,越南大量使用了苏制地空导弹抗击美国空军的轰炸,1965年平均每发射18枚导弹可击落1架敌机;但后来由于美军广泛使用电子干扰等信息对抗措施,到1972年平均每发射86枚导弹才能击落1架敌机。这就对防空导弹的信息系统提出了愈来愈高的要求。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些国家相继装备性能较好的第二代防空导弹,大大改善了野战防空和机动防空对中低空防空作战性能的需求,同期还出现了便携式防空导弹。二代防空导弹有40多种型号,典型的有前苏联的SA一6和SA一8、美国的改进型“霍克”、法国的“响尾蛇”、英国的“长剑”、法德合作的“罗兰特”等。它们的制导技术更先进,并且大多采用复合制导,抗干扰能力强,自动化程度高,采用固体火箭发动机和箱式发射装置,机动性能好。目前,第二代及其改进型防空导弹仍是大多数国家的主战防空装备。

20世纪80年代后,防空导弹又有了很大发展,出现了第三代防空导弹,如俄罗斯的SA一10、SA一12和SA一15(“道尔”)、美国的“爱国者”、瑞士与美国合作的“阿塔茨”、法国的“西北风”等。它们采用了性能更好的固体火箭发动机和高能推进剂,速度快、射程远,如俄罗斯c一300JIMY2型射程达200公里;特别是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导弹控制设备的性能,弹载计算机具有高速处理信息的能力,控制系统抗干扰能力强,具有对付多目标的能力,同时也具备部分反弹道导弹的作战能力。

几十年来,防空导弹的发展及其对抗与反对抗的斗争,一直是围绕着导弹系统的信息获取与制导技术进行的,即信息的对抗。海湾战争中,美军首次使用“爱国者”地空导弹拦截“飞毛腿”战术弹道导弹,开创了用防空导弹主动拦截弹道导弹的实战先例。尽管其拦截成功率很低,但毕竟宣告了一种全新的精确战方式的出现——“导弹打导弹”。相比之下,伊拉克的防空导弹之所以陷入瘫痪和被动挨打的境地,美国的“爱国者”之所以能够拦截“飞毛腿”,其关键原因就在于伊军的信息对抗能力弱,而美军的信息对抗能力强。今后,提高防空导弹系统的信息获取、处理、制导与抗干扰能力,仍将是防空导弹发展的主导方向

3.水面舰艇的克星:反舰导弹

反舰导弹是用以攻击水面舰艇的导弹。根据发射平台的不同,可分为空舰导弹、舰舰导弹、潜舰导弹和岸舰导弹,至今已发展三代。反舰导弹自一问世就显示了巨大的威力。1943年7月,德国利用制导炸弹改进成世界上第一种反舰导弹HS一293Sl空舰导弹,德国空军发射了2000多枚这种反舰导弹,取得了一定的战绩。

20世纪50年代末,一些国家陆续装备了第一代空舰导弹,前苏联还率先装备了世界上最早的舰舰导弹和岸舰导弹,例如,由于第一代反舰导弹飞行速度低,容易防御,加上导弹采用波束制导或无线电指令制导,精度较差,性能不够理想,所以西方国家一度停止发展这类武器。前苏联则出于对抗美国海军绝对优势的需要,坚持研究并率先研制出雷达导引头的“冥河”反舰导弹。

1967年10月21日,埃及海军“蚊子”级导弹舰发射苏制“冥河”式反舰导弹,一举击沉了以色列海军“埃拉特”号驱逐舰,首开小艇用反舰导弹击沉大型舰只的纪录。在此之前,西方海军强国曾把导弹艇讥笑为“穷国的武器”,但正是依靠反舰导弹这种信息化武器,使“穷国的武器”变成了令凭借巨舰逞威的海军强国也不容轻视的海上作战利矛。

这次海战之后,西方国家很快也研制出带自动寻找目标装置的第二代反舰导弹,如以色列的“迦伯列”,法国的“飞鱼”、美国的“鱼文”等。与此同时,前苏联也研制和装备了近10种反舰导弹。由于前苏联与西方国家在反舰导弹发展上持不同观点,技术基础也有差别,装备的反舰导弹也不一样。

前苏联的反舰导弹的突出优点是速度高,多为亚音速或超音速,但导弹笨重、制导精度较低,飞行高度较高。西方的反舰导弹与之相反,弹体轻小,制导精度高,可以在10~50米高度掠海飞行,飞行末段甚至可降高至2~3米攻击目标,但飞行速度慢,一般为高亚音速。由于反舰导弹的突防能力与飞行速度和高度有关,速度高,掠海飞行,导弹的突防性能才好。

为防御反舰导弹的攻击,一些国家在水面舰艇上加装了近程防御武器系统(由多管速射炮和自动化火控系统组成),配备先进的电子战装备,组成严密的火力防护,对高亚音速的第二代反舰导弹有一定的防御能力。典型的近程防御系统有,美国的6管“密集阵”,射速达3000发/分,改进型为4500发/分,1995年美国海军120艘舰艇上装备600套,其他16个国家和地区海军内160艘舰艇上装备800余套;荷兰的7管“守门员”,射速4000发/分,荷、英、阿联酋海军装备40余套;意大利的“梅罗卡”,12管20毫米炮,射速9000发/分;瑞士与意大利联合研制的“米瑞德”,为2组7管炮,射速1万发/分。俄罗斯还研制了一种弹炮结合的近程防御系统“卡什坦”,由2组6管30毫米速射炮和2座4联装SA—N一11近程舰空导弹发射装置构成,射速1万发/分。它们都是靠密集的高速射弹流,组成弹幕拦截和击毁来袭的反舰导弹。

20世纪80年代初,发达国家开始研制第三代反舰导弹,主要改善4个方面的性能:①增强突防能力,研制2马赫超音速导弹;②加大破坏力,速度提高,功能加大,相同战斗部的杀伤破坏力也会增强;③实现更远射程的“发射后不用管”能力,由第二代的100公里提高到200公里,采用更先进的复合制导技术;四是提高机动能力,可以改变飞行弹道。

反舰导弹已成为水面舰艇的最大威胁,同时也成为水面舰艇最主要的海战兵器,彻底改变了传统海战的舰炮火力作战,超视距的导弹战已经成为基本的海上精确战形式。

4.坦克鹰隼:反坦克导弹

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研制的x一7(俗称“小红帽”)导弹,是世界上第一种反坦克导弹。20世纪50年代后,许多国家都研制了反坦克导弹。反坦克导弹在一些局部战争中曾取得过良好的成绩。在历次中东战争中,反坦克导弹都发挥了重要的威力。如1956年第二次中东战争期间,法制第一代反坦克导弹SS一10曾轻松地摧毁过许多轻型装甲的老式坦克。

目前,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反坦克导弹已经发展到第三代,广泛采用精确制导技术,“发射后不用管”,射程更远(5~10公里),威力更大,精度更高。相比之下,前两代反坦克导弹基本上都有人工控制和引导的参与,而新型制导技术的采用,使得第二代反坦克导弹的作战效能获得极大提高。它可以超音速飞行,使对方坦克难以采取规避动作;顶部攻击方式的采用,串联式战斗部的改进,对于各类坦克装甲目标的防护力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发达国家反坦克导弹的装备数量正在不断上升。如法、德、英等西欧国家联合研制的“崔格特”中程反坦克导弹,仅这三国首批采购量就突破了15万枚。

反坦克导弹已成为反坦克兵器的主力,成为坦克的“克星”,并对陆战场上的机械化作战构成极大的挑战。尤其是直升机与反坦克导弹结合而出现的攻击直升机,更使得坦克集群面临生存的困境。

5.“外科手术式”的轰炸:制导炸弹和炮弹制导炸弹的出现是航空炸弹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里程碑。世界上最早的制导炸弹,是德国20世纪30年代末研制成功的HS一293型和FH一1400型无线电遥控制导炸弹,曾取得过一定的战绩。

20世纪60年代后,微电子、光电子、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特别是1960年美国发明激光器并迅速应用于制导技术上,使精确制导技术出现了根本性的突破。在越南战争的刺激下,美空军率先研制出“铺路石”激光制导炸弹,1972年初接连用其摧毁越南两座交通枢纽清化大桥和杜海大桥,一时间西方军界惊叹不已。整个越南战争期间,美军发射制导炸弹2.5万余枚,摧毁桥梁、发电站、建筑物等坚固点目标1800个。80年代,在黎以战争、英阿马岛战争、美国空袭利比亚、美国入侵巴拿马等战争中,制导炸弹都有出色的战绩。而在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中,制导炸弹再次立下汗马功劳。

由于制导炸弹大都是在现有普通炸弹的基础上加装制导系统和控制装置而成,成本较低,非常适合于大量改装使用。各国研制和装备的制导炸弹,主要采用激光、红外、电视等光学制导技术,命中精度高,“灵巧炸弹”便由此得名。

高精度航空制导炸弹不仅提高了自身的摧毁效果,减少了弹药消耗量,而且大大降低了执行轰炸任务飞机的战损率。更重要的是,它带来了轰炸方式的彻底变革——“地毯式轰炸”的终结和“外科手术式”精确轰炸的出现。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和前苏联分别研制成功“铜斑蛇”和“红土地”半主动激光寻的制导炮弹。它同普通炮弹一样由火炮发射,但末段却能在制导激光束的引导下,像导弹那样捕捉和跟踪目标,实际上就相当于没装发动机的“导弹”。由于它不是在炮弹空中飞行弹道全过程实施制导,只对弹道末段实施制导,一般也称为末制导炮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