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用最少的时间读懂我们的孩子
19728600000018

第18章 富了谁也不能“富”孩子

接着上篇的话题,我们还需要探讨更深的问题。

改革开放后,国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当生活好了以后,许多家长朋友在孩子身上的“投资”就更是直线上升。我经常碰到朋友这样说:“我们在孩子那里花了多少钱啊!有好的绝不给他买孬的,生怕他在同学们面前抬不起头来。可是,孩子根本不懂我们的心。唉!钱都白花啦!孩子成绩也不好,还不听话……”

对其他城乡的情况我不太了解,但看看北京市,看看生活周围的朋友们,我相信绝大多数家长朋友都干了相同的事。

有人说:“现在就一个孩子,能让他(她)各方面条件优越点就尽可能满足他(她)。挣了钱不就是花在孩子身上嘛。”

吃的是最好的,穿的是最好的,用的是好的,玩儿的是最好的,这已经成为目前大多数孩子所享有和追求的某种“标志”。那么,它所带来的后果究竟是什么?

有一天,我们一家人(包括妻妹的儿子)在外面散步,谈到有关学习的事情时,儿子对他表弟说:“你好好学习吧,考好了,我把自己的自行车送给你。”当时,我很奇怪,因为儿子的自行车买了还不到一年,(是妻单独给他买的,花了一千多元)于是就问他:“送给弟弟,你自己怎么办?”儿子回答:“我再买辆更好的。”

我的回答很简单:“第一,你没有资格送弟弟这辆车;第二,我们不可能给你再换新车。第三,是否奖励弟弟或奖励什么是大人的事情,跟你没关系。”

儿子在这里犯了几个错误——首先他把自行车当作自己的一件“可以送人的私有财产”,前提当然是他对车已经嫌弃了;其次,他错误地认为自己拥有用上千元的东西“奖励”弟弟的资格;再次,他是在用“暗示”的方式转告我们他想要换一辆更好的车。

再追究错误的根源,其实是家长给他一再买了价格昂贵的商品所造成的。追求昂贵是一定要跟着潮流走的,还有两千多、三千多甚至更贵的新车在频频招手。不敢直说,采取暗示的方式,可谓用心良苦!

我并不反对给孩子购置一些好一点的东西,只要经济能力允许,所购买的东西不是太出格,使用起来更科学、方便些是可以的。但是,我总告诫妻子:给孩子买东西的同时,一定要让他明白所买的东西应该跟他的日常表现紧密地挂钩——表现得好,可以买相对好一点的东西;表现不好,根本不要考虑!

我并不赞成用奖励东西去刺激孩子学习,所以我把奖励扩大到日常表现好这个较广泛的范围内。最初这样想是为了让孩子明白“劳有所获”这个道理,即:你表现得好,才有可能获得较好的东西;不好好表现,就是“不劳”,就不要想获得什么。(这里的“劳”尚不是具体意义的“劳动”,关于劳动的问题,我在后面还要谈。)

我想现在很多家长朋友所面临的问题还是可以解决的,那就是一定要让孩子明白并感觉到自己的日常表现好坏与所获得的东西是紧密相关的。假如表现得不好或一般,也给他们买最好的东西,他们会很快养成一种坏习惯——我怎么样也无所谓,反正家长都得给我买我想要的。

一定要让孩子强烈地感觉到有所谓!有让他们感受到很大的区别!一味地“你要什么我给什么”的做法将带来严重的恶果!

我们的生活好了,是我们辛勤劳动的结果,个中滋味我们很清楚。为什么不从小培养孩子懂得劳动的艰辛呢?美国的“石油大王”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从小被父亲指令出去打工,为什么?别人的父亲比我们心狠?美国人不如我们中国人善良?不如我们有爱心?不如我们敢在孩子身上花钱?

有钱不是坏事,只是别把孩子放在钱柜里。让孩子远离金钱比让他躺在钱柜里更明智。

我常听见有些家长说,他们的工作是为了给孩子留下很多的钱。真不知道他们是否意识到,这样做正好把这些孩子生活中的冒险精神一笔勾销了。因为给子女留下的钱越多,孩子们就越软弱无能。我们给子女最好的遗产就是放手让他自奔前程,完全依靠他自己j的两条腿走自己的路。

——邓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