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中国佛教史话(三教史话丛书)
19728000000010

第10章 众生是佛,本尊即我(3)

护法对唯识学的贡献,有人认为首先是他对唯识性的解释不同。唯识家一般主张世上万物都是识的表现。护法说,其实“唯识无境”只是说“境不离识”,并不是说色和心等法没有根本区别。其次,护法对“种子说”也有自己的见解,认为一个人是信大乘还是信小乘,其种子是不变的。这个“种姓不变说”很有影响,玄奘一系接受此说。第三,护法的“心分说”也有独创,即增加了“证自证分”,以前在陈那那里只有三种心分:见分、相分、自证分。现在有了四种。

这四种一种比一种深一层次。打个比方(仅仅是比方):这里有一块布,是相分;眼睛看这块布,是见分;心灵对看布的见分加以认识,就是自证分;心的深层再对那个自证分加以认识,就是证自证分。其实,这样下去是没完没了的。而且,也不要以为先有相分后有见分,不要理解为机械唯物主义,而是说不论见分相分,一切唯识所变;但也不可以理解为主观唯心主义。好像有“客观唯心”的味道,也好像有“彻底唯物”的味道。“好像”而已,并不“就是”,因为它想超越这些个对立,不搞这些“戏论”。在这些方面,就有人觉得唯识学没意思,不好懂,太复杂,很深奥。其实倒不一定。因此也有人说,只要把唯识学的古代概念翻译一下,用白话讲出来,就很好懂。可能是这样的。

如是我闻

了义诸经

大乘佛教的兴起,一是大士蜂起,二是经典涌出。经典跟小乘一样,也有所谓经律论三藏。像龙树提婆无着天亲等大士也只能造论,因为大士不是佛,而是菩萨。佛经最正规的是佛所言说,前头通常都得加“如是我闻”,表明这是佛说。当然这也不尽然,经过佛的允许,菩萨乃至罗汉也可以讲经说法,这乃是佛力加持之故;其他甚至还有“仙人说”、“诸天说”、“化人说”,不一而足。而《大藏经》更有“一切经”之称,佛家经律论尽在其中;南怀瑾先生认为《大藏经》还包括了印度教哲学和一般学术上的思想体系,并不是纯粹的佛家之言。

大乘经典从未经过统一的结集,而是不断涌出,有人说是“不断在创造”,好像根本不是佛说,只是教徒们假托佛说罢了。这一类问题,为慎重起见,不好轻易发言。因为假设是教外人士,可能没有内在的信仰和体验,会说些外行话,自己觉得很科学,实际上倒不一定。如果是教内人士呢,那么教内自有教内的规矩和做法。比如讲佛在天界所说,佛为十方佛土一切菩萨所说,佛在龙宫所说,等等,在教理上是可以自圆其说的,不能认为“我怎么没见到、没听到”,就断言“不存在”。科学并不主张“我没见到听到的就不存在。”即使现代物理学,对于时间问题也还没有定论,还无法驳倒“佛说法一日,世上已过千百万年”之说,甚至还有证明此说的可能,至少在理论上可以承认时间的相对性。所以,从求科学和求真理出发的话,究竟是谁人所说所写,在证据不充分、暂时搞不清的情况下,也不妨先放一放,不妨先看看这些经典有没有道理,也可以暂时以教内人士的通行说法为准,不忙着下断语。

大乘经典数量极多,教内也有不同的分类。有分为般若、宝集、大集、华严、涅槃等五部的;也有分为华严、方等、般若、法华、涅槃、秘密等六部的。有人还专门分出净土部。假如大而言之,分为空有两部的话,这样就必有亦空亦有和非空非有的中间两部,又成了四部。这样作为大乘两大派之一的瑜珈行派的独类经典,就可以归入有部。不过各类之间也相互贯通。历来崇奉某一类经典者,实际上都可以从该类经典而统摄一切。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法法平等,没大没小,都能经天纬地,网络万象。甚至含摄小乘诸经和世俗一切诸说,也不在话下;甚至大到可以把自己装在小乘里面,好像地主老财周扒皮逼着长工把大坛子装进小坛子里去那样,真是怪哉斯“坛”。害得那长工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写出填补国内理论空白之作《大坛子装入小坛子学》,真“所谓大坛子,即非大坛子,是名大坛子”。

这样的经典,彻头彻尾,和盘托出,不留余地,叫做大乘了义经。见人说话留三分,怕说多了人家听不懂,是小乘不了义经。

下面我们介绍几部重要的大乘经典,但把晚出的秘密部留到下一节再讲。

一、般若经——诸法空相,不生不灭

般若类有长有短,道理上却是一样大。大就是“摩诃”。《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经》)、玄奘所译《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心经》),就归在般若类,属于空部。

篇幅最大而又较为晚出的是《大般若经》,又叫《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唐玄奘译,共600卷,10331页,译文最为准确。

从《大般若经》全部16会中取出第二会译出的本子,名字也很多,像《大品般若经》、《摩诃般若经》、《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等都是。

《心经》最短,许多人都能背诵,烂熟于胸。读完后了无牵挂,就想飞行。现代人会想到失重空间:呵,我飞跃。——“心”是心脏,是中心。《心经》是般若经的中心、核心。好比原子核,核虽然小而又小,能量却大而又大。

《金刚经》为中国禅宗所重。——我不度众生,是名度;我不得佛果,是名得佛果;我不说法,是名说法;我说一切法都是佛法,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些名言都出自《金刚经》。

就是教人活泼,不要拘谨。

大乘空宗极为重视般若经,龙树的高论《大智度论》就是注释《大般若经》第二会的,总共1000卷,号称“论中之王”。中国人“好简”,三分砍掉两分,只翻译了一分,也还有100卷,大概100万字。

般若指佛教的“解脱大智慧”,不是一般世俗智慧。波罗蜜(波罗蜜多)指“到彼岸”。般若波罗蜜多就是说“用大智慧过河,到彼岸去”,彻底解放,成就佛果。第二会般若经当推后秦的鸠摩罗什(343~413)所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影响最大。照菩萨法,到彼岸去的方法有六度万行,六度是六种到彼岸的基本方法,称六波罗蜜。其中一种就是般若波罗蜜,其余五种依次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最后即是般若。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是否只谈般若?是这样,也不是这样。它只谈般若,也六度都谈,把六度都放到般若一度里面来谈。般若是一,也是六;也非一非六,可一可六。说到极处,般若性空,是缘起法,并无自性可得,而又不可说无。其他如布施、持戒等都是这样。因为布施可以统摄六度,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也是这样,都是一而六,六而一,又非一非六,能一能六。由此可见,所谓般若波罗蜜多,即非般若波罗蜜多,是名般若波罗蜜多;所谓智慧,即非智慧,是名智慧;所谓到彼岸,即非到彼岸,是名到彼岸。以为自己有智慧,那才蠢呢。以为有彼岸此岸,有河有船,有开头结尾,有入门须知和最高终极真理,有幼儿手册和博士后密典,那才糊涂呢。但是说“没有”也不行,也是蠢。说“没有”,有人就会绝望,有人就会乱来,或者吊儿郎当。般若这东西,彼岸这玩意儿,不可执为有,不可执为无,不可执为亦有亦无,不可执为非有非无;而又可以是有、是无、是亦有亦无、是非有非无。

好比细胞,可以分成神经细胞、血细胞、生殖细胞、肌细胞等等,可是它们每一种、每一个都潜含其他一切细胞的信息。除了生殖细胞,其他的都是体细胞。生殖细胞专门起繁殖作用,传宗接代;体细胞一般不繁殖为新生物体,它的繁殖信息库通常是锁住的。但经过一定的技术处理,启动体细胞的繁殖指挥系统,打开繁殖信息库,任何体细胞也都可以演化出整个生命肌体,这就是克隆技术。可是一旦技术没过关,即使从生殖细胞里也繁殖不了什么生物来,更何况体细胞:你说有,说什么都有,胡扯。

就开始骂人。《摩诃般若波罗蜜多经》最重视般若波罗蜜,并以此命名此经,可以看作是“生殖细胞”,用它来繁衍出其余五度。实际上,它也说明了其余五度都具备(无性)生殖功能,可以克隆。“可以”不等于“一定能”。也许克隆一万次只成功一次,于是我们就兴高采烈,幸灾乐祸了:你看你看,骗人吧,我说嘛。

由此看来,般若的确是大智慧无所不在,也无所在。般若经重点说的是“无所在”。

你想找般若?了不可得。

这么伟大的智慧,佛在王舍城奢阁崛山(灵鹫山)、舍卫国给孤独园、他化自在天宫、王舍城竹林精舍等四处开讲的时候,十方无量佛土的菩萨和众生都能听闻,都能目睹佛颜,许多人以为如来只是在对我一个人说经,以为说法的范围很小。

般若波罗蜜具有这种小大无拘的特点,所以到了《华严经》里,又从第六度“般若波罗蜜”里面生出四度——即第七度“方便善巧波罗蜜”,第八度“愿波罗蜜”,第九度“力波罗蜜”,第十度“智波罗蜜”。

二、华严经——一切即一,一即一切

《华严经》归人有部,富丽堂皇,一切珍宝具足,应有尽有。

金刚经云:所说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看到富贵无比的华严,马上想起了一无所有的般若。

假如说般若经是无边真空,一尘不染,通明透亮,了不可得,《华严经》就是无尽妙有,万象森罗,君临一切,气象万千。以般若经之无边真空,方可融含华严经之无尽妙有;凭华严经之无尽妙有,才能洞见般若经之无边真空。二经相得益彰,于是就明白般若即华严,华严即般若。

华严者,如来万德如花,庄严佛土也。此经全称为《大方广佛华严经》,意为“方正广大之佛,亲述万德如花、庄严佛土之经”。依大乘说,如来成道最初几天,说的就是华严经,听众是十方菩萨。后来感到此土众生根基弱小,才开始讲阿含等小乘经。

传说文殊菩萨和阿难结集《华严经》之后,龙王就把经书藏到龙宫里面。数百年后,龙树菩萨潜入龙宫,看到上中下三本。下本最少,10万偈,龙树以神通力记忆背诵,流传于阎浮提(地球);从龙树的本子翻译到中国后,又减少了大半,只剩3~5万偈。中国人历来图省事,怕麻烦。

一看“10万偈?怎么这么罗嗦?”大笔一挥,砍掉几万。什么“如来藏”,老子不管。一即一切嘛,一点点就够啦,哈哈!

龙树看到的中本有49万多偈,上本有三千大干世界微尘数偈。龙树也没有看到全部本子。据说有十种本子。第一是“恒本”,以不可说之微尘数人,现微尘数之刹土,穷尽未来无限时间,异口同声不停顿地说,这个恒本也说不完。这个本子吓人。第二是“大本”,以须弥山为笔,以四大海水为墨,写其中小小的一品,也不可穷尽,而此经中这样的品数超过微尘数。这个本子也吓人。第三才是龙树看到的上本。人称华严为“经中之王”,仅从十大本子看,的确是“无上法王”风度,不可思议。

在汉地流行最广的本子是唐武周的实叉难陀(652~710)翻译的,共80卷,4万5千偈。唐武周证圣元年(695),实叉难陀应武则天之召,到洛阳大遍空寺等处翻译此经。曾经给唐高宗、武则天、中宗、睿宗、玄宗讲解佛经和授戒、号称“五帝门师”的中国华严宗三祖法藏,就给武则天讲过华严经。据说武则天聪明睿智,信受华严,可是听到“十重玄门”、“六相圆融”等妙义时,也感到难以领悟,于是法藏就以殿前的金狮子作比喻,给武则天讲解华严甚深之意,这就是法藏名著《华严金狮子章》的来由。如今,当人们听到粒子物理学家“任一粒子都由所有粒子所组成”的伟大命题时,不免有空穴来风之感,勾起了人们久远的记忆。

《华严经》主要讲述菩萨行的十信、十行、十回向、十地等法门行相和修行感果的差别;阐明整个如来华藏世界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无尽缘起,犹如因陀罗网,于一一宝珠,映现一切宝珠之象;又于一一映象,映现一切宝珠中之一切映象,如此重重无尽。又“所谓一切世界人一毛道(毛孔),一毛道入一切世界;一切众生身入一身,一身入一切众生身;不可说劫入一念,一念入不可说劫;一切佛法入一法,一法入一切佛法;不可说处入一处,一处入不可说处;不可说根入一根,一根入不可说根;一切根入非根,非根入一切根;一切想入一想,一想入一切想;一切言音入一言音,一言音入一切言音;一切三世人一世,一世人一切三世(259页)。”每个人,乃至每个人的每个毛孔,都有无边世界、无边佛土。这种思想最为现代杰出的物理学家、比如英国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大卫·玻姆等人所看重,跟现代全息科学极为吻合。不过,如果搞全息科学只想到“应有尽有”,只想到“全息”,忘记了“一无所有”,不懂得“无息”,恐怕就搞偏了,就不全息了。要在全里面看到空,有里面看到无,华严里头看到般若,才好。

被人广为传诵的善财童子遍访名师修道学法的故事,所谓“53参”,就出自《华严经》中的“人法界品”,此品在实叉难陀译本中为最后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