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子为人处世智慧全集
19727800000009

第9章 处世智慧(2)

他曾一再要求退休,隋文帝只是不许,反而一再提拔,最后升到荆州总管这样的要职。

当时天下共有四个总管,那三个总管都是由隋文帝的三个儿子担任,只有他一个外姓人,可见隋文帝对他宠信之深。

曾经协助丰臣秀吉统一全日本的大将军黑田孝高,他善于用水作战,曾用水攻陷了久攻不下的高松城,因此在日本历史上有“如水”的别号,他曾写过“水五则”:

一、自己活动,并能推动别人的,是水。

二、经常探求自己的方向的,是水。

三、遇到障碍物时,能发挥百倍力量的,是水。

四、以自己的清洁洗净他人的污浊,有容清纳浊的宽大度量的,是水。

五、汪洋大海,能蒸发为云,变成雨、雪或化而为雾,又或凝结成一面如晶莹明镜的冰,不论其变化如何,仍不失其本性的,也是水。

这“水五则”,也就是“水的五德”,是值得参究的,我们每天要用很多的水,有没有想过水是什么?要怎样来向水学习呢?

要学习水,我们要做能推动别人的、常探求自己方向的、以百倍力量通过障碍的、有容清纳浊度量的、永不失本性的人。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①。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②。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③。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④。

《道德经第十一章》

三十根辐条集中在车轴穿过的圆木上,有了空虚的地方,才有车的功用。

揉搓粘土制作器皿,有了空虚的地方,才有器皿的功用。

为房屋安窗户,有了空虚的地方,才对房屋有用处。

“有”给人提供的便利,完全靠“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①辐,车轮的辐条。古代的大车,每个轮子上有三十根辐条,据说是按每月有三十天确定的数目。

“毂”是车轮子中间插车轴的轴碗,样子像个圆环,环的中间插车轴,环的外边安辐条。车轴不转动,毂随车轮转动,所以车毂必须是空的,不能填实。辐条与辐条之间也留有空隙,这样车轮子才灵活,所以也不把车轮子做成整的。正因为留出了空隙处,车才有用。如果填实了,车就不好走了。这是老子举的第一个“无”有用处的例子。

②“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埏”是指工人把泥巴揉成泥条。“埴”指的就是制陶的泥巴。“器”就是制出的陶器。制陶工人把泥巴捏制成陶器,无论是缸罐还是碗盆,也必须是空心的,不能是个填实的泥疙瘩。正是因为留出了空无处,陶器才能当做器皿使用。这是老子举的第二个“无”有用处的例子。

制成本指水和粘土。此处指和土制陶。

③“凿”是挖凿。“户”是门。“牖”是窗户。“室”指房子。盖房子要留出门窗的空无处,房子里边更得留有空间。古人版筑打墙,四堵墙围成一个房间,打成的每堵墙都是一个整体,不能事先预留门窗,所以打成墙后就得挖凿出门窗的空洞。正是因为挖凿出空洞,才能当房子使用。这是老子举的第三个“无”有用处的例子。

④这两句是对以上三例的总括。句谓,所以人们总是先要有了东西,有了东西使用起来方便,“利”也是“用”的意思。“有之以为利”是大家都知道的。而“无之以为用”人们就不以为然了。老子通过以上所举三例,证明了,实有的用处正在于它的空无处。说明大道就是在无形无象地发挥作用。

老子举了三个例子来说明问题。车轮中间空无,可以用来放车轴,从而发挥车子的功用;瓷器中间空无,可以用来盛东西,从而发挥了瓷器的功用;房子中间空无,可以用来住人,从而发挥了房子的功用。

老子通过这三个简单易懂的例子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任何一个物体,它有形的地方是为了实现某一目的而设置,而真正起作用的正是它虚无的地方。

老子对“无”和“有”的辩证论述,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把“无”当成“有”,为根本不存在的东西烦恼、忧愁,比如有人幻想自己抽奖中了五百万,而不去踏踏实实地劳作。

在现实生活中,只有保持虚无的心态和境界对待自己拥有的东西,才能真正地拥有它们。

萧何死后,曹参接替他做相国。上任后一切政务都无所变更,完全遵循萧何原来的方针制度。曹参挑选佐吏中不善文辞宽厚持重的长者,做为他的僚属。碰到佐吏中舞文弄墨、追逐声名之辈,就立即赶走他们。

自己平时只是畅饮美酒。朝中卿大夫以下的官吏和宾客,见曹参不理丞相事务,登门拜访都想对他有所劝谏。可一上门,曹参就立刻请他们喝酒;得到间隙,来客刚想开口劝谏,曹参又立刻递上酒杯,直到大醉而去,始终没有得到说话的机会。这种情况一再重复,竟习以为常。相府的后园靠近一座佐吏宿舍,宿舍里成天有人饮酒、唱歌。丞相府的僚属们很厌恶他们,没有办法,就请曹参到园中游览,使其耳听到那边佐吏们的醉饮狂歌。希望曹相国发现后会处置他们,谁知曹参反而叫人取酒设座,就在园中饮起酒来,也同样呼叫,和那边互相应和。

曹参见手下人出现小错误,还特意加以遮掩庇护,因此丞相府中总是平静无事。

曹参的儿子曹窟,在朝廷任中大夫之职。汉惠帝不满丞相不理事务,便对曹窟说:“你回家去,试着找机会私下问问你父亲:‘高帝刚刚离弃群臣而登仙界,当今皇上也已成人,你作丞相的,成天只顾喝酒,不问政事,你关怀忧虑天下苍生又表现在何处呢?’但是,可别说是我叫你问的。”曹窟休假回家,趁着侍立在旁的机会,就照着惠帝交代的讽谏曹参。曹参发火,打了曹窟二百大板,说:“快进宫侍奉天子,天下大事不是你应当议论的。”到上朝的时候,惠帝不禁当面责备曹参说:“怎么那样惩治曹窟呢?那是我让他讽谏你的。”曹参取下相冠,向惠帝谢罪说:“陛下自认为和高帝相比,谁更英明勇武?”惠帝说:“我怎敢与先帝相比呢?”曹参说:“陛下看看臣的能耐与萧何相比,谁更高明?”惠帝说:“您似乎不及萧何!”曹参说:“陛下说的极是。既然如此,高帝与萧何已经安定了天下,而且制定了一整套正确的法令,那么,陛下只需垂裳拱手,我曹参等只需要安守其职,遵循既定的典章制度,不要违背,不就可以了吗?”惠帝说:“好!您可以休息了。”

曹参当汉朝的相国,大约三年左右去世,被谥为“懿侯”。儿子曹窟,继承了他的平阳侯爵位。老百姓歌颂曹参道:“萧何制定法令,明确公正统一。曹参继他执政,遵守从不违失。幸得清净无为,民众安居乐业。”

一天晚上,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走进实验室,时间已经很晚了,实验室里有一个学生仍然俯身在工作台上。

“这么晚了,你还在干什么?”卢瑟福问。

“我在工作。”学生随即回答说。

“那你白天做什么了?”

“我也在工作。”

“那么你早晨也在工作吗?”

“是的,教授,早上我也在工作。”学生带着谦恭的表情承认了,并等待着著名学者的赞许。

卢瑟福稍微沉吟了一下:“可是,这样一来,你用什么时间来思考呢?”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①,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道德经第十五章》

古代善于行“道”的人,幽微精妙、深奥通达,深远得无法认识。

正因为无法认识,所以只好勉强将它形容:

小心谨慎啊,像冬天踩冰过河,警惕防范啊,像害怕四邻围攻;恭敬严肃啊,像去作客;和蔼可亲啊,像冰块即将融化,质朴敦厚啊,像未经雕凿的原木;空旷啊,像高山幽谷,浑厚啊,像无边的大海。

谁能使浑水不浑?安静下来就会慢慢澄清。谁能长久保持安定?变动起来就会慢慢打破安宁。

保有大道的人不要盈满,只有不盈满,才能在衰蔽中获得新生。

①豫焉、犹兮,上下两句拆用“犹豫”一词,迟疑之貌,戒慎之状。

涉川心必戒惧,加上冬寒,自更犹疑。有邻即需戒备,四邻自更可畏。

四邻可畏,反映出春秋战国之世各国统治者的心理状态。

觉悟的人每一步行动都很警惕小心,就像冬天赤脚过河一样小心谨慎。

觉悟的人好像畏惧自己的邻居一样,在日常生活中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约束自己的言行使之不逾越常规;制止自己的行动使之不嚣张放肆干扰邻居的生活。人是群居动物,要生存就必须与周围的人建立密切的联系。

觉悟的人无论在什么场合、在什么情形之下,都会把自己摆在客人的位置,小心谨慎、严肃认真地对待人和事,而不会随随便便地对待日常生活问题。从生命的本质意义上来考察,人是人生路途上的匆匆过客,是大自然的普通客人。老子主张以客人般严肃认真的态度度过自己的一生,而不是以玩世不恭的态度混过一世。

觉悟的人从自己的欲望、梦想、抱负、追求、知识等重负中解脱出来,恢复为本我,就会有难以言表的轻松愉悦、悠然自得。这种感觉就像是冰封了一个冬季的河水在春风的吹拂下慢慢消融,是一种轻松惬意的感觉。他们懂得如何释放自己,能冲破束缚自己的追求、意念、思维,完成自己对自己的征服。他们不执著于一事一物,了无牵挂,自然也就逍遥自在。

觉悟的人以其端庄厚实的本质能轻易地抵御外界的干扰和诱惑,因而表现出返璞归真的外在形象。敦厚实在的品格,简朴的生活方式是我们所提倡的。我们常用浑金璞玉形容那些不炫耀、敦厚朴实的人,他们就如同浑金璞玉,具有真材实料但默默无闻。

觉悟的人心胸辽阔,就如同山谷一般空虚高深。他们能够藏污纳垢、包容万物,无所谓仇恨,心中充满了友善,与没有觉悟的人有本质的不同。没有觉悟的人喜欢洁净而厌恶污秽,觉悟的人处污秽无所谓污秽,处清洁无所谓清洁,与外在世界浑然一体,他也就无所谓痛苦烦恼、祸患和灾难了。没有了这些分别,他也就显得自在无为、随心所欲。

觉悟的人是清醒的,清醒的最高境界是:混浊的外在形象、透亮明净的内心。他和污浊的世界同为一体,不隔离不生疏,这是体悟的最高境界,也是体悟的终点,它是平淡无奇的,没有浓墨重彩、大肆渲染,不显山不露水。

邹忌巧妙劝谏

公元前378年,齐威王即位,据说他9年不理朝政。一天,他把一个叫邹忌的人召去弹琴消遣。邹忌只是不厌其烦地大谈乐理,就是不奏曲。

齐威王不高兴地说:“您的乐理是说到我的心坎里了,但光知道这些不够,还需审知琴音才行,请先生试弹一曲吧。”

邹忌说:“臣以弹琴为生业,当然要尽心研究弹琴的技法;大王以治国为要务,怎么可以不好好研究治国大计呢?我抚琴不弹,就没法使您乐意,怪不得齐人瞧见大王拿着齐国的大琴,九年来没弹过一回,都不乐意呢!”

齐威王十分惊愕,和他大谈治国的道理,邹忌竟说得头头是道。于是齐威王拜他为相国,加紧整顿朝政。

这天早晨,身材修长、形貌漂亮的邹忌穿好衣服,戴上帽子,照了照镜子后问妻子说:“我和城北的徐公比,谁更美呢?”

妻子说:“徐公哪有您美呢?”

邹忌想:徐公是齐国有名的美男子,自己哪里比得上他呢?

他又问妾说:“我和城北的徐公比,谁更美呢?”

妾说:“徐公不如您美!”

白天来了位客人,邹忌又把对妻、妾说的话再说了一遍。

那客人恭恭敬敬地说:“徐公确实不如您美。”

第二日,恰好徐公来访,邹忌对他横看竖看,觉得自己哪有他美呢!

晚上,他想了又想,最后明白了:“妻子说我比徐公美,是偏护我;妾说我比徐公美,是怕我;客人说我比徐公美,是想得到我的好处。”

于是,邹忌上朝对齐威王说:“臣确实自知不如城北的徐公美,但臣的妻子偏护我,臣的小妾怕我,臣的客人对我有所求,所以都说我比徐公美。由这件事,我联想到:我们齐国,地有千里之圆,城有一百二十。

宫女左右,没有不怕大王您的;朝里的大臣,没有不偏护大王您的;齐国四境之内的人,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这样看来,大王所受的蒙蔽是多么厉害呀!”

齐威王听了邹忌巧妙的劝谏,觉得很对,就下令说:“以后,不管是谁,凡是能当面指责我过失的,可以得到最上等的赏赐;能用书面文字批评我的过失的,可以得中等的恩赐,能在大庭广众中非议我的,只要让我知道,就可得下等的赏赐。”

这道命令颁布后不久,文武百官纷纷上朝来向齐威王提出很多意见,门庭热闹得像市场一般。齐威王吸收合理的部分,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

一年之后,大家都觉得提不出什么意见了。齐国因此渐渐强盛起来。

妙喻巧劝杰弗逊

18世纪70年代初,北美13个殖民地的代表齐聚一堂,协商脱离英国而独立大事,并推举富兰克林、杰弗逊和亚当斯等人负责起草一个文件。

于是,执笔的具体工作,就历史性地落到了才华横溢的杰弗逊头上。

他年轻气盛,又文才过人,平素最不喜欢别人对他写的东西品头论足。他起草好《宣言》后,就把草案交给一个委员会审查通过。自己坐在会议室外,等待着回音。过了很久,也没听到结果,他等得有点不耐烦了,几次站起来又坐下去。老成持重的富兰克林就坐在他的旁边,惟恐这样下去会发生不愉快的事情,于是拍拍杰弗逊的肩,给他讲了一位年轻朋友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