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子为人处世智慧全集
19727800000015

第15章 德行智慧(3)

就这样,交不起赋税的广大劳苦大众成了统治阶级的债户,而统治阶级坐享其成反倒成了最大的债主。统治阶级和劳苦大众的矛盾不断激化,人民怨声四起。统治阶级面对这种不利于自己的情况,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采取的调和与人民之间矛盾的措施就得“和大怨”。“和大怨”的结果并不乐观,老子称其为“必有余怨”,因为统治阶级和人民主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要想消除“余怨”,统治阶级必须抛弃自身贪婪的欲望,从浮华和虚无的追求中解脱出来,不要为了满足自己的穷奢极欲而不惜牺牲人民的利益;除此之外,统治阶级无论从主观上作出怎样的努力,都不可能消除人们心中的“余恨”。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老子拿圣人的行为作参照,指出了“有德”和“无德”的分别,老子说“有德”的统治者依据契约的合同收租,而“无德”的统治者则根据田亩的数量任意地收取地租。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老子指出了天道对任何事物都元亲无疏,但它喜欢站在善良人的一边。此话的反面意思是,苛刻的统治者会受到谴责和惩罚。

故事

冯谖买义

孟尝君当上齐国相国后,比以前更有钱了,养的门客最多时达三千人。他为了养活这些门客,就向他的封地薛城的百姓放高利贷。一年以后,由于薛城的收成不好,贷款的人都还不起利息。孟尝君就出了个通告,问食客道:“有谁熟悉会计工作,能替我到薛城去收债?”

有个叫冯谖的门客在通告上签上名字,说自己能去。孟尝君高兴地接见了他,叫总管把合同契据给冯谖装载在车子上,让他到薛城去收账。

冯谖临行前问孟尝君:“债收齐后,买些什么东西回来?”

孟尝君答道:“你看家里缺少什么就买什么回来吧!”

冯谖驱车到了薛城,那里的穷苦百姓听说来收利息了,一个个叫苦连天。冯谖就假托孟尝君的命令,把契据当众烧掉,说是把那些钱赏赐给百姓了,以后不必再还钱。老百姓感动得高呼万岁。

冯谖回到齐国,孟尝君问他:“买了些什么回来?”

冯谖答道:“你说过,‘看家里缺少什么就买什么回来。’我想,你宫中堆满了珍珠宝贝,畜栏里养满了良犬骏马,堂下站满绝色美人,你家里所缺少的只有‘义’,所以我就替你买了‘义’回来。”

孟尝君问:“你这是什么意思?”

冯谖说:“借您钱的,大多是穷人,眼下利上滚利,他们越来越穷,即使等着跟他讨债十年,也讨不到,再逼他们的话,他们就会逃走。烧掉无用的借据,主动放弃不可得的空账,就会让您的封地的人民亲近您,拥护您,我认为收回民心比收回利息更有用啊!”

孟尝君无可奈何地拱拱手说:“先生目光真是远大啊。”

后来,齐王听信谗言,解除了孟尝君的职位。除冯谖外,那三千食客全都散离了。孟尝君只得回到自己的封地薛城。在离薛城百里远的地方,薛城的百姓纷纷前来迎接他。孟尝君对冯谖说:“先生替我买的‘义’,今天方才看到了。”

冯谖说:“狡兔准备了三个洞穴,方能免于一死。您至少也得三个安身的地方,才能高枕无忧。”

不久,冯谖来到秦国去游说。他对秦昭襄王说:“齐国能这样强盛,全靠相国孟尝君。现在齐王罢了他的官。如果秦国能重用孟尝君,他一定能给大王出力,那么秦国就会更加强盛。”秦王就派了十辆车子,准备黄金二千多两,去迎接孟尝君。

冯谖回到齐国,对齐王说:“臣下听说秦王准备了十辆车子、二千多两黄金,要来迎接孟尝君去秦国。如果孟尝君去了西秦,就使秦国如虎添翼,更加强盛了。大王还是抢在秦国使者之前,去薛城请他回来恢复他的职位,增加他的封邑,那么就能挫败秦国的阴谋。”

齐王派人来到边境去打探消息,证实了冯谖的话,就立即按照冯谖的话去恢复了孟尝君的宰相职位。

这时,冯谖又提醒孟尝君说:“请您向齐王要一部分祭器,在薛城建立宗庙,那么您的地位就会稳固了。”

宗庙在薛城建好后,冯谖对主人说:“三个洞穴都已凿好了,您可以高枕无忧了。”

这以后,孟尝君在齐国当了几十年相国,没有受到丝毫的祸患。

奇迹诞生的途径

1968年的春天,罗伯·舒乐博士立志在加州用玻璃造一座水晶大教堂,他向著名的设计师菲力普·强生表达了自己的构想:“我要的不是一座普通的教堂,我要在人间建造一座伊甸园。”

强生问他预算,舒乐博士坚定而明快地说:“我现在一分钱也没有,所以:100万美元与400万美元的预算对我来说没有区别,重要的是,这座教堂本身要具有足够的魅力来吸引捐款。”

教堂最终的预算为700万美元。700万美元对当时的舒乐博士来说是一个不仅超出了能力范围,甚至超出了理解范围的数字。当天夜里,舒乐博士拿出一张白纸,在上面写上“700万美元”,然后又写下10行字:

一、寻找1笔700万美元的捐款;

二、寻找7笔100万美元的捐款;

三、寻找14笔50万美元的捐款;

四、寻找28笔25万美员的捐款;

五、寻找70笔10万美元的捐款;

六、寻找100笔7万美元的捐款;

七、寻找140笔5万美元的捐款;

八、寻找280笔25000美元的捐款;

九、寻找,700笔1万美元的捐款;

十、卖掉:10000扇窗,每扇700美元。

60天后,舒乐博士用水晶大教堂奇特而美妙的模型打动富商可林捐出了第一笔100万美元。

第65天,一对倾听了舒乐博士演讲的农民夫妇,捐出第一笔:1000美元。

90天时,一位被舒乐孜孜以求精神所感动的陌生人,在其生日的当天寄给舒乐博士一张100万美元的银行支票。

8个月后,一名捐款者对舒乐博士说:“如果你的诚意与努力能筹到600万美元,剩下的100万美元由我来支付。”

第二年,舒乐博士以每扇500美元的价格请求美国人认购水晶大教堂的窗户,付款的办法为每月50美元,10个月分期付清。6个月内,一万多扇窗全部售出。

1980年9月,历时12年,可容纳一万多人的水晶大教堂竣工,成为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与经典,也成为世界各地前往加州的人必去瞻仰的胜景。

水晶大教堂最终的造价为2000万美元,全部是舒乐博士一点一滴筹集而来的。

6.信言不美

原文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①。

《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译文

真实的言辞不华美,华美的言辞不真实。

注释

①“信”是真实、诚实。句谓,诚实的话不华丽,华丽的话不真实。

这两句强调的是,真实的东西都是质朴的,用不着乔装打扮。告诉人们的生活经验是,听到花言巧语要警惕。当然,真实的话也可以用华丽的言辞来表达,但听话的人先要洗掉它华丽的成分,才能把握它的真实。

在这个意义上说,确实是华丽的话不真实。老子并不是要一概否定华丽。

诚信之言不华美,华美之言不诚信。此二句在《道德经古本篇》中作“信者不美,美者不信”。

故事

老子买花

老子家乡毫州是著名的牡丹之乡。有天,村里来了个卖“牡丹根”

的人,把貌似牡丹根的狗尿蒺子树根摊在红布上,用动听的言辞招揽顾客说:“一朵牡丹放红光,光彩照人满院香,花朵足有盆口大,艳丽无比花中王。”

老子听他说得那么美,便买了一株,回家后高高兴兴把它栽在院里。

不久那根便发了芽,长出了叶子,可左等右等就是不见开花,而茎慢慢变粗,渐渐露出了狗尿蒺子树的原形。

第二年春,村里又来了个卖牡丹的人。老子因上了一回当,便冲着卖牡丹根的人说:“你卖的是狗尿蒺子树还是牡丹?”那人不多话,先是瞪了老子一眼,接着漫不经心、粗声粗气地说:“就这一堆,你想买就买,不想买拉倒!”老子觉得这人奇怪:他怎么不夸自己的货呢?于是便买了一株,回家栽到院中。十天后地皮上拱出嫩芽,不久,那牡丹竞开了十几朵碗口大的花朵,招得左邻右舍都来观赏。老子高兴极了,逢人便说两次买牡丹花根的事。后来他著《道德经》,特地将“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写进经中,意思是:真实的言辞不华美,华美的言辞不真实。

老虎的孤独

作为森林王国的统治者,老虎几乎饱尝了管理工作中所能遇到的全部艰辛和痛苦。它终于承认,原来老虎也有软弱的一面。它多么渴望,可以像其他动物一样,享受与朋友相处的快乐;能在犯错误时得到哥们儿的提醒和忠告。

它问猴子:“你是我的朋友吗?”

猴子满脸堆笑着回答:“当然,我永远是您最忠实的朋友。”

“既然如此,”老虎说,“为什么我每次犯错误时,都得不到你的忠告呢?”

猴子想了想,小心翼翼地说:“作为您的属下;我可能对您有一种盲目崇拜,所以看不到您的错误。也许您应该去问一问狐狸。”

老虎又去问狐狸。狐狸眼珠转了一转,讨好地说:“猴子说得对,您那么伟大,有谁能够看出您的错误呢?”

7.为而不恃

原文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①?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②?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③?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④?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⑤?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⑥?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道德经第十章》

译文

让抱合为一的魂魄附在身体上,能做到不分离吗?专心致志地守住元气保持柔软,能做到像婴儿一样吗?清除妄念,返观内照,能没有瑕垢吗?爱民治国,能做到不使智术吗?随天地造化之门开合,能做到母性那样去养育吗?内心明白四达,能做到自然无为吗?生育万物、养育万物,却不自己占有;做出了奉献,却不自居有功;起了管理的作用,却不主宰万物。这叫做合大道的德行。

注释

①营魄,河上公注:“营魄,魂魄也。”注,“魄,入阴神也;魂,人阳神也。”《楚辞·大招》“魂魄归来”,王逸注,“魂者,阳之精也;魄者,阴之形也。言人体含阴阳之气,失之则死,得之则生。”抱,守也。一,道也。抱一,即守道。老子以阳精阴形,守道合一,乃有生命。老子以魂魄为自然存在之物,虽有神秘性质,但与《招魂》《大招》之迷信有别。

②专,义同《淮南子·精神训》“夫血气能专于五脏”之专,高诱注:“专,一也。”犹言集中,结聚。老子贵柔,他把物质的柔软同品性的柔顺联在一起,婴儿筋柔骨嫩,无知无识。老子认为人的修养能达到婴儿一样柔顺淳真,乃是极高境界。故曰结聚元气,达到“柔”的境地,能如婴儿乎?五十五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可以互参。

③涤除,洗涤清除。《庄子·天道》:“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淮南子·修务训》:“执玄鉴之心,照物明白。”张松如《老子校读》释为“玄妙的心镜”,简明通畅。疵,疵病。

④无为,王本作“无知”,此从《景龙碑》。无为是老子的政治主张,他认为无为而治,任其自然,就是对民的爱护,国家亦从而得到治理。

王安石曰:“爱民者,以不爱爱之乃长。治国者,以不治治之乃长。惟其不爱而爱,不治而治,故日无为。”

⑤天门,河上公注:“天门谓鼻孔。”高亨引申指耳目口鼻,引《庄子·天运》:“其心以为不然者,天门弗开矣。”是天门为感觉器官。老子贵雌柔,感官开阖,接触外界,则见多识广,然仍不欲雄强,强调守其雌柔,故曰“能为雌乎?”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亦即此意。

⑥无知,王本作“无为”,此从《景龙碑》。明白四达则有知,老子认为虽明白四达而仍若无知,故曰“能无知乎?”七十一章“知不知,上”,即为此意。

解析

人对于周围的事物会有自己的评判标准,人就是通过这种主观的思索来改造世界。但人的思想所能发挥的作用有很大局限性,所以我们难免会犯错误,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我们为此懊悔、痛苦。

我们常常会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也会有“力有余而心不足”的体会。这主要是因为我们的灵魂和肉体经常处于分离的状态,无法达到合二为一的境界。理想和现实总有很远的距离,而且思想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常常会变得不堪一击。理想和现实常相分离的状态,常常会令我们痛苦、无奈而又彷徨。

人之所以会有痛苦和懊悔,是因为人有七情六欲。当我们的情感需求和自身欲望得不到满足时,我们就会感到迷惘和失落,而其他生物则不同,它们的身体和心理是合一的,它们不具备完整的心理精神体系,不能独立思考,也无法进行意识判断,他们对任何事物都不会敏感,因而也不会感到失落或痛苦。

我们常用“庸人自扰”来形容无端痛苦和烦恼的人,因为平庸,所以才会无端地痛苦。在现实生活中,不被凡事困扰的只有两种人,一是圣人,一是婴孩。婴孩不谙世事,万事皆清,不知何物,不知何事,不去思考,一切顺应人的自然本性,自然不会有烦恼和痛苦,他的灵魂和肉体是合二为一的。圣人不是天生的,他也必然经过了庸人的阶段,他感受过痛苦和烦恼的滋味,他不想让自己再度痛苦,他明智地选择了和大道同步:做到了灵魂和肉体和谐统一,做到了不受知识的局限而透悟真理。

“专气致柔”就是把自己的精神和元气凝聚起来。如果我们能够聚集体内精气而长久保持婴儿般的柔软体态,就能长盛不衰。我们必须经过心灵的活动才能达到精神和元气相合,心灵就像一面镜子,宇宙万象通过此镜尽览无余,镜面必须经常擦洗,去掉污垢才能明察世间百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