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构建和谐社区:理论与实践
19726800000020

第20章 构建精神文明社区(1)

第一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和原则

文明,指的是人类社会进步状态,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面。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但一定的精神文明又对物质文明起能动作用。双方互为作用,共同推进人:类文明史的发展。人类文明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产生,并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发展。摩尔根曾把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划为分三个时期,即蒙昧时代、野蛮时代、文明时代,恩格期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著作中曾加以引用,并赋予新的含义。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都有着与其社会制度相适应的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过改革、开放27年的发展,使我国社会主义文明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一、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意义

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是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只有不断提高社区居民文明意识,才能有效地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可持续的同步发展。

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任务的提出,是基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是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赋予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要求、新步骤,立足于基层,发展于社会。其意义,一是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和谐社会的构建,是通过千百万个和谐社区建设完成的,这正是科学发展观“立足基层,面向社会”的观点的具体体现。二是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结构转型,企业中的中共党员组织关系纷纷转向社区,党员教育与管理,党的城市基层组织建设重任全部转由社区党组织承担,如何使中共全体党员和转向社区的党员适应这个伟大的历史性转变,是实现中共构建和谐社会所面临的重大历史课题。三是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措施。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没,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是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党风、政风、民风、行风无一不在社区得到表现和反映。

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原则

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不仅要吸收人类社会精神文明建没的优秀成果,也要汲取世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优秀成果,更要总结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经验,建设以构建和谐社会为中心,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区精神文明。

1.综合发展原则

所渭综合发展原则,指社区精神文明建设要达到的主要内容和目标。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基本内函决定了其外延的广泛性。一般来说,社区精神文明应当包括思想文化建设和道德建设两个方面,具体说来,思想文化建设包括社区政治思想、社区文化体育,社区卫生环境,社区安全与防范等方面;社区道德建没包括社区公德、家庭道德、职业道德和社区八际关系等方面,这些方面相互关联、相互作用、互为补充,共同构成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从哲学的角度认识,思想文化建没和伦理道德建设,是社区精神文明建设诸多矛盾中的主要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解决好了,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中其他矛盾也就迎刃而解。

2.因地制宜“以人为本”原则

所谓因地制宜“以人为本”原则,就是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基本内容和要求是统一的。但是,中国国情复杂,有大、中、小城市级别的差异;有沿海和东部发达城市、有中部发展中城市、有西部欠发达城市差异;就一个城市内部而言,有富裕居民社区,有欠富裕的居民社区差异;以人为本,就是要考虑到各社区的具体条件,包括文化水准,经济水准,传统习惯,民众素质等情况,我们只能以点带面、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社区是社会的“缩影”,也是社会的“细胞”。一方面社区精神文明建设要与社区功能社会化相吻合,比如安徽省芜湖市镜湖区开展建设标志型特色社区,发动法人单位与自然人互为一体,联动发展是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人人参与、个个实践的精髓所在。

三、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管理体系和方法

我国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依托“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落实”的模式,已不适应今天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需要进行改革。

1.建立健全社区精神文明管理体系

建立健全精神文明建设管理体系。首先要将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定位准确。社区是社会的细胞,处于精神文明建设第一线、生产生活的最前沿位置。社区对辖地精神文明建设最有发言权。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改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基层管理办法:一,社区文明家庭、文明楼院、文明小区的命名,由社区成员(代表)

大会评议,社区党组织批准,由社区委员会(居委会)命名;二,两年一届的文明单位命名,增设一年一度的社区命名或认可,连续二年获得社区命名或认可的法人单位,方可有资格参加区、市、省乃至全国精神文明单位评选;三,已经被区、市、省乃至全国命名的文明单位,违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要求或规定,经社区成员(代表)大会2/3代表通过要求摘牌的,职能部门应采纳社区成员(代表)大会决议,报地方党委、政府批准同意,撤销其文明单位称号,并在同级媒体给予曝光。这种做法,一方面要舍身“炸碉堡”,敢于提出建议,另一方面要发扬锲而不舍的精神,为真理而斗争,直至目标实现。

2.社区精神文明建没方法

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方法应当寓建设于活动之中,寓建设于服务之中。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最忌简单地套用计划经济时代模式,而应采取生动活泼、居民喜闻乐见、积极参于的新形式,健康发展。

3.加大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力度

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也应是资源共享,社区内所有成员在共同利益一致基础上共谋精神文明发展,一是促进“共建”思想观念迅速转变,对社区“共建”有明确认同感,应作为共产党员先进性要求来落实。但是,仅有认同感还不行,必须有共产党人的高度社会责任感意识,才可能有参与意识,最终达到共建意识,在共建意识实践中,亲身体会到共建社区精神文明是他们共同利益所致。二是建立和完善共建方式,形成共建制度化。社区共建方式是多样性的,从共建的主体上看,有军民共建、警民共建、企业社区共建、机(关)社(区)共建;从共建形式上看,有综合型、单一型;从共建内容上看,有思想文化型、社会服务型、助弱扶贫型、安全保卫型、生态环境保护型等等。不论何种型态,共建是一种资源整合,是社区意识的扩张,是社会成员对社区建没的认可和认同感增强的体现。三是资源共享建立在互利互惠原则基础,实现资源共享,有效利用。这既是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实际需要出发,也是社区成员单位本身利益所致,此时社区精神文明建没才由“自由王国”进入“必然王国”。

4.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资源社区精神文明建设自身有许多优势。在中国,自治组织有法律规定的只有居民委员会,党章规定中共基层领导核心只有社区党组织。其他任何组织都不能享受这个法律、党章规定的待遇。

这本身就是资源:一是政策资源,二是党组织优势,三是以活动为载体优势,把社区成员凝聚起来。如2005年度芜湖市镜湖区王家巷社区,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应届高中毕业生陈延霞(女),以645分高分录取上海复旦大学,因家庭经济极端拮据,无法上学,社区发动成员,开展救助活动,有效地帮助了陈延霞筹资按时到校上课。鉴于陈家庭特困,此项活动2006年还将继续展开,直到大学毕业止,这项活动为社区提供了有效的弘扬中华美德、扶弱济贫活动典范。

第二节社区道德建设

社区道德建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要层面。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坚持“以人为本”,以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爱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引导人们互敬互爱,做一个有社会主义道德的人。

一、道德的概念、本质、特征

1.道德的概念

“道”与“德”,这两个字概念在中国古代就有了。“道”最初的涵义是道路。以后引申为原则、规范、规律、道理的意义。

“德”,最初见于《周书》,指内心的情感或信念。庄子说:“物德以生为之德”,认为天地万物全体之自然,即为“道”,而各种事物所得之自然,即为“德”。引用到人伦上则为人的本性、品德。

把“道”与“德”联系起来使用的,是苟况。他说:“和者,德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从道德学的角度看,“道”是行为的原则,“德”是行为的效果,使人有所得。“道德”两个字合为一个词,作为一个概念来使用,即指人类的行为合于理,利于人。黑格尔说道德就是“主观意志的法”,法是“自由意志”的体现。道德的基本内容要求人们在内心中规定善恶标准,从而在行动中扬善祛恶。可见道德结构是由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构成。主观方面是指人类个体以心理活动形式表现出来的道德观念、情感、行为和品质,这就是个人道德;客观方面指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反映这种关系的行为准则与规范。

2.道德的本质

道德既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也是一种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从他们社会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即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道德观念,这就是说道德的本质根植于社会物质利益中,社会的物质利益决定人们的道德观念。《红楼梦》中贾宝玉只爱林妹妹,而焦大则永远不会爱林黛玉的。

道德是由物质利益决定的,因而道德是具有鲜明的时代性阶级性、阶层性特征,不同阶段社会有不同的道德观念,同一阶级中,不同社会阶层,也有不同的道德观念。现时的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求,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的道德准则,不仅对工人阶级,对农民阶级,对包括港澳台在内的民族资产阶级也是有利的,因为它符合祖国的统一和发展,符合炎黄子孙共同利益。

3.道德行为的特征

第一,道德行为是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有利的行为。与他人没有利益关系发生的行为,不能称为道德行为;把自己的钞票拿来扶弱济贫,这是有利于他人的行为,所以称为道德行为。

所有道德行为,都是有利于他人,有利于社会或集体的行为,坑蒙拐骗,损人利己就是不道德的行为。第二,道德行为是自知行为,也就是对自己所作所为的目的有清楚、明确的认识行为。道德行为,都是有利于他人或社会集体的行为。但是,并不等于有利于他人或某些社会集体的行为都是道德行为。有利于个别人、小集团,但不符合社会整体道德原则的行为仍然属于不道德的行为,如行贿受贿、制造伪劣产品就属于不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基于道德认识的。自知行为的动机与后果都是符合道德原则的行为。盲目的做了一件有利于他人的事,并不一定是道德行为。不具备辩别善恶美丑民事能力的儿童和丧失了辩别善恶美丑真假能力人及动机不明确而发生的有益或有关他人或社会的行为,既不是道德行为,也不是不道德行为,而是不负道德责任的行为。第三,道德行为必须是意志自由的行为,即自愿自择行为。道德行为不是被迫选择的利他、利社会的行为,而是自觉自愿选择的行为。道德行为不仅是基于道德认识的,而且是出于本人的自觉自愿的即意志自由行为。

在改革的大浪潮下,在市场经济的海洋里,为他人为社会作出杰出贡献的孔繁森、任长霞、郑培民就是时代的杰出代表;而胡长清、王怀忠则是发改革财的历史渣滓。这两类人在社会客观条件和历史环境下,有自由选择自己行为的意志自由,选择结果确截然相反。可见,道德与不道德的行为产生全靠自己的道德觉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