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古代谋略与教子之道
19726000000016

第16章 儿童行为教育的谋略(2)

儿童行为的培养要从小处着手,注意“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好的行为看起来虽然很小,但不能因为它小而不屑于做;坏的行为虽然也很小,亦不可因为它小而去做。要分清好恶,防微杜渐,决不可忽视细微而导致大祸。《梁书·傅昭传》上说,傅昭为官清廉,为人谨慎,有一次,儿媳妇把别人送来的牛肉献给傅昭。傅昭为此把儿子叫来教训说:“食之则犯法,告之则不可,取而埋之。”为官者不可收受别人的贿赂。在傅昭看来,吃掉别人送来的牛肉虽然是小事,但在实质上仍属犯法行为;牛肉为礼,并非明目张胆的贿赂行为,如果告发送礼人则有碍情面,小题大做,因此食不可,告亦不可。傅昭把这件事拿来告诫儿子,在于希望儿子懂得不能收受贿赂:即使是很小的东西,都是一种不良的行为,以后要加以注意。他的用心就是从小处着眼,培养儿子正确的行为准则。

从小处着眼,培养孩子美好的品德和行为,才能让孩子识大体,成大事。宋太祖赵匡胤也曾以小事教育子女从小懂得节俭,有一次,永庆公主穿一件华丽的贴绣铺翠的短袄,兴致勃勃地人宫觐见父皇。不承想宋太祖一见她这身衣眼就很不高兴,命她立即脱下来,以后不许再穿。

公主不服气,说:“一件短袄用得了多少翠羽?有什么要紧?”宋太祖训斥说:“你怎么能这么说?你身为公主,穿这样的衣服,必然要引起宫里宫外许多人的仿效。翠羽价格昂贵,这样一来,你知道要浪费多少钱财啊!按说你的地位和生活已经够优越了,理应珍惜你的幸福,为什么偏偏要带头铺张?”公主没法,只好把翠羽短袄脱下来,但她并未服气,过了一会,又试探着对父皇说:“父皇,您做皇帝也很久了,出来进去的老是用那么一顶轿子,也该用黄金装饰装饰了吧?”太祖说:“我是一国之主,掌管全国财政,就是把宫殿用黄金装饰起来也能办到,何况一顶轿子!可是,古人说:‘让一人治理天下,不能让天下供奉一人。’如果我一个奢侈,必定有更多的人跟着奢侈。到那时,全国的老百姓就会怨恨我,反对我,对我议论纷纷。你说我怎能带这个头呢?”永庆公主终于明白太祖要她脱下翠羽短袄的用心,慌忙叩头谢罪。宋太祖以皇帝之尊,不让女儿穿华丽的衣服,就是从女儿的穿着上看出她奢侈铺张的心态,因此晓之以理,及时制止,使公主能从这件小事上懂得节俭的大道理,可见宋太祖着重从小处着眼培养孩子正确行为的用心。

从小处着眼,持之以恒地加以教育和培养,才能成就大器。因此,家长务必不可忽视轻微,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使孩子从小在小事情上就能有个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是培养孩子行为的重要谋略。

宽而严正

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郭沫若曾深情地回忆道:“我之所以倾向于诗歌和文艺,首先给予了我以决定影响的就是我的母亲”,“我母亲事实上是我真正的蒙师。”郭沫若的母亲杜邀贞是一个破落的官家的女儿,十五岁就嫁到了郭家,她没有进过学堂,但由于家庭的影响和天资聪颖,识得一些字,并能背诵许多脍炙人口的唐诗。她对儿子要求很严,时常教他们朗诵一些诗,并要求他们背诵,对儿子进行文学的启蒙教育,使郭沫若小小年纪就已经是“肚内有文章”的“翩翩少年郎”了。郭母不但在学问上促子成材,而且在思想品德修养上也从不放松。有一次,母亲病了,郭沫若从大人那里听说芭蕉花可以治好这种病,就和二哥潜入天后宫的园内偷摘了一朵。母亲知道后大怒,令儿子跪下,训斥说:“如此不争气,为娘倒不如死了好!”这件事给郭沫若以很大的震动。郭沫若就是在这样的严师慈母的悉心培养下,不但在文学上而且在人品上都成为一代宗师。

宽而严正是古人衡量大人物的一个条件,特别是为政者,如果不宽,人民就会在战战兢兢的环境中生存,百业难以兴旺,思想难以解放,会出现“苛政猛于虎”的社会氛围;如果不严正,国家的法规难以执行,人民无视法纪,会出现社会治安混乱、群雄并起的分裂局面,国家也难以发展。因此,宽而严正的统治者是较为理想的,能使社会按照一定的法规制度,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下发展,如唐朝的“贞观之治”就是宽而严正的结果。

宽而严正又是儿童行为教育的谋略,古人说“三岁定八十”,虽然有些偏颇,但仍有其道理。三岁的儿童是个似懂非懂的年龄,有极强的模仿能力却无分辨是非的能力,有很强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但同时又极富破坏性,这时期的教育会清晰地记录在大脑中,无法抹掉,成为他日后思想的一部分。家长必须针对这时儿童的心理对其行为进行有效的教育,过宽则易导致孩子的优越感,过严则会产生自卑感,优越感和自卑感的过分膨胀都不利于今后的行为发展,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会出现心理障碍。

很多家长由于望子成龙心切,往往是严正有过而宽容不足,对孩子制定高远的目标严加训练,而忘记了儿童所能承受的能力,结果是适得其反,或者带来一些负效果。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艺术家米开朗基罗,从小就喜爱绘画。

对艺术充满高度的热情。但是,他的父亲却反对他想成为艺术家的愿望,父亲是佛罗伦萨警务署署长,平日极力劝导五位儿子将来进入实业界当银行家。然而,米开朗基罗总是坚持己见,因此常遭受父亲鞭笞。父亲本希望借着体罚让米开朗基罗自动放弃当艺术家的决心,然而,米开朗基罗非常固执坚决不肯放弃。当时父亲懊恼极了,愤怒地赶他到乡下去住。

米开朗基罗被送到乡下石匠家,由那儿的妇女照顾。长大后的米开朗基罗回忆说:“我在工作房里沉浸在小木槌及凿子的高度热爱中。”

他喜爱随手涂鸦,以至于在石匠家的墙面上涂遍了千奇百怪的图画。

因此,父亲被这种热忱所感动,开始渐渐让步,不得不接受米开朗基罗的要求,送他至佛罗伦萨拜大画家吉尔兰达尤为师学画,此时的米开朗基罗年仅13岁。

米开朗基罗就是这样一位不遵从父命,按照自己意趣开创光明前程的伟大人物。他的父亲可算是严正了,对他加以鞭笞,甚至送到乡下去,希望借此艰苦条件能使他有所改变。这是许多为父母者喜欢采用的教育方式,以自己的愿望来强加于子女,尽管出发点是善良的,却忽视了子女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的自身体验和兴趣,其教育的后果往往是适得其反。好在米开朗基罗的父亲最终仍能意识到自己严正的失败,而给孩子以宽容的态度,并创造宽松的环境,这就是父亲的进步了,因而也缔造了一代大师。

在学业教育上要注意宽而严正的策略,在思想品德行为教育上也要讲究宽而严正。毛岸英是毛主席的爱子,向来深得父亲的厚爱。毛岸英与刘思齐结识相爱以后,1948年8月的一天,热恋中的岸英与思齐准备结婚,来到毛主席的住处,征求他的意见。主席听了他们的想法后,笑着说:“你们俩都同意,我还能有什么意见呢?我同意。可你们结婚后可不能耽误了工作和学习哟。”谈着谈着,毛主席又问起思齐是哪年生的,当得知她比岸英小八九岁,还不满十八岁时,不禁皱起眉头,他对思齐说:“你还不到十八周年,着什么急呢?反正我同意你们的婚事,等过几个月满十八岁再结婚吧。等一等怎么样?”

当时,各个革命根据地都先后颁布了地区性婚姻条例,如《陕甘宁边区婚姻条例》等,明文规定了女子结婚年龄须满十八周岁。听父亲一说,岸英和思齐交换了一下眼色,表示同意晚些时候再结婚。可二人离开不一会儿,岸英又转了回来,对主席说:“爸爸,我都26岁了,谈恋爱花费不少精力,所以我们都想早点结婚,好专心致志地工作和学习,就用不着在这个问题上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了。”并说,“思齐反正就差几个月,很快就到了,您就答应了吧。”岸英软磨着,主席见岸英不听,就发起脾气来,大声说:“你是毛泽东的儿子,不能胡来,不管你怎么说,思齐不满十八岁,就是不能结婚。”后来,在主席的教育下,岸英思齐思想上通了,表示等全国胜利后再结婚,主席听了非常高兴,对岸英说:“这样才对嘛!这样你就是个模范守法者,而不是个违法者了。”

在岸英与思齐的婚姻问题上,主席是严肃认真的,他不干涉而是支持他们的自由婚恋,但坚持原则,不允许不足十八岁的思齐与岸英立刻结婚,在原则性问题上,就是亲子也不让步,决不以亲情违法纪,做个好的带头人。这种宽而严正的做法正是培养孩子好行为的典范。

好汉做事好汉当

古人所谓“好汉”,是指任侠尚义、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今多指勇于承担责任、有胆识、有作为之人。“好汉做事好汉当”即是取于为自己的言行举止负责,言而有信,有责任心的人。

《韩诗外传·卷九》有一个很发人深省的故事,故事叙述了孟母教子的一个片断:

孟子少时,东家杀豚。孟子问其母日:“东家杀豚何为?”

母日:“欲啖汝。”其母自悔而言日:“吾怀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有适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乃买东家豚肉以食之,明不欺也。

孟母教子曾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给后世教育以很多启迪。这则故事也说明了孟母非常重视儿子操行的教育,而且以身作则,言而有信,当她意识到自己讲了假话后,立即买来猪肉给儿子吃以实践她的承诺,表示对儿子讲信义。这种言而有信、富于责任感的行为是值得家长们学习的。

好汉做事好汉当,一方面是指家长的教育行为,另一方面指家长对孩子的行为要求。为人父母者,首先要为自己的言行负责,不要给孩子造成有欺骗之感,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辊,小车无轨,其何以行之哉?”一个人如果言而无信,就好比车没有横木,必定寸步难行。作为家长,在孩子面前更要讲信用,决不能因为他们年幼,就随便食言,言而无信。没了信用,也就没了威信,孩子就不会尊重,不会听从他们了,而且孩子还会由信而无信发展到爱撒谎、甚至搞欺骗的地步。因此,为人父母者要十分谨慎,自已的承诺要实现,自己做的事要敢于承当,在孩子面前树立“好汉”的形象。

同时,对孩子的行为教育也要十分留意,培养孩子要有“好汉做事好汉当”的豪气,不要有包庇、纵容坏的行为,让孩子养成为自己负责任的品格。有些家长常常喜欢承包孩子的一切,从生活琐事到生活目标,都是父母决定,久而久之,孩子便养成了懒惰、依赖性强的心理,对自己的行为不负责任。比如,有些高干家庭出身的孩子,常常表现出高人一等、无视法纪的行为,这是由于他们的家长常常为子女搞特殊、开脱责任,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这些孩子便形成了自己是“优等民”的优越感,更加放纵、无度,由此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好汉做事好汉当,是培养孩子有责任心、为自己行为负责的谋略,古人为了实践这一教导,为正家规国法,甚至不惜牺牲性命。《吕氏春秋·去私》篇记载: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首领腹醇居住在秦国,他的儿子杀了人。秦惠王对腹薄说:“您的年纪很大了,又没有别的儿子,我已命令执法吏不要杀您的儿子了。您这次就听我的吧。”腹醇回答说:“墨家学派的法规规定:‘杀人者要偿命,伤人者要处刑。’为的是禁止杀人和伤人。禁止杀人伤人,是天下的公义。大王虽然为我施恩,使执法吏不杀我儿子,但我不能不执行墨家的法规。”他谢绝惠王的好意,而到底杀了儿子。

腹薄戮子以奉法体现了他不徇私护子过的品德操行,其精神实质上要使世人明白“好汉做事好汉当”,不管你是高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都要为自己的言行举止负责任,自己是自己的上帝。

因此,家长从小培养孩子这种负责任、独立独行的品质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在家里即使父母可以袒护孩子的过失,为他的罪责开脱,但父母总不能呵护他一世,社会、法律是平等而严酷的,只有自己品行端正,才可以立足社会,树立“好汉做事好汉当”的观念,才是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