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古代谋略与教子之道
19726000000013

第13章 儿童心理教育的谋略(1)

古人说:“养子不教,不如养驴;养女不教,不如养猪。”

又说:“子不教,父之过。”可见从小的教育是多么重要。

3~12岁尚处于人生的童年阶段,一切都是刚刚起步,是一张渴望充实的白纸,在这张白纸上涂上什么样的色彩,很大程度取决于父母的教育和家庭的影响。

有的儿童心理承受力很强,有的儿童却有很多心理障碍,如何纠正孩子的心理偏差,让他们有健康的心理和较强的承受能力,古人在这方面又为我们提供了什么重要的谋略,这就是本节所要论述的。

乐得其志

《礼记》上记载“君子得道为乐,小人得欲为乐”,大人物应以道为本,不要斤斤计较于眼前利益,也即是要立大志、干大事,不要为物欲所困。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故事流传千古,人们既敬佩周文王慧眼识英雄,也被姜太公“钓天下”的气概所折服。确实,区区的小鱼,在姜太公眼里何足为道也!他的心中装的是天下大事。

姜太公的所为所想为我们教育孩子使他们心理健康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谋略。

《诸葛亮集》中记载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信,强调“非志无以成学”,他说: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穹庐,将复何及!

“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成为后人养性、治学的座右铭。孩子小时候是一张白纸,要对他进行健康的心理教育,首要的一点就是培养他们立志、淡物欲、重精神,以大志为乐,才能培养出大人物。我国老一辈革命家、教育家谢觉哉在对儿子亚旭的教育中,就非常重视明志教育。

有一次,年幼的亚旭拿着木枪冲杀,谢老就问儿子:“你长大要干什么?”

亚旭说:“我要当解放军!”又问:“为什么要当兵呢?”亚旭说要当兵拿枪保卫爸爸,谢老听后大笑说:“当解放军不是为了保卫我,我只不过是你爸爸,有什么好保卫呢?应当保卫祖国。”后来,亚旭在父亲的教诲下,渐渐明白了“志当存高远”的道理。

当然,立志干大事在一般情况下是家长对孩子的心理教育谋略。根据《徐霞客传》可知,明代著名的大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在他年幼时便常常得到母亲的教诲,要他“丈夫当朝碧海暮苍梧,乃以一隅自限耶?”并“为远游冠,壮其行色”。徐霞客的母亲确为不凡,在封建社会养儿防老、养儿侍奉左右的一般道德规范中,竟能在年事已高的情况下勉励儿子“志在四方”,干一番大事业,支持儿子云游天下,考察地理,这不是所有的父母所能做到的。徐霞客也不负厚望,在母亲的鼓励支持下,在三十多年的游历中,足迹遍及华北、华东、东南沿海和云贵高原,并坚持用日记的形式记载自己的经历和当时的地貌、水文、地质、生物等方面的情况,为后人留下了具有重要科学价值和文学价值的《徐霞客游记》。

君子乐得其志,小人乐得其事。当今许多家长也要求孩子立志,但往往以现有的标准来要求孩子。比如“一切向钱看”,在孩子年纪小小时就要他停学做生意,说什么“只要赚到钱就是有本事”;有的则是把孩子往文凭路上赶,以为文凭代表一切,把孩子培养成脱离实际的“书虫”;有的千方百计让孩子到国外去,去赶追“淘金热”……种种所为,并不是要孩子立志,而是要立欲,只为眼前的利益驱使所然。这些父母常常混淆了”立志”与“立欲”的概念,从小灌输给孩子的也是一些“立欲”的心态,使孩子的心理并不能正常地发展,成为利己主义者。

立志与立欲的根本区别在于,“立志”是以社会为最终的目标,确立为社会大众服务的理想,以天下之利益为自己的利益,是进步、向上的;而“立欲”则是满足个人的意愿,以一己的利益为根本,是自我主义者。

战国时,楚国将领子发的母亲拒绝打胜仗的儿子入门的教育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楚国将领子发带兵攻打秦国时,粮食断绝,派人向楚宣王求救。使者见过大王后,又去拜候子发的母亲。子发母问:“士兵们都安全无恙吗?”使者答:“士兵们每顿靠分豆子充饥。”又问将军子发的情况,他说:“将军每日都能吃上肉食和米饭。”子发打败秦国归来时,他的母亲闭门不让他进家,派人数落他的过错,说他在士兵们挨饿、军队缺粮的情况下,自己却顿顿有米饭有肉食,不是个东西。子发在母亲的教育下,认识了自己的过错,向母亲谢罪,决心改过,他母亲才让他进家门。

子发的母亲真是深明大义,决不认为儿子身为将军,就可以享受特殊待遇,而是教育儿子与民同乐同忧,把国家和军队放在第一位,把自己的安乐放在其次,哪怕是打胜了仗,在道义上不胜利也决不能容忍姑息。子发母亲的行为可赞可叹。

从这个故事中,父母大概可以辨别什么是“立志”,什么是“立欲”,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就要让他从小立志,以得志为乐,这样,孩子才可以有远大志向,干出对国家对人民有利益的事情来。

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让你的孩子从小就有个健康的心理,乐得其志而不是乐得其事。

独食者失天下

在独生子女的家庭里,孩子的特殊地位造成他特殊的心理,表现为霸道、骄横,喜欢且认为利益理所当然归其独有,如果父母不及时纠正这种心理,就会不断膨胀,对孩子以后的成长和工作都没有好处。

姜太公说:“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那么,“将天下之利分享天下万民者,才能得到天下,而想独占天下之利者,则会失去天下。”可见,独占利益的人令人憎厌。

在幼儿园里,随处可见这样的情形:老师在分饼干时,每个小朋友得到的都是一模一样同样大小的饼干,但孩子们总喜欢比较一番,认为自己得到的是更大的一块,并因此而引起纠纷。这就是隐藏很深的儿童意识的表现,希望自己能独得利益。

被娇宠的儿童大多会期待别人把他的愿望当法律看待,他不必努力便成为天之骄子,通常他还会认为:与众不同是他的天赋权利。结果,当他进入一个不是以他为众人注意中心的情境,而别人也不以体贴他的感觉为主要目的时,他就会若有所失地觉得这个世界亏待了他。他过去的生活都是只取不予,而且相当顺利,因而失去了独立对付事情的能力,别人老是服侍他,让他舒服,他不知道除了这些还有什么别的方式,也不知道自己能为自己做些什么。当这种状况结束时,他便觉得是一种真正的不幸,这时候,他只有唯一的方法去应付——乞求别人的帮助。他似乎认为,假如他能再获得突出的地位,假如他能够强迫别人承认他是特殊人物,那么他的境况将会大为改善。

被宠坏的孩子长大之后,很可能成为我们社会中最危险的一群。他们有些人会严重破坏善良意志,他们会装出“媚世”的容貌,以博取擅权的机会,可是却暗中打击平常人在日常事务上所表现的合作精神。还有些人会作出更公开的反叛;当他们不再看到他们所习惯的谄媚和顺从时,他们就会觉得自己被出卖了;他们认为社会对他们充满了敌意,而想要对他们所有同类施以报复。假如社会真的将他的生活方式表示敌意“这种事经常发生”,他们会拿这种敌意作为被亏待的新证据。这就是惩罚为什么总不显效果的道理:他们除了加强“别人都反对我”的信念外,就一无所用了。被宠坏的孩子无论是暗中破坏或是公开反叛,无论是以柔术驾驭别人或是以暴力施行报复,他们在本质上都犯着同样的错误。

事实上,我们发现有许多人他们先后使用着这两种不同的方法,而其目标始终未变。他们觉得:“生活的意义:是——独占鳌头,被认为是最重要人物,并获得心中想要的每件东西。”只要他们继续将这种意义赋予生活,他们所采取的每种方法都是错误的。

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A.阿德勒在对人性进行分析后,通过对大量“被宠坏的孩子”的跟踪观察,得到了以上这些结论。这些精辟的论述说明了孩子天性中有独占利益、万物为我所用的意识,如果不加以认真引导,对他以后的成长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独占利益的人令人憎厌,孩子年幼,不知祸害之大,家长应深知其弊害,不要以为孩子霸道一些不足为怪。有些家长甚至认为这是大人物的风范,加以鼓励;有些家长认为这是孩子心智高的小把戏,稚气可爱。

在这种心理指导下,独生子女在家中的地位本来就特殊,好的东西都归其所有,所要之物张口可得,家长再加纵容,使得独占利益的心理愈加膨胀。这种心理的长期潜伏,必然造成阿德勒所指出的那种人,长大以后不是成为无所作为、只能依存别人生活的人,就是讨人憎厌、成为难以与人相处的人。

为人父母者,为了使你的孩子将来更有出息,从小就要培养他健康的心理,养成他不独占利益的良好习惯。

情理相济

儿童心理教育的方法之一就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他在情感的熏陶下成长,在理性的约束下发展。情太滥则易娇溺,理太盛则:易压制,情理的结合才是教子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