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英才是父母炼成的:22位成功父母对我们的家教启迪
19725600000046

第46章 好父母在生活方面帮助孩子的方法细节(1)

生活是人生最好的课堂。如果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那么一旦真正走入社会,就会屡受挫折。每一件生活小事都会影响孩子的成长,父母炼就孩子成才,一定要在生活方面从小帮助孩子。

1 培养孩子节俭朴实的生活方式

当前,特别是在城市的不少中小学校,兴起了高消费不良风气,许多中小学生互相攀比、讲吃讲穿、不爱劳动、懒惰自私、花钱大手大脚。食品消费,向广告看齐;人情消费,向父母看齐;服装消费,向名牌看齐;美容消费,向名星看齐。有的甚至走到刑事犯罪边缘。其原因就是少数家长对孩子娇生惯养,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有的家长在社会交往中,采取不正当的手段,使孩子逐步受到熏染;有的家长对孩子取得的成绩习惯用金钱来奖励;有的家长对孩子提出的要求用物质和金钱来满足等等,都对孩子的身心产生了极坏的影响。

由二于二追求的偏差,孩子不能学出好的成绩,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和成为社会有用人才。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看,人生必须具备谋生、抵御生活磨难和趣化生活三种能力。可见无论从提高学习成绩,还是面对未来人生的角度,都必须加强对孩子节俭的生活习惯培养。节俭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过程。

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可以说是稳定的、持久的。在节俭习惯的影响上也不例外。现在经济发展了。人们的生活水平相对提高了。消费水平也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这种变化并不意味着奢侈的开始,价值观的扭曲,一味追求金钱、享乐、挥霍无度的腐败风气。家长整天挖空心思地穿金戴银,缠裹名牌,以显示自己的富有,那么孩子必然会熏染上虚荣风气,将注意力偏离学习走向享乐、奢侈的歧途。家长要培养孩子节俭的生活习惯要注意把握住以下几点:

(1)让勤俭的意识植根于孩子心中

我们说“有钱难买幼时贫”,我们并不是让孩子去过“苦行僧”的生活,而是为孩子创造俭朴的家庭环境,让孩子继承中华民族的节俭美德。“以俭养德”

的许多事例告诉我们:要把孩子培养成有志向、有追求、有出息的人,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教育是:不可或缺的。这是给孩子的永久财富。

(2)吃得要实在

所谓吃得实在,就是以家庭聚餐为主要形式,以粗茶淡饭为菜单,注意调配各种营养成分。不要为了营养而盲目饮食,或显示自己的富有,动辄高档饭店、酒店,大量食用蜂王浆等高档补品。这样时间长了,就会使孩子产生错觉:“既然什么都是现成的,还需要我努力做什么吗?”

(3)穿着要朴素

穿着朴素并非仍然坚持“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艰苦生活。

而是大众化,即使相当富有,为了自己孩子的健康成长也该这样去做。给孩子一种我和别人没什么两样的感觉。心态和行动都能平衡在同一起跑线上,这对孩子的成长十分有利。通俗一点说,只要不饿着、不冻着即可。

(4)教育孩子珍惜学习用品

珍惜学习用品,就是不要让孩子因为写错一两个字就撕掉一张纸,不要老是弄断笔芯。

2 引导孩子养成定期储蓄的习惯

我们为人父母者可以帮助孩子养成一种良好的定期规律的储蓄习惯,如果想要让孩子养成这种习惯,父母就要把它变得有趣,并且使它成为一种例行事项。

美国有一本畅销书叫做《钱不是长在树上的》,这本书的作者戈弗雷在谈到储蓄原则时指出:孩子们可以把自己的零花钱放在3个罐子里。第一个罐子里的钱用于日常开销,购买在超级市场和商店里看到的“必需品”;第二个罐子里的钱用于短期储蓄,为购买“芭比娃娃”等较贵重物品积攒资金;第三个罐子里的钱则长期存在银行里。为了鼓励孩子存钱,可以带孩子一起去银行存钱,并以孩子的名义开一个户头。当孩子在铅印的存单或存折上见到自己的名字时,会使他们感到自己长大了,变得重要了。银行的另一个好处是:它能使孩子们充分理解钱并不是随便就可以从银行里领出来,而是必须先挣来,把它存到银行里去,以后才能再取出来,而且还会得到多出原来存入的钱的利息。

那么,怎样培养孩子储蓄的习惯呢?教育专家给父母们的建议是:

(1)储蓄优先

孩子和大人一样,都会把储蓄这件事延后再做,结果到最后才发现自己没钱可存了。所以帮助孩子在做其他事之前先把钱存起来。孩子长到3岁,父母便可以用家里的钱和他玩储蓄游戏。鼓励孩子将自己的积蓄存到家中的“银行”时,用孩子的名义开一个“账户”,让他有自己的“存折”,并妥善保管。

到6岁时,应该让孩子理:解,把钱存到银行里,不是银行把钱“拿走”了,而是把钱安全地存放起来,并使之有所增加。这样做有助于孩子养成储蓄的习惯。

(2)引导孩子为特定目标而储蓄

如果孩子要买重要的学习用具或者买一组电视游戏器配件,建议他找张那组配件的照片,然后在上面写上希望购买的日期。用磁铁把照片钉在冰箱门上或钉在他卧室的门上,让他能时时看到自己的目标。这样孩子就不会把平时的零花钱随意花掉,储蓄起来也更有信心。

(3)和孩子分享“骗自己存钱”的技巧

教孩子每周存下部分的零用钱(父母的话则是薪水);将所有在节庆时收到的礼金都存起来;少花点钱在自己身上,多做些额外的家务;在有时间把钱花掉之前先存起来;看电影时和小朋友共吃一盒爆米花,而不要自己吃一整盒;尽量少放钱在口袋里。

(4)让孩子明白金钱得来不易

当孩子上小学一年级(或是幼儿园大班),第一次给他零用钱时,你就必须告诉他:那些钱是爸爸妈妈辛辛苦苦工作挣来的,要珍惜它,不要随便花掉,让孩子明白金钱得来不易。

(5)指导孩子合理地使用”零花钱”

可以帮助孩子制定一个计划,什么东西是必要的,急需的,应优先考虑。

监督孩子零用钱的支出情况。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有一些自己支配的零钱,由孩子花销,父母应予指导和监督。

3.让孩子懂得合理地花费金钱

现在的孩子,无论家庭生活水平如何,每月的零花钱都在逐年上升。由于攀比,由于钱来得太容易,所以大多数孩子花钱都没有节制,甚至个别的孩子都到了疯狂的程度。每天的开销令人吃惊,这样下去的结果是相当可怕的,一旦大手大脚成了习惯,当金钱再也不够自己随意使用时,也许就会引发孩子去犯罪,这在生活中是有很多深刻的教训的。

但是孩子并不是天生的“败家子”,问题的症结大多出自父母身上。父母没有及时给孩子们灌输正确的使用金钱的知识和道理,当然会让不能真正认知“钱”的功用的孩子随心所欲了。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小孩真正认知“钱”的功用,大概在5岁左右;至于面值大小的判别则是8岁以后的事;懂得用钱应该是小学高年级了。

如此的研究明显指出一项事实,要求一个10岁以下的小孩做好妥善的用钱计划,或者懂得用钱,是一件相当不容易的事。

多数的小孩在拿到钱的那一瞬间,所想到的都是“立即效果”,也就是“我想买一只熊猫”“我想买一只忍者神龟”“我想买一只恐龙”等。他们心目中存在的只是一种“替代”作用——这些钱能换哪些东西?

如果把处于这个年龄层的小孩定名为“花钱精”,当然有些“不公平”,毕竟他并没有足够的认知能力,去分析、理解如何用钱。

父母与其斤斤计较孩子的用钱方式,或者埋怨孩子不善解人意,不如换个方法,从生活中教导孩子培养正确的用钱观。

(1)教孩子购物时挑选有价值的物品

假使父母带孩子一起去市场购物,便可以随机告诉他,为什么不买某些商品,因为价钱太高,或者存在质量缺陷,不实用等等。如和孩子一起去买衣服时,也可以给他一些基本概念:多少钱可以买到什么质地的衣服,用100元买一件80元的衣服,应找多少钱等。

别介意孩子听不懂,因为那只是一种教育,主要目的是要他从学习中累积正确的消费观念。

(2)举办家庭超市游戏

父母可以将家中的牙膏、肥皂、牙刷、铅笔……收集起来,成立一个“家庭超市”,让孩子做买主,玩一场“购买”游戏。让孩子在实际的演练中,了解如何买卖。所标的价钱可以是实际买卖的价格,如果孩子想要一个玩具枪,父母可以告诉他:“那要××元,也就是你×个月的零用钱哦!”使孩子从小就明白玩具真的很贵,不是随便买得起的。

(3)逐步教育孩子学会支配金钱

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别太在意。唯有父母容许他有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他才有机会知道怎么支配金钱。

(4)控制零用钱.娶求孩子学习记账

这可不是为了方便父母抽查,而是提供一种建立孩子金钱管理观念的方法,只要他愿意写下把钱花在哪儿就好了,父母不一定要求他非得“用得其所”不可。

同时,父母不要一星期给他过多钱之后,然后批评他不知节制。更不要把钱视为“父爱”或“母爱”的代名词,当父母太忙碌或孩子表现优异时,就以钱作为馈赏,如此将很容易使孩子建立错误的金钱概念。

只要父母用心教育,孩子会越来越明白金钱来之不易,应当合理使用,从而避免乱花钱。

4.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好品质

有这样一个故事:

杭州拱墅区一所小学,班主任老师到教室检查卫生,她刚走到教室门口就愣住了:正在洒水扫地、抹桌和擦黑板的,不是班里系红领巾的学生,而是孩子们的爸妈。

越俎代庖到了如此程度,可怜父母心,可悲父母心!

爱劳动是一种优秀品德,也是生存的重要条件。英国著名教育家洛克雷说过:“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学生的良好习惯,往往自己幸福都归结于自己的:引贯。”应该说,劳动习惯的养成,是孩子今后“幸福”的重要保证。

孩子的劳动素质,主要指劳动态度、劳动能力和劳动习惯。对孩子劳动习惯的培养,父母可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让孩子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

从孩子的角度来说,要从自己动手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开始。家长对孩子参加家庭中的各种劳动应鼓励(不应阻止),让其从小热爱劳动。在劳动中,家长要多给予指导(不应是代劳),让孩子体会成功感,使其感受到劳动的愉快。

请看一则报刊上的材料:

山东淄博某小学有位学生赵晓亮,在家中要靠家长为他整理书包,家庭作业老是忘了题目,让妈妈到同学处去抄。在学校丁点儿小事也不会自己处理,老是报告老师,小队活动让他收一下游园门票,他连票数都数不清。

原来,他是独生子,家长对他十分宠爱,许多事情老是替他干。

学校值日怕累着他,家长到学校替他干。做作业怕用脑过度,便告诉他答案,有时还代做。家务活儿不让他沾手。结果养成了他依赖的坏习惯,一离开父母便无所适从。

后来,在老师与家长配合下,从培养他的自理能力着手,有意识制造一些“艰苦”让他独立解决。比如,家长故意一两天不在家,让他自己做饭做菜,自己安排作息,衣服让他自己洗,卧室让他自己收拾。

现在赵晓亮不仅能为父母做生日晚餐,能整理自己的房间,而且在学校举行的“美化小居室”活动中获得了一等奖,一度被评为学校的“十佳少年”。

孩子“懒”是家长“宠”坏的。不爱劳动的“懒”习惯,在家长眼里往往认为是小事一桩,不被重视。正是这种“轻视”,派生出许多恶习,这方面的例子是很多的。

(2)让孩子养成爱惜劳动成果的习惯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规定:“爱惜粮食,爱惜学习生活用品,不挑吃穿,不乱花钱,节约水电。”现在一些孩子“浪费”现象特别严重。如丢弃饭菜的现象,几位大学教授曾为此大声疾呼。小学生中不爱惜学习用品现象随处可见。家长应告诉孩子劳动果实来之不易,父母的劳动收入也是汗水换来的,要尊重父母,也要尊重父母的劳动成果。

(3)要培养孩子参加公益劳动的习惯

从孩子的年龄特点出发,让他们参加一些公益劳动,如打扫卫生,整理花坛,植树,帮助邻居做事,到敬老院替老人做事等等,使孩子从小懂得关心集体、关心别人,并且能从公益劳动中体会到助人的乐趣。

有一年杭州刮了一场8.8级台风,台风过后的第二天一早,一位父亲便给儿子一只水壶,几个面包,让他去参加杭州市民抢救大树的活动。傍晚,归家的儿子像只泥猴,人也累得不愿说话了。但父亲问他的第一句话是:“明天还去不去?”儿子回答的是:“去!”邻居劝他父亲:“一个孩子能有多少力气去扶大树呢?甭让他去了。”孩子的父亲说:“哪怕一棵树不扶,孩子也应该去看一看那样的场面。”

这位父亲,把热爱劳动,作为一个人的人格素质来培养,是很明智的。我们应努力给孩子补上这方面的课。

(4)培养孩子动手操作的习惯

让孩子动手做玩具或模型以及各种小制作,有利于手脑并用,智力开发,形成创造性思维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