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口才好的孩子是这样教出来的
19724300000011

第11章 怎样教给孩子说话的技巧(5)

如果父母不重视这个问题,任孩子养成吹牛的习惯,则会影响孩子自我意识以及性格的健康发展。

(1)善意吹牛的积极一面 爱“吹牛”是孩子想象力丰富的表现。由于低龄孩子还不能把现实和幻想区别开来,他们的想象力十分丰富,表现力强,接受能力也很快,能够用惊人的速度吸收各种新事物。只是他们尚缺乏分辨是非的能力,无法分清想象与现实,常常会把想象的事物当作现实的事物,把听到的故事、看到的事物随意地想象套用到现实的人或事上去,给成人的直观印象就是吹牛(撒谎)。但是他们的吹牛是幻想型的,没有明确的目的,一般也不具有危害性。

常见几个孩子在一起互相比着吹牛:“我去的公园比你多。”“我家的书多得看不完。”“我爸爸的力气最大。”他们说这样的大话时,往往带着十足的自信和优越感,以此来证明自己的强大和自我满足感。其实学龄前儿童自我吹嘘夸耀很正常,因为此刻他们正处在自我意识形成发展阶段,需要自我肯定,自我欣赏,更要在同伴面前显示、夸耀自我,以引起他人的关注,达到内心的满足。所以心理学家认为,善意吹牛是幼儿心理健康的表现,可以充分表达快乐,建立自信心。

对这类爱吹牛的孩子,父母应该理解和满足孩子的想象力,鼓励孩子自编故事,画奇思妙想的图画,充分释放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锻炼其语言表达能力。不要一味地批评、制止孩子的行为,扼杀孩子的想象与创造意识;也不能对孩子的表现听之任之,让孩子习惯于将想象当作现实的事物,总生活在幻想之中,缺少理智和分辨能力。

善意“吹牛”是孩子健康心态的表现。事实上,你很难要求低龄孩子能体会他人的感受并且言语得体,他们不知道什么样的话语才不会伤害到别人,也感觉不到别人受到了伤害。而且,在现实生活中,父母们普遍的做法是,时不时地告诉自己的孩子他有多棒,有多出色,父母们抓住生活中的每一个机会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让我们来探讨一下,这样做是不是正在培养自我欣赏的一代呢?将来他们对待他人会不会漠不关心呢?父母们是否还有必要教导孩子懂得谦虚的美德呢?

儿童学家认为,对于这样的孩子来说,自我夸耀不仅是一种正常现象,还是健康心态的表现。在一个充满爱的安全氛围中成长的孩子,他就自然而然地总是自我肯定。当三四岁的孩子想引起他人注意,让别人了解他所做出的成就的时候,他会毫不掩饰地表达自己的心满意足。

所以,如果吹牛是为了表达快乐,你就和他分享吧,如果吹牛是为了证明他比其他人做得好,你就要引导他学会考虑别人的感受。

但是,如果你的孩子看起来他快乐原因主要是因为自己做事情比其他人做得好,那么就需要你教导他学会考虑其他人的感受。

(2)纠正孩子过度吹牛的习惯

吹牛,有时意味说大话、夸口,有些家长觉得孩子的吹牛好玩,甚至说是有抱负,志向远大;还有的家长认为孩子从小爱吹牛,无须大惊小怪。但是,凡事都应该有一个度,如果是“善意”的吹牛,或偶尔一两次吹牛可以不必在意,如果让孩子形成了爱吹牛的习惯,那么就不能等闲视之了。

那么,怎样克服孩子爱吹牛的习惯呢?

一是家长要认识爱吹牛的危害。爱吹牛的负面影响,一是不利于培养孩子正确认识自己、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好作风,因为吹牛往往夸大了自己的长处、高估自己的能力。二是不利于很好的与人交往。吹牛一旦经人发现,人们就会对吹牛者产生不好的评价、产生不信任感,就不愿意与吹牛人交往。三是不利于形成诚实的品质。吹牛是有意把事实扩大和缩小,是说谎的一种形成,吹牛的孩子为了满足虚荣心,会不断地进行吹牛,诚实的品质就难以形成。四是不利于形成严密准确的语言习惯。吹牛形成习惯后,说起话来总爱说答话、假话、空话、谎话,严密、准确的语言习惯就形成不了。

二是弄清孩子爱吹牛的原因。孩子形成爱吹牛的习惯原因很多,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首先是认识能力所限。由于孩子对事物的客观性缺乏认识,知识少,经验少。在不能表述所认识事物的时候,就会出现失真的现象。其次是把想象当现实。小孩子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有较强的好胜心,总希望自己比别人强,他们往往把自己向往的、想象的东西,当成现实说出来,由此而形成吹牛。再次是自我表现。自我表现是人的一种需要,小孩子对这种需要更为迫切。为了表现自己,引起成人和同伴的注意,使自己显得很了不起,就进行吹牛。最后是环境的影响。少数家长与其他成人在家中闲聊或谈事时,夸大了孩子知道的事物,还有少数家长也爱说大话,孩子自然受其影响。再者爱吹牛的孩子在一起吹牛时,吹牛就会升级。

三是帮助孩子克服爱吹牛的习惯。对此,家长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着:

●发展生我认知能力。自我认知是进行清晰的自我定位的基础,也是个人职业与事业生涯的起点。自我认知包括:认知自己的价值观、人生方向和目标,认知自己的性格特征,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觉察自我的情绪变化、原因等。幼儿的自我认知能力是幼儿自我意识的水平,包括幼儿对自身的认识、评价、监督、调节和控制水平,其中以自我评价为核心。学龄前的孩子已经能够认识到自己的身体、动作、行为,但对自我的评价却常常依赖于成人对他们的评价,对成人尤其是教师的评价毫不质疑,可以说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幼儿的自我评价就是对成人评价地再现。因此,家长和老师要从小培养和发展孩子的自我认知能力,有利于让孩子正确了解自己,避免自我夸耀。。

●对孩子的赞扬要客观、具休。孩子可以为家长和教师的一句话而高兴几天,也可以为家长和老师的一句话而难过几天,可见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正确评价是多么的重要。如果家长只是为了鼓励孩子随口夸孩子“你是最棒的”,而大可不必。严格意义上讲,“最”只有一个,如果家长总是对不同的孩子说:“你是最棒的。”就会混淆、模糊幼儿自我建立起来的评价标准,再加上幼儿“自我中心”的心理特征,对自己的评价一般都过高,导致幼儿对自己往往不能做出正确地认识,从而影响到幼儿自我认知能力的发展和培养。另外,在不同场合对孩子说“最棒”,会让孩子觉得这是在撒谎,不利于家长的培养。同样,家长对幼儿的表扬和鼓励应该是具体的,比如可以这样说“今天玮玮表现很棒,因为吃饭的时候她把自己的小餐桌整理的最干净,还把自己的油画棒借给果果用”,通过表扬,可以让孩子获取今天她很棒以及她很棒的原因是什么这样两个信息,而这些绝不是简单一句“你是最棒”就可以代替的。

●配合学校的教育。克服孩子的爱吹牛习惯,也离不开学校的努力。因为学校是一个小社会、小舞台,在这里孩子有更多的交往、认知的机会。因此,家长一定要和学校积极配合。例如,老师可以组织“我和我的好朋友”主题教育活动,让幼儿通过介绍“我”和“我的好朋友”,正确地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通过组织类似“我是小小卖报员”的社会实践活动,既发展了幼儿的社会交往技能,又通过他人的反映了解自己,发展了幼儿的自我认知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活动,幼儿可以获得更多的成功经验,让幼儿体验成功后的喜悦,这种成就感可以促使幼儿表现出助人、合作、分享等积极的情感和行为。对学校组织的这类活动,家长应积极支持。

●对孩子进行诚实教育

孩子是否诚实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的教育。对于孩子经常出现言行不一的行为,家长应该多从儿童的认识发展上来找原因,不要把孩子的这种行为看成是道德败坏而打骂孩子。如果父母从小就注意对孩子进行诚实的教育,孩子是可以养成诚实习惯的。

3~6岁是孩子诚信美德教育的起点,因为这个时期是个性品德形成的最初阶段。这个阶段的诚信美德教育应以“品德教育、习惯形成、个性培养”为核心。这个时期的孩子可塑性大,爱模仿、易接受外界的各种信息,是了解社会、学习各种行为要求、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如果成人重视对孩子进行适时适宜的品德教育,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指出:“幼稚期(0~7)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时期,什么习惯、言语、技能、思想、态度、情绪都要在此时期打下一个基础,若基础打得不稳固,那健全的人格就不容易建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