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理顺分配关系,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逐步形成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占少数、中等收入者占多数,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等级收入结构,改变当前不合理的“洋葱头型”社会收入结构。因为中等收入阶层是现代社会的稳定力量,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公平的必要条件,也是形成现代化的社会阶层结构的重要标志。所以通过不断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才能从本质上深刻地反映出全社会整体现代化的水平。通常发达国家中等收入者阶层的比重已占到全社会各阶层的40%以上,而我国当前的统计表明,中等收入阶层的比重只占全社会的18%左右,距离形成现代化的稳定的社会结构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快和深化分配制度改革,规范分配秩序,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其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从而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
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点任务,也是加快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真正实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整体推进,其难点就在于把握好各项建设工作的协调和统一。在具体工作中,尤其要把握好五个方面的协调和统一,才能较好地实现各项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整体推进。
一、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协调和统一社会主义社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物质文明建设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物质文明为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奠定物质基础,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提供政治法律保障和强大精神动力。
要使“三个文明”建设实现协调和统一,首先要明确发展经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首要任务,目标规定到2020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将达到35万亿元,这就意味着在这20年中,我国经济将保持7.18%以上的高速增长,而且到2020年要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同时还强调,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还要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使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等要求,并规定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这就必须在提高人们生活消费水平的前提下,使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都得到明显提高。从而确保实现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二、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建设的协调和统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规定,到2020年要基本实现工业化。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主体,我国在推动工业化的进程中,也产生了工业化同保护环境、资源、生态之间日益尖锐的矛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我们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出路在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使信息化与工业化协调统一、融为一体。
在推动工业化的进程中,还要始终注意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因为从一定的意义上说,工业化、现代化的过程就是非农产业逐步增加、农村人口逐步减少的过程,也就是城镇化的过程。适时加快城镇化进程,已经成为保持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十六大报告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所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促进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协调发展,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是农村现代化和整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国际经验表明,工业化中期阶段是城镇化水平提高最快的时期。今后20年,我国城镇化率每年还会持续保持提高1个百分点。这样,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就能够把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三者协调和统一发展。
三、经济结构、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协调和统一能否正确处理经济结构、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关系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全局性问题。我们的经济发展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能不能把握得好这条主线,能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关键在于能否实现经济结构、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有机结合和协调统一。因为经济体制是保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达到结构调整的目的;经济增长方式是条件,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作支撑。支撑着经济结构的升级。因此,经济结构调整必须紧密结合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改革和转变来进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特别规定了要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
的基础上来实现翻两番,规定要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规定要大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要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等,这就明显体现了经济结构、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协调和统一,这也是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努力把握好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生产、生活和生态的协调和统一
衡量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富裕程度的一些重要指标,如翻两番,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等,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根本性标志。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过程中,还必须注意保持生态环境的良好。2010年,作为小康社会生活环境核心指标的森林覆盖率要达到19.4%,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争取到2020年,生态平衡得到相当程度的恢复,环境污染得到很大程度的治理。同时要重点保护自然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加大对各种污染现象的治理力度,使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要使居民的消费行为科学化、合理化、实现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十六大报告还提出,要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各种自然资源,抓紧解决部分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兴建南水北调工程。要求实施海洋开发,搞好国土资源综合整治。树立全民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和建设,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实现良性循环。显然,努力实现这些要求,我们就能够较好地解决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有机结合与协调统一的问题。
五、促进社会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协调和统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既要着眼于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又要着眼于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和人的素质的提高,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且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价值取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长足发展,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加强文化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而这项任务又必须在促进社会进步的基础上来实现。因为只有在社会不断进步,人民生活质量普遍提高的情况下,才有条件使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逐步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大幅度提高计算机普及率和大学入学率,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人民的健康水平,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就表明,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必须坚持人民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政治权利和生存环境等各个方面的需求都要得到全面改善,也就是努力把促进社会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协调统一起来。只有这样才符合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人民的愿望。
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十六大报告指出:综观全局,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根据十五大提出的到2010年、建党100年和新中国成立100年的发展目标,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为什么说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应该怎样紧紧抓住这个重要战略机遇期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是必须深刻认识和明确回答的一个根本问题。
第一,本世纪头20年我国的战略机遇反映在诸多方面首先,现阶段有利的国际安全环境,是我国积极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进一步提高国际地位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尽管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但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新的世界大战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打不起来,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是可以实现的。但是,也应该看到,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尚未完全形成,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例如,美国国防部1997年5月的《四年防务评估报告》和随后几年的《国防报告》就不厌其烦地喧嚣:“到2015年前后,可能出现与美国势均力敌的全球性对手,中国和俄罗斯都具有这种潜力。”要求美国必须抓住2015年前的“战略机遇期”,竭力遏制中国变成强国和俄罗斯东山再起。尽管美国有人要利用这段时间遏制中国的发展,但是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通过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开展多层次、多领域和多方面的对外工作,我们完全能够争取到一个相对有利的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加快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国现在是一个世界大国,这种国际地位不容置疑。邓小平曾经说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不长的时间内将会成为一个经济大国,现在已经是一个政治大国了。”(《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58页)但是,要真正成为一个世界经济大国,进而成为世界强国,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我们将面临一系列重大挑战。所以,我们对中国崛起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必须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这就要求我们紧紧抓住新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以政治大国地位为依托,有效地推动中国向经济大国和世界强国发展,做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积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