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起名通书
19723600000007

第7章 起名须知的历法气象常识

四时

四时是一年中春、夏、秋、冬四季的总称。春、夏、秋、冬每季为期3个月,其第三个月称为季月,季月终了便进入另一时。因为四时中各有一个季月,所以四时亦称“四季”。

四季的划分有不同标准:天文学上是以地球在环绕太阳运行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四季的,也有以温度为标准划分四季的,还有以自然界的物候现象变化为指标划分四季的。本书重点应用以下四季划分标准:以立春(公历2月3、4日或5日)

为春季开始,立夏(公历5月5、6日或7日)为夏季开始,立秋(公历8月7、8日或9日)为秋季开始,立冬(公历11月7日或8日)为冬季开始。

二十四节气

反映气候变化过程的二十四节气,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不断地积累实践经验,不断地总结四季气候和雨、露、霜、雪等的变化规律创造出来的。早在公元前7世纪(春秋中期),中国古代人便利用圭表测日影长短的方法,定出了“二至”(夏至、冬至)和“二分”(春分、秋分)四大节气。战国末期,又增加了“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在《吕氏春秋·天文训》一书中,就可见到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的最早记载,而所记载的二十四节气名称和次序,与现行的完全相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二十四节气的交节日期有了精确的计算方法,即以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为标准,确定以太阳黄经度每隔15度为一个节气。每一节气的天数多少虽然不均一,但是,能表示出太阳的真实位置,使“二分”(春分和秋分)一定在昼夜平分的那一天。当太阳在黄经O度时直射赤道的那一天,昼夜平分,称为“春分”;当太阳在黄经90度时直射北回归线的那一天,北半球白昼最长,夜间最短,称为“夏至”;当太阳在黄经180度时又直射赤道,昼夜平分,此时称为“秋分”;当太阳在黄经270度时直射南回归线的那一天,北半球白昼最短,夜间最长,称为“冬至”。在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春分之间,黄经各间隔90度,每隔15度划分为一个节气,便成为二十四节。二十四节气与四季、日期对应关系表如下(表中的节气日期系比较常见的阳历日期)。

二十四节气反映一年四季气候的冷热变化和雨、露、霜、雪的起止时间,可以说是一部科学的“气候历”。二十四节气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表示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表示季节的转折点;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表示气温的变化;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表示降水和水汽凝结现象;惊蛰、清明、小满、芒种表示物候现象和农事活动。

二十四节气的制定综合了天文学和气象学,以及农作物的生长特点等多方面知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一年中的自然特征,所以至今受到广大群众喜爱。

为了帮助人们对二十四节气的记忆,现将民间流行的一首歌诀,摘录如下: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若按阳历来推算,每月两节不改变。

上半年逢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这些都是交节日,相差不过一两天。

二十四节有先后,依次牢牢记心间。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抓紧季节搞生产,耕种及时保丰收。

二十四节气歌诀最先是黄河中下游地区人们的农事活动的经验总结。年长日久,这个经验传遍大江南北和长城内外。

二十四节气中的十二节开始的具体时间是中国传统干支记月的始点,例如节气月建歌:

正月节建寅,即寅月

二月节建卯,即卯月

三月节建辰,四月节建巳

五月节建午,六月节建未

七月节建申,八月节建酉

九月节建戌,十月节建亥

十一月节建子,十二月节建丑

年、月、日、辰及其记录方法

1.干支纪年

干支纪年长期使用,历经千年而不衰,直到今天仍作为数字纪年的参照。干支纪年是《周易》另一学派“象数派”

的语言和工具,生辰八字是由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干支表示的,用来预测人生。

中国古代常以干支来记录年、月、日和时,即用天干、地支表示年、月、日。干支纪年是以立春的时间为新年的开始,这与我们平常说的大年初一为新年的开始不同。干支纪年萌芽于西汉,始行于王莽,通行于东汉后期,如黄巾起义口号“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干支纪年在我国历史上广泛使用,尤其在近代史中许多重要历史事件,其年代常用干支表示,例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辛丑条约、辛亥革命等。属相(生肖)就是干支纪年中的年地支,例如:子年就是鼠年,丑年就是牛年,寅年就是虎年。中国干支纪年法与数字纪年、法同理,数字纪年是用自然数l、2、3……表示,不存在零(0)年。《辞海》中的《中国历史纪年表》就是用这种纪年法。公元元年的干支纪年为辛酉,即汉平帝元始一年;公元前1年,其干支庚申,即汉元寿一年。

2.干支纪月

“六十甲子”循环往复,周而复始,以至无穷。“六十甲子”按其顺序除表示年外,还可表示月、日、时。干支纪年要用“纪”字,而干支纪月、纪日、纪辰可写作干支记月、记日、记辰。

古代纪月,也用干支。由于12个月与12地支相等,所以每月的地支是固定的。一般以立春的时间作为一年之首寅月的起始点。正月地支为寅,二月为卯,三月为辰,依次下推,十一月为子,十二月为丑。各月地支再与天干相配成干支纪月。闰月不设独立的干支纪月。

3.干支纪日

古代以一昼夜为一日。干支纪日,最早在河南安阳殷墟发掘的甲骨文中就已出现。其中一块甲骨刻有“癸酉贞日夕又食,佳若?”意为:“癸酉这天日食发生,这是吉兆吗?”由此说明:纪日用干支在商代就实行了,商朝创制的商历法对华夏民族文化的贡献是干支纪日。史料文献中干支纪日的连续记录,自春秋时期的鲁隐公三年二月己巳日(公元前720年2月22日)起,直至今日长达2700年以上,从未间断或错乱。可见,干支纪日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4.干支纪辰

我们现在记时是用“小时”,而古代记时用“时辰”,古代一个时辰为现在的2个小时,半个时辰为现在的1个小时。

古人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辰,也叫“时辰”。纪辰用十二地支,现在每日24小时,每2个小时为一个时辰。十二时辰和现在的时间对应如下:

干支纪辰最迟于春秋战国时使用。十二时辰用十二地支表示,每天的十二时辰的地支是固定不变的,再根据“日上起时”的口诀来推定时辰的天干,就称为“干支纪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