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我们配做父母吗?
19722800000026

第26章 思维换代(6)

但对于中国女人,要完全地自我实现,单从我们自身讲,就还有不少固步自封的障碍。其中最值得警惕的,大概就要属所谓的“有子万事足”了。按理说,这个说法缘起旧时代的女人靠生养,特别是生养儿子,在男人面前争宠在家族里争地位的,可不知为什么,都到了“只要一个好”的年代了,却仍然听到女人们说“有子万事足”,只不过它也与时俱进演化成现代的版本,之一就是:“孩子都这么大了,我还××(此处应填进动词)什么×××(此处应填进名词)呢?”可能填补进去的动词名词包括:出来折腾,上学读书,换工作,搞婚外恋,甚至打扮、健身、穿新衣服。海燕,你说实话,即便是偶尔,你有没有过这种想法?我自己还没有做母亲,对生儿育女的成就感还没有切身体会,可我总想像不出,我自己能做盘算的生活随着女儿的问世就戛然而止了会是什么样子,或者,女人们这么说,不过是为自己的得过且过找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而已?

不管是有子无子,另一个被女人们,当然更包括了男人们,拿来自缚手脚的就是年龄了。我尚无子,要说偶尔也会在为所欲为时有什么心理障碍,顾忌的就基本是诸如“这是我这个岁数的人干的吗?”一类的“社会约定”(social norm)了。我在美国学帆板冲浪的时候,起先就总自觉有老不正经的嫌疑,顾虑重重地去了,等到了湖边一看,一起学的还有个五六十岁的老太太呢。在加拿大的时候,有一次到一个当地的朋友家作客,见她家里摆着的照片上有一位神采飞扬的老妇人,不仅身穿大红外套,脖子上还戴了一串硕大的琥珀项链,我不禁啧啧称赞,朋友介绍说:这是我母亲,她现在正跟她的男朋友在一个岛上旅行呢。听她说她的母亲已八十有余时,我简直掩饰不住自己的惊诧。海燕,想想看,咱们到了这把年纪上,还能有这般心气儿吗?别说再交个男朋友,就是穿件红衣裳是不是也得犯一阵思量?

我有一个在电台当编辑的朋友,她说,她一见到稿子里有“三十几岁的中年妇女”的字样就气不打一处来,恨不能当即把稿子毙了。看来,虽然是嘴里说着我们老了无所谓,中国的女人们也是忌讳迟暮的,可问题是,除了护肤、拉皮、抽脂、舍宾、在身上脸L大动干戈,我们为什么偏偏不在乎让自己的心态未老先衰呢?忽然想起那首老歌,“革命人永远是年轻”,竟然发觉,咱们的上一辈,尽管只在脸上抹抹雪花膏,未尝不比咱们更懂得心态对青春永驻的重要性。石来,即便只是为了一己私利,今天的女人们也还需要经常“革命”一下,革不了别人的,就革自己的吧。

不知道是不是“有子万事足”的衍生逻辑,近来又出现了一个甚嚣尘上的说法,叫“没有生过孩子的女人是不完整的”。作为一个尚不“完整”的女人,对这样一个不容置疑的判决,我自然不太可能无动于衷,但我不是要否认生儿育女会使女人的生命更充盈——因为毕竟,就像林语堂说过的,成为一个母亲是女性所有权利中最大的一个——而是想对这个似是而非的说法深问一句:究竟是什么成全了一个女人的完整?

几年前读到女作家陈燕妮写的一则海外见闻,讲到一个“完整”的中国女人被他的美国男友诘问,为什么她二十几岁了还是处女,令他不解的是:“难道没有人爱过你吗?”海燕,说实话,之所以记住这个细节,是因为我当时很受触动,开始想:到底是爱情还是处女膜成全了一个女人的完整?其实,“生孩子”的问题也值得同样的探究:究竟是怀胎十月的生理过程还是舔犊情深的母性本身成全了一个女人的完整?海燕,你是生过的,如果你觉得现在比没生前更完整了,你能告诉我是为什么吗?

这叫我又要提到我的美国朋友潘美娜了。我认识她时,她还正在办理领养手续,连将会收到一个什么样的孩子还不知道,就急急慌慌地学起了中文,在她等待着去中国的几个月里,我每周都要见她一两次,分享她热切的期盼。终于有一天,她等到了未来女儿的照片,她掏出来给我看时,兴奋得几乎要哭了,“Beautiful!Beautiful!(美丽!)”她对着模糊的传真照片不住口地赞叹着,令我也由衷地为那个被亲生母亲遗弃的女孩儿高兴。

这个幸运的中国女孩儿到了美国后,被重新命名为Winnie。

跟潘美娜成了好朋友后,Winnie成长中的许多细节,她都乐于与我分享,而且,毕竟是中国女孩儿,Winnie每次见到我似乎都有一种本能的亲近,叫我觉得像是跟潘美娜一道做了回母亲。

有一次,我到她家串门,说话间潘美娜找出Winnie在中国的体检报告给我看,说是要替winnie收藏起来作为纪念。我匆匆看了一眼,却发现上面似乎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字样,在她收起前又叫她拿给我看了一遍,正在我犹豫着要不要告诉她的时候,潘美娜已经敏感地意识到出了问题,我只好讲出来,像每个母亲一样,她立时慌了,马上联络医生,连我包好的中国饺子也顾不上吃,当晚就带Winnie检查去了。后来她又四处求医,总算没查出什么致命的大毛病,说是随着孩子长大,那毛病也会慢慢好起来。

说实在的,海燕,那一阵子,我跟着她提心吊胆,也很内疚,毕竟是我们中国人有隐瞒不报的嫌疑,可潘美娜倒反过来安慰我,说我实话告诉她是正确的,否则延误了治疗就更可怕了。我忍不住问她,你不会把孩子再退回去吧?她反问我,如果她是你的女儿,你会吗?想到可能正是因为这个残疾,Winnie才被她的亲生母亲遗弃,我一时不知是悲是喜。

后来,无论我搬到哪儿,潘美娜总不忘给我寄来Winnie的照片,游泳的,画画的,跳芭蕾舞的,看着小姑娘一天天长大也一天天漂亮起来,我的心里也是暖暖的。最近收到潘美娜的email,说她又要到中国来了,她正在为Winnie找一个妹妹。她还说,到时候,她要带Winnie回她的江西老家看看,也许还会顺带查访一下Winnie亲生母亲的下落。我知道,那是她一直以来的一个心愿。

在潘美娜到中国接Winnie前,我一直琢磨着该给这个特殊的中国女孩儿一件什么样的礼物。最后,我决定把潘美娜写给我的所有email都打印出来,装订成厚厚的一册,想到Winnie长大后可能会逆反,可能会为寻根而令养育她的母亲伤心,我希望,她至少能从那些email的字里行间看到一个女人的母性、爱和奉献。

毕竟,无论是亲生还是领养,终究是无私的母爱而并非只是血缘,使一个女人最终成为母亲的,这,也同样解释了不分国界的人们对无儿无女的特瑞莎修女的爱戴,而在英语世界里,她是被叫做特瑞莎母亲(Mother Teresa)的。

海燕,也许你会觉得潘美娜的收养、特瑞莎的普爱都过于理想化,毕竟这都是个案。其实,我在这里讲到她们,也并没有一定要身体力行效仿她们的意思。不过我也在想,如果我最终也像如今10%的城市家庭选择的那样,出于各种考虑,放弃了生儿育女的天职,我也无论如何不能放弃母性,因为正是它,成全了女性的美丽与完整。借用一个现在地球人都知道的词来说,它能令女性的美丽即便在青春过后,仍有“可持续发展”的潜质,更何况,它还是女性独享的专利。这么多的理由,叫我们没有道理不小心看护我们的母性。更何况,你已经有了飞飞,我仍期待着能有一个女儿,咱们还要用母性去庇护后辈、传承爱与关怀,那就更是要加小心了,你说是吧?

人文格言

A wise woman who was traveling in the mountains found a precious stonein a stream.The next day she met another traveler who was hungry,and the wisewoman opened her bag to share her food.The hungry traveler saw the preciousstone and as ked the woman to give it to him.She did SO without hesitation.Thetraveler left,rejoicing in his good fortune.He knew the stone was worth enoughto give him security for a lifetime.But a few days later he came back to returnthe stone to the wise woman.…I ve been thinking.”he said.“I know how valuablethe stone is,but l give it back in the hope that you can give me something evenmore preciOHS.Give me what you have within you that enabled you to give methe stone.

一个在山间旅行的智慧女人在溪间发现了一块儿宝石。第二天她遇见了一个同样在旅行的饥饿的人,便把包里的食物分给他吃。那个人看见了那块儿宝石,并向女人讨要。女人毫不迟疑地给了他。那人欢天喜地地离开了,他知道这块儿石头的价值足够他享用一生了。但是,几天之后他又回来把石头交还给了智慧女人,说道:“我一直在想,我知道这块儿石头的价值,但我还是要把它还给你,并希望你能给我一些更有价值的东西一一你内在的那些使你肯把宝石交给我的东西。”

——“A Wise Woman Stone”,Author Unknown(《智慧女人的宝石》,无名作者)

人文新闻

四大城市社会调查:十分之一人选择当“丁克”

2003年07月10日北京晨报

晨报讯(记者李海霞)零点调查与指标数据网昨天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家庭模式选择目前呈现一降三升格局,即与1997年的同题调查结果相比,选择核心家庭(夫妻二人加子女)的人数比例下降了11.5%,而选择丁克家庭、独身和直系家庭(夫妻加老人、老人与孙辈一起生活)的人数比例分别上升了1.1%、5.9%和6.1%。调查显示,选择丁克家庭的人群具有三个明显特征:年轻化、高学历和高收入。这一最新调查结果来自5月28日至50日零点调查通过城市快速电话调查系统针对京、沪、穗、汉四市1 031名1 8至60岁市民的随机抽样电话访问。

6.目标与梦想GoAL vs.DREAM

海燕:

提出这么个题目,你大概会觉得我太较真儿了——目标常常便是梦想,梦想也多半会变成目标,比如,孩子们经常会说,我梦想成为一名科学家,或者,我长大后要当科学家,这中间难道还有什么分别吗?

我自己第一次意识到目标与梦想的区别,还是若干年前在新加坡。我去狮城的时候,正好赶上那里的国庆,为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当地的一张报纸组织了一次关于梦想的全国征集活动,征文中充满了公众对他们国家所取得成就的自豪之情,但是,资政李光耀却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在女孩子们描画的梦想里,有房子、车子、票子,却单单没有白马王子,这位带领新加坡实现小龙腾飞的老人不禁发出感叹:难道这就是富裕起来的国人对生活的全部梦想吗?!

后来,先后看过两部外国电影,尽管不一定是创作者的原意,但恰好让我分别看出了目标与梦想的不同面貌。

一部是伊朗电影,叫《小鞋子》。说的是一个贫苦人家的男孩,不小心把妹妹惟一的一双鞋子弄丢了,兄妹俩不敢告诉父亲,只好轮流穿男孩的一双球鞋去上学,每天课间,不是哥哥就是妹妹要跑得上气不接下气地去与妹妹或哥哥接头换鞋。终于有一天,区里组织长跑比赛,第一名的奖品就是兄妹俩梦寐以求的一双球鞋。经过一些周折,哥哥终于参加了比赛,竭尽全力跑到几乎虚脱了,终于得到了一双新球鞋。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是男孩把脚伸到院里的一个水池里,磨破了的小脚周围,有几只小鱼游了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