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别跟学习过不去
19722400000034

第34章 一次就成功

宋朝的米芾是我国非常著名的书法家,他自小就喜欢书法,但练习了几年,却一直没有进步。有一天,从外地来了一个秀才,米芾听人说这个秀才字写得很好,于是前去向他求教。秀才答应收米芾做学生后,拿出一本字帖说:“你回去后照这本字帖练习,写好之后再拿给我看。”

米芾回去后照着秀才的话做,很快就将字写好了。他拿着写好的字去见秀才,恭敬地请他指教。

秀才看了一下,摇着头说:“你的字还有待提高。而你要想提高得快,就必须用我的纸。”

米芾听了不明其意,但还是爽快地答应道:“没问题,只要能够进步。”

秀才又说:“可是我的纸很贵,要五两银子一张。”

米芾一听大吃一惊,哪来的这天价的纸!但为了练好书法,他还是硬着头皮答应了。

米芾回到家里,把情况告诉母亲。母亲二话没说,把所有的首饰都拿去变卖了,把钱交给米芾,让他拿去买纸。米芾开始用老师的纸练习了。看着花了大把银子买来的纸,他总是不敢贸然下笔。每次下笔前,他总要看着字帖琢磨笔势半天,又用手蘸了水在桌面上来回地写上几遍,直到把字形字意全部了然于胸后才在纸上落笔。就这样,米芾用秀才的纸练习了一段时间后,书法技艺便有了长足的进步,有的字写出来比字帖上的字还要好,还有力量……米芾就是通过这样的训练,才取得了日后的成就。

而这一切却是米芾的母亲与秀才商量好的一个计策。秀才早已把米芾拿来买纸的钱还给了他的母亲,他们只是想用这种方法促使米芾练字时更加用心,下笔之前认真思考,仔细揣摩,下笔之后一次就成功。

记得上中学学指数的时候,数学老师提了一个问题:“把一张足够大的白纸,折叠51次,想象一下,它有多高?”

“一个冰箱那么高。”

“一层楼那么高。”

“或者一栋摩天大厦那么高。”

同学们纷纷发言。

“不是,差太多了,这个厚度超过了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老师告诉我们。

“这么一个想象不到的高度。”我们都很惊讶。

“折叠51次的高度如此恐怖,但如果仅仅是将51张白纸叠在一起呢?”

这个对比让不少同学感到意外。

这时老师变戏法般地拿出一幅漫画,上面画的是:一个人扛着铁锹,到处打井找水,在他的背后,是已经打过的几个深洞,可是都还没等找到水就放弃了,但实际上,第一个深洞离水只差薄薄的一层土。

“如果他在挖第一眼井时一直坚持下去,很快就可以找到水,遗憾的是他放弃了。”老师指着漫画说,“我们平常做事往往也是这样,一件事情,做着做着,累了,烦了,却没有看到成果,于是就放弃了。半途而废,被废的不仅有以前的努力,更有快到手的胜利。正如烧一壶水,如果断断续续,烧烧停停,用多少柴也不能将水烧开;如果一鼓作气地烧下去,10斤柴也用不了。参加过长跑的人都有这样的‘高峰体验’,当你跑到一定的路程时,会有一种跑不下去的感觉,人相当难受,但只要你稍微坚持一小会儿,这种感觉就会消失,迎来的是顺利到达终点。

“而没有方向、缺乏规划的学习,就像是将51张白纸简单地叠在一起,今天做做这个,明天做做那个,每次努力之间并没有一个联系。这样一来,哪怕每件事都做得非常出色,它们对你的整个学习来说也不过是简单的叠加而已。因为,在时间的利用和精力的付出方面,七三不等于二十一。也就是说,零散的7个3分钟,不等于连续的21分钟,两个分开的半小时的学习效果,远远不如连续的一个小时。如果你每次做事,都能坚持到成功,不但会增强你的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还可以避免资源的浪费。如果你做事做到一半就放弃,下次做的时候,你又得重新开始,这样的话,前面已经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就白费了。只有规划利用好现有的资源和能力,将零散的努力整合到一起,这才是一种有效的人生折叠。”老师的话很有哲理性。

所以,学习疲劳或吃力的真正原因并不是劳累过度,而是因为没有计划、没有系统。或者说只知道死力去做,做事总是转圈圈,不断重复做过的事情,而不知道自己每时每刻应该做什么,结果是事倍功半。

记住这句话:

“任何事不重复做两次!”

做事情,要么不做,做了,就坚持到底,一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