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老年生活咨询手册
19721800000007

第7章 养生益寿(1)

▲情绪对身心健康有何影响?

情绪是人从事某种活动产生的兴奋心理状态。情绪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不愉快的情绪,一类是愉快的情绪。

经过长期研究,人们发现不良情绪对人的神经系统刺激很大,可使中枢神经系统的平衡受到破坏;可以导致内分泌失调、胃肌紧缩产生疼痛:还能使骨胳肌和内脏肌发生紧绷现象引起疼痛:会提高癌症、高血压、心血管病等疾病的发病率,缩短人的寿命。

相反,好的情绪能增进人体的健康,延长人的寿命。可以说,长寿的人多半是具有良好性格的乐观者。早在古代,人们就提出了要保持身体健康,内因是决定因素,特别是保持精神愉快,而情感内伤则是重要的致病原因。

▲如何控制情绪?

情绪是一定的客观环境作用于人而引起的,要控制情绪的变化,需要考虑到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如果我们有能力改变客观环境时,可以在可能的范围内改变环境来调节情绪;也可以通过情绪的积极转移做到保持健康的心理。情绪的积极转移就是设法使自己的思想情绪转到更有意义的方面去。

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受着思想意识的左右。我们遇事不要“钻牛角尖”、“想不开”,要乐观一些,拿得起放得下。同时,也要尽可能地保持良好的心境,在恶劣情绪面前不要自我压抑。悲伤时最好大哭一场,不要把辛酸的泪水往肚子里咽;高兴的时候,要尽情欢笑,不要加以控制。

性格外向的人,情绪变化较为容易,遏事要冷静思考,力戒急躁;内向的人要学会暴露情绪,遇到不愉快的事或想不通的问题,早些对人讲出来,既可以得到他人的劝慰与帮助,也能使情绪适当地泄散掉一些。总之,就是要开阔心胸,加强思想意识的修养锻炼,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完善自己的人格。

▲长寿者的心理特征是怎样的?

科学研究表明人的真正自然衰老要到一百岁时才开始。可一般情况下,人的寿命达到90岁左右就算高寿老人了。这是因为每个个体都受先天的遗传因素和后天的主观、客观因素影响,使人体的各个脏器提前衰竭,从而使人的寿命缩短。

医学研究表明,脑的健康与寿命有关,心理是脑的机能,人的心理状态关系到人的健康长寿。那么,长寿者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心理状态呢?

首先应该心胸开阔,乐观豁达。具有乐观性格的人,长期保持轻松愉快的心境,有利于保护脑的功能,这样可以延缓脑衰老进程,减少疾病的发生。

此外,热爱生活,善于生活;和善贤慧,知足而乐;雅趣盎然,善于思索;刚毅耿直,忘我无私等特点也都是长寿者普遍具有的心理特征。这些,都会给脑以良好的影响,促进身心健康和长寿。

▲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人的健康与否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生理健康,一个是心理健康,二者相辅相成。

人的心理健康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智力正常,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操作能力。五种能力的相对平衡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劳动的最基本心理条件;情绪健康,它表明一个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情绪健康的人总是保持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既使遇到困难也会很快地调节自我,不致长期处于悲观的心境中;意志健康是指人行动的自觉性和果断性。意志、顽强是意志健康的表现,但这并不等于我行我素的顽固;统一协调的行为也是人的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适应、融洽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最主要的表现,人的交往活动能力反映了人的心理健康状态,当一个人渐渐远离朋友,喜欢过孤独的生活时,往往表明心理已趋于不健康的状态了;反应适度是心理健康的另一个标志,它主要表现在人的反应敏捷与否,但要注意与精神过敏区别开来。

以上六条心理健康标准之间相互联系。一个人的心理不健康往往在一两个方面表现出严重失调。

▲人到老年性格会变吗?

人的性格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塑性。大部分老年人保留许多青壮年时代的性格特征,也有少数人的性格到老年期有了变化。

老年人的个性特征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客观环境变化的影响,如退休、家庭成员及家庭生活环境的变化、配偶死亡、老年丧子等原因,这样的老人,普遍感到寂寞和不安。由于身体、环境和心理的变化,使老年人感到无力和孤独,引起不安和恐怖,使老人在个性和行为方面出现了许多特征。针对老年人到了老年期后性格出现的变化,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给予矫正:找亲朋老友说说心事进行宣泄疏导;通过另一种活动分散注意力;多读文学名著,欣赏美术作品,听听音乐陶冶性情;多参加体育运动摆脱忧郁、散漫等的不良性格。只要老年朋友正确对待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正确理解性格中的变化,就会幸福地度过晚年。

▲为什么说笑对健康有益?

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笑口常开,青春常在”,可见笑对人体健康是有益处的。

实际上,笑是由于引起发笑的某种刺激而招致的一种复杂神经反射活动。笑,能够调节神经,促进肌肉运动,加强血液循环,增进新陈代谢;可以使肋间外肌收缩,肋骨上提,吸进更多的氧气;能清扫呼吸道,使呼吸道通畅,加快体内的气体变换;能使高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呈现“快乐的心跳”,加快血液循环,使人容光焕发,显得更加精神;笑也可以促进食欲,帮助消化吸收;亦可以使肌肉放松,头脑清醒消除疲劳。

需要注意的是,笑不能太过分,俗话说“乐极生悲”,笑的过分不利于身体健康。

▲老年再婚要有哪些心理准备?

老年人再婚,标致着一对老年人将要互敬互爱走向人生终点。但是,婚后许多始料不及的问题,应事先有所准备。

1.精神方面。安静下来,仔细回忆同对方认识的过程,双方是否有共同点,双方是否有感情基础。

2.物质方面。财产的遗留问题,孩子的安排,居住问题,婚后经济开支等。事先考虑周全,并取得一致的意见,日后会少些麻烦。

3.健康方面。彻底检查身体,有无疾病。

总之,老年人心理准备越充分越好。

▲为什么说疼爱孙辈要有科学态度?

教育好下一代,科学教育首当其冲。因此,疼爱孙辈要有科学态度。

1.社层需要。当今的人材,要有知识,会努力工作,与其他人很好地相处。

2.智慧需要。对孙辈要从精神思想,性格爱好方面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爱祖国,爱集体,爱父母,爱生态环境,遵纪守法,文明礼貌。

3.生活需要。要培养孙辈良好的生活习惯。

饮食起居,身体锻炼,都要有科学性。

4.自然陶治。带孙辈出门走一走。走亲访友,增加孙辈的阅历,增长综合知识。

总之,老年人疼爱孙辈不能不讲科学。

▲为什么夫妻恩爱有利于健康长寿?

1.精神得到调节。夫妻恩爱,遇到困难和问题,会互相劝说,共同想办法、出主意,共度难关。

2.生活得到照应。生活中,夫妻互相帮助,互相体贴,家务俩人分头去做,同饮同食同休息、知己知彼。

3.夫妻生活调适。夫妻生活,有助于增进夫妻感情,延长更年期,陶7台情操,益寿延年。

▲怎样调节精神?

要想健康就要调节精神,以力避各种精神刺激,尽量消除不良心理对身体的伤害。

怎样调节精神才有利养生呢?

1.节制情感。避免过度的“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内伤。

2.排除愁闷。要尽量消除愁闷。比如,遇有愁闷时,就出去散散心。有时放声歌唱能排解胸中愁闷,劝君不妨一试。

3.心胸开阔。凡事应从宽处想,心底无私天地宽,胸中无己寿自高。

4.乐以忘忧。要对事业、生活充满乐观。人到老年,仍有追求,自然会感到乐在其中。

5.精神寄托。培养一定的爱好,如琴、棋、书、画等,均有陶冶情操,助人益寿的作用。

▲精神因素与长寿有什么关系?

精神因素与长寿关系密切。《黄帝内经》日:“心者,五脏六腑之王也……”可见,养生之术贵在养心。心主神志,心藏神,因此,养心即养神。

唐代著名养生家孙思邈,年逾百岁,仍精神矍铄,在调养精神方面,他有一套自己的理论,即“八莫”:莫忧思、莫大怒、莫悲愁、莫大惧、莫跳踉,莫多言、莫大笑、莫多喜,勿汲汲于所欲,勿悁悁怀忿恨。

马克思曾指出:“一种美好的心情,比10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

所以,要想长寿,必须注重养神,精神愉快,胸怀宽广。

▲调养精神的方法有哪些?

1.保全元气法:一者少言语,养内气;二者戒色欲,养精气;三者薄滋味,养血气;四者咽津液,养脏气;五者莫嗔怒,养肝气;六者美饮食,养胃气;七者少思虑,养心气。

2.调气养神法:心无所思,口出浊气,鼻引清气,引气从鼻入腹,足则停止。从口细细吐出尽,还从鼻细细引入,出气一如前法,闭口以心中数数。

3.恬和养神法:《七部要语》说:“神静而心和,心和而形全,神躁则心荡,心荡则形伤。欲全其形,先在理神。”

4.“加减乘除”法:加法——爱好广泛,陶冶情操;减法——排除抑郁、紧张、忧伤等情绪;乘法——结交朋友,远避寂寞;除法——控制情绪,制怒要及时、适当。

▲什么是清静养神法?

孟子曾经指出,不动心——寡欲——收心,最后达到“养吾浩然之气”,不以一得为喜,不以一失为忧,以保持内心的清静。

从养生来说,就要明达静以养神的根本道理,懂得生命活动的根本规律,否则就会伤身。荀子认为“神清则骨老,多情则早衰,神在乎养,情在于节。”又说:“神清则志平,百年皆守,养性之本也。肥肌肤,充肠暖,供嗜欲,养性之末也。”指出只强调营养,不懂清静养神,也是难以健康长寿的。

心情舒畅,情志通达,脏腑功能才能协调健康,生命才能蓬蓬勃勃,经久不衰。

▲怎样做到“精神内守“?

如何做到精神内守,古人提出了很多方法,稽康《养生论》说:“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

“内守”系指情志安闲,清静而不妄想,保持情绪稳定。《红炉点雪?静坐功夫》说:“清心释景,绝虑忘情,少思寡欲,则素抱朴,学道之功夫也。心清景释,足以尽暇,绝虑忘情,足以静世,思欲俱民,足以造道。素朴纯一。”提出了素朴纯一而达到精神内学,精神内守就要自我保持心理平衡,心神调理中和为度。

由此可见,养心“内守”与调神摒除不良精神因素,二者之间,具有相辅相成的辨证统一的关系。

巍怎样做到疏导解郁?

古人云:“神者,伸也,人神好伸而恶郁,郁则伤神,为害非浅。”如果精神压抑,心情忧郁,日久就容易伤神致病。所以,遇事要善于疏导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经常保持愉悦,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证治百问》说:“人之性情最喜畅快,形神最宜焕发,如此刻刻有长春之性,时时有长生之情,不唯祛病,可以永年。”凡事都能一分为二,互相转化,郁闷苦恼,立可消散。遇有问题,就从大处着想,从长远着想,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不妨去山清水秀的大自然换换“脑筋”;去听听音乐、看场电影;从事一些体育活动抑或钓鱼、养花等等,都是积极活法。

▲为什么说健康心理是老年人长寿的重要条件?

在生活中,有的老年人只重视身体健康,忽视心理健康,这是不科学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心理健康比身体健康更重要。心能够接受外界环境的刺激,产生某种心理活动,影响着人的身体。《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五志”“五神脏”皆为心所主。所以,健身首先要健心。只有身心都健康的老年人才能真正称得上是健康的。如果身体健康而心理不健康,或心理健康而身体不健康,都称不上真正健康的老年人。

▲常说的“心理杂念“指的是什么?

人的欲望是无穷的,由于各种需要,人们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需求,特别是贪欲无度,不仅不利于社会,也是个人养生之大患。因为一切的烦恼与忧愁多数是来自享受方面的不足,达不到他们想要的,便失望、悲伤、愤怒等等不良刺激使身心始终得不到安宁,成为心理活动的杂念,如果杂念太多,用心太过,思想不稳,精神耗散,无神失守,身心健康必然受到危害。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但是人是不能没有需求的,所以,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只有心思安定,才能正气得养、康复长寿。

▲怎样才能做到合理用脑?

要延缓老年人智力的衰退,就要善于合理用脑,即要适度,符合适当的尺度,不要让大脑闲着不用,也不要使其过度劳累。经常读书学习,大脑皮层的相应部位产生兴奋,这种兴奋传导到附近的神经细胞,使脑细胞活跃起来,提高脑的智力,增进脑的机能。但尽量多地使用大脑也不是没有限度,用脑过度则使脑处于紧张状态,从而耗损元神,伤精耗气,而影响到肾、肝、心等脏腑,因劳心用脑过度而伤身,失去心理平衡。为此,在每一次用脑时,不可超过大脑的极限,同时还要注意多方面用脑,使大脑得到平衡发展。

▲孔子提出的“仁者寿”是什么意思?

孔子提出“仁者寿”主要是说:有道德修养的人,往往健康长寿。

明朝医家王文禄在《医先》中则明确指出:“养德、养生无二术”,认为养德和养生是统一的,密不可分的,是兼而得之的。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人的道德伦理意识对心理状况有极重要的影响作用。做了利人利物的善事,会给自己带来精神上的无限愉快,从而对机体各部官能活动起到有益的调节作用,使其正常发展。古人云:“厚德载福”也是这个道理。这种精神状态,有益于脑神的功能,从而减少身心疾病,有益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