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地区一般海拔高,风沙大,气候寒冷。所以牧区以皮袍为主,一般是不加面子的板皮。男式的在襟、袖口和底边镶上黑色的宽宽包边。女式在板皮边上和袖口镶上色彩艳丽的邦典料和红、蓝、绿的花纹。配衬得十分协调。
牧区的皮袍肥大、袍袖宽敞.臂膀伸缩自如,夜里可以解带宽衣当被子盖,白天腰带一束,怀里和腰间成了一个大行囊。里面还可装不少的随身用品呢。
无论是农区还是牧区,人们都喜欢用火镰、刀、银元等装饰品来装饰腰带,这也是藏族服饰的一个特点。牧区男女多穿民间匠人缝制的牛皮靴,农区男女穿自制的布鞋。袜子为手工编织的毛袜。此外,无论男女都特别注重装饰,喜欢用珠宝、金银、象牙、玉器从头到脚来打扮自己。
藏民所佩戴的帽子种类也很多,金花帽是比较通用的一种帽式:男女老少都喜欢佩戴。在拉萨、日喀则地区,以金宝顶帽为主,用金丝缎、金丝带和银丝带作装饰.用当地土产的皮毛和氆氇作原料,整体感觉金光闪亮。
藏历和节日
藏历的使用,始于公元1027年。现在公历和藏历在西藏并用,但西藏大部分的传统节日仍按藏历来计算。
西藏歌舞
西藏三大地区较为流行的是一种叫果谐或锅庄的圆圈舞,在拉萨、日喀则、山南等雅鲁藏布江流域称其为“果谐”,在昌都及接近四川、云南的藏区称为“锅庄”。这是一种集体舞,人数不限,来去自由不受约束。跳舞的时候大家手拉着手,臂连着臂,顿地为节,分班唱和。在农区青稞收割以后。人们空闲下来就常以这种歌舞来消除劳动的劳累,节庆期间还会彻夜狂欢。
此外。人们在修建房屋、砸平房顶或地面、垛麦子时边唱边配合手中的劳动工具,引发出舞蹈的动作来,顿地而起,踏足为节,虽然没有伴奏,但也绝不会混乱,配合得十分协调。随着清亮的歌声的唱和,那枯燥的劳动也变得轻松而愉快。这是游客在藏区容易碰到的场西。这种劳动的歌舞就叫做“勒谐”。
还有一种叫“堆谐”的舞蹈在藏区也十分流行,以扎年琴为主要伴奏乐器,自弹、自唱、自跳三体合一。这种舞蹈发源于阿里的扎达、普兰地区,后经过艺人的加工提炼,变化出多样的舞姿。有注重脚下轻灵功夫的踢踏舞,也有扣胸挟臂的浪漫舞姿,舞台上看到的藏族舞蹈表演就是以此居多。
西藏礼仪
藏族的礼仪是多种多样的,礼俗与佛教也有密切联系,藏族在迎接客人时除用手蘸酒弹三下外,还要在五谷斗里抓一点青稞,向空中抛撒三次。席上,主人端起酒杯先喝一口,然后一饮而尽。主人饮完头杯酒后,大家才可以自由饮用。饮茶时,客人须等主人把茶捧到面前才能伸手接过饮用。此外,主人对客人的杯子里的茶总是边喝边添满,假如你不想唱了,就不要动它,若你已经喝了一半,再喝不下去。主人把杯里的茶添满后,你就摆着.等告辞的时候才一饮而尽,这样,才符合他们的习惯和礼貌。
献哈达是藏族待客最高的一种礼仪。表示对客人热烈的欢迎和真诚的敬意。“哈达”
是藏语,即“纱巾”或“绸巾”。藏族人民认为白色象征纯洁、吉利。所以哈达一般是白色的。当然也有五彩哈达,颜色为蓝、白、黄、绿、红。蓝色表示蓝天,白色是白云,绿色是江河水,红色是空间护法神,黄色象征大地。五彩哈达是献给菩萨和做佛事用,是最隆重的礼物。佛教教义解释五彩哈达是菩萨的服装,所以五彩哈达只在特定的时候用。
磕头也是西藏常见的礼节,一般是朝觐佛像、佛塔和活佛时磕头,也有对长者磕头。
逢年过节,到藏族农人的家里做客,请喝青稞酒,是农区的一项习俗。青稞酒是不经蒸馏、近似黄酒的水酒,度数15度至20度,西藏几乎男女老少都能喝青稞洒。敬献客人时,客人必先喝三口再一满杯喝干,这是约定俗成的规矩,不然主人就不高兴,认为你不懂礼貌或瞧不起人。讲究一点的,用右手无名指蘸点酒向空中轻弹三下,表示敬天、敬地、敬神.这会使你与主人家的关系更亲切。
以上是藏族礼仪中最常见和普遍的。其他还有称呼上的礼节。尊称别人时,一般在他的名字后面加“拉”字。如巴德,就叫“巴德拉”,以示尊敬。
西藏禁忌
藏族禁忌很多,下面所列皆与旅游相关:西藏最大的禁忌是杀生。禁捕杀鹰鹫和牧犬,不能骑、出卖和宰杀放生的牛羊;藏族人认为蛇和青蛙是龙的象征和化身,禁忌杀蛇和青蛙;绝对禁吃驴、马肉和狗肉;老一辈的人普遍不吃鱼。
西藏寺院内壁画、经书、佛像、法器不许触摸;禁止带刀、枪进入寺院;不许踩僧侣的衣服,不许触摸僧侣的头部;禁止在寺院周围砍伐树木、打猎;禁止在神山打猎、挖药材。进寺院要脱帽,在佛殿内不能随地吐痰、吸烟和大声喊叫。在僧众集合念经时,不能在他们面前走来走去。凡是印有藏文或经文的纸张不能乱扔,即使急用,也不能当手纸用.应把它放在无人踩踏的清洁的地方。遇到寺院、佛塔、玛尼堆、宝塔、经幡杆等宗教设施,必须从左按顺时针转行,藏人认为走反了,不仅没有功德,还会有罪过。翻越高山时不要大声喊叫,藏人认为这样会触怒山神,会招致风雪冰雹。严禁弄脏民间祭祀之地,山头路口的五彩串幡、画有雍仲符号或堆石处不能大小便。
避免把刀尖对准对方来递刀;家中有女人生孩子或有病人,禁止生人来访;不许在畜棚内小便和在室内吐痰;不许将头发、骨头等扔进炉灶里烧;禁止在帐房牵引绳上晒裤子。
西藏藏戏、跳神
早期的藏戏,是用舞蹈哑剧表演简单的故事,经过长时间的演变,发展成为一套综合艺术。到17世纪中叶,五世达赖罗桑嘉措时,由于其对藏戏的钟情,藏戏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并且开始有了脚本,藏戏的传统剧目中最有名的是“八大藏戏”:《文成公主》、《诺桑王传》、《朗萨姑娘》、《苏吉尼玛》、《单互桑姆》、《白玛文巴》、《顿月顿珠》、《云乘王子》等。其中《顿月顿珠》为五世达赖亲自编写。
藏戏的表演是以歌唱为主,结合舞蹈、念诵以及民间和宗教的各种武功技艺,并且有一定的程式。演唱纯用自然嗓音,没有任何乐器伴奏,只是在唱腔末尾有众人帮腔伴唱,形成领唱和伴唱有机结合。舞蹈动作与歌唱和剧情相配合,舞蹈形式有独舞、双人舞和多人舞不等,其动作也都有一定程式。为舞蹈伴奏只有鼓、钹两种乐器。
藏戏人物造型最大特点是戴面具,不化妆。有早期的白面具旧派和后期的蓝面具新派两个流派。早期的面具,面部施白色或黄色,周围全用山羊毛装饰,后面披背,前面齐胸。蓝温巴面具比白温巴面具略大,面部贴蓝布或黑布,整个面具包括轮廓造型、眼、眉、鼻、嘴等,由八种吉祥图案巧妙构成,下颏部分用獐子毛或山羊毛装饰胡须。个别蓝温巴面具用五彩锦缎装饰,绣有喷焰三宝和日月图案。面具分人、兽、鸟三类,有一百多种,从不同造型和色调上区别人物身份和性格。
西藏丧葬
总的来说藏族人的丧葬方式有五种,即天葬、水葬、火葬、土葬和塔葬。
天葬始于实行土葬的吐蕃之后的11世纪,又称“恰多”,在藏语中的意思是“关尸到葬场”或“喂鹫鹰”,是藏族的一种古老风俗。也是藏区中最普遍的葬法。“恰”是一种专食尸肉的秃鹰。为此天葬也被称为“鸟葬”或“空葬”。
布施是佛教信徒奉行的准则,一般可分为财施,即把财产和自己身体施舍给他人:无畏施,即令他人解除恐怖;法施,即将至高佛法讲授给他人。法施是最功德无量的,财施则是可以得到善报。此前就有菩萨“以身施鸽”、“投身饲虎”以及“形灭神离”、“慈爱布施”的佛教典故。通过天葬把自己的肉体奉献给天葬台上有形的另一种生命——秃鹫和无形的生灵,从而在此生的最后一刻做了最后一件功德。让不灭的灵魂得以解脱,应该属于最大的财施行为了。
天葬一般都在早上进行,据说若是秃鹫把尸体全部啄食吃净,就会表明死者生前没有罪恶,灵魂就能够直接升天。如果没有吃干净,就意味着死者生前有罪过,灵魂升不了天。因此天葬都会赶早进行,免得神鸟吃了别的东西后,会把尸体剩下。
西藏语言
藏文是一种拼音文字,属辅音文字型。是由30个辅音字母、4个元音符号和形体别致的标点符号构成的文字体系。其发音跟英文有相像之处,故学起英文来特别容易记住。你会发现拉萨很多寺庙里的喇嘛经常是汉语说得不大顺畅,但却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让你惊诧之极。一般老一辈的藏民只会说而不会写藏语。在西藏的中心城市,普通话基本通行,若想认真学习一下藏语,在拉萨也有专门的藏语培训学校。
音,没有任何乐器伴奏,只是在唱腔末尾有众人帮腔伴唱,形成领唱和伴唱有机结合。舞蹈动作与歌唱和剧情相配合,舞蹈形式有独舞、双人舞和多人舞不等,其动作也都有一定程式。为舞蹈伴奏只有鼓、钹两种乐器。
藏戏人物造型最大特点是戴面具,不化妆。有早期的白面具旧派和后期的蓝面具新派两个流派。早期的面具,面部施白色或黄色,周围全用山羊毛装饰,后面披背,前面齐胸。蓝温巴面具比白温巴面具略大,面部贴蓝布或黑布,整个面具包括轮廓造型、眼、眉、鼻、嘴等,由八种吉祥图案巧妙构成,下颏部分用獐子毛或山羊毛装饰胡须。个别蓝温巴面具用五彩锦缎装饰,绣有喷焰三宝和日月图案。面具分人、兽、鸟三类,有一百多种,从不同造型和色调上区别人物身份和性格。
西藏丧葬
总的来说藏族人的丧葬方式有五种,即天葬、水葬、火葬、土葬和塔葬。
天葬始于实行土葬的吐蕃之后的11世纪,又称“恰多”,在藏语中的意思是“关尸到葬场”或“喂鹫鹰”,是藏族的一种古老风俗。也是藏区中最普遍的葬法。“恰”是一种专食尸肉的秃鹰。为此天葬也被称为“鸟葬”或“空葬”。
布施是佛教信徒奉行的准则,一般可分为财施,即把财产和自己身体施舍给他人:无畏施,即令他人解除恐怖;法施,即将至高佛法讲授给他人。法施是最功德无量的,财施则是可以得到善报。此前就有菩萨“以身施鸽”、“投身饲虎”以及“形灭神离”、“慈爱布施”的佛教典故。通过天葬把自己的肉体奉献给天葬台上有形的另一种生命——秃鹫和无形的生灵,从而在此生的最后一刻做了最后一件功德。让不灭的灵魂得以解脱,应该属于最大的财施行为了。
天葬一般都在早上进行,据说若是秃鹫把尸体全部啄食吃净,就会表明死者生前没有罪恶,灵魂就能够直接升天。如果没有吃干净,就意味着死者生前有罪过,灵魂升不了天。因此天葬都会赶早进行,免得神鸟吃了别的东西后,会把尸体剩下。
西藏语言
藏文是一种拼音文字,属辅音文字型。是由30个辅音字母、4个元音符号和形体别致的标点符号构成的文字体系。其发音跟英文有相像之处,故学起英文来特别容易记住。你会发现拉萨很多寺庙里的喇嘛经常是汉语说得不大顺畅,但却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让你惊诧之极。一般老一辈的藏民只会说而不会写藏语。在西藏的中心城市,普通话基本通行,若想认真学习一下藏语,在拉萨也有专门的藏语培训学校。
第二部分出行西藏
西藏最佳旅游季节
超过平均4000米的高海拔、复杂的地形地貌、高空大气环流和太阳辐射等因素造就了西藏地区独特的高原气候。其气候特点是:空气稀薄,约为海平面空气密度的60%~70%;含氧量少,比海平面的含氧量减少35%~40%;气压低,仅为海平面的一半,水沸点为84~87℃左右;日照时间长,各地全年平均日照时数在1550到3390小时之间;气温低,温度年变化小而日变化大,藏北高原年均气温一2℃左右,藏南谷地8℃左右,藏东南地区10℃左右;干湿季分明,且干季多大风,每年4至9月为雨季,10月到次年3月为干季,大部分地区6~9月份集中了全年降水量的80%~90%;气候类型复杂,区域差别大,垂直变化显著,从藏西北的5000米降到东南的几百米,形成了热带、亚热带、高原温带、高原亚寒带、高原寒带等各种类型的气候。藏东南和喜马拉雅山南坡高山峡谷地区,数十公里范围内气候就从热带变到寒带,“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感觉在这里再明显不过了。
春秋季节是到西藏进行户外行走的最佳季节,那时草长莺飞,或者秋叶纷飞;而7~9月则是常规旅行的季节,气候较宜人。
西藏高原反应
高原反应是人到达一定海拔高度后,身体为适应因高海拔而造成的气压低、含氧量少、空气干燥等变化,而产生的自然生理反应。高原反应时一般表现为:头痛、胸闷、气短、厌食、低热、头昏、乏力等。有些人因含氧量少而出现嘴唇和指尖发紫、嗜睡、精神亢奋、失眠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