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祝您健康:老年人常见病的检查与防治
19719800000015

第15章 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内分泌病、血糖增高为共同特点的疾病。是由不同致病因素引起,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占绝大多数,有遗传倾向。糖尿病是继肿瘤、心脑血管病之后第三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病,21世纪世界将面临糖尿病的严峻挑战,我国也将成为糖尿病大国之一。因为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4%,且6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明显升高,预计到2025年我国糖尿病人将达5000万人次。世纪糖尿病将达3亿人次。由于糖尿病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所以防治糖尿病已刻不容缓。

糖尿病在我国发病率上升的主要因素:一是饮食结构的变化,由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脂肪、蛋白质所占比例增大,含糖饮料增大。二是活动量减少,以车代步,机器代替人工劳动等等,使现代人活动明显减少。三是老龄化,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除60岁以上人增多外,45岁以上人群的胰岛功能降低,脂肪易堆积,是糖尿病的多发人群。

糖尿病对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是其多种并发症,尤其心脑血管并发症,如冠心病、脑卒中,其次肾功损害,尿毒症、眼底血管病变以致失明,糖尿病可导致截肢等。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但糖尿病是可以预防的,及早预防是控制糖尿病的最好方法。降低糖尿病发病率的关键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的饮食及营养,加强体育活动,而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关键是严格控制糖尿病。

【主要症状】

典型的糖尿病表现为三多—少,即:多尿、多饮、多食和体重减少。很多患者表现并不典型,特别是早期,更加隐匿,最初仅表现为口渴。所以对于中老年每1~2年进行—次全面的健康查体很 必要。

【检查项目】

1.血糖(BG):一天中任意时间静脉血糖≥11.1mmol(200mg/d1),并目有典型的糖尿病症状,经重复—次无误,可诊断为糖尿病。无论有无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只要空腹血糖≥7.0mmol/L(126mg/dl),经重复无误后也可诊断。

2.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口服75g葡萄糖(空腹),服后30分钟,60分钟,2小时,3小时,各测一次血糖,若2小时血糖≥11.1mmol/L,可诊断,若<;7.8mmol/L,可排除,在7.8~11.1mmol/L之间,可诊断为糖耐量减低。

3.胰岛素释放试验:与OGTT、同时进行。通过测定血浆胰岛素浓度来判断胰岛p细胞贮备功能。

正常人空腹胰岛素水平为5~25μu/ml,30~60分钟达高峰,可比基础值增加5~10倍,至3小时降至。

空腹水平。若空腹及餐后水平均高,提示高胰岛素血症,预示其胰岛素效价已降低。若空腹及餐后胰岛素水平均很低,提示胰岛β细胞受损严重,可能需胰岛素治疗。若空腹水平尚可,而餐后达不到增长倍数,提示胰岛β细胞贮备不够,可能需用刺激胰岛素分泌的药物。(若病人已用过胰岛素,可查c肽,意义相同)。

4.糖化血红蛋白(HbAc):正常<;6%,反映抽血前1~2月的血糖平均值,一方面提示血糖是否控制良好,一方面也可对糖尿病的并发症做初步估算。

5.酮体(KET):阳性提示可能合并糖尿病急症。

6.尿糖(UG):可用“+~++++”表示,若无严重的肾脏合并症,基本可反映在血糖水平。

7.全面的查体及相关的化验、检查:包括身高、体重、血压、肢体动脉搏动,眼底镜检查、全胸片、心电图、超声心电图、脑电图、眼底荧光造影、B超、尿微量白蛋白、血脂等等,这些对判断病情、有无并发症等价值较大。

【治疗原则】

1.饮食疗法。

控制糖类,保证足够营养,每日主食控制在250~300克之间,一其中早餐50~60克,午餐、晚餐各100~120克。,

2.运动疗法。

3.口服降糖药治疗。

磺脲类,直接作用于β细胞,使胰岛素与其受体的结合率增加,适用于饮食控制不能降低血糖的Ⅱ型病患者。双胍类,能抵制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减少肝糖元异生,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主要适用于Ⅱ型,控制饮食无效的肥胖患者。

4.胰岛素治疗,除饮食治疗是每个患者应坚持的以外,其他几种治疗均应在医师的指导下,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决定采用哪些治疗方法。

【家庭护理及预防】

1.掌握饮食疗法的具体措施。

肥胖且有轻度并发症病人,全天主食控制在200~300克,蔬菜400~500克,其他富含蛋白质食物150~200克,烹调油40克(约一汤匙)。体重正常,无并发症病人,全天主食控制在250~400克,蔬菜及其他食物食用量与体形肥胖患者相同。

2.掌握运动疗法的具体措施。

可选择运动量少,持续时间长的运动项目。如跳交谊舞、作保健操、骑自行车、打门球、散步等。

根据病情及时调整运动量运行时间。

3.知道降糖药物的注意事项。

4.学会作尿糖测定,学会使用血糖仪,学会注射胰岛素技术。

5.忌烟酒,讲究个人卫生,预防各种感染,使血糖控制达要求,减缓并发症。

6.保持愉悦、轻松的心情非常重要,应对患者及其家属给以充分的宣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