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们已经说过,沧龙的拉丁文原意是“马斯河的蜥蜴”,在荷兰发现沧龙化石后不久,人们就陆陆续续地从欧洲的英国、美洲的美国及大洋洲的新西兰等许多地方都采集到了这种动物(沧龙)的化石。
在美国的新泽西州发现的最早的沧龙化石是在19世纪30年代,发现者是德意志维德一新维德亲王马克西米利安与瑞士艺术家博德曼,前者是一位德国贵族,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博物学家、人种学家、探险家,一度统治着一个很小的新维德城;后者则是著名的风景画家。
1832~1834年,马克西米利安与博德曼在北美旅行,一路创作,记录下了沿途风景,绘制了数百幅水彩和素描作品,非常忠实地记录了密苏里州区域在白人殖民前期的自然人文景观。这恰是水彩画由风景素描转向书籍插图的发展历程,也堪称19世纪出版业的一座里程碑。
在沿着密苏里河前进时,马克西米利安与博德曼发现并命名了不少新物种,其中包括国人熟知的“巴西龟”,其中文正名为红耳龟。除了新物种,马克西米利安与博德曼还找到了一些珍贵的沧龙化石,发现化石的地方后来成为了南达科他州的一部分。经过一番周折,他们终于把化石运回德意志,这些化石至今仍在波恩的古登福斯博物馆里展出。
沧龙类的祖先们的生活很可能就像现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鬣蜥,但是在很短一段时间里这些动物开始变大和特化,很快进成几类非常成功的猎食者。在9000万年前,沧龙类有3个主要类型:连椎龙、板踝龙和海王龙,其中连椎龙是这些早期沧龙类中最小也是最原始的一种,成龙长度不超过5米。板踝龙是沧龙类第一次大发展中最常见的品种,它们一般身长8米。海王龙是早期沧龙类中的巨无霸,当它们出现500万年后,身长达到了10米,到了8300万年前的时候,海王龙进一步“变长”到14米左右,这时期有更多的沧龙类品种开始涌现。
到了700万年前时,沧龙类有好几个品种,如沧龙、海诺龙等都完全成了庞然大物,身长接近15米;尤其是在欧洲发现的海诺龙竟然长达17米。它们完全占据了当时食物链的顶端。就在沧龙类利用白垩纪最后的2500万年变大、变强的同时,它们也成功分布到世界各地。沧龙类成功地占领了全世界各个大洋,目前发现于非洲和加拿大的化石表明,它们在接近白垩纪结束的几十万年里,已经由延入海口到深入了内陆,占据了大湖、江、河等淡水领域。目前已知西欧和美国的堪萨斯州、南达科他州是沧龙类分布最密集的“大本营”,发现化石非常丰富。
那么,沧龙类有什么特点呢?从身体结构来看,沧龙类是用左右摇摆身体、借助尾巴摆动的方式游泳的,这种方式不适合快速地远距离游泳,倒是短距离力量爆发惊人,适合做“埋伏”用。
沧龙类就是这样利用猎物的疏忽,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一口咬住猎物的。沧龙类主要以鱼类为食,当然,它们不会拒绝任何送上门来的美味。在沧龙类的遗骸里,人们还发现了鱼、鲨鱼、黄昏鸟、龟壳,甚至其同类。当然,作为“零食”,不少菊石上也留有沧龙类咬过的痕迹。
沧龙类的牙齿构造也很有趣,它们的上颌有双排牙齿,齿尖向内,而且下颌和蛇一样有极大的柔韧性,这样就可以形成倒钩,防止猎物脱逃。除了几个特殊的品种外,大部分沧龙类的牙齿呈圆锥形,没有锋利的剪切刃,可以很好地“钉”住猎物,但没有咀嚼功能。沧龙类吃起东西来是用牙齿撕裂然后直接大口地吞下去,这和现代的鳄鱼很相似。
由于沧龙类已经完全水生化,四肢进化为较小的鳍而无力支撑它们爬上岸来,因此沧龙类不像海龟那样把卵产在沙滩上,它们是卵胎生的动物。美国堪萨斯州发现的一具沧龙类化石显示,沧龙类一般在距离海岸322千米左右的海域生产。
通常,沧龙类一胎生4~6只幼龙,这与其他水生爬行动物,如鳄鱼、龟等一次生一大堆卵相比实在少得可怜,因此也有证据显示沧龙类往往几只为一组地生活,以保护其幼崽。有的古生物学家说沧龙类幼崽生活在河流入海口的那些沼泽浅水区域,也有人认为它们是在海洋里那些茂密的海藻丛里躲避危险的,但沧龙幼崽的生活环境到底如何,还有待更多的化石证据帮助人们揭开谜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