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辽宁民间文化
19692500000030

第30章 秧歌:扭一场秧歌醉新春

岁月长河里的呢喃,时光背后的婉转。采撷一串闪光的珍珠,留给河流山川。

那流光与逝去的岁月一起珍藏,想起时,几分幸福,几分伤感。

辽宁地区的民间舞蹈有秧歌、龙灯、旱船、扑蝴蝶、二人摔跤、打花棍、高跷等形式,多在一起配合演出,统称为“秧歌”。辽宁秧歌形式诙谐,风格独特,广袤的黑土地赋予它淳朴而豪放的灵性和风情,融泼辣、幽默、文静、稳重于一体,将东北人民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挥洒的淋漓尽致。稳中浪、浪中梗、梗中翘,踩在板上,扭在腰上,是东北秧歌的最大特点。同时,花样繁多的“手中花”,节奏明快富有弹性的鼓点,哏、俏、幽、稳、美的韵律,都是东北秧歌的特色。

海城高跷又称海城秧歌,是世界非物资文化遗产中盛名的民俗民风文化奇葩,深受辽南人民喜爱。海城高跷也是城乡广大群众最为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集舞蹈、音乐、戏剧、杂技为一体,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扭秧歌要在正月,喜庆的气氛却从头年的腊月就开始了。

虽然是扭给庄户人自己看,没有谁要求要有多高的艺术水准,可是认真的乡亲却不想马虎。几个会首一核计,进了腊月,趁着农闲就开始酝酿一场秧歌的盛事了。

会首不是啥领导,没有行政级别,却是村子里德高望重的人。说的话有人听,办的事情有人服。不用拉选票进行贿选,会首的威信在乡亲们的心里,在乡亲们的口碑上。

那个时候,村子里没有电灯,也没有更多的娱乐活动。我们这些小孩子却为这场醉春的秧歌激动不已。老早就听大人传了,要在老高家的大炕上商量办秧歌的事情。小孩子还是不能得到大人的肯定,如此盛况空前的大事轮不到我们成为主角。满满一大屋子的人,给我们一块巴掌大的墙角就已经不错了。就是站在外屋隔着门帘子也成,只要能够近距离的接近那些扭秧歌的人。我们不是现在的追星族,不会找人家签名,也不会跟人家合影,就是朝着那些上妆的演员做个鬼脸而已,就是在演员的提醒下及时把流到嘴唇边上的鼻涕“吐噜”一声收回鼻孔而已。这样,我们就能够快乐整个晚上了。这样,我们就能够幸福整个童年了。

屋子大,煤油灯光线暗,看不清楚所有人脸上的表情。却能够从话语里感受到他们的富足和亲切。不声不响的是女人们,她们扎成一个堆儿,听男人们在筹谋,偶尔也会插嘴说一句话,声音仍然很轻。好在一屋子的男人都很有礼貌,女人说话,男人们就专注地听。屋子里出奇地静寂,骇得外屋的孩子不明就里,扒着门帘子张望。女人的声音在暗夜里悦耳动听,说的道理也深入浅出,多半是会得到认可和参考的。女人不说话的时候,就是男人们表演的天地了。有火亮忽明忽暗,是男人们手里的旱烟。吸一口,亮一下,一双坚毅的眼眸闪现在烟火明暗的瞬间。乡村的女人不怕旱烟的味道,习惯了那股子狂野的烟味,不会把这些不雅的举动看作是不尊重。

分配秧歌角色的时候,还会出现一些意见分歧。这些都是生活的小插曲,不会影响日子的进程,也不会搅乱原有的节奏。摆平这一切的都是会首,他们有自己的土办法。一袋烟,一席话,叫你明白事理,理清脉络。闹得最厉害的一次,是老姜家的二霞和四爷爷家的四姑因为无法接受分配的角色罢演事件。其实白天的时候,她们就得到风声,一个被分配演“白蛇”,一个要演“青蛇”。她们的理想不是演这两个角色,她们觉得自己的条件不错。也难怪啊,哪个姑娘对自己不充满自信呢。过去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你没见多少电视选秀节目,一些大胆的女孩子,自信地挺着一点也不好看的身段在摇啊摇扭啊扭唱啊唱跳啊跳的。二霞和四姑当属此类姑娘范畴,她们决定去打锣或者去做“老卖”。秧歌队有“耍公”在前面领舞,身后是两个漂亮姑娘做“老卖”,然后是六个打锣的女人和六个打鼓的后生,“白蛇”“青蛇”和“西游记”“傻柱子”等角色都是队伍后面的配角。

二霞和四姑预谋已久,联合起来拒绝分配。她们有自己的理由,话却不说在明处,分明是和前面的姑娘做比较。说服不了会首,事情就闹僵了。对于这种态度,会首自然会严厉批评。二霞和四姑拂袖而去。我至今还清晰记得她们无法无天的一幕,她们哭着冲出门来,隔着门帘撞翻了我的小伙伴,把我正流到嘴唇边上的大鼻涕也全部蹭走了。

事情的结果远没有想像得那么糟糕。二霞和四姑在家呆了一天,见真没有人来请,就有点坐不住了。央求大人来找秧歌队说情,会首当然不会拒绝,可是也不能就此便宜了她们俩。就说在家再等等,“青蛇”“白蛇”的角色现在有人要竞争了。到底还是年龄小,一听就慌了,乱了手脚赶紧来报道。

秧歌排练半个月,基本上都不是彩排。彩排需要化妆,一是胭脂香粉啥的价钱不菲,办秧歌的经费不多,能省就省点。二是,老早就扮上了妆,怕是到了正月人们失去新鲜和神秘。不过,会首要求都要真刀真枪地踩高跷。高跷都是自己做的,高矮也是根据自己的身高搭配的。挨摔的事情屡有发生,这些都很正常。会首说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想明年咱村的秧歌队出彩,今年腊月就得好好排练。

有秧歌的腊月显得格外漫长。盼啊盼,盼着过年,盼着正月。打春就在正月,那个时候就可以扭一场秧歌醉新春了。

正月初二秧歌队正式“出会”,有个简短的仪式。孩子们跟着秧歌队的锣鼓点开始欢呼雀跃。先是在本村的官街上表演,然后到邻村去拜年联欢。会首的交往比较广泛,提前就去邻村定好了,乡村管这叫“撒片子”,其实就是发请柬,说好了哪天秧歌队来拜年。都不会拒绝,不用担心会卷了会首的面子。

一个村子的乡亲,老早就吃完饭,收拾利索了出门,聚集在一起在村口等待。老远就看见山间飘扬的彩旗了,那是秧歌队的标志。接着,就是大鼓的声音,“咚咚”的声音在山间回荡,那鼓点的节奏一听就知道是哪村打鼓的鼓手。鼓声近了,秧歌队就闪亮登场了。红红绿绿的颜色叫人赏心,花花哨哨的头饰看着悦目。神秘的面纱马上就要揭开了,一伙朴素的乡亲迎着另外一伙的朴素的乡亲,几双粗粝的大手握紧了几双同样粗粝的大手,啥客套话都不用多说,用咱庄户人特有的表达方式,扭一场咱乡间的浪秧歌,把美好的生活推向幸福的极致吧!

鼓乐声声,彩扇飞舞,迷离了孩子的眼睛,点亮了乡亲的眸子。这乡村,沉寂了一整年的乡村,因为这场秧歌变得生动异常。打村子一头,秧歌队挨家去拜年。不管院子大小,迎接的都是一脸的热情和喜气。本来住的村子就不远,有的亲戚连着亲戚,这个新年见了,显得更加亲切。院子打扫得很干净,老早就嘱咐女人,不要往院子里泼水,地面不湿不滑,正适合扭秧歌。院子中间摆一张桌子,上面早就准备好了热茶,茶杯不够,还摆了一摞的大碗。烟卷和旱烟都备着,旱烟装在烟笸箩里,烟卷也打开,撒放在桌子上,这样拿着方便。还有不错的礼物,两包糕点,几盒香烟,都是要送给秧歌队的。

领舞的“耍公”必是一个村子的美男子,秧歌一定扭得出色,还要有一嘴好唱功,不但会那些传统的唱词,还要有临场发挥的才能。手一扬,威风八面,引领着秧歌队一起尽情欢舞。“老卖”的稳重漂亮,锣鼓的精准配合,猪八戒孙猴子白骨精的搞笑,还有傻柱子的一副扮相,足足能够把看秧歌的乡亲笑岔了气。

扭一段,“耍公”还要有一段唱儿。秧歌队围成一个圈子,“耍公”在中间,扇子一挥,他的表演要开始了。我七八岁的时候就记住了他们的唱词:“锣鼓住啊,我把话言啊,周围的群众你听周全。我们的秧歌来到此啊,一是来拜年二来搞联欢。”大鼓适时打几下,韵律是这样的“咚咕隆咚——咚,咚咕隆咚——咚”。“耍公”继续唱:“一轮红日初东升,来到了叔叔的大门庭。祝愿你家多富贵,合家那欢乐心想事又成。”

主人被唱高兴了,还要多赏些礼物。打鼓的高兴了,还要执意把磨盘大的大鼓抬进屋子,鼓手使劲地打一通丰收鼓。寓意是震动一下才气,这家明年发大财。

所有的人家都扭完了,天要黑了,秧歌队专门准备收礼物的口袋也满了。村子里的乡亲舍不得叫秧歌队走,晚饭必须要吃的。家家都准备好了最好的饭食,老早就回家生火做饭。秧歌队卸了高跷,这边的会首跟村子的干部早做了统计,秧歌队的成员都要吃派饭。这个村庄的人家数目和秧歌队的人数,要平均分配。有一点必须协调好,否则会闹出矛盾。那就是扭秧歌的女人一定要搭配开,不能有的人家摊不上。女人的头上基本上都戴着纸做的花,她们在这次派饭的过程中相当抢手。

这不仅仅是一场普通的饭食。还有很多内涵在里面。请来戴花的可心,这一年都觉得喜庆。尤其是家里有男孩子的人家,谁不希望给自己的孩子多创造一些机会呢。这个心情可以理解,尤其是三十好几不上媒人的人家,更是希望这次派饭能派来一个如花似玉的姑娘,演绎一段浪漫的情事。

夜幕降临的时候,会首开始召集秧歌队重新绑高跷。这次就在这个村子的官街上“打官场”。“官场”的礼物是不能少的,费用由全村子的人家捐赠。因为图个喜庆和热闹,谁家都不会吝啬,礼物多,晚饭招待的也好,都很尽兴。晚上升起了篝火,点燃了灯笼。烟火的绚丽比白天多了几分妩媚。扭了一天的人们,竟然丝毫不觉得累。这个夜晚属于快乐,带动起了全村的男女老少参与进来。

篝火熄了的时候,秧歌队才告别了演出。高跷是扭到村口才卸下来的。村子里的乡亲一直在送,扭秧歌的人们不忍心他们的欢乐就此结束。

就这样,从正月初二到正月十五,秧歌队一直在各村窜。有时候两个村子的秧歌遇到一起,就联合起来比赛扭。气氛更加热烈,景象更加壮观。

办秧歌有个说法,就是办的话必须连着办三年。这样的习俗不知道是根据什么传下来的。我们村的秧歌一直办了很多年。我童年和少年时期,几乎每年都可以看到秧歌。正月十五这天,一般都是在本村扭秧歌。白天挨家扭,“打官场”,晚上还要去庙上“撒灯”。这是我家乡一种相传的文化,宗教色彩也很浓郁。一队秧歌卸掉高跷,今天晚上是“地蹦子”。十几个后生,抬着一口大锅,锅里是拌好了柴油的秕谷。沿着崎岖的山路,扭起了秧歌,后生在前面用铁锹把秕谷五六步放一堆,然后点燃。你看吧,丘陵山地间,响起了撼天的锣鼓,扬起了一条闪亮的飘带。火光像一条长龙,在山间游移,从村庄到庙宇,从田间到沟壑,到处是一场火的风韵盛宴!

长大以后我见过无数次类似的盛会,可是,我从来没有记忆里那样激动过。真的,那是一种泯灭不掉的盛况啊。我行走在队伍间,感受那种淳朴的风俗和情愫。我载歌载舞,童心不泯!

那天晚上,我们村最能唱的姑娘——我的七姨,她连续唱了几首民歌。七姨嗓音很美,那种原生态的美,她不会飚高音,就会朴素地唱。有时候还会害羞低头,有时候还会忘词重唱。我们村其实出过很多好看姑娘的,她们的身段都很迷人,嗓音甜美,秧歌扭得好看。她们的年龄都大我很多,我是孩子的时候,她们都是大姑娘。这些好看的大姑娘后来都嫁出了村庄,遗憾的是很多姑娘嫁出去以后,我竟然再没有见过她们一面。算年龄的话,她们现在应该都是孩子的奶奶或者姥姥了,她们分散在地球的各个角落,过上了自己的日子。青春的记忆永远定格在很多年前那个夜晚,我没有忘记那一幕,我不知道,这些我的姑姑小姨们,她们是否还会在各自的心灵深处跟我一样有一丝往事的印痕。只要一点点,不需要太多,那一点点带着些许的苦涩,带着些许的甜蜜,带着一点点爱和惆怅,定会丰富我们现在的人生!

我一直以为,我的爱人她一定是一个会扭秧歌的姑娘。因为在所有的青春记忆中,我似乎一直在憧憬着一个美丽的姑娘。她不是具体的人,就在我看过的秧歌当中,她扭得最好。她一直没有在我的现实生活中出现过,可是,我却不肯承认她是虚拟的。因为,在我成年的那个正月,我确实初恋过。荒唐的是,我找不到初恋的人。我无法解释我如此的混沌和混乱,我希望你能够理解我,我也希望你也有如此的青春经历,就像一场青春的秧歌,它从季节的门槛刚刚扭过,带给我们一些美好的体验和憧憬。

现在,我在一些城市的街头,时常会看到一些秧歌队,他们在新开业的店铺门口进行商业表演。我从没驻足过,匆匆走开。

我知道,我的秧歌只能存留在我的内心。每一年的正月,我都会在心灵深处扭一场秧歌醉新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