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辽宁民间文化
19692500000017

第17章 火盆

火盆,也叫“神仙炉”,传到今天已经有2000年的历史了。从前,北方居民室内取暖多靠火炕,但屋内的热度往往不易升高,有时虽然把炕烧得滚热,也抵不住外边的风雪严寒,于是人们就发明了火盆。火盆最早是用泥制成的,泥火盆的最大特点是传热慢但保暖性能非常好,近代才有了铁、铜制成的火盆,解放前,大多数农家都有火盆,是冬日取暖不可缺少的器物。

雪落了一夜,万籁俱寂。只有一群麻雀在枝头聒噪,它们在到处觅食。人从屋里出来,门一开,麻雀就四散飞去。先起来的是男人,推开门,看见白皑皑的雪。抄起门后的铁锹来,一下一下除雪。先清理出一条小道,从门口到院子的大门,到大门外的柴火园子。那里面跺着成跺的柴火,男人费力地打扫柴火上的积雪,雪太厚,无果。男人只好用力抓住树枝,往外抽。

因为天冷,灶里的火就旺些。烧的柴火也比往日禁烧。做饭余下的炭火不丢掉,用锹盛出来放到泥火盆里面去。泥火盆烧了几年了,已经看不出泥的纹路,盆在炕上,家里来客人,奶奶就会热情地说:脱鞋上炕,烤烤火。

冬天的夜长,那时候没有娱乐活动。村子里有串门子的习惯。也不点灯,守着一盆炭火,唠嗑。有火亮一闪一闪,是老奶奶手里的烟袋锅。老奶奶九十多了,从年轻时候就吸烟。东北十大怪,大姑娘叼个大烟袋,说的就是她们这拨美女。有一阵电台的评书联播节目中播出刘兰芳播讲的评书《岳飞传》,屋子里的人一下子就多了起来。一到晚上,屋子里挤得里三层外三层。开始还闹哄哄的,评书一开始,屋子里一下变得鸦雀无声。几十个脑袋瓜支棱着耳朵听,只有火盆里的炭火发出蓝色的火苗,映出乡亲们那一张张淳朴的脸膛。

一个泥火盆里面,埋藏了我童年太多的乐趣。

一个铁的罐头盒盖,放到炭火上。抓一把黄豆,放到罐头盒盖上,一股豆子的清香就弥漫开来。火盆里可以埋上地瓜和土豆,不怕余火不旺,慢慢焖着,烤熟的地瓜和土豆会更好吃。孩子的嘴里还有套磕:“土豆土豆你姓刘,放个屁你就熟!”实在什么都没有,可以从外面的苞米楼子里面拿一穗玉米,搓几粒,含到嘴里,玉米裹着唾液,丢到炭火灰里。不用管,焖到一定时候,火盆里“腾”地跃起一片白色的花朵,是爆米花。于是,心情被喜悦点燃。心暖了,手暖了,日子也跟着暖了起来。

爱喝酒的老汉,往往在吃饭前把酒壶往火盆上一放,转眼间酒就热乎了。民间歌谣中把整天守着火盆的人形容成为有福之人:老太太,小媳妇儿,一个一个有福人儿;不做饭,不淘米儿,坐在炕上烤火盆儿。

关东的火盆现在几乎绝迹了,只是在偏僻的村落偶有发现,但火盆表现出关东人独有的地域特点、习俗民情和那一幅幅以火盆为背景的关东情画,还是别有一番滋味,令人回味无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