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影视艺术知识
19690700000015

第15章 影视艺术的发展脉络与艺术流派(14)

李准改编自张贤亮同名小说的剧本《黑炮事件》,经青年导演黄建新搬上银幕而成为该期艺术电影中的一部扛鼎之作。作品保留了原作的基本故事框架——

某工程师因为莫须有的原因而受到无端的政治怀疑,真相大白后,反倒成为埋怨的对象。剧本发挥了原作中的荒诞、幽默、冷峻的风格,全部剧情竟然是由一封追回象棋黑炮的电报引出的误会。荒诞不经的叙事框架后面隐藏着严肃的主题:首先是对人的不信任特别是对知识分子的不信任,它的深刻之处在于不是针砭某一时期的某些具体人物,而是揭示出中国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由来已久的反智主义倾向;其次是人的基本权利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普通人的基本权利可能无端地遭到怀疑甚至剥夺。影片呼唤着一个和谐自由的社会,展示着在物质现代化的同时,亟待增强的政治透明度以及人的精神的现代化。

《晚钟》是一部战争题材的作品,但又超越了传统战争题材的处理定势,它放弃了以往战争题材鲜明的政治的或民族主义的立场,而上升到远为普遍的人类的高度,以人道主义的方式呼唤和平,展示的是战争先天具有的破坏力以及两败俱伤的性质。基于这一理解,日本侵略者的形象就不只是传统抗战题材所定型化了的恶魔,而成为同样有血有肉,虽然作恶多端,却也不免沦为战争恶魔祭坛上的牺牲品的角色。

《老井》是根据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正如所有的艺术电影一样,它也拥有一个丰富复杂、多层次的内涵。《老井》丰厚的内涵是通过立体的、鲜明的人物形象和生动事件及生活细节表达出来的,影片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复杂的、矛盾的、活生生的人。孙旺泉最集中地体现了这一特色。一方面他身上保留着根深蒂固的保守思想和奴性意识,在长辈面前唯唯喏喏,但另一方面他又表现出异常英勇顽强、坚韧不拔的战斗精神。卑微与崇高、忍辱负重与殊死一搏等彼此矛盾的性格特征就是这样和谐地统一在他身上的。“打井”成为一个总体象征意象,在这极富视觉表现力的事件叙述中,作品完成了形象的刻画和意旨的表达。

真正的艺术是反类型、不可重复的。这一时期追求艺术本位的电影,不管题材是多么的为人谙熟乃至滥用,它们都在顽强地以个性化的方式发言,带着诗意的激情,说出真正属于个人感受的东西。《一个和八个》、《黄土地》、《孩子王》、《喋血黑谷》、《猎场扎撒》、《野山》、《心香》、《本命年》、《黄河谣》等,都代表了艺术电影的实绩。

20.承前启后的“第四代导演”

新时期是我国电影最为活跃、兴盛的时期,这是由一批老一辈导演(第三代导演)的壮志不已、中年导演(第四代导演)的年富力强和青年导演(第五代导演)的大胆探索所共同创造的。正是这老、中、青三代导演相互影响,力争超越,各领风骚,推动着新时期电影佳作叠起、浪潮奔涌。

第四代导演主体是20世纪60年代电影学院的毕业生。他们是滕文骥、吴天明、杨延晋、张暖忻、吴贻弓、黄健中、黄蜀芹、赵焕章、谢飞等。他们经历了超长的专业孕育期,不惑之年才有了导演的机会。他们一冲出起跑线,便显示出稳键的创作实力、坚实的生活功底和持久的艺术后劲。他们以开放的视野冷静地吸收新鲜的艺术观念,以宽容的胸怀尊重不同风格的艺术实验。他们承上启下,推动中国电影从复苏到兴盛、繁荣,从“丢掉戏剧拐杖”到走向世界。从黄键中的《小花》到赵焕章的“农村三部曲”,浓浓的生活气息,喜闻乐见的民族风格,赢得了观众的赞誉。从吴贻弓的《城南旧事》到吴天明的《老井》,更显示出第四代导演的艺术实力和将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发展轨迹。

在第四代导演的作品面前,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他们从传统的戏剧式结构中跳出来,以多元开放的结构迈向“电影化”。如杨延晋的《苦恼人的笑》的心理结构和《小街》的套式结构、滕文骥的《生活的颤音》的交响乐式结构,吴贻弓的《城南旧事》的散文式结构,都曾让人眼睛为之一亮。在巴赞的长镜头理论支持下,张暖忻的《沙鸥》、胡炳榴的《乡情》、郑洞天的《邻居》、滕文骥的《都市里的村庄》、韩小磊的《见习律师》、吴天明的《没有航标的河流》,大量采用实景、外景拍摄,运用移动摄影和长镜头,追求“如同生活本身那样真实可信”的纪实效果,有力地冲击了长期支配我国银幕的早期蒙太奇美学。

21.标新立异的“第五代导演”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批以《一个和八个》、《黄土地》为代表的探索电影,震惊了中国影坛。这是一个“文革”后进入北京电影学院、以82届毕业生为主体的青年导演群。他们的人数虽然不多,作品数量在每年100多部故事片中仅占很小的比例,但他们却以全新的电影语言、富有力度的银幕造型,冲击了旧有的电影模式。他们咄咄逼人的创新气势,使电影前辈感到了一种必须认真对待的挑战。加之第四代导演的一部分探索电影的呼应,于是形成了新时期电影发展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探索电影潮流。

第五代导演的主要成员有陈凯歌、张艺谋、张军钊、张泽鸣、田壮壮、黄建新、吴子牛等。其中以陈凯歌、张艺谋最具代表性。第五代导演都是“文革”后恢复高考制度第一批大学生,是从十年被压抑的人才‘中筛选出来的精英。他们在校期间如饥似渴地阅读了大量的理论书籍,观摩了大量的国内外优秀影片,这对他们文化底蕴的形成和电影观念的更新起着积极的作用。在人生经历上,第五代导演大多上过山,下过乡,当过工人,当过兵,这种艰苦的磨难构成了他们与其他各代导演不同的心态。

第五代导演也体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竞争意识、奋斗意识和无所畏惧的勇气。在他们的作品里,我们可以看到一种过去少见的激情,无论是表现生还是表现死,都显示出第五代导演对生命力的崇拜、对生命的热爱、对尊严的孜孜以求和对传统的深刻反省。在电影语言上,他们追求标新立异,想方设法区别于其他人的作品,风格上充满一种狂野的气质,把美学追求推向极至。第五代导演的探索影片,实质上是新时期中国电影自觉进程中的一种试验电影,一种以前卫姿态出现的对当代电影模式的宣战。

1986年以后,第五代导演的影片《孩子王》、《鼓书艺人》、《太阳雨》、《远离战争的年代》、《最后的疯狂》等,就呈现出多向的流程,寻找艺术信息的陌生感与可接受度的合~性,以及积极拆除艺术性与娱乐性隔离的姿态。其流向或回归传统,接近主流电影,或加强娱乐性,汇入娱乐片大潮。1987年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将“讲究画面造型、主观意念很强”与“注重故事情节,塑造人物性格”两者结合起来,使电影十分好看。《红高粱》以电影的认识、审美、娱乐三种功能的有机结合,走出第五代导演的困窘,跃上了探索片的新台阶。

“第五代导演”作为一种中国电影的现象已经过去了,但这个艺术群落对中国传统电影模式的冲击,对中国电影美学的影响,是强烈而深远的。

现在中国电影上朝着商业化的电影发展并逐步与国际潮流接轨。

第三节 电视的诞生与发展

1.电视的诞生

继上世纪末的电影发明之后,当人类迈入科技高速发展的20世纪时,又以其高度的智慧创造出了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电视。作为多种现代科技结晶融汇的成果,电视从诞生之初便避免了类似电影的先天不足之症——哑巴阶段。电视与无线电广播的结合,使电视走上了一条健康成长的道路。

上一世纪电磁波的发现使人类远距离无线传递信息成为可能。在此基础上,20世纪初的无线广播事业的诞生和发展更使人类在传播信息的方式、媒体上跨上了一个新台阶,从而也为即将诞生的电视准备好了声音传播的途径。此外,19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工程师约瑟夫·梅恩对于硒元素光电效应的发现激起了欧美科学家研究远距离传送画面技术的兴趣与信心,法、德的科学家由此相继阐述了电视扫描的原理,构想出初级的电视发射系统,并逐渐形成、确立了“电视”的概念,在1884年人们制造出了电视扫描盘,这已是今天的电视和荧光屏的雏型。不过,此后的几十年,由于物质条件及电子技术的限制,电视的技术研制长期停滞不前。

直到20世纪20年代,电视摄像机的改进与完善、电视接收机的改善、阳极射线管的发明以及显像技术的提高,才最终促使电视技术一步步趋于完善。

在多次实验的基础上,英国人约翰·贝尔德成为能够完整传送、接收电视画面的第一人。1925年10月2日,他在实验室里成功传送了一个15岁男孩脸部与一个木偶图像。1926年初,他在伦敦作了公开的示范表演,引起极大轰动。两年之后,贝尔德在伦敦通过一家电台发射系统,将电视画面发往纽约。贝尔德为这项技术命名为“television”,意为“远距离观看”,简称TV。

1930年,英国广播公司与贝尔德合作,成功传送了带有声音的画像。此后,光电显像管的研制成功又极大地提高了画面图像的清晰度。

1936年,世界上第一座电视发射台在伦敦亚历山大宫由英国广播公司建成,并从11月2日开始播放电视节目。这标志着电视作为一种崭新的大众传媒已经正式进入了人类的生活。

2.电视艺术的诞生与起步

本时期的电视艺术处于早期的黑白电视传媒阶段,传播方式多以直播为重要特征。英国称得上电视艺术的发祥地,是世界上最早开始电视转播的国家。1930年,第一部电视艺术片在此播放,标志着电视艺术的诞生。该剧是由意大利剧作家皮兰德娄创作的,是一部多幕电视剧,剧名《花言巧语的人》(又译《嘴里叨花的人》)。1936年,BBC正式开通电视转播,并提出“每日一戏”的口号。在1939年英德战争爆发前的三年时间里。BBC先后播放了塞尔·托马斯的《地铁谋杀案之谜》、阿加莎·克里斯蒂的《黄蜂窝》、S·E·雷诺德的《拐弯》等等。

二次大战后,BBC于1946年6月恢复了电视转播,先后播出了电视剧《晚餐来客》、《威尼斯商人》、《平民百姓》等~批优秀的电视艺术节目,而且从此开始兴起一股把舞台剧改编成电视剧的热潮。由于当时的技术还没法把节目提前摄制好,储存在那里,届时根据需要随意播出,因而只能是采用现拍现播,即“直播”的方式。常常是据剧情需要在演播室预先搭好布景,演出时按顺序不问断地演下去,由此既节省了舞台剧换景所占用的时间,又使演出与播放浑然一体,大大加强了电视播出的吸引力。这种在演播室直接演播的戏剧虽然与舞台剧差别不大,但它已经显示出作为电视艺术形式的一些基本特征,诸如视像性、时空转换的灵活性等等。此外,本时期的电视艺术表现出的最显著的艺术特征便是它的戏剧性、尽管仍显得比较粗糙、简单。

在电视艺术的起步阶段,英国一直领先于世界。美国、法国、前苏联的电视转播都稍晚于英国。法国于1938年正式开播电视节目,1939年,美国、前苏联也分别正式进行了电视开播。德国虽于1935年在柏林进行过电视试播,但效果极差,以失败失终,直到1939年才重新开始电视节目的试播。

3.电视艺术的初步发展

20世纪50年代以后,英国的电视剧创作进入了一个富有创造性的阶段。当时产生了一批优秀的电视工作者,其中就有被誉为“最富有革新性和创造性”

的作家马歇尔·克尼尔。1958年录像磁带的出现,以及彩色电视的应用,更给予电视艺术的发展以新的活力,使电视艺术得以努力摆脱其他艺术的负面影响,多维度地探索自己的艺术表现手段。20世纪60年代,英国的彩色片《福尔赛世家》曾创下发行45个国家,拥有1.5亿观众的历史性记录,成为人类艺术史上的一个奇迹,这也是当时的电视连续剧流行浪潮中的一个突出例子。

美国的电视艺术在彩色电视时期已经开始显示出它的优势。作为电视艺术发展较早的国家之一,1942年美国已有11 000台电视机,到1950年发展到510万台。而且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美国电视艺术已经显示出它的优势,从影院、剧场争夺了大量观众,给戏剧与电影造成了巨大威胁。1956年,美国又成功研制出电视录像设备,使电视艺术摆脱了直播的枷锁,从而为电视艺术的发展开辟出更为广阔的天地。1964年,美国的彩色电视机达到了1000万台。

在本阶段,世界电视事业有了新的发展。在1954年以前,全世界只有十几个国家兴办了电视,且多为欧美国家。本阶段则扩展到了世界五大洲的50多个国家。如亚洲的日本(1953)、中国(1958)、印度(1959)、印尼(1963),非洲的阿尔及利亚(1956)、尼日利亚(1959)、埃及(1960),大洋洲的澳大利亚(1956)、新西兰(1960)等国家先后建台并播出了电视节目。同时,从总体上来看,本期的电视艺术节目的数量、质量也都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