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语用学教程
19681400000011

第11章 会话含义(1)

“会话含义”(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是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H·P·Grice)首先提出来的,它是语用学的核心内容,在言语交际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话含义”理论以其新颖、重要的内容引起了哲学界、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

4.1 格赖斯的会话含义理论

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于1967年在哈佛大学的William James讲座作了三次演讲。其中第二讲《逻辑与会话》(Logicand Conversation)1975年发表于《句法和语义学:言语行为》第三卷(Syntax and Semantics,V01.3:Speech Acts)上。在这篇演讲中,格赖斯提出了“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和“会话含义”理论,着重论述了“合作原则”的具体内容以及如何制约“会话含义”产生的过程。

我们认为,如果想要全面、深入地了解提出“合作原则”和“会话含义”的目的与重要意义,就必须得首先了解格赖斯关于“意义”的基本学说。

格赖斯于1957年在《哲学评论》(Philosophical Review)上发表了《意义》(Meaning)一文,正式提出了“非自然意义理论”。格赖斯把“意义”分为两类:“自然意义”(natural meaning)和“非自然意义”(nonnatural meaning)。

关于“自然意义”,他举了这样一个例子:Those spots meant measles(那些斑点意味着麻疹)。指出如果不存在施事者(因而也不涉及施事者的意图),话语的意义只是“自然地”被理解,那么,这类话语就只表达自然意义。

关于“非自然意义”,格赖斯认为它具有如下特征:S发出U,具有非自然意义,当且仅当:

(i)S发出U,试图在H那儿引起某种效果Z;(通过H认可S的意图而使S的愿望不折不扣地实现。

(ii)在这儿:S代表说话人;H代表听话人;U代表由语言符号构成的话语;Z粗略地代表在听话人那儿产生的信仰或意志力,或作出的反应。

格赖斯的“非自然意义理论”实际上是一种交际理论(A theory of communication)。作为一种交际理论,格赖斯紧紧抓住了言语交际行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即交际过程总是和交际意图分不开的。实际上,任何交际过程都涉及交际意图,任何成功的交际都取决于听话人对说话人交际意图的准确理解。

格赖斯把非自然意义与自然意义严格区分开来的重要理论意义是主张运用“非自然意义理论”去全面地、深入地分析言语交际中的话语的意义或信息交流内容。

按照格赖斯的“非自然意义理论”在言语交际中,一句话的全部意义,即有意图的信息交流内容做图解。(图略)

由这个图式可以清楚地看到,格赖斯认定“非自然意义”是由字面意义和含义两部分共同组成的。因此,要全面地、深入地研究交际中话语的意义就必须既研究话语的字面意义又研究话语的含义,而含义中又以会话含义最为重要。

语用学是在言语交际的总框架中研究话语意义的恰当地表达和准确地理解的。正因为如此,“合作原则”和“会话含义”就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4.1.1 合作原则

格赖斯在《逻辑与会话》演讲中指出:在正常的情况下,人们的交谈不是由一串不连贯、无条理的话语组成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交谈的参与者都在某种程度上意识到一个或一组共同的目的,或者至少有一个彼此都接受的方向。这种目的或方向,可能是一开始就相当明确的(例如:由讨论一个问题的最初建议所确定),也可能是不甚明确的(例如:闲聊),也可能是在交谈过程中逐渐明确起来的。交谈过程中,不适合谈话目的或方向的话语被删除,使交谈得以顺利进行。这样,就提出了一个要求交谈参与者共同遵守的一般原则:“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即在参与交谈时,要使你说的话符合你所参与的交谈的公认目的或方向。

接着,格赖斯提出了四条准则,认为遵守这些准则就是遵守合作原则。

格赖斯仿效哲学家康德(Immanuel Kant)在“范畴表”中列出“量”、“质”、“关系”、“方式”四个范畴来构成其范畴体系的做法,划分“量”、“质”、“关系”、“方式”四个范畴,提出四个相应的准则及其相关的次准则。

格赖斯提出的四条准则及其相关次准则是:

(1)量的准则(Themaximofquantity):指所提供的信息的量。

① 所说的话应包含为当前交谈目的所需要的信息;②所说的话不应包含多于需要的信息。

(2)质的准则(Themaximofquality):所说的话力求真实,尤其是:① 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②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3)相关准则(ThemaximofRelevance):在关系范畴下,只提出一个准则,即所说的话是相关的。

(4)方式准则(ThemaximofManner):清楚明白地说出要说的话,尤其要:

① 避免晦涩;

② 避免歧义;

③ 简炼;

④有条理。

格赖斯指出:这些准则各自具有的重要性是不一样的,在遵守各条准则上,不同的说话人,不同的场合,会有不同的侧重。上述“合作原则”的各条准则是很重要的,交际中应该遵守。但这并不表明没有违反这些准则的情况出现。格赖斯总结出四种可能不遵守这些准则的情况:

(1)说话人宣布不遵守合作原则以及有关准则,例如:“我不能说更多的话了”;“无可奉告”。

(2)说话人可以悄悄地、不加声张地违反一条准则。这样,在有些情况下他就会把听话人引入歧途。结果使听话人产生误解或受骗上当,例如“说谎”。

(3)说话人可能面临一种“冲突”的情况,即为了维护一条准则而不得不违反另一条准则。例如他可能满足了“量”的第一条次准则(所说的话应包含为当前交谈目的所需要的信息),就违反了“质”的第二条次准则(所说的话要有足够的证据)。格赖斯举出下面的例子来说明这种情况:

A:Where does Clive?

(C住在哪儿?)

B:Somewhere in the south of France.

(法国南部的某个地方)

假定B知道A打算去探望C,那么他的回答就违反了“量”的第一条次准则,因为他没有提供足量的信息。但是也没有理由认为他不合作。妥贴的解释是:B知道如果提供更多信息,他会违反“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这条“质”的次准则,而使自己面临一种“冲突”情况。所以,B说“Somewhere in the south of France”的含义就是:他不准确地知道C住在什么地方。

(4)故意违反或利用某一准则来传递会话含义。说话人故意不遵守某一条准则,即说话人知道自己违反了某一条准则,同时还使听话人知道说话人违反了该条准则,但目的不是中断交谈,而是为了向听话人传递一种新信息———会话含义。

4.1.2 会话含义

言语交际是纷繁复杂的。在现实交际中,人们由于种种原因,并不都严格地遵守合作原则及其相关准则和次准则。当说话人违反了这些准则或次准则的时候,听话人就迫使自己超越话语的表面意义去设法领悟说话人所说话语的隐含意义。这种话语的隐含意义,即“会话含义”(conversaional implicature)。“会话含义”(即语用t含义)是语用学的核心内容。格赖斯的会话含义理论,“本质上是一种关于人们如何运用语言的理论”(Levinson,1983:101)。它不是从语言系统内部(语音、语法、语义等)去研究语言本身表达的意义,而是依据语境研究话语的真正含义,解释话语的言外之意。会话含义关注的不是说话人说了些什么,而是说话人说这句话可能意味着什么。

4.1.2.1 会话含义

格赖斯把会话含义分为两类:一般性会话含义和特殊性会话含义。

(1)一般性会话含义(generalized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不需要特殊语境就能推导出来的含义。

格赖斯认为,一般性会话含义举例较难,因为它容易跟规约含义混淆。他只举了一个“不定冠词+名词”的例子:

X went into a house yesterday and found a tortoise inside the front door.

(昨天X走进一幢房子,在前门儿内发现了一只乌龟)

格赖斯认为这句话中的a house具有一般性会话含义:“这幢房子不是自己的”。格赖斯为什么认为a house具有一般性会话含义呢?他举出以下两句话与之比较:

〈1〉I have been siting in a car all morning.

(我已经在一辆小轿车里坐了一上午)

在这句话中,a car不一定指别人的小轿车,也许是自己的。

〈2〉I broke a finger yesterday.

(昨天我碰破了一个手指)

但〈2〉中的a finger则肯定指自己的一个手指。

格赖斯指出:凡人们指望说话人表明某物的属性等特征而说话人未予表明时,他就违反了“量”准则的“所说的话应包含为当前交谈目的所需要的信息”这第一条次准则,其含义就是:说话人不清楚某物的属性。X went into a house yesterday and found a tortoise inside the front door.中的a house即属于这一类。在人们不指望说话人具体说明某物的属性的情况时,说话人可以不说明也并不违反“量”准则。例句〈1〉中的a car,例句〈2〉中的a finger,都属于这一类。

(2)特殊性会话含义(Particularized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需要依赖特殊语境才能推导出来的含义。格赖斯特别关注特殊性会话含义。例如:

〈3〉A:What on earth has happened to the roast beef?

(烤牛肉究竟怎样了?)

B:The dog is looking very happy.

(那条狗看上去很得意)

〈4〉Perhaps the dog has eaten the roast beef.

(也许那条狗把烤牛肉吃了)

〈4〉就是The dog is looking very happy的特殊性会话含义。

大部分违反或利用会话准则得出的含义是特殊性会话含义。例如,说反话就要求特定的背景假设来排除字面解释。但是,像隐喻或同义反复所表达的会话含义就不严格地受语境限制,例如:隐喻:

〈5〉England is a sinking ship.

(英国是一只正在沉没的船)

〈6〉汉:香港是东方明珠。

同义反复:

〈7〉War is war.

(战争总是战争)

〈8〉汉:孩子总是孩子。

格赖斯在会话含义之外,在其“非自然意义”图式中还提到一种完全不同的非真值条件的推理,即“规约含义”(conventional implicature)。规约含义”不是从会话准则那种高层次的语用原则推导出来的,而是简单地根据规约附属于特定的词项或话语。例如,but、and有相同的真值条件,但but还具有附加的规约含义,即表明两个连接成分之间存在某种对立:

〈9〉He is poor and honest.

〈10〉He is poor but honest.

〈9〉和〈10〉命题一样,真值条件内容相同,即他(He)贫穷是真,他诚实也是真。但〈9〉中的and和〈10〉中的but体现不同的“规约含义”。but的“规约含义”可表示连接成分的第二部分是出乎人意料的,即人们的常规推断是:人穷就不诚实,但〈10〉说的则是:他虽穷,但却诚实。所以,but的规约含义是指非真值条件下的推断。

格赖斯首先使用“规约含义”这个术语,但他只举了but和therefore这两个词为例。后来,坎普森(Kempson,1975)卡图南和彼得斯(Kartunen,Peters,1979)又增加了一个even;威尔,逊(Willson,1975)又增加了一个yet。列文森(Levinson,1983)认为,语言中的指示词语,它们的主要意义往往是规约含义。例如:语篇指示词:however(可是),besides(此外),although(虽然),oh(哦)社交指示词:Sir(先生),Madam(夫人),Your honour(阁下),Hey(嗨!)

4.1.2.2 会话含义的推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