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世界未解之谜全记录
19680700000021

第21章 赵匡胤“暴死”之谜

子承父业,这是两千多年封建君主制所沿袭的传统体制,封建君王将王位一般都传于自己的儿子,除非特殊情况下,很少有传位于他人的。

然而历史上就有那么几位帝王其帝位的得来似不合正统,如隋炀帝杨广、宋太宗赵光义等皇位的取得都是作为千古之谜流传至今。

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了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做了大宋的开国皇帝,但是赵匡胤并没有来得及完全统一中国。灭掉南唐之后,赵匡胤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再一次北征,打算灭掉北汉,实现统一全国的愿望。

公元976年八月,宋军分兵三路北伐,沿途屡挫北汉军队。十月底,宋军已经攻到了北汉首都太原城北,眼见北汉可灭、霸业可成的时候,踌躇满志的赵匡胤却莫名其妙地猝死了。

据史书记载,公元976年十月十九日夜,当天晚上天空晴朗,星光灿烂,宋太祖心中十分高兴。不一会儿,天空中乌云四起,天气突变,冰雹纷纷落下。宋太祖见势不妙,赶紧撤走仪仗,退回到寝宫,急忙传呼掌管宫廷钥匙的官吏打开端门,传开封王(宋太宗赵光义)入内。宋太宗来后,太祖打发走宦官、侍女,兄弟二人便对饮起来。从殿外极目望去,只见烛光灯影之下,太宗不时地离开席位,好像不胜酒量的样子。饮酒完毕,宫中三鼓之声响起,这时地上积了数寸厚的雪,太祖走出寝宫,用斧柱戳入雪地中,回头对宋太宗说:“好做,好做!”说罢,光义便告辞出来,太祖解衣带就寝,发出如雷声般的鼾声。

然而,到了凌晨,太祖就驾崩了。

得知太祖去世,宋皇后立即命宦官王继恩去召皇子德芳入宫。

然而,王继恩却去开封府请赵光义,而赵光义也早已安排精于医术的心腹程德玄在开封府门外等候。程德玄宣称前夜二鼓时分,有人唤他出来,说是晋王召见,然他出门一看并无人,因担心晋王有病,便前来探视。

二人叩门入府去见光义,光义得知召见,却满脸讶异,犹豫不肯前往,还说他应当与家人商议一下。王继恩催促说:“时间久了,恐怕被别人抢先了。

”三人便冒着风雪赶往宫中。到皇宫殿外时,王继恩请光义在外稍候,自己去通报,程德玄却主张直接进去,不用等候,便与光义闯入殿内。宋皇后得知王继恩回来,便问:“德芳来了吗?”王继恩却说:“晋王到了。

”宋皇后一见光义,满脸愕然,但她位主中宫,亦晓政事,心知不妙,便哭喊道:“我们母子性命都托付于官家了。

”官家是对皇帝的称呼,她这样喊光义,就是承认光义做皇帝了,赵光义也伤心流泪说:“共保富贵,不用担心。”于是,赵光义便登基为帝。关于赵匡胤猝死的原因并没有留下太多记载,只是说他去世于万岁殿,时年五十岁。太祖之死,蹊跷离奇,但太宗抢在德芳之前登极却是事实。从此之后,赵匡胤的死因成了北宋开国的最大悬案。太祖不明不白地死后,太宗为了显示其即位的合法性,便抛出了其母杜太后遗命的说法,即所谓的“金匮之盟”。杜太后临终之际,召赵普入宫记录遗命,据说当时太祖也在场。杜太后问太祖何以能得天下,太祖说是祖宗和太后的恩德与福荫,太后却说:“你想错了,若非周世宗传位幼子,使得主少国疑,你怎能取得天下?你当吸取教训,他日帝位先传光义,光义再传光美,光美传于德昭,如此,则国有长君,乃是社稷之幸。”太祖泣拜接受教训。杜太后便让赵普将遗命写为誓书,藏于金匮之中。

然而,由于年代久远,“金匮之盟”的重重迷雾也未能揭开,后人推测是太宗和赵普杜撰出来以掩人耳目的。

那么,到底太祖是否有传位光义之意呢?据说太祖每次出征或外出,都让光义留守都城,而对于军国大事光义都参与预谋和决策。太祖曾一度想建都洛阳,群臣相谏,太祖不听,光义亲自陈说其中利害,才使得太祖改变主意。光义曾患病,太祖亲自去探望,还亲手为其烧艾草治病,光义若觉疼痛,太祖便在自己身上试验以观药效,手足情深,颇令人感动。太祖还对人说:“光义龙行虎步,出生时有异象,将来必定是太平天汴京繁塔(始建于太平兴国二年,此为后人重修)子,福德所至,就连我也比不上。”有人便以此推测太祖是准备将皇位传给弟弟光义的。

但是,这样的说法难以经得住推敲,无非是后人的臆测而已。

在历史上,一直以来便有太宗毒死太祖之说。因为在赵匡胤创业之初,赵光义就一直是他的得力助手。从陈桥兵变到平定江南,他立下了汗马功劳,自然而然地认为在赵匡胤死后,皇位应该由自己来继承。但赵匡胤并没有要将皇位传给他的意思,却想传给自己的儿子德芳,于是赵光义就趁赵匡胤出兵北汉的时机,下毒将他杀害,夺取了皇位。

另外,太祖本人身体健康,从他生病到死亡,只有短短两三天,可知太祖是猝死的,而光义似乎知道太祖的死期,不然他不会让亲信程德玄在府外等候。还有一种意见,虽没有肯定宋太宗就是弑兄的凶手,但认为他无法开脱抢先夺位的嫌疑。

在赵光义即位的过程中确实存在一系列的反常现象,即据《涑水纪闻》所载,宋后召的是秦王赵德芳,而赵光义却抢先进宫,造成既成事实。宋后女流,见无回天之力,只得向他口呼“官家”了。

近世学术界基本上肯定宋太祖确实死于非命,但有关具体的死因,则又有一些新的说法。

有的学者认为是由于太祖很爱喝酒,可能是得了高血压脑溢血之类的急病,抢救不及而死;或者是与赵氏家族的遗传病有关,据考证,赵匡胤一族早逝者居多,即使活得较长的平均年龄也就41岁,与当时的上流社会平均寿命62岁相比小得多。

有的学者承认太祖与太宗之间有较深的矛盾,但认为“烛影斧声”事件只是一次偶然性的突发事件。其起因是太宗趁太祖熟睡之际,调戏其宠姬花蕊夫人费氏,被太祖发觉而怒斥之。太宗自知无法取得胞兄谅宥,便下了毒手。纵观古今诸说,似乎都论之有据,言之成理,然而有关宋太祖之死,目前仍未找到确凿无疑的材料。

其实若从情理上来说,还是赵匡胤被鸠杀的可能性更高一些。

首先赵匡胤去世时已经有了两个儿子,并且还有了皇孙,按照中原王朝自秦以来的皇位继承习惯,绝没有传弟不传子的理由。

虽然赵光义功高,但赵氏族中功高者远不止他一人,而且赵匡胤去世时不过五十岁,之前还在指挥北征北汉的大事,如果说是猝死而又无正式记载,是很难让人相信的。

“斧声烛影”故事中的疑点也很多,以赵光义这一外王的身份,赵匡胤是否愿意把他留在宫中过夜本身就是一个问题。而且传说中的“斧声”之斧,其实是一柄杖头饰有玉片的金权杖,这样的斧子很难奏出“斧声”,更难用来砍人。将这些情况综合起来考虑,最大的可能性就是赵匡胤被打算篡位的赵光义鸠杀。姑且不论太宗是否毒杀太祖,是否编造“金匮之盟”,这种兄终弟及的皇位继承方式与传统的父子相传相比,可谓名不正,言不顺。因此,太宗继位后首先要采取系列措施来安抚人心,巩固帝位。太宗一即位,就改年号为“太平兴国”,表示要成就一番新的事业。

对于此次皇位更替中涉及的关键人物,都做了一番安排。他任命其弟赵廷美为开封尹兼中书令,封齐王德昭为节度使和郡王,德芳也封为节度使。太祖和廷美的子女均称为皇子皇女,太祖的三个女儿还封为国公主。太祖的旧部薛居正、沈伦、卢多逊、曹彬和楚昭辅等人都加官晋爵,他们的儿孙也因此获得官位。而一些太祖在世时曾加以处罚或想要处罚的人,太宗都予以赦免。

除此之外,太宗更注重培养和提拔自己的亲信。

其实,太宗早在继位前就已经紧锣密鼓地进行布局了。

太宗任开封府尹长达15年之久,正是韬光养晦之时,他在此期间组织了一股举足轻重的政治势力。

据统计,光晋王的幕府成员便有60人之多。

与此同时,赵光义还有意结交不少文官武将。即便是太祖的旧部,诸如楚昭辅和卢多逊等掌握实权的朝中要员,太宗都着意加以结纳。

这两人都与太宗关系密切,在太宗继位后都升了官。太宗继位后,其幕府成员如程羽、贾琰、陈从信、张平等人都陆续进入朝廷担任要职,慢慢替换太祖朝的大臣。此外,太宗还罢黜了一批元老宿将如赵普、向拱、高怀德、冯继业和张美等,将他们调到京师附近做官,便于控制。

不过,太宗改变太祖朝政局的最重要的措施当是扩大科举的取士人数,他在位时期,第一次科举就比太祖时代最多的数字猛增了两倍多。科举使不少有才华之人都有机会入仕,况且太宗朝取士多,而一旦被录取,士子们便青云直上,这些“天子门生”出任各种职务,无疑对太宗心存感激,心甘情愿地为新皇帝效力。

这样,即使当时朝野内外对太宗的继位有诸多非议,太宗也能够把权力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将整个朝廷逐渐变成服从自己的机构,而“斧声烛影”和“金匮之盟”则成为了后人永远猜不透解不开的谜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