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庄子全书
19680200000007

第7章 朝三暮四

【原文】

宋有狙公者①,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②,充狙之欲③。俄而匮焉④,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⑤,先诳之曰⑥:“与若⑦芧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注释】

①狙(jū):猕猴。

②损:损失,减少。

③充:满足。

④俄而:一会儿,不久。

⑤驯(xùn):驯服,顺从。

⑥诳(kuáng):欺骗,瞒哄。

⑦若:文言文中的人称代词,就是“你”、“你们”。

⑧芧(xù):橡粟,一种粮食。

【译文】

宋国有一个养猕猴的人,他非常喜欢猕猴,养了一大群猕猴。他对猕猴们的心意十分理解,猕猴们也得到了他的关心。为了满足猕猴们的欲望,他竭力减少全家的口粮。然而过了不久,家里缺乏食物了,他打算限制猕猴们吃橡实的数量,但又怕猕猴们不听从自己,就先瞒哄猕猴们说:“(我)给你们橡粟,早上三颗,晚上四颗,够吗?”猕猴们一听,都站了起来,十分恼怒。过了一会儿,他又说:“给你们橡粟,早上四颗,晚上三颗,够吗?”猕猴们听了都趴在地上,感到很高兴。

【寓意】

把握本质,不要被表象所迷惑。形式的改变也是创新,也可以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延伸阅读】

这个故事原本的意义是揭露狙公愚弄猴子的骗术,其实橡子的总数量并没有改变,只是分配方式发生了变化,猴子们就转怒为喜。

有些追求名和实的理论家,总是试图区分事物的不同性质,而不知道事物本身就有同一性。最后不免像猴子一样,被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所蒙蔽。这则故事告诫人们要注重实际,不要被花言巧语所蒙骗。因为不管形式有多少种,本质只有一种。

故事讲的道理在的确适用于当时的情况,但是用我们已经发展了千年的眼光再来看问题,可能得出的结论会大不一样,古人们没有时间成本的概念,因此觉得早上三个晚上四个和早上四个晚上三个是完全一样的。其实不然,“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还是有一定区别的,任何一家企业在收预付款和定金的时候都希望自己多收一些,未来要收的余款越少越好,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未来是个未知数,这个未知数会带来不可预知的风险。

对于猴子而言,早晨是一天的开始,为了保证一天的活动有足够的能量,进食的多与少是有明显区别的。在猴子的世界里,只有“朝四”才可以保证一天的能量需求。而到了晚上,是以休息为主,所以“暮三”就够了。如果硬要让它们在晚上接受“四”,它们就会觉得是浪费。从这个角度来说,猴子们坚持了实事求是、按需分配的原则。而这两个原则正是我们需要倡导和学习的。

“朝四暮三”优于“朝三暮四”的更重要意义还在于:早上得到的是在眼前的,而晚上是十二个小时之后的事。尽管总数都是七个,但是先得到四个,就相当于先得到了“大头”。“大头”在自己手里与“大头”在他人手里显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果猴子们任由耍猴人“朝三暮四”,就等于是把潜在的不确定因素和风险的“大头”扛到了自己的肩上,可能要付出更多才能得到本已属于自己的栗子。聪明的猴子当然不会同意。因此它们要通过抗争获得耍猴人的妥协让步。从这层意义上讲,这则故事体现了猴子的智慧、远见和忧患意识。

尽管3+4和4+3的结果是一样的,但如果环境和背景发生了变化,其效果就会截然不同。很多时候,过程和方法决定了成败。

这则故事不仅体现了猴子的聪明、“远见”以及忧患意识,更体现了狙公的智慧和机变。

中国有句俗话“变则通”。故事中从“朝三暮四”到“朝四暮三”的变化,从分配总量上并没有变化,却起到了截然不同的效果,而且,切合时宜的分配方案变化,还有效地防止了一次猴子的“内乱”。其主要原因是分配方法的变化满足了猴子们的需求,达到了猴子们认为的“公平”。

因此,管理者在处理问题时,尽管把握原则是必需的,但如果生搬硬套、墨守陈规则是不可取的。这一点反应到管理中则是资源运用有效性的表现,同等资源不同的分配可能产生不同的效果,例如在企业员工的薪酬分配方面,可能很多员工会对自己的收入不满,这种不满可能来自于同事之间的比较。其实仔细分析后也不难理解,所谓的多或少,都只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员工不满情绪的产生很多是觉得自己付出的比别人多,而收入却比别人少而引起的。

如果管理者能结合岗位设置、职能特性等因素对薪酬方案进行总量规划,并与员工绩效结果联系起来,这样做可能薪酬总量并没有产生变化,却能达到资源合理分配并有效运用的目的,这样一来,便做到了从“朝三暮四”到“朝四暮三”的变化,何乐而不为呢?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如果“朝三暮四”是一种常态,那么,“朝四暮三”就是一种创新。当猴子们不喜欢“朝三暮四”时,你把它改为“朝四暮三”,就会令猴子们高兴。尽管实质并没变,每天仍是七颗栗子,但这种形式的变动和早晚分配不同,就是一种创新。例如,同样的原料,你可以做成芭比娃娃,但当你把这些同样的原料做成椰菜娃娃时,就是一种创新。其实质并没变,仅仅是形式的改变就创造了一个新的商机。

“创新”这个概念是20世纪著名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来的,原意是指“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包括引入一种新产品,开辟一个新市场,开发一种原料的新来源,采用一种新技术,或者采用一种新的组织形式。熊彼特特别强调,创新是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但是大多数人却都习惯于把创新理解为重大的技术突破,例如,历史上产业革命中的技术创新或现代的电脑革命,这些影响历史发展的技术突破当然属于创新,但创新决不仅仅限于这个范畴,只是改变产品的形式或其他细枝末节,例如,把做芭比娃娃的材料做成椰菜娃娃,同样也是创新。因此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说,把“朝三暮四”变为“朝四暮三”就是一种创新。

变“朝三暮四”为“朝四暮三”几乎不需要付出什么代价,但却赢得了猴子们的欢迎。同样,在产品差别上进行创新也不需要投入大笔资金或冒什么大风险,只要善于观察消费者的消费时尚及变动,对原有产品略加变动就可以。每年推出的新时装其实就属于这种创新,但这种创新创造了多大的市场和财富啊!

人生大智慧:不要被变化多端的美丽假象所迷惑,学会透过假象抓本质;从“朝三暮四”到“朝四暮三”也是一种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