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中国谋术全书
19679900000018

第18章 出奇制胜——军事谋略(1)

自古以来,“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用兵之道,在于因敌变化而致胜”,谋略是用兵制胜之王道,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军事谋略的运用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生存与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历史上从来不乏用兵打仗依靠卓越策略出奇制胜的谋略家及相关战例。

出其不意,叔詹空城退楚军

春秋时期,楚国的令尹(宰相)公子元,在他哥哥楚文王死了之后非常想占有漂亮的嫂子文夫人。他用各种方法去讨好,文夫人却无动于衷。于是他想建立功业,显显自己的能耐,以此讨得文夫人的欢心。

公元前666年,公子元亲率兵车600乘,浩浩荡荡地去攻打国力较弱的郑国。楚国大军一路连下几城,直逼郑国国都。由于郑国都城内兵力空虚,根本无法抵挡楚军的进犯,群臣立即慌作一团,有的主张纳款请和,有的主张拼一死战,有的主张固守待援,但这几种主张都难解国之危急。

上卿叔詹说:“请和与决战都非上策。固守待援,倒是可取的方案。郑国和齐国订有盟约,今有难,齐国定会出兵相助。只是我们现在兵力匮乏,空谈固守,恐怕也难守住。公子元伐郑,实际上是想邀功图名讨好文夫人。他一定急于求成,又特别害怕失败。我有一计,可退楚军。”

于是,郑国按叔詹的计策,在城内作了安排,命令士兵全部埋伏起来,不让敌人看见一兵一卒;令店铺照常开门,百姓往来如常,不准露一丝慌乱之色;大开城门,放下吊桥,摆出完全不设防的样子。

楚军先锋到达郑国都城城下,见此情景,心里起了怀疑,莫非城中有了埋伏,诱我中计?楚军不敢妄动,等待公子元。公子元赶到城下,也觉得好生奇怪。他率众将到城外高地眺望,见城中确实空虚,但又隐隐约约看到了郑国的旌旗甲士。公子元便由此料定其中必然有诈,不可贸然进攻,决定先进城探听虚实。

这时,齐国接到郑国的求援信,已联合鲁、宋两国发兵救郑。公子元闻报,知道三国兵一到,楚军定不能胜。好在也打了几个胜仗,还是赶快撤退为妙。他害怕撤退时郑国军队会出城追击,于是下令全军连夜撤走,人衔枚,马裹蹄,不出一点声响。只是所有营寨都不拆走,旌旗照旧飘扬。

第二天清晨,叔詹登城一望,说道:“楚军已经撤走。”众人见敌营旌旗招展,不信已经撤军。叔詹说:“如果营中有人,怎会有那样多的飞鸟盘旋上下呢?他也在用空城计,其实早已撤兵了。”说完,派人去一察看,果然如此。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空城计的战例。

谋略点评:

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思想家孙子说:“兵者,诡道也”。古代兵法讲究用“诡”,惯于诈欺,往往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在战争中,也发展出各种各样的诈欺手段,像“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像“利而诱之”,像“示假隐真”等等。以上叔詹空城计惊退楚军的战例,就充分说明了兵法诡道的巨大威力。

以退为进,晋文公退避三舍

晋文公五年(公元前632年),楚成王派大将成得臣率军攻打宋国,宋国派遣使者向晋国求救。晋文公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大臣们都说:“楚国老是欺负中原诸侯,主公要扶助有困难的国家,建立霸业,这正是时候。”

于是晋文公立刻亲率大军前去救援宋国。

楚将成得臣闻讯,立刻催动全军赶到晋军驻扎的地方。晋文公并没有急于应战,而是仔细分析形势,决定暂时后退,避其锋芒,并暗中派人前往秦国和齐国求助,对外却假意说道:“当年我被迫逃亡在外,楚王对我以礼相待。我曾与他有约定,将来如我返回晋国,愿意两国修好。如果迫不得已,两国交兵,我定先退避三舍(古时一舍为30里)。现在,成得臣伐我,我当兑现诺言,先退三舍。”

于是,楚军一开始进攻,晋文公就立刻命令晋军后撤,连续退了90里之程,直到城濮(今河南范县南)才停下来。其实,在晋军撤退后,楚军中也有人主张撤退,但楚军统帅成得臣不答应,步步紧迫,终于在城濮与晋军相遇了。他立即派人向晋文公下战书,措辞十分傲慢。

然而,此时的晋文公利用撤退的时间,早已等来了宋、齐、秦三国前来助战的军队,改变了楚强晋弱的战局。于是他亲自率兵车700乘,精兵五万余人摆好阵势,设下埋伏,决心与楚军一比高下。双方交战之始,晋军便佯装败退,成得臣登车一望,晋军后方烟尘蔽天,他大笑道:“晋军不堪一击。”

其实,这是晋军诱敌之计,他们在马后绑上树枝,来往奔跑,故意弄得烟尘蔽日,制造假象诱敌追赶。成得臣却以为晋军已经溃逃,因而贪功冒进,不料正中晋军埋伏。晋军精锐从敌阵后抄出,横冲过来,将楚军拦腰切断。

这时佯败的晋军也回过头来,前后夹击,将楚军杀得溃不成军,并趁势占领了楚军营地。

晋文公看到已大获全胜,急忙传令各军,只将敌人驱逐出境,不再追杀。

成得臣率领残部退去,自觉无颜再见家乡父老,遂拔剑自刎而死。

晋国大败楚军后,周襄王还亲自到践土(今河南原阳西南)慰劳晋军。

晋文公趁此机会在践土建造了一座王宫,迎接周天子,会盟诸侯,并把楚军俘虏献给周天子,晋文公也被册封为盟主,当上了中原的霸主。

谋略点评:

敌方已占优势,我方不能战胜它,为了避免与敌人决战,只有三条出路:投降、讲和、撤退。三者相比,投降是彻底失败,讲和也是一半失败,而撤退不能算失败。晋文公以退避三舍为援军的到来争取了时间,以佯装溃逃的满天烟尘引诱楚军来攻,让骄横的楚军不知不觉间掉进了为其设下的陷阱中。由此可见,撤退并非失败,反而可以转败为胜。当然,撤退绝不是消极逃跑,撤退的目的是避免与敌主力决战。主动撤退还可以诱敌,调动敌人以制造有利的战机,总之是以退为进。

趋利避害,孙膑围魏救赵国

战国时期,战争频繁,军事人才辈出。庞涓、孙膑就是其中的佼佼者。相传二人同出于鬼谷子门下,一个事魏,一个事齐,且各为其主,战场相逢,斗智斗勇。

魏惠王仿效秦孝公,要找一个商鞅式的人才,于是用重金招徕天下人才。当时有个叫庞涓的魏国人前来求见,向魏惠王讲了些富国强兵的道理。魏惠王听了挺高兴,就拜庞涓为大将。

于是庞涓天天操练兵马,先从附近几个小国下手,一连打了几个胜仗。后来连齐国也被他打败了。从那时起,魏惠王更加信任庞涓。庞涓便开始张狂起来,但他知道,他的同学孙膑,对用兵之法谙熟精通远在自己之上。庞涓自觉能力不及孙膑,恐其贤能高于自己,影响了自己的位置,便把孙膑骗到魏国,施毒计将孙膑致残,剜去孙膑的两个膝盖并在他的脸上刺上字,企图使孙膑既不能行走,又羞于见人。为了留住生命,以图复仇,孙膑装疯,幸得齐使者救助,后来逃到齐国。

齐国大将田忌听说孙膑是个将才,把他推荐给齐威王。齐威王也正在改革图强,同孙膑谈论兵法后,见孙膑不仅熟习兵法,而且对指挥作战有一系列独到的见解,对孙膑的军事才能深信不疑,只恨没早点见面,便拜孙膑为军师。

公元前353年,魏惠王为了报失去中山的旧恨,便想派大将庞涓前去攻打中山国。中山原本是东周时期魏国北邻的小国,被魏国收服,后来赵国乘魏国国丧之时趁机将中山强占,庞涓认为中山不过是弹丸之地,距离赵国又很近,不如直接攻打赵国都城邯郸,既解了旧恨又一举双得。魏王听从庞涓的建议,踌躇满志,以为宏伟的霸业从此开始,于是立即调拨500战车,命令庞涓为将,直奔赵国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急难中只好求救于齐国,并许诺解围后以中山相赠。齐威王应允,任命田忌为元帅,孙膑为军师,率领一支8万人的军队去救援赵国。

当田忌与孙膑率兵进入魏赵交界之地时,田忌想进军赵国邯郸,以解赵围。孙膑制止,对田忌说:“要解开乱麻,不能用蛮力强拉硬扯;要排解打斗的纠纷,不能手持武器帮着击刺把自己也卷进去。要避开其强势,直接攻击其空虚部位,利用形势迫使他们不得不停止,自然便解决了。现在魏国和赵国互相攻打,精锐部队必然都在外面战斗,而留在家里的都是些老弱残兵。将军不如率领军队直接攻打魏国首都大梁,占据魏国的交通要道,攻打魏国防务空虚的地方,那么魏国必然会放弃赵国,回军来救。这样齐军既可以救赵,又可以调动魏军跋涉奔走,趁魏军疲惫之时一举击败魏军,不但可解赵国之围而且也能坐享魏国疲惫之师的利益。”

田忌依计而行。果然,庞涓得知魏都被围的消息,十分慌张,在攻下赵都邯郸后,顾不得部队的休整和喘息,被迫留下少数兵力留守邯郸,抛弃辎重,急忙率领轻车锐骑,昼夜不停地回救大梁。庞涓这样做,虽是出于无奈,却犯了兵家大忌!庞涓仓皇回救大粱,早已在孙膑的意料之中,他在魏军回师的必经之地桂陵设伏。魏军离开邯郸,归路中又陷伏击与齐战于桂陵,齐军以逸待劳,士气旺盛,如同猛虎下山,魏军部卒长途疲惫,溃不成军。很快,疲惫不堪的魏军就被打得大败!庞涓勉强收拾残部,退回大梁,齐师大胜,赵国之围得以解决。后来,魏国被迫与齐国议和,并且将赵国都城邯郸归还给赵国。

谋略点评:

硬碰硬并不是好的方法,只需避实就虚,改变一种方式就能以逸待劳,化被动为主动。这样做事往往就会变得轻松顺利,也避免消耗过多的精力。“围魏救赵”变攻坚为击虚,变被动趋战为以逸待劳,变击敌有备为出其不意,比直趋邯郸参战确实高明得多。它的基本思想是趋利避害、机动歼敌。对敌作战,好比治水:敌人势头强大,就要躲过冲击,用疏导之法分流。对弱小的敌人,就抓住时机消灭它,就像筑堤围堰,不让水流走。

奇正相生,韩信暗袭陈仓城

秦朝末年,政治腐败,群雄并起,纷纷反秦。刘邦的部队首先进入关中,攻进咸阳。

势力强大的项羽也随后进入关中,逼迫刘邦退出关中。鸿门宴上,刘邦险些丧命。刘邦脱险后,不得不率部退驻汉中。为了麻痹项羽,刘邦接受了张良的计策,退走时,将汉中通往关中的用木材架在悬崖峭壁上的几百里的栈道全部烧毁,表示不再返回关中。

这样,既便于防御,又能迷惑项羽,让他以为刘邦真的不打算出师逐鹿了,以松懈其戒备。

公元前206年,逐步强大起来的刘邦,派大将军韩信出兵东征。出征之前,韩信就命令周勃等带领大队人马去修复已被烧毁的栈道,限期三个月完成,并摆出要从原路杀回的架势。可是烧毁的栈道接连有几百里,高低不平,地势险要,修了没有几天,就摔死了几个人。刘邦兴师动众修栈道的消息传到关中,立刻引起关中守军的重视。守在关中西部地区的雍王章邯,一方面派探子去打听修栈道的实际情况,密切关注修复栈道的进展情况;另一方面派主力部队在各个关口要塞加紧防范,阻拦汉军进攻。

一个月过去了,关中没有一点动静,探子每天都来报告,说修栈道的士兵和民工天天都有摔死的、逃跑的,这栈道估计一年也难修好。而且当雍王听说汉王所拜的大将原来是曾经钻过别人裤裆的懦夫韩信时,就逐渐放松了警惕。

忽然有一天传来急报:汉军已经攻入关中,陈仓被占。栈道还没有修好,汉军插翅难飞,这怎么可能呢?原来,韩信表面上派了许多人去修复古栈道,装做要从栈道杀出去的样子,故意吸引项羽的注意力,暗地里却和刘邦主力翻越柴关岭抄小路迂回过去袭击陈仓,采取里应外合的战术,一举攻下大散关,打败章邯,并轻而易举地拿下了陈仓城,打开了守卫关中平原的西大门,并随之攻占了雍地和咸阳。

没过多久,翟王董翳、塞王司马欣先后投降。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关中就成为汉王刘邦的地盘,从而为刘邦统一中原奠定了基础。

谋略点评: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是古代战争史上声东击西的著名成功战例。西汉大将军韩信创造的这一计策的精髓就在于作战时在正面佯攻,诱敌集结固守,迷惑敌人,而从侧面突袭。“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实质是用一个计谋掩盖另一个计谋,己方把被敌人所知悉的计谋越是搞得轰轰烈烈,敌人的注意力就越是能够被吸引过去。当敌人为洞悉己方的计谋而沾沾自喜时,己方暗地里出奇制胜的计谋就越不容易被敌人所发觉。用这种方式,奇正相生,往往能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