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中国谋术全书
19679900000016

第16章 知人善任——用人谋略(3)

到了约定的日子,信陵君在家中摆下丰盛的宴席款待侯赢,大梁城中有头有脸的名门显贵都应邀作陪。待前来作陪的宾客都到齐后,信陵君率领一队车马,空出车中左边最尊贵的座位,亲自去迎接正在守城门的侯赢。侯赢见到信陵君后,连让都没让一下,就毫不客气地坐在车里的尊位上,让信陵君拿着鞭子坐在旁边给他赶车,并要马车特意绕行大梁最繁华的街道。当马车经过一个市场时,侯赢突然说:“老夫有个叫朱亥的老友在这市场里杀猪卖肉,我们已经多日未见了,现在正好路过,老夫想过去看望一下,麻烦公子等一等。”说完,侯赢就下车扬长而去,信陵君赶紧随同前往。

当侯赢在市场里找到朱亥,两人相互寒暄时,信陵君就站在一旁默默等候。过了很长时间,信陵君脚都站麻了,侯赢却仍和朱亥聊个没完。信陵君的随从实在忍不住了,纷纷小声抱怨侯赢倚老卖老,太不识抬举了。信陵君听到后连忙厉声予以喝止。见当朝的贵公子信陵君竟然不声不响地站在市场里,看热闹的人越集越多,等弄清情况后,都众口一词地指责侯赢。侯赢一边和朱亥聊天,一边偷眼观察,发现信陵君等得越久,脸上的神情反而越加谦恭。他这才辞别朱亥,上车跟信陵君前去赴宴。

信陵君家里请来的陪客早已经等得不耐烦了,可谁也不敢离开。望着宴席上空着的首席,众人窃窃私语,猜不透信陵君请的是何方贵客,难道是魏王要亲自驾临吗?大家心里忐忑不安地想着。当信陵君毕恭毕敬地陪着侯赢步入宴席时,侯赢毫不谦让地坐在首席上,心安理得地接过信陵君斟满的酒一饮而尽。众人抬头一看,信陵君请的贵客居然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糟老头子,不觉大失所望。可碍于信陵君的面子,大家不好说什么,便都坐下来闷头喝酒。

酒宴散后,侯赢这才悄悄对信陵君说:“老夫本是个看守城门的无名小卒,承蒙公子错爱,亲自登门拜访,又设宴款待,不胜荣幸之至。老夫让公子在市场里等了那么久,围观的人都觉得这实在是太不应该了。老夫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都是因为公子厚待老夫,老夫无以报答,所以才用这种方式成全公子的名声啊!老夫让公子降尊纡贵地站在市场里等着,那么多人骂老夫不识抬举。别人越骂老夫,越替公子抱不平,就越敬佩公子礼贤下士的风范。老夫赴宴故意来晚,让公子邀来的达官显贵们等得心焦,又毫不客气地坐了首席,也是同一道理。在座的达官显贵们哪一位不从心里钦佩公子的容人之量呢?公子天生睿智,路人皆知。如今公子礼贤下士的名声再传扬开去,必然天下归心,公子的前程将不可限量啊。”信陵君听了这番话,恍然大悟,从心里感激侯赢,越发相信自己没有看错人。从此,侯赢做了信陵君的贵宾。

谋略点评:

信陵君谦恭结纳隐士侯赢,其度量之大、胸襟之宽广、态度之谦恭、忍耐程度之高实在让人佩服。侯赢则对信陵君的诚意从多方考验:一则登门拜访冷语相待、拒收馈赠;二则应邀赴宴毫不谦让、故意拖延。候赢此举可谓一举两得:一方面用自己的傲慢反衬出信陵君的容人之量,使其礼贤下士的品德彰显于世,在不动声色中就为信陵君立下一功;另一方面,故意通过傲慢的作态,考验出信陵君的求贤若渴,从而认定他是一位值得为之效劳的明主。领导者宽容别人对自己的不敬,有时也能为自己赢得人心。

巧妙识人,文侯选相有高见

魏文侯,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建立者。在位时礼贤下士,善于用人,使得不少出身于小贵族或平民的人士在政治、军事方面发挥其作用,为魏国立下了不少功劳。

战国初年,“三家分晋”后,刚从晋国分离出来的魏国百废待兴。国君魏文侯决定选拔贤才出任相国,以辅佐自己治理国家。他有两个人选都不错,但一时不知到底该选哪一个。于是魏文侯问计于谋士李克:“寡人要提拔一位有本事又贤良的大臣担任相国。魏成子和翟璜这两个人都不错,但寡人一时拿不定主意让谁出任相国,你说说看他们两个到底哪个强一些?”

李克回答说:“大王您下不了决心,是因为您平时对他们的考察不够。”

魏文侯追问道:“依爱卿之见,应该如何考察呢?”李克说:“我认为考察一个人的标准应该是:一看他平时亲近些什么人,从他亲近的人的品质可以看出他的为人;二看他富裕了和什么人做朋友,如果富裕了就抛弃以前穷时结交的朋友,或者巴结富贵人,那此人就不可取;三要看他当官了,推荐什么人,只有真心为您效力的人才会为您推荐天下最贤良的人;四看他不做官了,不屑于做哪些事情,如果他不做官了,却还摆做官的架子,接受别人的馈赠,像当官时一样威风,那他就不是一个忠心的人;五看他贫穷了,哪些钱他不屑于拿,如果他贫穷了就去拿讨来的钱或者偷窃来的钱,那他就不是一个贤德的人。只要您按照这五个标准去衡量他们,就可以作出决定了。”魏文侯听后称赞道:“爱卿所言甚善,寡人明白该怎么做了。”

李克拜别魏文侯,出来正好遇见了翟璜,翟璜问道:“听说大王找你商量谁做相国的事情,不知是否作出了决定?”李克说:“大王虽然没有明言,但看情形是要封魏成子为相国。”翟璜气不过,愤愤地说:“我哪里不如魏成子?大王缺西河太守,我把西门豹推荐给他;大王要攻打中山国,我就推荐了乐羊,大王的儿子没有师傅,我就推荐了屈侯鲋,结果是:西河大治,中山攻克,王世子品德日增,我举荐人才如此卓有成效,为何我不能做相国呢?”李克说:“你怎么能比得上魏成子呢?魏成子的俸禄,90%都用来罗致人才,所以卜子夏、用子方、段干木三人都从国外应募而来。他把这三个人推荐给大王,大王以师礼相待。而你所推荐的人,不过是大王的臣仆,又怎么能和魏成子相比呢?”翟璜想了半天,惨然失色,说:“您是对的,我的确比不上魏成子。”没过多久,魏文侯果然任命魏成子当相国。

谋略点评:

魏文侯可以说得上是一个绝顶聪明、一点就破之人;而李克也可以说是富于智慧、精于权谋之人。当魏文侯征询李克的建议时,李克并没有直接说出自己的意见,而是给魏文侯讲述了考察人才的五个标准:通过一个人平时亲近的人、富贵时所交的朋友、做官时推荐的人、不做官时不屑于做的事情、贫穷时不屑拿的钱,即可看出他的为人。魏文侯听后心领神会,最终任命魏成子当了相国。从这点来看,足见魏文侯在平时已对翟璜和魏成子的为人处世有了充分的了解。

信任下属,魏文侯用人不疑

战国初年,强大的晋国分裂为韩、赵、魏三个诸侯国。曾经臣服于晋国的中山国,在晋国分裂之后因无所归属,君臣荒淫,国衰民凋。魏国国君魏文侯便想乘机举兵讨伐。在征求了大臣们的意见之后,魏文侯有意起用平民出身的乐羊为统帅率兵出征,这个人文武全能,是个难得的人才,唯一不放心的问题,就是他有一个儿子在中山国当官。魏文侯召见了乐羊,明白地说出了自己的意图和疑虑,乐羊拍着胸脯表示,自己决不会以私废公,并且果断表了态,一定全力拿下中山国。魏文侯听了十分高兴,便拜乐羊为统帅,西门豹为先锋,率5万军队攻打中山国。

乐羊率军所向披靡,长驱直入,很快就包围了中山国都城。走投无路的中山国国君只能拿乐羊的儿子乐舒做文章,威逼着乐舒到城楼上劝说其父乐羊退兵,乐羊自然不肯退兵,反而要求中山国国君投降。中山国国君便采用缓兵之计,让乐舒向乐羊要求给他们一个月的时间考虑,乐羊答应了,不再强攻,只在外面把城池团团围住。中山国国君一看,以为是乐羊爱子心切,不敢攻城了,便不再想其他办法,依然享乐如故。只是等到一个月期限届满的时候,便派乐舒上城楼再要求多宽限一个月,乐羊又答应了,如此过了三个月,乐羊的部下可不满了,西门豹对他的做法表示怀疑,于是质问乐羊道:“元帅难道不想攻取中山国了吗?为什么久围不攻呢?”

乐羊知道部下的心思,于是解释道:“我久围不攻绝不是为了顾全父子之情,而是为了收取中山国的人心。我军如果一味攻城,只会让中山国的百姓团结起来,同仇敌忾地对付我们。而像现在这样做,中山国国君再三食言,必然会大失民心。”

中山国的战况传到魏国后,人言啧啧,群臣纷纷上书文侯,说什么话的都有。文侯一概不听,把所有奏章都封存在柜中,同时不断派遣使者慰劳将士,还预先为乐羊在都城修筑了一处豪华的府第。乐羊得知这些情况后,感激涕零。就这样,又过了一个月,中山国国君还是不肯投降,乐羊便命令攻城,中山国国君见情况危急,便将乐舒绑在高竿上,声称乐羊若不退兵,即杀其子。但乐羊不为所动,照攻不误。于是,中山国国君狗急跳墙,命人把乐舒杀了做成肉羹,派人送给乐羊,希望乐羊会因悲戚心乱而放弃进攻。没想到乐羊竟把肉羹一饮而尽。中山国国君见乐羊全无痛子之心,攻城愈急,怕城破受辱,遂自缢而死,魏军终于攻占了中山国。

乐羊灭了中山国后,命西门豹在当地留守,尽收府中宝藏,而后班师回朝。魏文侯亲自出城迎接,大摆宴席,百官也都过来祝贺奉承,乐羊也面露得色。宴会后,魏文侯赐给乐羊两个大箱子,乐羊本来以为是什么金银财宝,回家打开一看,不由得大惊失色,里面全是他率兵攻打中山国的时候,大臣们弹劾他的奏章,各种危言耸听的中伤,各种恶毒的诽谤,应有尽有。乐羊读得全身直冒冷汗,心想,若不是魏文侯信任自己,自己恐怕早就成了阶下囚了,于是骄傲之心全无。

第二天,当魏文侯封乐羊为灵寿君的时候,乐羊坚决推辞。魏文侯却坦言道,在起用你之前,我就作了大量深入细致的考察,知道你是值得信任的,所以才会用你不疑,现在你果然不负所望,赏赐是应得的,你就不要推辞了,我封你为灵寿君,即刻上任去吧。

谋略点评: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句话,说起来都会说,但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对一个领导者来说却不那么容易,乐羊受命带兵攻打中山国,历时三月却按兵不动,因而朝廷大臣纷纷给魏文侯上书,各种危言耸听的中伤,各种恶毒的诽谤,应有尽有,以至于弹劾乐羊的奏章积攒了两大箱子。作为一国君王,魏文侯却没有为这些弹劾乐羊的奏章所动,而是把所有奏章都封存在柜中,同时不断派遣使者慰劳将士,还预先为乐羊在都城修筑了一处豪华的府第,以至于乐羊得知这些情况后,感激涕零,最后一举消灭了中山国。而在乐羊灭了中山国后,面露得色之时,魏文侯适时拿出弹劾乐羊的奏章,打消了他居功自傲的念头,可见魏文侯在用人方面是何等的具有眼光和智慧。

用人所长,诸葛亮量才选贤能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妇孺皆知的人物,在后人的心目中,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他的很多谋略故事至今为世人津津乐道。

在用人方面,诸葛亮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用群贤治蜀,使蜀国的政权在大敌当前的形势下,在西南得到巩固。

杨洪,原是犍为太守李严手下的一个地位很低的功曹。诸葛亮在与他的交谈中,发现他很有远见,立即表奏他为蜀郡太守,官位与李严并列。杨洪手下一个负责文字工作的小官何祗很有进取精神,诸葛亮破格提拔他为广汉太守,又与杨洪同职。

诸葛亮用人,不仅不重资历,而且也不论门第。张嶷,家境贫寒,而且平素有些放浪。但这个人很有见识,屡建奇功,诸葛亮就把他提拔为太守。

士卒出身的王平,虽然没多少文化,但他“遵履法度”,很有实战经验。马谡失街亭后,王平率领残余部队归来。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后,加封王平为参军。后来王平在对魏军作战中,屡立战功,成为蜀国一名善战的将军。马超、黄忠都是降将,诸葛亮把他们提拔到同关羽、张飞、赵云并列的“五虎上将”的地位。

诸葛亮开始提拔马超时,关羽不服气。诸葛亮写信给关羽,信中写道:“马超文武双全,刚烈过人,堪称一代俊杰,是黥布、彭越一类人物,可以和张飞并驾齐驱,只是比不上关羽的超群绝伦。”关羽读完信后,觉得有理,便也服气了。刘备、诸葛亮入蜀后,派司马费神将封关羽为前将军的敕令送去。关羽一见老将黄忠也被封为将军,与自己同职,很不高兴,发誓说:“大丈夫决不与老卒同列!”不肯受印。费神便按照诸葛亮事先的嘱托,对关羽说:“成就大业必须并用群贤。将军不应该计较官位高下,爵禄多少,也应学习萧何、曹参的品格。”一席话,说服了关羽,关羽很快地接受了前将军的印绶。

不求全责备,用人之长,是诸葛亮用人的又一特长。他在选拔做长史的人时,要求既有军事才能,又有施政的本领,还要有一定的德行修养。张裔就是被诸葛亮看中的一位人选。张裔文武兼备,既带兵打过仗,又当过太守,后又担任参军从事。在任职期间,他表现出了非常卓越的军事和政治才干。为了进一步考察他的实际才能,诸葛亮请来越骑校尉杨洪,询问有关情况。杨洪认为,张裔精明能干,是个长史的材料;但他气量太小,不能容人之过,不宜单独担负此任。相比之下,如让向朗担任此职,让张裔在向朗之下办事,更稳妥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