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中国谋术全书
19679900000014

第14章 知人善任——用人谋略(1)

任用、管理下属,是领导者的一项长期性工作,用人得法,就能充分发挥下属的作用,用人不当,往往会导致事业的失败。而用人之道,首在识人。清代思想家魏源曾经说过: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长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长,则不可用人。知人是用人的前提。因此,领导者要运用智谋,练就一双识别人才的火眼金睛,善于发现和使用人才,把最合适的人安排在最合适的岗位上去。

用心良苦,武丁借梦求贤相

商朝的君王都是最大的奴隶主,他们的王位是建筑在广大奴隶的白骨之上的。但也有个别贤明的君王,不分贵贱,打破祖宗传下来的常规,能在奴隶中选用人才。武丁就是这样一个君王,所以留下了他借梦求贤相的佳话。

武丁是盘庚的侄子。盘庚死后,他的弟弟小辛继立,就是小辛帝。小辛帝死后,由弟弟小乙继位。小乙把儿子武丁放到平民中去生活,为的是磨炼他的吃苦耐劳精神。武丁同平民子弟一道玩耍、干活,慢慢地学会了种田、砍柴等劳动本领,养成了简朴的生活习惯,还同一个比他年长20岁、名叫傅说的奴隶交上了朋友。

傅说虽是奴隶,但聪明能干,文武全才,他觉得武丁不歧视奴隶,就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了武丁。小乙死后,儿子武丁继位,成了商朝的第二十二代君王。他即位以后,一心想当个贤明的君王,潜心思考治国的大计方针。他想,先祖商汤能够灭夏建商,因为有贤相伊尹辅助国政,自己也应该选个贤相来处理朝政。这时他想起了13年前交上的好朋友傅说。他认为凭傅说的才干,必能成为自己的好帮手,但傅说是个奴隶,让他任相,贵族和大臣们肯定不同意,再说也没有这个先例,伊尹虽然也做过陪嫁奴隶,但他毕竟不是真正的奴隶,只是以奴隶之名来晋见商汤的。而傅说的奴隶身份是确定不疑的,这事该怎么办?

一天他突然昏了过去,等醒来之后,再也不说话了。就这样武丁整整三年没说一句话,举国上下都为他的怪病感到焦虑不安。到了第三个年头,有一天,武丁忽然笑了笑,竟然开口讲起话来,他说:“真是一场好梦啊!”

大臣们忙问:“不知大王梦见什么,如此高兴?”

武丁笑着说:“先祖商汤托梦给我,说有个大贤叫傅说,可以做我们的相国。先王还把傅说带到我的床前,要我请他为相,商朝一定能复兴起来,我一笑就醒了,原来却是一个梦。你们赶快把傅说给我请来!”

大臣们又说:“傅说在什么地方,长得什么样子?”

武丁故作思考状,想了一会儿说:“傅说在傅岩这个地方,傅说四十多岁年纪,中等身材,膀阔腰圆,面黑短须,身穿麻布衣服,快去寻找。”

大臣们不敢怠慢,忙派出特使来到傅岩这个地方。特使来到傅岩,见那里正有许多奴隶身穿囚衣在夯土筑墙,一个个满身泥点,挥汗如雨。特使找到监工的奴隶主问:“这里有个叫傅说的人吗?”

监工指着一个正在夯墙的奴隶说:“他就是傅说。”

特使见傅说长得与武丁所说一模一样,深信不疑,便躬身迎了上去说:“小臣奉大王之命,特来迎大贤进宫任事。”

傅说也一直想念武丁,后来听说武丁做了国王,料想他早就忘了自己这个奴隶朋友,现见武丁专派特使来接自己进宫,不由得喜出望外,当即有人给解开捆绑的绳子,换了囚衣,被拥上马车,直向都城驰去。

武丁听说傅说来了,忙以礼相待,尊敬有加,让他换上官服,准备引见给大臣们。

次日在朝会时,武丁指着傅说对众臣说:“他就是先王梦中引荐给我的大贤人傅说,我现在宣布,解除傅说的奴隶身份,并任命为国相,望大家与他同心协力,共辅朝政,相信必将振兴朝纲,日后定当论功行赏。”

武丁三年不说话,借梦求相,可谓用心良苦,大臣们虽然见一个奴隶居然担任国相,心中有些不服。不过他们都很迷信,不服傅说,却信商汤,既然先王引荐人才,必定有道理。倘若惹恼早已升天的先王,将会引来灾祸。于是众臣纷纷叩拜在地向武丁欢呼:“恭贺大王求得贤才,国家添色,山河争辉,真是我商朝的大幸事啊!”

傅说从奴隶到国相身份,环境、使命都有极大的转换。他感激武丁对他的信任和器重,全心竭力为国操劳,加之他本是个贤才,所以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使商朝国富民强,众属国也很听命。

武丁见傅说治国有方,当然非常高兴,原来那些不服气的贵族和大臣,也都对傅说口服心服了。

谋略点评:

一个欲成就大事的人,少不了人才的帮助,所谓得人才者得天下。傅说就是一个不可多得甚至是绝无仅有的人才。傅说的身份是再低贱不过的奴隶,武丁不但不嫌弃傅说的卑贱地位,甚至为了得到傅说而不惜装聋作哑达三年之久,可谓用心良苦。

从这个事例中,我们不难得到这样的启示:一个人本无高低贵贱之分,一个人的才能更跟本身所处的地位没有关系,切忌以貌取人或以地位论人,不光是在求贤任能方面要以恭敬的态度对待他人,而且就是在平常的为人处世中,也不可轻视疏慢地位不高的人,这不仅是个人良好品德和修养的表现,更是一个成大事者必须具备的胸襟与气度。

求贤若渴,昭王千金买马骨

燕昭王名职,燕王哙之子,太子平之弟。燕国本来也是个大国。公元前314年,燕王哙将王位禅让于燕相子之,燕太子平与子之争夺王位,致使燕国发生内乱。齐宣王则趁火打劫,借口平定燕国内乱,出兵伐燕,仅用50天就攻下了燕都蓟城(今北京市西南),杀死了燕王哙与子之,企图灭亡燕国。这不仅引起燕国人民强烈的反抗,也招致中原各国的干涉。之后,齐国被迫从燕国撤兵,赵武灵王便把原在韩国做人质的燕公子职护送回国继位,是为燕昭王。

燕昭王即位之时,国内一派凄凉景象:田地荒芜,房屋倒坍,百姓在废墟上啼饥号寒。昭王奋发图强,决心复兴燕国,他深知治理国家,最要紧的是延揽众多的人才,有了人才能百废俱兴。但如何觅求贤才,赵王苦苦寻思,食不甘味,寝不安席。于是,有人便给求贤若渴的燕昭王出主意说,老臣郭隗挺有见识,不如去找他商量一下。燕昭王便立即亲自登门拜访郭隗,对郭隗说:“齐国利用了我国的内乱,攻破我国。我知道现在我们国小力弱,不能报仇。不过,如果能得到贤才帮助我治理国家,那么我相信先王的深仇大恨一定能报。您能不能给我推荐几个这样的人才呢?”

郭槐说:“成就帝业的国君以贤者为师,成就王业的国君以贤者为友,成就霸业的国君以贤者为臣,行将灭亡的国君以贤者为仆役。如果能够卑躬曲节地侍奉贤者,屈居下位接受教诲,那么比自己才能超出百倍的人就会光临;早些学习晚些休息,先去求教别人过后再默思,那么才能胜过自己十倍的人就会到来;别人怎么做,自己也跟着做,那么才能与自己相当的人就会来到;如果凭靠几案,拄着手杖,盛气凌人地指挥别人,那么供人驱使跑腿当差的人就会来到;如果放纵骄横,行为粗暴,吼叫骂人,大声喝斥,那么就只有奴隶和犯人来了。这就是古往今来实行王道和招致人才的方法啊。大王若是真想广泛选用国内的贤者,就应该亲自登门拜访,天下的贤人听说大王的这一举动,就一定会赶着到燕国来。”

燕昭王说:“我倒真想向所有的贤人学习,只是不知道先去召见谁最合适?”

郭槐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个国君,最爱千里马。他派人到处寻找,但是找了三年都没找到。有个侍臣打听到远处某个地方有一匹名贵的千里马,就跟国君说,只要给他一千两金子,准能把千里马买回来。那个国君非常高兴,就派侍臣带了一千两金子去买。没料到侍臣到了那里,千里马已经害病死了。侍臣想,空着双手回去不好交代,就把带去的金子拿出一半,把马骨买了回来。侍臣把马骨献给国君,国君大发雷霆,说:“我要你买的是活马,谁叫你花了钱把没用的马骨买回来?”

侍臣不慌不忙地说:“大王息怒。我所以要买这副死马骨,目的还是为了得到千里马。您想,我用那么多黄金买了马骨,别人一定会认为大王是真的爱惜千里马,为买马骨都肯出大价,更何况活马呢?君王访求千里马的诚意一定会很快传遍天下。要不了多久,日行千里的骏马就会送到国君面前。”

果然不出一年,这位国君就从四面八方得到了好几匹千里马。

郭隗说完这个故事,说:“大王如果真想招揽天下贤士,就请权且把我郭隗当马骨来试一试吧。连我这样的老朽都能受到重用,难道还怕千里之外的贤者不来吗?”

燕昭王听后深受启发,特地为郭隗建筑了一座宫殿,还拜郭隗为老师,不仅恭恭敬敬地听郭隗讲课,而且还像弟子侍奉老师那样亲自端茶送饭。燕昭王又在易水之旁筑一高台,把它叫做“招贤台”,又叫“黄金台”,把黄金堆放在上面,准备随时奉送天下贤士。

燕昭王爱贤敬贤的名声不胫而走,风传天下,各国才士争先恐后的奔赴燕国,其中不乏名士:如武将剧辛从赵国来,谋士邹衍从齐国来,屈庸从卫国来,乐毅从魏国来,……真是人才济济,邹衍是阴阳五行家,当时已名闻天下。他在齐国时就受到尊重;周游魏国时,魏惠王亲自跑到郊外去迎接;到赵国时,平原君侧着身子走路来迎接他,并用衣袖替他拂去坐席上的灰尘,毕恭毕敬。燕昭王迎接邹衍时,比魏、赵更为恭谨。他亲自用衣袖裹着扫把,退着身子边走边扫,在前面清洁道路。入坐时昭王主动坐在弟子坐上,敬请邹衍以师长身份给自己授业。昭王特意为邹衍修建了一座碣石宫,供其居住讲学。后人因此便用“拥慧先驱”和“碣石宫”这两个词语来比喻用优厚待遇尊礼贤才。昭王的这些做法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投奔燕国的士人更为踊跃。昭王大开国门,不拘一格地广为接纳,不唯欢迎知名学者,而且把那些有志灭亡齐国的、熟悉齐国险阻要塞和君臣关系的、善于用兵打仗的士人,尽数收留下来,并给予优厚的待遇,多方积蓄力量,以利兴燕破齐。聚集于燕都辅助燕昭王振兴燕国的众多士人之中,最杰出的人物要数乐毅。乐毅是名将乐羊之后,才学出众,深通兵法,曾被荐为赵国官吏,为了躲避赵国内乱,便到了魏国。他听说燕昭王礼贤下士,随生向往之心。正巧一次乐毅为魏出使燕国,昭王十分恭敬地客礼相待,乐意颇受感动,决意留在燕国,昭王随即任其为亚卿,委以国政和兵权。

乐毅倾全力协助昭王改革内政、整顿军队。首先,针对燕国法度弛坏、官吏营私的严重局面,乐毅教昭王制定法律,严厉法制,加强对官吏的审查和考核;其次,确定察能而授官的用人原则,摈弃“亲亲”、“贵贵”的择人传统,廓清子由当权时拉帮结党、滥用亲信的劣迹,使燕国的吏治日趋清明;再次,建议昭王对那些遵守国家法度的顺民,包括身份低下的贫民和一部分奴隶,都以一定制度予以奖励,以安定社会秩序。在军事上,乐毅着重进行战法和纪律训练,尽快提高燕军的战斗力。昭王还注意吊死问孤,去慰抚那些有丧葬之忧的人家;对那些有生育之喜的夫妇,昭王也派人去祝贺,给予关怀。昭王与庶民百姓同甘苦,共命运,争取全国各阶层对自己统治的拥护。

昭王在乐毅等人的辅助下,经过28年的努力,使燕国一天天富强起来,并联合秦、楚等国一起攻打齐国,终于将齐国打败,收复了全部失地。

谋略点评:

燕昭王求贤纳士的故事说明,真正有志于天下的当权者,不但求贤若渴,而且都知道人才是事业的第一要务。燕昭王即位后,接受并奉行郭隗的人才理论,以重金买千里马尸骨吸引活千里马的策略来招揽人才,致使大批人才纷至沓来。燕昭王把握了复兴燕国主要在于罗致人才这个关键因素,屈身礼士,用人不疑,终于使多年来孜孜以求的报仇雪耻愿望得以实现,使燕国发展到鼎盛时期,他自己也跻身于战国七雄重要国君的行列。

不拘一格,鸡鸣狗盗有大用

齐国的孟尝君田文,为战国时期四公子之一。他喜欢招纳门客,宾客多达三千之众,三教九流无所不备。他对宾客皆视为兄弟,以礼相待,让他们各尽其能。

据说,孟尝君自己不仅在吃穿用度上与门客一律平等,而且听说哪个门客的家庭有困难,他也会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孟尝君每当接待宾客,与宾客坐着谈话时,总是在屏风后安排侍史,让他记录孟尝君与宾客的谈话内容,记载所问宾客亲戚的住处。宾客刚刚离开,自己就已派使者到宾客亲戚家里抚慰问候,献上礼物。有一次,孟尝君招待宾客吃晚饭,有个人遮住了灯亮,那个宾客很恼火,认为饭食的质量肯定不相等,放下碗筷就要辞别而去。孟尝君马上站起来,亲自端着自己的饭食与他的相比,那个宾客惭愧得无地自容,就以刎颈自杀表示谢罪。贤士们因此有很多人都情愿归附孟尝君。孟尝君对于来到门下的宾客都热情接纳,不挑拣,无亲疏,宁肯舍弃家业也一律给予他们丰厚的待遇,因此使天下的贤士无不倾心向往。孟尝君的名气也越来越大,连秦王都感到既羡慕又害怕。因为这些人一旦团结起来,计策层出不穷,治国方略就不在话下了,那样齐国很快就会强大起来,对秦国构成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