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中国谋术全书
19679900000012

第12章 统御有术——用权谋略(4)

封完功臣之后,刘秀又特地下了一道诏书说:希望大家“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敬之戒之!传尔子孙,长为汉藩”。就是说,希望大家不要恃宠而骄,对自己要求要严谨,节制自己的行为,这样就不会有什么危险,并能把爵位传给子孙。光武帝就这样连哄带吓地威慑众臣。

刘秀解除大将兵权时采取的方法,先是启发诱导,“帝在兵间久,厌武事”,“不欲功臣,拥众京师”,促其心领神会,自觉交出邓禹、贾复等开国无勋洞察上意,既“知帝偃干戈,修文德”,于是交出兵权。继而以关怀仁爱之心,保全功臣晚节,好言规劝,可谓名正言顺,冠冕堂皇,理所当然。

四是赏赐有加,不时慰问。刘秀虽然解除了功臣的实权,实行了文治,但他不忘旧情,不时赏赐可观的封地、民户和钱帛给功臣;对于已衣锦还乡不再参与朝政的诸侯,时常派官员前去慰问,并把异域朝贡的珍奇瑰宝、甘鲜美味分赐给这些离职的功臣宿将,使其颐养天年,沐浴龙恩。

正是由于汉光武帝采取了上述一系列刚柔相济的统治措施,并以清明的政治手段,稳妥地解决了如何对待开国元勋的问题,从而保持了东汉初期统治局面的相对稳定。

谋略点评:

汉光武帝刘秀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封建皇帝之一,史称其才兼文武,豁达大度。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刘秀驾驭群臣的手段。他对功臣加以爱护,有功之臣都被封了爵位,让他们回到封地上享福,因为他怕这些人再任高官,犯了错误,受到处罚。从春秋以来,帝王功成名就戮杀功臣的,不胜枚举,可刘秀对功臣加以保护,在历史上是罕见的。

转移众怨,曹操借粮官头颅安军心

曹操围城打袁术部属,久攻不下,17万大军每日耗费粮食量浩大,诸郡又连年饥荒干旱,接济不上。曹操想催促军队速战速决,无奈术将李丰始终闭城不出。曹军相持了一个多月后,粮食将要用完,只得写信给孙策求救,借了粮米10万斛,仍不能满足支配。

眼看粮食就要耗尽了,管粮官慌忙向曹操告急。曹操闻听此言,不由得紧皱眉头,想下令撤军又心有不甘,可仓促之间到哪里去筹措军粮呢?想了想,悄悄吩咐道:“我军缺粮之事严禁泄露,目前姑且用障眼法暂解一时之急。我军发粮一向都用大斛,为了减少粮食消耗,从现在开始你就改用小斛发粮。”

管粮官对这种自欺欺人的方法的效果表示怀疑,犹豫地问道:“自古道,皇帝不差饿兵啊,发粮大斛改小斛后,倘若将士们埋怨起来,该当如何处理?”

曹操申斥道:“全军统帅是我,天大的事都由我一人承担,你尽管依令而行,不得有误。”

管粮官只得遵命改用小斛发粮,这人马吃惯了饭量,突然一减少,肯定都是吃不饱,马不会说,人可会闹,军情哗变。如此发放了几天粮食,军中果然怨恨不已。

为平息众怒,曹操马上派人把管粮官抓起来,并屏退左右,亲自加以审问。

曹操说:“我想向你借一件东西,以此息众怒,你可不要吝惜。”

管粮官说:“丞相想借什么东西?”

曹操说:“我想借你的头颅用以示众!”

管粮官大惊失色,说:“我实在无罪!”

曹操说:“我知道你无罪,但目前为稳定军心,只能借你项上人头一用。你放心,你死后,我会派人好好照顾你的妻儿老小,你安心上路吧。”

说完,下令立刻把管粮官推出去斩首,并将其首级高高地悬挂在一根竹竿上,命人拿到各营示众,并出榜晓示曰:

现已查明,管粮官实为粮仓硕鼠,大肆贪污盗窃军粮,以致军中粮食亏空,管粮官故意以小斗发粮,兵士炊断饥无力,怨声不绝于耳,现谨按军法从事,处其死罪,杀无赦以平众怨。各路将士,须恪尽职守,奋勇杀敌,若有违法违抗者一律处斩。

随后,曹操传令立刻把军中剩余的粮食全部发放,将士们见“元凶”伏诛,齐声欢呼,大家用发下来的粮食美美地饱餐一顿。曹操见将士们士气复振,赶紧传令:“三日必须破城,若有退缩违抗者,一律处斩。”曹操亲自督阵,有两员裨将畏缩而回,被曹操掣剑斩于城下,此后谁还敢退却不前?在曹军孤注一掷地凶猛攻击下,袁军抵挡不住,大败而退。

谋略点评:

曹操为了应付缺粮问题,决定让管粮官以小斛散粮,激起众怨之后,却又阴险地向主管散粮的军吏借头,嫁祸于人,以平息众怨。曹操杀了一个管粮官,不仅成功地推卸了自己的责任,更是向全军交了底。粮食就一点了,不攻克袁军,大家都得饿死。如此一来,曹操这一舍车保帅、嫁祸于人的权谋运用得可谓是环环相扣、天衣无缝!

巧解威胁,赵匡胤杯酒释兵权

在结束五代十国局面的过程中,北宋统治者着重考虑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如何重建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使唐末以来长期存在的藩镇跋扈局面不再继续出现;二是如何使赵宋王朝长期巩固下去,不再成为五代之后的第六个短命王朝。

然而,宋太祖即位后不出半年,就有两个节度使起兵反对宋朝。宋太祖亲自出征,费了很大劲儿,才把他们平定。为了这件事,宋太祖心里总不大踏实。又由于赵匡胤是依靠部下人将他“黄袍加身”才登上帝位的,所以他对手握重兵的将领很不放心,整天都在考虑如何避免重蹈前代帝王的覆辙。

有一次,赵匡胤单独找宰相赵普谈话,问他说:“自从唐朝末年以来,百年之中竟换了五个朝代,军阀们连年征战,不知道死了多少老百姓。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赵普回答说:“原因其实显而易见,国家混乱,毛病就出在君弱臣强,藩镇手握重兵,权力太大,朝廷难以驾驭。如果能把掌握在藩镇手里的兵权收归朝廷,天下自然太平无事。”

宋太祖听了连连点头,赞赏赵普说得好。赵普紧接着又建议道:“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两人,兵权过重,难以节制,还是把他们调离禁军为好。”

宋太祖说:“你放心,这两人是我的老朋友,而且我能够登上帝位全靠了他们,他们不会反对我。”

赵普说:“我并不担心他们叛变。但据我看来,这两个人没有统帅的才能,管不住下面的将士。有朝一日下面的人闹起事来,也把黄袍披在他们身上,怕他们也身不由己呀!”

宋太祖听后吃了一惊,不禁敲敲自己的额角说:“亏得你提醒我一下啊,看来我必须得想想办法了。”

过了几天,宋太祖在宫里举行宴会,请石守信、王审琦等数位老将喝酒。酒过几巡,宋太祖命令在旁侍者们退出。他拿起一杯酒,先请大家干了杯,说:“我要不是有你们帮助,也不会有现在这个地位。但是你们哪儿知道,做皇帝也有很大难处,还不如做个节度使自在呢。不瞒各位说,这一年来我就没有一夜睡过安稳觉。”

石守信等人听了十分惊奇,连忙问他为什么。宋太祖说:“这还不明白啊?皇帝这个位子谁不眼红呀?”

石守信等听出话外音来了。大家着了慌,连忙都跪在地上说:“今天命已定,谁复敢有异心,陛下何为出此言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