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影响中国历史的100位历史名人
19679100000002

第2章 政治篇(1)

【华夏始祖——黄帝】

逐鹿中原

黄帝为中华民族始祖,人文初祖,中国远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少典之子,本姓公孙,长居姬水,因改姓姬,居轩辕之丘(在今河南新郑西北),故号轩辕氏,据传他出生几十天就会说话,少年时思维敏捷,青年时敦厚能干,成年后聪明坚毅。

跟黄帝同时的另一个部落首领叫做炎帝,最早住在我国西北方姜水附近。据说与黄帝族是近亲。炎帝族渐渐衰落,而黄帝族正在兴盛起来。这时候,有一个九黎族的首领名叫蚩尤,十分强悍。传说蚩尤有八十一个兄弟,他们全是猛兽的身体,铜头铁额,吃的是沙石,凶猛无比。他们还制造刀戟弓弩各种各样的兵器,常常带领他的部落,侵掠别的部落。

有一次,蚩尤侵占了炎帝的地方,炎帝起兵抵抗,但他不是蚩尤的对手,被蚩尤杀得一败涂地。炎帝没法子,逃到涿鹿请求黄帝帮助。黄帝早就想除去这个部落的祸害,就联合各部落,准备人马,在涿鹿的田野上和蚩尤展开一场大决战。

关于这次大战,有许多神话式的传说。据说黄帝平时驯养了熊、罴、貔、貅、貙、虎六种野兽,在打仗的时候,就把这些猛兽放出来助战(有人认为,传说中的六种野兽实际上是以野兽命名的六个氏族)。蚩尤的兵士虽然凶猛,但是遇到黄帝的军队,加上这一群猛虎凶兽,也抵挡不住,纷纷败逃。

黄帝带领兵士乘胜追杀,忽然天昏地黑,浓雾迷漫,狂风大作,雷电交加,使黄帝的兵士无法追赶。原来蚩尤请来了“风伯雨师”助战。黄帝也不甘示弱,请天女帮助,驱散了风雨。一刹那之间,风止雨停,晴空万里,终于把蚩尤打败了。也有一种传说,说是蚩尤用妖术制造了一场大雾,使黄帝的兵士迷失了方向。黄帝用“指南车”来指引,带领兵士,依着蚩尤逃跑的方向追击,结果把蚩尤捉住杀了。这些神话反映这场战争是非常激烈的。

各部落看到黄帝打败了蚩尤,都非常高兴,黄帝受到了许多部落的拥护。但是,炎帝族和黄帝族也发生了冲突,双方在阪泉(今河北涿鹿县东南)打了一仗,炎帝失败。从此,黄帝成了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独尊地位被确定,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统一了华夏。

中华文明的开始

黄帝在位时间很久,国势强盛,政治安定,文化进步,有许多发明和制作,如文字、音乐、历数、宫室、舟车、衣裳和指南车等。相传尧、舜、禹、汤等均是他的后裔,因此黄帝被奉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

黄帝为首的集团,按地区将华夏四边的集团部落分别称为东夷、北狄、西戎、南蛮,构成现代所说的“古代五大民族集团”。这就是“多元一体”中华民族格局的开端。黄帝又创立“部落联盟”机构和制度。相传黄帝有“三公”、“六卿”,以各色云彩称谓的春、夏、秋、冬、中“五官”等,为夏代的奴隶制国家制度开辟了先河。

华夏庞大的部落联盟除设置的机构制度和“官员”外,主要是用从母系氏族社会出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来统一、巩固人民的聚合力。宗教的表现形式是:先相继产生图腾、自然崇拜,约至三皇末期又产生祖先崇拜。原始宗教的“天人合一”,是后世“天地人和”思想的渊源,也是“和而不同”思想的渊源。而从三皇到黄帝时“创世”的伟人,则又是原始“人本”思想和观念的反映,也是后世“以人为本”传统思想的渊源。三种崇拜形式是先民对自然界、人世间的一些事情无法解释,便想象是鬼神造成的,于是家家祭祀,希望鬼神免灾。黄帝针对“神人杂糅”现状,在炎帝原始宗教的基础上进行改革。供祀方式,一般由氏族或部落公祭,家庭一般只祭祖神、土神、谷神等。黄帝将“帝”或“上帝”封为主宰一切的最大最高之神,自己是“帝”神在人间的儿子,只有他和担任管理鬼神、占卜的“大臣”,才可以乘“天梯”去见“上帝”,禀告地上之事;黄帝又封以往有贡献的首领(称皇)为各方的帝神(如封炎帝为南方帝,称炎帝或火神等)。还祭祀山川河流,到泰山封禅等。把宗教变为维护天下一体思想的手段。黄帝不仅成为最高军事民主首长,而且是全民心中的“伟人”。随之还制定了相应的原始礼乐,原始伦理法则等,使全民在自由平等的社会内共同劳动,和谐的生活。

此外,黄帝当共主的时候,去古未远,人民生活简陋朴素,故黄帝教人民生火做饭,吃熟食,又创制纺织技术,用以制作衣服冠冕,御寒护体。他又命大臣负责不同的技术创迼,如羲和与常仪分别负责观测太阳和月亮,臾区观测行星,伶伦创制律吕,大挠创立甲子,隶首发明算数,容成综合以上六术,制作乐律和律历。黄帝还让伶伦和垂制造乐器磬和钟,沮诵和仓颉造字,史皇作图,雍父造舂和杵臼,夷牟造矢,挥造弓,共鼓和货狄作舟。他以神蓍推算和制定了历法。他定期巡视各地,了解人民生活情况,因此深得人民的爱戴。

编者小语:

黄帝时代农业生产的发展增强了人们摆脱自然以及与自然现象作斗争的能力,增强了部落的整体实力,使整个部落越来越强盛,为后来统一中原各部落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黄帝时代农业生产的发展还规定了中国文化后来发展的基本方向,形成建立在农业文明基础上的独特的中华文明。

【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

卧薪尝胆

勾践(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5年),大禹后裔。其先禹之苗裔,夏后帝少康之庶子封于会稽,以奉守禹之祀。春秋末期越国的君主。越王允常之子。公元前496至公元前465年在位。周敬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97)允常去世,继位越王,名勾践。

吴王阖闾打败楚国,成了南方霸主。吴国跟附近的越国(都城在今浙江绍兴)素来不和。公元前496年,越国国王勾践即位。吴王趁越国刚刚遭到丧事,就发兵打越国。吴越两国在槜李(今浙江嘉兴西南)地方,发生一场大战。

吴王阖闾满以为可以打赢,没想到打了个败仗,自己又中箭受了重伤,再加上上了年纪,回到吴国,就咽了气。

吴王阖闾死后,儿子夫差即位。阖闾临死时对夫差说:

“不要忘记报越国的仇。”

夫差记住这个嘱咐,叫人经常提醒他。他经过宫门,手下的人就扯开了嗓子喊:“夫差!你忘了越王杀你父亲的仇吗?”

夫差流着眼泪说:“深仇大恨,岂敢忘怀!”

就这样,吴王夫差精神振作,励精图治,吴国逐渐强大起来。

越王勾践三年,勾践得知夫差昼夜操练兵马,准备征伐越国,就想先发制人,举兵灭吴。谋臣范蠡坚决反对,对勾践说:“吴国练兵快三年了。这回决心报仇,来势凶猛。咱们不如守住城,不要跟他们作战。”

勾践听不进去,主意已定,便带兵三万攻打吴国。吴王夫差得知消息后,立即统帅全部精兵良将进行反击,两军激战于大湖一带。结果,越军大败。勾践带着残兵败将5000余人困守在会稽山上,被吴王夫差率领的追兵团团包围。

勾践焦头烂额,一点办法都没有了。他跟范蠡说:“懊悔没有听你的话,弄到这步田地。现在该怎么办?”

范蠡建议说:“大王,咱们只有忍辱求和。”

于是,勾践派文种到吴王营里去求和。文种在夫差面前把勾践愿意投降的意思说了一遍。吴王夫差想同意,可是伍子胥坚决反对,他说:“现在是天赐良机,上苍把越国赏赐给吴国,大王千万不能答应越国求和。”勾践闻听此话,以为走投无路,就准备与吴王夫差拼个你死我活。经文种、范蠡反复斟酌商量,他们觉得吴王好色,他的权臣伯嚭是个贪财的小人,就把一批美女和珍宝,私下送给伯嚭,请伯嚭在夫差面前讲好话。

经过伯嚭在夫差面前一番劝说,吴王夫差不顾伍子胥的反对,答应了越国的求和,但是要勾践亲自到吴国去。

文种回去向勾践报告了。勾践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文种,自己带着夫人和范蠡到吴国去。勾践到了吴国,夫差让他们夫妇俩住在阖闾的大坟旁边一间石屋里,叫勾践给他喂马。范蠡跟着做奴仆的工作。夫差每次坐车出去,勾践就给他拉马,任凭吴王及群臣讥讽嘲弄。

有一次,夫差生病了,勾践毛遂自荐,说自己能治夫差的病,于是,勾践尝夫差的粪便以测病因,果然,夫差的病被勾践治好了,夫差见勾践居然能尝其粪便,心里很高兴。这样过了两年,夫差认为勾践真心归顺了他,就放勾践回国。

勾践回到越国后,立志报仇雪耻。他唯恐眼前的安逸消磨了志气,在吃饭的地方挂上一个苦胆,每逢吃饭的时候,就先尝一尝苦味,还自己问:“你忘了会稽的耻辱吗?”他还把席子撤去,用柴草当做褥子,以此激励自己,鞭策自己。这就是历史上被人传诵的“卧薪尝胆”。

立志雪耻

勾践决定要使越国富强起来,他亲自参加耕种,叫他的夫人自己织布,来鼓励生产。因为越国遭到亡国的灾难,人口大大减少,他订出奖励生育的制度。他叫文仲管理国家大事,叫范蠡训练人马,自己虚心听从别人的意见,救济贫苦的百姓。

十年里,勾践“食不加肉,衣不重采”,礼贤下士,与百姓同甘苦共患难。对吴国仍然是忍辱负重,年年贡献大量宝物。由于勾践卧薪尝胆,兢兢业业,越国一天天强盛起来。

公元前485年,夫差为争霸而北上伐齐,伍子胥不赞成,指出越国才是心腹大患。夫差不听,继续伐齐,在艾陵之战中大败齐军,获胜而归,夫差十分得意,不久又听信了伯嚭的谗言,赐剑令伍子胥自尽。伍子胥死后,吴王将政事交给伯嚭管理。勾践得知伍子胥已死,拟起兵伐吴。

公元前482年(勾践十五年)春,吴王夫差率全国精锐部队北上黄池会盟诸侯,国内只留下太子友和老弱兵卒守卫。勾践趁机率领大军攻吴,攻进吴国都城,火烧姑苏城。

公元前478年越国发动了灭亡吴国的战争。这场战争打得极其艰苦,旷日持久。三年之后,夫差走投无路,被逼自杀。

此后,勾践带领大军渡过淮河,北进中原,迫使晋、齐等中原诸侯国家会盟于徐州,承认他的霸主地位,写下了春秋战争最后一页历史。

编者小语:

勾践在危难时刻是一位重用贤人的国君,忍辱求和卧薪尝胆,刻苦图强,勾践重用人才,知人善任这一做法在他振兴越国、报仇雪耻的过程中得到最大限度地体现。在众多贤臣的辅佐下,越国的国力得到很快的恢复与增强,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军队的战斗力有了显著的提高,最终灭吴称霸。

【秦王朝的开国皇帝——秦始皇】

统一天下

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秦王朝的始皇帝。后人称之为“千古一帝”。姓嬴氏,名政,秦庄襄王之子,华夏族(即今汉族),出生于赵国首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

公元前247年,秦王嬴政13岁时即王位,因年幼朝政由太后和相邦吕不韦及嫪毐掌管。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九年),秦始皇22岁时,在故都雍城举行了成人加冕仪式,正式登基,“亲理朝政”,定都咸阳。他亲理国事后,免除吕不韦的相职,并任用尉缭、李斯等人。公元前233年(秦王政十四年),嬴政对韩国采取军事行动,韩国割地称臣也没能挽救灭亡的命运。三年之后,俘虏韩王,韩国灭亡。之后,秦国攻打赵国,俘虏了赵王,公子嘉逃到了代郡(今河北蔚县),称代王。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代王也被俘,赵国灭亡。

秦王政二十年(公元前227年),王翦领兵攻燕,攻占了燕国都城蓟城(今北京)。燕王向辽东方向出逃,杀死了曾经派荆轲刺杀秦王的太子丹,把他的头献给秦王求和。到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燕国最后的一个王——喜被俘虏,燕国也随之灭亡。同时,魏国也被秦王灭掉。

秦王政二十三年(公元前224),攻打楚国的秦军失败,嬴政派老将王翦出征,结果,王翦用了三年时间,终于将楚国拿下。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最终灭掉燕国后,秦兵大举南下,一举俘虏齐王,齐国灭亡。

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嬴政用十年时间消灭了韩、赵、魏、燕、楚、齐六个国家,结束了诸侯割据的战国时代,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制国家——秦国。

中央集权

秦王政创立了“皇帝”的尊号,自称始皇帝,宣布子孙称二世、三世,以至万世,代代承袭。随后,他在全国范围内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在皇帝的直接控制下,建立自中央直至郡县的一整套官僚机构。以秦国原有的法律令为基础,吸收六国法律的某些条文,制定和颁行统一的法律。

他改革行政机构,建立起一套适应新时期特点的中央管理体制。皇帝之下设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只对皇帝负责;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协助丞相的工作,并负责监察百官。三公下设九卿:奉常管宗庙祭祀,郎中令管宫中警卫,太仆管宫中车马,卫尉保卫皇城,典客负责民族事务和外交,廷尉管司法,治粟内史管财政税收,宗正管皇家事务,少府负责山河湖海税收和手工业,他们都由皇帝直接任命,不得世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