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一本书掌握世界地理
19678600000020

第20章 自然灾害(2)

干旱与旱灾

我们通常将年降水量少于250毫米的地区称为干旱地区,年降水量为250~500毫米的地区称为半干旱地区。旱灾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气候,这些地区由于降雨稀少和气候干旱会产生旱灾。世界上干旱地区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25%,大部分集中在非洲撒哈拉沙漠边缘、中东和西亚、北美西部、澳洲的大部和中国的西北部。旱灾是普遍性的自然灾害,不仅农业受灾,严重的还影响到工业生产、城市供水和生态环境。我国古代就有许多关于旱灾的记载,最早的旱灾记载始于公元前206年,从那时起至1949年的2155年中,发生过较大的旱灾1056次,平均两年一次。最严重的干旱首推明朝崇祯年间的大旱,连旱17年,赤地千里、民不聊生。干旱大多持续时间较长,影响远大。20世纪30年代美国中西部的严重旱灾造成人口大量迁徙到西海岸。1970-1985年间的埃塞俄比亚由于持续干旱遭受了历史上最具有破坏性的大饥荒。这两个例子足以说明旱灾对人类的巨大危害。

干热风

干热风又称“干旱风”,是在暖季出现的一种又干又热并具有一定风力的灾害性天气。在北方主要危害小麦,是北方麦产区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之一。发生干热风时,温度显著升高,湿度大幅度降低,导致小麦的根系吸水不足,小麦枯萎甚至死亡。

各地划分干热风的指标不同,一般以日最高气温≥30℃、14时相对湿度小于30%(水稻区60%)、风速大于3米/秒作为干热风指标,中国的干热风可分为以下三种,高温低湿型:温度高,干旱,为北方产麦区受害的主要类型;雨后枯熟型:这种干热风是雨后晴天,温度特别高,多发生在华北和西北等地;旱风型:温度比较低、可以小于30℃,风速大,多发生在苏北、皖北等地。干热风会使农作物严重减产,使一个国家的农业受损。目前主要以营造防护林和选用耐干旱的农作物产品作为防治干热风的措施。

洪涝灾害

众所周知,洪水是河流水位超过河滩地面出现的溢流现象,一旦洪水冲垮河岸、湖岸,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损害,就会形成洪涝灾害。

洪水可以冲垮房屋、淹没农田和村庄、造成人类和家畜的死亡,有时候还会引起瘟疫和传染病的暴发,洪涝灾害还会造成水、电力、交通、能源等的中断,城乡商业活动的停止和生活秩序的紊乱。总之它给人类带来的损失是巨大的。洪水的形成主要是因为短时间内的暴雨或长时间的持续性降水。人类对植被的破坏和对森林的砍伐,导致河流水土流失,河床泥沙淤积,围湖造田导致湖泊蓄水能力下降等活动又加速了洪涝灾害的发生。例如:我国1998年长江和松花江流域发生的特大洪水引起了严重的洪涝灾害,直接经济损失超过了2000亿元。一般洪涝灾害的防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减少洪涝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尽可能使已经发生洪涝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比如建立防洪工程,具体表现为修建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等。

冻害

冻害指的是0℃以下的低温使作物体内结冰,对作物造成伤害的一种农业气象灾害。冻害常出现在持续低温的天气之后,高纬度地区发生较多。有越冬作物冻害、果树冻害和经济林木冻害等。冻害会造成作物的减产。冻害中不同作物受冻害的特点不同,如冬小麦可分为冬季严寒型、入冬剧烈降温型和早春融冻型等。冻害对农业威胁很大,如美国的柑橘生产、中国的冬小麦和柑橘生产常因冻害而遭受巨大损失。为了保护作物不受或少受伤害,应该做好防冻措施,如:播种深度适宜;北界附近实施沟播和适时浇灌冻水;果树夏季适时摘心,秋季控制灌水,冬前修剪、覆盖,如葡萄埋土、经济作物覆盖塑料薄膜等。

冷害

有时候作物在生长期遇到0℃以上的低温而受伤减产的现象叫做“冷害”。是一种气象灾害。这种灾害有时候会发生在20℃左右,因为作物受伤一般外表却没有变化,所以农民又称这种灾害为“哑巴灾”。受冷害危害最大的是水稻。比如我国四川省的水稻常遇到低温加连阴雨的灾害性天气,就容易烂根死秧。冷害一般包括干冷、湿冷和霜冻。干冷多发生在春节前,这种灾害对橡胶树危害最大;湿冷多发生在华南地区春节前后,会造成植物的烂心;霜冻多发生在冬季。预防冷害的措施有:适时种植与留芽、控制果期、当年种当年收等。

风暴

风暴指的是由于大风或气压剧烈变化而引起的一种天气变化。由于科里奥利效应,北半球的所有风暴都是逆时针方向旋转的。而南半球的风暴却是顺时针方向旋转的。开始,空气中有一阵紊乱的气流,后发展成一片低气压。风从周围的高气压区域渐渐进入中心区域。海水给空气加温,越靠近风暴中心温度越高,上升到一定高度时,会形成雷暴雨。如果条件合适,热带低气压有可能发展成为热带风暴,并形成飓风。海洋给风暴不断地补充热量,这种热量可以使得气流上升得更快。气流被挤出了风暴顶部,就像烟从烟囱中飘出去一样。很快,风暴底部又有更多的气流涌进来,以此弥补被挤出的气流。这样,风暴相当于自己在给自己补充能量。由于一些外界因素,风暴的形成过程有可能被靠近风暴烟囱顶端的强风所阻断。

雷暴

发生雷雨天气时,三条以上闪电在很近的距离同时产生放电的现象,称为“雷暴”。雷暴也是一种威力巨大的自然灾害。它是一种伴有雷击和闪电的对流性天气,产生在强烈的积雨云中,云的上部常有冰晶,并伴有强烈的阵雨或暴雨,有时伴有冰雹和龙卷风。雷暴是大气中的放电现象,强雷暴天气出现有时还带来灾害,如雷击危及人身安全,家用电器、计算机机房直接遭雷击或感应雷的影响而损坏,有时还引起火灾等。雷暴产生时有时候会生成火球,直径从15到2米大小不等,也有直径很大的超过5米以上的火球,对人和建筑物造成了难以估量的伤害。

飑线

大气对流时经常组成一条狭窄的带状,对应着地面上有一条风向急转带,在这条带上天气现象类似孤立的局部雷雨,但要比局部雷雨严重得多,有时候伴随着冰雹。很久以来,人们把这条带称为“飑线”。

飑线的水平范围很小,长度从几千米到几百千米,宽度由少于1千米到几千米。垂直范围一般也就3千米。在飑线后部有雷雨高压,把与飑线相联系的从地面到高空的天气现象和天气系统,统称为飑线系统。飑线虽然属于中尺度天气系统,但其形成和发展与一定的大尺度天气形势有关。飑线多出现在高空槽后和冷涡的南或西南方;有时出现在高空槽前,副热带高压西北边缘的低空西南暖湿气流里;少数飑线产生于台风前部的倒槽或东风波里。从相应的地面形势看,大部分飑线的形成与冷锋有关,但是它带来的天气现象比冷锋要激烈得多,冷锋过境时一般引起的是大风,而飑线过境时有强烈的大风和冰雹。飑线的移动速度大于冷锋,有的可比冷锋快2~3倍。由于在同一气团中,降温后又会回到原来的温度,飑线过程时间短,一般不会超过一天。

龙卷风

龙卷风是一种自积雨云底部下垂的漏斗云接触到地面时带来的剧烈天气。龙卷风是一个猛烈旋转的圆形空气柱,它的中心气压很低,中心与外围之间的气压梯度力大,所以中心风速特别大,破坏性很强。龙卷风的形成与强雷暴云中强烈的升降气流有关。大气的不稳定性产生强烈的上升气流,由于上层急流中最大过境气流的影响,上升气流被进一步加强。由于与周围风的作用,上升气流在对流层的中部开始旋转,形成中尺度气旋,并且向地面和向上伸展。龙卷风有水龙卷和陆龙卷。其上端与云相接,下端有的悬挂在半空,有的与地面相接的称为“陆龙卷”,与水相接的称为“水龙卷”,有时同一块云中可以出现两个龙卷,一面旋转,一面朝前移动。龙卷风出现时,形如象鼻的漏斗云从积雨云底下垂,边旋转边前进,并发出巨大声响。漏斗云接近地面对人畜、建筑物破坏极大;经过水面,可吸水上升如柱,甚至把小河吸干。龙卷风所经路程多在10千米左右,持续时间一般从几分钟到十几分钟。一般龙卷风所到之处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损失。

冻雨

在冬天,地面气温在0℃以下时,有时会看到雨滴落在树枝、电缆上,使这些物体蒙上一层晶莹的冰层。这种水滴是一种温度低于0℃还未凝固的“过冷水滴”。这种呈过冷状态的水滴降下来的雨,气象上称为“过冷却雨”,它一接触到物体马上就会发生冻结,所以称为“冻雨”。冻雨的冻结温度非常低。冻雨是一种灾害性天气,因为冻雨接触到物体后,会立刻凝聚成冰层,冰层越聚集越大,这种凝状雾叫“雨凇”。雨凇凝聚在电线上,1米长的电线上会受到几公斤重的压力,两根电杆相距25米的电线就有受到100多公斤的额外负担,加上风吹引起的震荡,会使电线压断、电杆倒折,造成通信中断。雨凇凝聚在树木或高秆作物上,也会使主秆压倒或冻坏。

火山喷发

全世界有516座活火山,占世界火山的3/5,其中有69座是海底火山,大都分布在太平洋地区。火山喷发是岩浆等喷出物在短时间内从火山口向地表的释放。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地球内部热能在地表的一种最强烈的显示。

火山中的岩浆中含大量挥发分,加之上覆岩层的围压,使这些挥发分溶解在岩浆中无法溢出,当岩浆上升靠近地表时,压力减小,挥发分急剧被释放出来,碎屑从地壳中喷发出来。火山喷发物有火山气体、熔岩和火山碎屑。喷发柱的形成又分为三个区,即:气冲区、对流区和扩散区。火山喷发类型按岩浆的通道分为裂隙式喷发(又称冰岛型火山喷发)和中心式喷发。中心式喷发又分为:宁静式、爆烈式和中间式。火山爆发喷出的大量火山灰和暴雨结合形成的泥石流能冲毁道路、桥梁,淹没附近的乡村和城市,使得无数人无家可归。泥土、岩石碎屑形成的泥浆可像洪水一样淹没整座城市。许多古城遗迹就是被埋在火山喷发的岩石灰之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