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生活中要学点催眠术
19676400000012

第12章 实施催眠的过程(1)

去参加一位催眠大师的舞台催眠表演,在表演开始后,开始计时。在短短的10分钟内,你会发现很多人已经被催眠了。你知道,在这短短的10分钟之内,催眠师到底都做了什么吗?他是不是对参与表演的人施了什么魔法?

环境设置

我们经常会看到在人声鼎沸的会堂里、舞台上,催眠师就可以轻松地进行一些十分神奇的催眠表演,而且很成功。但事实上,我们在舞台上看到的那些受术者一般都是极易进入催眠状态的人。在我们一般的实际应用中,尤其是第一次做催眠实验的人,在人声鼎沸的状态下,是很难被催眠成功的。

为了让催眠更大的成功,我们通常会对催眠的环境进行相应的设置。实施催眠的环境设置一般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和人的环境这两个要素。这两个因素对于催眠术来讲并没有主次之分,它们二者对于催眠都十分的重要。

就物理环境而言,对受术者进行催眠的催眠室一般都布置简洁,并且尽可能地减少无关的刺激物。因为在人类注意的规律中,那些新颖的、变化的、相对强度较大的刺激物往往更能够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我们都知道实施催眠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要受术者的注意力高度的集中。因为只有受术者将注意力高度集中并贯注于催眠师所指定的对象时,受术者才能很快的进入一个催眠状态。如果催眠室中有很多多余的无关刺激物,就容易分散受术者的注意力,使得受术者难以进入催眠状态。所以,一般说来,催眠室中只要放置一张床,一两把椅子,一张桌子,一只花瓶,就足够,此外,催眠室的墙上最好不要有任何的装饰物。

除了这些物品外,对催眠室里的光线也有一定的要求。催眠室里的光线不宜太亮,因为昏暗的光线对于诱导受术者进入催眠状态非常有利。所以如果我们是在白天对受术者进行施术的话,就要拉上窗帘,使得室内的光线暗淡柔和;如果是在晚上对受术者进行施术,我们最好用绿色或蓝色的灯来进行照明,因为绿色或蓝色会给人带来宁静、舒适、安详的感觉,有利于暗示诱导的顺利进行。一定要注意,在催眠室里最好不要采用红色、黄色和橘黄色的光线来照明,因为这些光线显得刺激量大,会使人情绪激动不安、焦躁不已,不利于进行暗示诱导。

另外,催眠室内的温度一定要特别适宜。如果催眠室内的温度过冷或是过热,都会使人的注意力转移,从而影响催眠的效果。所以我们在对受术者进行催眠的时候,最好不要突然地开动空调或电扇,因为这个突然的温差刺激很有可能会使已经进入催眠状态或将要进入催眠状态的受术者马上清醒过来。

不仅如此,声音对催眠的效果也有一定的影响。一般说来,催眠室要时刻的保持安静,为了防止意外的事件发生,我们最好在受术者进入到催眠室之后,就在门上挂上请勿敲门、多谢合作的牌子,为受术者提供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有些声音会影响到催眠效果,例如,那些突然的、断续的、无规律的声音。但有些声音却具有加强催眠效果的作用。例如,电动机的转动声,节拍器的声音等等,都可以起到辅助催眠的作用。因为这些声音十分的单调,它反复的重复会使我们的大脑皮层进入抑制状态。

此外,就人的环境而言,催眠室里应谢绝一切闲杂人员的进入。这一点对于那些初次接受催眠术的人来说尤为重要,当一个受术者第一次接受催眠时,最好不要有任何其他参观人员参观,即使是受术者的家属也不能留在催眠室里。

很多时候,催眠术都是用来治疗一些心理疾病的,而心理疾病的一些致病或诱发的因素很大一部分都是来自于受术者与自己家庭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如果家人都在场的话,受术者就会感到疑虑重重,戒备心理也会油然而生,从而保持高度的警戒水平,在这种状态下,催眠师要想把受术者导入到一种良好的催眠状态,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气氛营造

我们这里所言及的气氛是指催眠师与受术者之间的心理气氛。营造融洽的心理气氛是进行催眠术的基础条件。在心理学家看来,只有在融洽的心理气氛中,交往的双方才能达到高度心理相容的境界,催眠师的暗示才能对受术者起到很好的作用。

从逻辑上来分析,催眠师的催眠暗示都是通过非理性的知觉通道打动人的身心的,而要开通这种非理性的知觉通道,催眠师就必须与受术者之间建立起一种良好的心理气氛。只有在这种高度心理相容的境界中,受术者才能把自己难以接受的某些观念欣然接受。由此可见,建立一种融洽的心理气氛对催眠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与受术者建立融洽的心理气氛的过程中,催眠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1.看准时间

一般说来,如果受术者依然对催眠术有着比较深的紧张、疑虑和害怕心理,那么催眠师最好不要给受术者进行催眠,更不要过分热情地劝导他们接受催眠。因为经验老到的催眠师都非常清楚,虽然催眠师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创造出了反抗者催眠法,但这个方法却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采用的方法。如果想达到一个良好的催眠效果,催眠师就必须与受术者建立良好的心理气氛,要知道这才是使催眠顺利进行的一个前提。

2.催眠师要与受术者建立起亲密有间的人际关系

所谓的亲密是催眠师要让受术者能够放下包袱,打消顾虑,不会产生紧张的情绪,从而达到使受术者易于接受暗示的目的。而所谓的有间是指催眠师要和受术者有一定的距离感,因为这种距离感会让受术者对催眠师产生一定的神秘感和敬畏感,有利于催眠成功。有一些人认为催眠师在对受术者进行催眠时,催眠师本身的技巧所起的作用大约只占40%,而催眠师与受术者建立的融洽的人际关系所起的作用大约要占到60%。这个比例虽然有点夸张,但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与受术者建立起亲密有间的人际关系对催眠的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要激发受术者的动机

动机指的是一种由需要推动,从而达到一定目标的行为动力,同时也是驱使人们行动的内部动因。一般而言,我们所说的动机主要具有三大功能:发动功能,即唤起个体的行为;指向功能,即引导行为朝向一定的目标;激励功能,即维持、增强或减弱行为的强度。如果受术者并没有认识到自己接受催眠的必要性,并且缺乏接受催眠术的动机,那么催眠师就很难同受术者建立起融洽的心理气氛,催眠也就难以顺利进行。也就是说,如果受术者只是抱着玩玩的态度,或者说受术者在事前毫无心理准备,不管催眠师的技巧多么高明,都很难产生催眠施术所必需的心理气氛,这样也就很难成功地施术。

但有时候,如果受术者的动机强度过高,迫不及待地想配合催眠师使自己进入催眠状态,那么催眠术也会难以顺利进行。因为过高的动机状态会使受术者唤起过多的心理能量,从而干扰了正常的认知加工,使得受术者的心理过度紧张,妨碍了催眠术的正常进行。所以作为一个优秀的催眠师,我们一定要注意在激励受术者受术动机的同时,又要让受术者持有自然、轻松的态度,只有这样,催眠师与受术者之间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心理氛围。

4.尽量消除受术者的紧张感与不安感

这一条对于初次接触催眠术的人尤为重要。当受术者第一次接受催眠术时,或多或少都会有紧张感与不安感,在这种紧张感与不安感的制约下,受术者无论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很不放松。而有这种紧张感与不安感的存在,良好心理氛围的出现是不可能的。当我们面对这种情况时,我们不妨建议受术者反复进行腹式呼吸,同时予以正面暗示,用来缓解受术者的情绪。

5.尽可能的促使双方心灵的沟通

在催眠过程中,催眠术能否成功,说到底是要看双方是否能建立起很强的感应关系。因为一旦双方建立了感应关系,那就意味着催眠术已经成功了一半。而感应关系的建立则有赖于双方心灵的沟通。因为只有双方有效沟通,才能使受术者对催眠师产生信赖感,只有受术者对催眠师产生了信赖感,才能导致融洽的心理气氛,而只有融洽的心理气氛才能引出双方的感应关系。由此可见,双方心灵的沟通是催眠成功非常重要的一个前提条件。所以,催眠师要尽可能地与受术者多进行一些语言的沟通,从而使受术者能安心地接受催眠,积极地配合催眠师的各种暗示。

在催眠师与受术者的语言沟通中,催眠师一定要明确自己的沟通目的,了解当事人所面临的问题。当然,在一些敏感问题上,受术者往往有些偏颇,但即使是偏颇,这些信息本身也颇具价值,它们很可能就是深层问题的线索。而催眠师在施术前对这些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对催眠术的正常进行有很大的帮助。

6.催眠师要听取、尊重对方的意见。

很多时候,一些催眠师会自认为自己的经验相当的丰富,根本就不会理会受术者的一些建议,他们习惯于引用一些以往经验中的思维定式,来解决受术者所面临的一些问题。所谓的思维定势是指人们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思维定势总是使人们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东西,而对那些自己不想看到的东西却会自然的排除,它局限于事物的表面而忽视了事物本身的实质。在思维定势的指引下,我们的思想往往会误入歧途,影响我们对某事物做出正确的判断。

人们在生活、工作、学习中积累了许多经验当然是一件好事,但却不能被一些所谓的经验而使自己变得盲目。要知道,很多时候,我们只是依靠经验是不能顺利地完成很多的事情的。

作为一个优秀的催眠师,我们一定要对此保持足够的警惕,在受术者在谈及自己的感受、提出一些相关的意见时,我们一定要把受术者的建议加以分析,并有鉴别地接受,对受术者予以高度的尊重,切不可自恃经验丰富而主观武断,强迫受术者接受自己的看法。

一个小小的仪器就能探寻你的心理

催眠前暗示

有人说没有暗示就没有催眠,催眠术之所以能够大显神通,究其本质是由于人类普遍具有接受暗示的特征或本能。而如果人们根本就不能接受来自催眠师的暗示,所谓的催眠根本就无法进行。

虽然人类普遍具有接受暗示的特征或本能,但由于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十分巨大的个体差异,所以每个人接受暗示的程度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正如地球上找不到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找不到两个完全一样的人。人类社会千差万别,丰富多彩,然而正是有了这种差异,才使得我们对人的探究充满了无限的乐趣。在催眠活动中,如果催眠师对这种量的差异视而不见,以同样的态度与方法对待所有的受术者,那么成功的概率也就将大大降低。

为了对受术者接受暗示的能力有较为明确的把握,从而有效地推动催眠术进程的顺利进行,我们就需要在受术者接受催眠之前,对受术者进行一些行之有效的受暗示性的测查。具体的方法有以下几种可供参考:

1.十六种人格因素测试

很多人经常采用由美国伊利诺伊州州立大学人格及能力测验研究所的卡特尔教授所创立的《卡特尔十六人格因素量表》来作为检查受术者暗示性水平高低的手段。因为,其他的多种受暗示性测查的手段往往偏重于动作方面,而《卡特尔十六人格因素量表》则更能反映出受术者本身所固有的受暗示性的程度。相对于其他的接受暗示测验,卡特尔的十六人格因素测验在测试受术者受暗示性程度方面更加的直接。并且,它所揭示出的受术者的受暗示性程度不是那种印象式的反映,而是数量化了的反映,也正是因此它的准确程度也优于其他的若干种受暗示性的测查方法。

《卡特尔十六人格因素量表》的十六因素分别是: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世故性、忧虑性、实验性、独立性、自律性、紧张性。这十六个因素每一个因素都有两极状态,每一因素又分为10个档次记分,最后便构成一条包括十六个因素的曲线,通过这个曲线图,我们可以窥见受测者人格状况的基本轮廓。

通过测试,我们可以发现,凡是乐群性、兴奋性、敏感性得分高者,都是受暗示性较高的人,这些人催眠师比较容易就能把他们导入催眠状态。而那些以怀疑性、紧张性为最为鲜明人格特征的人,催眠师如果不采取特殊的方法则很难使之进入催眠状态。

通过测验,我们不仅可以对受测者的受暗示性的程度有一个清晰、准确地把握,而且能对他们的特点与具体情况有所了解,还可以弄清受术者受暗示性程度不够高的内在原因究竟是什么。而只有对受术者接受暗示的能力有一定的了解,并知道一些受术者受暗示程度不高的原因,催眠师才能做到胸中有数,在对受术者进行催眠时做到应付自如。

2.框棒测验与镶嵌图形测验

框棒测验与镶嵌图形测验原本是心理学家们用来研究人的认知方式的测验,主要是测定一个人是属于场独立性者(场是指环境,心理学家把外界环境解释为一个场)还是场依存性者。

框棒测验所需要的道具为棒框仪。在棒框仪上有一个可调倾斜的黑色方框,方框内有一各可独立于框而能转动的黑色棒。在仪器反面的显示窗内黑色方框的角度值由红针(短针)指示,黑色棒的角度值由绿针(长针)指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