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商道胡雪岩
19676100000011

第11章 从商如从政,需要熟谙处世之道(3)

而胡雪岩这个深谙人心事理的大商人,对这门做事的艺术却把握得很有分寸。他耿直,却只限于对同样耿直的人;他奸诈,却只运用于商场运作之上;他仗义,却只仅限于对自认为值得深交的朋友;他投机,却并不对贫苦百姓滥用……在胡雪岩经商的那个时代,要想依赖于官场的保护必然要经营官人,而要经营官场势力,就离不开银子的作用,因为大多数官员都是眼盯钱袋的。胡雪岩从做学徒开始就深谙此道,自然对他们也从不吝惜银子,甚至到了有索必给、有“求”必应的地步,比如对麟桂。当时的浙江藩司麟桂调署江宁藩司,临走时需要两万多两银子来填补浙江的亏空,但又一时筹不到这笔款项,便找到胡雪岩请他帮助代垫。胡雪岩分析当时的情形后二话没说就爽快地应承下来,以至于麟桂派去和胡雪岩相商的亲信也“激动”不已,称胡雪岩实在是“有肝胆”、“够朋友”。当然称赞之后暗示他一定不要客气,乘麟桂此时还没有卸任,有什么要求尽管提出来。本来这对于麟桂来说就是惠而不费的事情,他只需举举手就能帮忙。

但胡雪岩做得也实在“漂亮”。他了解万事有度的原则,因此并没有提出任何索取回报的具体要求,只是说希望麟桂到任之后,如果江宁方面有与浙江方面的公款往来,他能帮忙指定由阜康钱庄做代理。这一点点要求,对于掌管一方财政的藩司来说,自然是不费吹灰之力。以后的事实证明,胡雪岩的投资是有眼光的,这项小要求最终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收益。

试想一下,如果当时胡雪岩提出了某项具体的要求,麟桂肯定是帮忙处理掉,但他心里肯定就以此作为了对胡雪岩出资的回报。如果以后还有什么往来,胡雪岩还得再求助于他。但胡雪岩这样做,却变被动为主动。对于麟桂来说,他这样就不需要费心费力就能替胡雪岩办事,因此,他在心理上肯定始终觉得欠胡雪岩一个人情,而不会对以后胡雪岩提出的请求推诿。对于胡雪岩来讲,这等同于给了他源源不断的业务,并且还是官家这个大客户。始终,他都是赚到了。

再以胡雪岩当初为替被困杭州的王有龄筹米为例。在王有龄自杀身亡后胡雪岩才回到杭州。当时他带到杭州去的有1万石大米和10万两银子。本来这1万石大米有一个名目,那就是当初杭州被围时,胡雪岩与王有龄商量,由胡雪岩冒死出城到上海采购大米以救杭州粮绝之急。当时胡雪岩购得的大米数量就是一万石,但是运往杭州却无法进城,只得将米转道宁波。等到杭州收复,胡雪岩将这一万石和好友王有龄共商用来救济杭州的大米又运至杭州,且将当初购米的米款两万两银子面交给左宗棠。这其实有两层意思,一方面表示他回复了公事,以此证明自己并非携款逃命,另一方面相当于又另外无偿捐献给左宗棠一万石大米。

当然,捐出一万石大米和那10万两银子则是胡雪岩为了敦促攻下杭州的官军自我约束,不要扰民而自愿捐赠的犒军饷银。

当时腐败的清政府打仗,为鼓励士气,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攻城部队只要攻下一座城池,三日之内可以不遵守禁止抢劫奸淫的军规。胡雪岩向来是个善人的角色,他献出10万两银子,是要换个秋毫无犯。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胡雪岩做事非常注意把握度。好友王有龄已经故去,但他仍然履行着他们之前的诺言运回大米;另外,战争需要粮饷,胡雪岩不多不少只给一万石,既表现了支持代表政府的左宗棠,又暗示了不愿过多支持战争;最后,他居然夸张地献出10万两银子,但目的说了“为了防止清军扰民”。这样的度,明眼人一眼就分析出来:胡雪岩最关心的是百姓疾苦;其次,是义气;最后,才是钱财。

如果当时,他不运回粮,不捐献粮,不献出10万两银子,结局应该是另外一个。但,就是这样的度,让他作为商人有的赚,作为百姓对朝廷忠,作为朋友重情重义。由此,才名声在外,以致生意场和官场上都如鱼得水。

获利的商人,最能明白赞美的好处

出自真心的赞美,捧人捧得非常真诚,不露痕迹,使被捧的人特别高兴。

我们都知道小小的亲切可以温暖世界,轻轻的掌声可以鼓励人生,这个世界,每个人都喜欢别人的夸奖,都喜欢听好听的赞美。这是人趋好的本性。赞美可以调剂活跃气氛,可以扭转尴尬,可以给人愉悦,可以鼓舞人的勇气和斗志,可以帮人找到自信……可以带来很多好处。

人的共性注定了人们都喜欢被人赞美,因为在别人的赞美中,人们能收获到别人对自己的肯定,能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能有“自豪”的自我肯定意识。

当然,赞美并不是虚伪的奉承,不是夸大其词的吹捧,不是不切实际的乱说,也不是没有底线的纵容。它需要真诚。只有真诚的赞美才能让人觉得愉悦,获得动力,带来自信。而胡雪岩那样懂得人情世故的大商人,怎么可能会在商场中忽视使用这种手段。

同治元年正月,也就是1862年阳历2月,胡雪岩认识了新一任的浙江巡抚左宗棠。而在这位朝廷重臣身上,胡雪岩完完全全、彻彻底底地演绎了如何“赞美得利”。

当时,左宗棠正率领湘军在浙江对抗太平军。在交战之初,左宗棠因为战事而整天忧心忡忡。因为杭州当时连年战争,兵荒马乱,饿殍遍野,库存的粮食已经没有了,而朝廷的数万人马又不是机器人,没有饭吃怎么行?打仗之时,充足的粮草供给是巨大的后备支撑,尤其是要跟太平军决一死战,需要补充的能量就会更多。

正在这一重要的时刻,胡雪岩恰当地出现在左宗棠面前。因为他信息灵通,懂得结交贵人,便趁机把受王有龄委托从上海采办来的军粮(因杭州城被太平军死死围困没能运进去)当作见面礼,送给了左宗棠。并不露痕迹地用他的三寸不烂之舌真诚地把软硬不吃,只爱听好话的左宗棠捧了一番。从此胡雪岩受到左宗棠的器重与信任,两人开始了长达二十多年的密切合作和倾心交往。

照理说左宗棠一筹莫展之时,听手下人说浙江大贾胡雪岩求见应该是件高兴的事,至少证明了粮饷该有所着落了。但偏偏左宗棠也不是个常人,加上他又是个传统的官僚,那种“无商不奸”的思想长期在他脑中萦绕。所以他对商人没有半点好感,况且他又道听途说认为胡雪岩就是一个在王有龄危困之际抛弃好友,假冒去上海买粮之名而侵吞巨款潜逃的背信弃义之人。所以,他懒洋洋地召见了胡雪岩。

胡雪岩久在官场上穿梭早听说过左宗棠的为人,知道他一向桀骜不驯,而且对商人异常反感,但他为了找个以后生意上的靠山还是来了。

当时一进门,敏感的胡雪岩就觉察到了气氛不对,但他的应变能力是很强的。于是振作一下精神,撩起衣襟跪倒:“浙江候补道胡雪岩参见大人!”(胡雪岩为了方便也捐了一个官——候补道,也就是等候选用的道台,一般无缺可补,只能得到差遣)胡雪岩说话声音虽然不太大,但足以让十米之外的人听到。而左宗棠当时仍对他视而不见,一句话也不说,眼睛也不看他。甚至当胡雪岩献上见面礼的时候,左宗棠还觉得胡雪岩这个商人肯定有所企图才巴结自己。没想到胡雪岩不紧不慢又言简意赅、字字中的地说“毫无企图。第一,为了王中丞(中丞是清朝巡抚的别称,这里指前任浙江巡抚王有龄);第二,为了杭州百姓;第三,为了大人。”

左宗棠有点惊异,提出要请朝廷褒奖他。没想到胡雪岩却说出了“我只是个生意人,只会做事,不会做官的”这句话。其实,大名鼎鼎的左宗棠大家都知道,他的确是一个正直为民的官。他当时听见了“只会做事,不会做官”这句话,跟他的价值观很一致,所以马上对胡雪岩放下了戒心。

接着,胡雪岩不失时机地又利用左宗棠和李鸿章之间的矛盾来捧左宗棠。他既说:“大人也是只晓得做事,从不把功名富贵放在心上的人。”又贬斥李鸿章:“大人跟江苏李中丞正好相反。李中丞会做官,大人会做事。”然而,这还没有完,胡雪岩又在赞美上还要再进一筹说,“大人也不是不会做官,只不过不屑于做官而已。”

一席话说得左宗棠连叫“痛快!痛快!”仿佛解了他对李鸿章由鄙夷生出的恨。胡雪岩琢磨一下,又继续说道,“李中丞克复苏州,当然是一大功,不过,因人成事,比不上大人孤军奋战来得难能可贵。”这不正是从实际出发说到左宗棠的心窝里面了吗?难怪第一次见面左宗棠就已经完全把胡雪岩当成知己,大声吩咐手下:“留胡大人吃便饭!”

就这样,原来对商人厌恶的左宗棠居然一步步和胡雪岩加深了关系,甚至成为了知己。

这其中不乏有胡雪岩做事的圆滑在里面,但真诚赞美别人能增加别人的愉悦感和自信心,从而拉近彼此的距离也是显而易见的。园艺家路瑟·柏班克说过,如果以热忱的口吻对花卉和盆栽说话,那些受到赞美的植物,比它的同伴长得要更快、更好。

植物尚且如此,何况是有情感、有智力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