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培养孩子好性格就这么简单
19675700000029

第29章 帮助孩子走出性格的误区(1)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每种性格缺陷都是由儿童早期经受的某种错误对待造成的。”的确,在对孩子教育的过程中,如果父母方法不得当,就会造成孩子性格上的某种缺陷,从而给孩子的学习、成长等都带来危害。所以,父母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采用科学的方法来帮助孩子走出性格的误区,帮助孩子克服自卑、怯懦、依赖、虚荣、任性、冷漠、消极、自私等不良性格,当孩子远离这些消极的、危害性极大的不良性格时,孩子就能够一步一步走向成功之路。

1.白纸上的黑点

很多人都有或轻或重的自卑感,即使是非常成功的人,孩子也会因为各种原因而产生不同程度的自卑感。自卑通常是在与别人的比较中产生的,如果他在与别人比较时,觉得某些方面不如别人,就会容易产生自卑感。

自卑情结被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所创用,阿德勒自己也曾经是个自卑感很严重的人。他认为,一个人如果有生理上的缺陷或者在少年时期受到过心理创伤,就容易产生自卑感。这些自卑的心理因素会积聚在人的潜意识里,暗中左右着人的行动,对人的言行造成很大的影响。自卑的实质就是对于自身能力或自我价值的怀疑和否定,自卑的人常常会过低地评价自己的能力或价值。

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卡夫卡曾经是一个非常自卑的人,这种自卑感甚至贯穿于他的一生,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创作、工作、生活、交友等。卡夫卡出生在布拉格的一个犹太人家庭,他的父亲是个商人,性格很暴躁,父亲对于孩子的教育是很专制的,父亲的言行曾给卡夫卡的童年留下了很多不愉快的记忆,这使得卡夫卡小时候就养成了敏感多疑、自卑忧郁的性格。此外,纳粹对于犹太民族的压迫和诋毁,使得具有犹太“贱民”身份的卡夫卡更加心理封闭和自卑,这都进一步加深了卡夫卡的自卑意识,也让他痛苦万分。

在自卑情结的长久折磨下,痛苦的力量让卡夫卡努力将自卑转化为一种改变现状的动力,他努力用写作来表达内心的痛苦,转化为创作的源泉。尽管自卑情结给了卡夫卡创作的动力,但自卑的痛苦还是给他生活的许多方面带来了很多不利的影响。

一定的自卑会给强者以某种力量,但对于弱者、对于孩子、对于具有过重的自卑感的人,自卑常常会是致命的伤害和打击力量,它会伤害人的自尊心,会打倒人的勇气和恒心,让人沉沦下去,自卑会阻止人的行动,甚至让他没有自信去做自己本来有能力做好的事情,从而使他远离快乐和成功。事实上,自卑对于大多数人包括孩子来说都是有害的,因为在广袤的大自然面前、在各有所长的人群面前,人总是很渺小的,总是更容易看到自己的不足和缺陷。对于身心都很弱小的孩子,自卑更是他成长中最大的障碍,会阻碍他的积极性和潜能的发挥。因而,父母要努力帮助孩子克服他的自卑心理,帮助他把自卑转化为一种前进的动力。

给父母的建议

优点越夸越多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孩子身上也是既有优点又有缺点。有时候,如果父母总是关注孩子身上的缺点,或者孩子自己由于认识的偏差,总是看到自己身上的缺点,以至于他身上很多优点都被无关紧要的缺点遮住了,这就非常容易让他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

有一位老师作了这样一个实验,他在一张白纸上画了一个黑点,然后把纸举起来面对同学们,问:“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回答说:“一个黑点。”“你们只看到了黑点吗?为什么总是盯着黑点而忽略了大部分的洁白处呢?”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也常常会像这些学生一样,只注意到了孩子身上的黑点,却忽视了孩子身上太多的优点,这是造成孩子自卑的最重要的原因,也让孩子对自己的评价产生了偏差。比如,很多孩子活泼好动、喜欢拆开所有的东西看个究竟,父母只是看到了孩子捣乱、破坏财产、给父母添麻烦这些缺点;有的孩子小时候喜欢看到父母做什么他就做什么,对什么事情都很热心、充满好奇,父母看到的却是孩子给父母帮倒忙;孩子考试考了96分,父母看到的不是他得到的96%的分数而是丢失的4%的分数;孩子精力旺盛,什么事情都想尽快做完,因而难免出错,父母看到的却是孩子做事不踏实、粗心;孩子长大了想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去做事,有时难免与父母的想法和做法有冲突,父母看到的却是孩子越来越不听话……很多父母评价自己的孩子,常常能找出一身的缺点,优点却难以发现一处。

很多父母常常会这样,让孩子身上一丁点儿的瑕疵蒙蔽了双眼,而把孩子的缺点扩大、却把优点缩小甚至忽略了,这无疑会给孩子带来心灵的伤害,让自卑在孩子心里生根发芽。其实,很多时候,孩子的很多缺点不是他本来就有的,而是父母不断地批评、不断地挑剔才让他的缺点越来越多。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哪怕是对于真正有很多缺点的孩子,夸奖也会让他逐渐变得优秀起来。

明明的父母似乎对儿子十分“恨铁不成钢”。在父母的眼里,明明有一身的缺点:胆小、懦弱、笨拙、拖拉、没有男子汉气概、写字丑、学习成绩不好、贪玩……父母每天总会抓住明明这几个小缺点数落起来没完没了,明明对父母的做法反感透了,他因此也变得非常自卑内向,也更加胆小懦弱。

等明明上了学后,班主任老师发现了明明的很多不良表现,比如,他不敢表现自己,不敢和同学一起玩、一起交流,不敢在课堂上回答问题。老师担心明明会出现心理问题,就和家长多次交流,密切合作。要求父母每天都找出明明的优点,最初,虽然父母做得有点勉强,但为了儿子,他们按照老师的建议认真去发现儿子的优点,并及时表扬他,慢慢地,他们发现了儿子身上越来越多的优点,心情也好了许多。明明说,在他第一次听到父母表扬他的时候,自己感动得哭了,后来他就非常开心,他没有想到一直“看自己不顺眼的”爸爸妈妈能够表扬自己。此后,明明每天就非常努力地去学习、去做事,而他每天基本都能因为几件事受到父母的表扬,明明的学习成绩越来越好,其他很多事情也做得越来越好,喜欢他的人越来越多。这让明明感到非常快乐,也充满了自信。

批评孩子要委婉

很多时候,直接批评某一个人的缺点和不足,哪怕是实事求是的批评,也会让这个人无法接受。因为这会直接伤害他的自尊心,自尊心受伤害的人非常容易产生自卑感。

有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在某单位工作,虽然她工作很努力,但还是不免出错。有一次,在一次单位全体人员参加的会议上,这个大学生的领导点名批评了她。虽然领导说的都是实话,但当着那么多人的面批评她让她很难接受,这个一直自我感觉良好的女大学生无法忍受这样的批评方式,觉得全场人员的眼光齐刷刷地都对准了她,她当即就忍不住哭了。从此,她再也无法和这位领导坦然地交流接触,内心对这位领导充满了怨恨,也觉得周围的同事每天都在笑话自己。她开始变得情绪低落,每天工作时都提不起精神,有时甚至会失去了生活的信心。还有一个长得比较胖的女学生,她多才多艺,各方面都很优秀,但她的体形让她很自卑。在一次参加演讲过后,一位男同学跟她开玩笑说:“你的演讲很好,但是该减减肥了。”就是这样一个优秀的学生,因为以前从没有人当面评论过她的身材,而这次这个男同学的一句玩笑话却让她痛苦地想要自杀。

每个人都不喜欢别人在意自己的缺点,孩子也是如此,弱小的孩子更渴望别人欣赏他的优点,而不是关注他的缺点。但有时候,孩子还不能意识到自己的缺点,要帮助孩子改正缺点,父母最好不要直接以嫌弃的姿态指出孩子的缺点,比如对孩子扫地没扫干净、反而把房间里弄得乱七八糟这件事,很多父母喜欢皱起眉头严厉地批评孩子:“你怎么搞的,卫生越搞越脏,你说你能干什么呢?”这样的批评常常只会让孩子心生反感,即使他想努力去改正缺点也会因对父母心生怨恨而拒绝改正。对此事如果父母换一种婉转的方式批评他,比如用一种幽默的口吻对孩子说:“哟,这些垃圾怎么还在房间里呢,你问一问它们是不是不想到垃圾筐里去啊?”孩子在父母这种轻松的话语提醒下会非常认真地把地弄干净。

这种婉转的批评方式总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让犯错者非常开心地去改正。有一个小姑娘和妈妈去买东西时,执意要把自己喜爱的小狗带进超市里去,有一位超市管理人员看到小姑娘带来的小狗,他微笑着蹲下来拦住小狗,并对小女孩说:“这是你的小狗吗?”小姑娘点点头。“好可爱的小狗,不过,狗狗你是不是走错了门啊?”管理人员的话让女孩和她的妈妈都不好意思地笑了,就没有把狗带进超市去。

2.不敢上台演唱的孩子

怯懦是一种消极的性格特征,它会阻碍人的很多积极行动。对于孩子而言,怯懦会让他面对委屈不敢表达;面对伤害不敢还击;面对被误解不敢争辩;面对困难不敢去努力。怯懦的孩子长大后为人处世也会退缩畏惧,不敢争取自己的利益;不敢争取自己的发展机会;不敢面对生活的各种挑战。而这都会让他的生活、工作、事业、婚姻陷入困境。

读初中的萌萌本来是个很优秀的女孩,她唱歌很动听,跑步也很快,而且还会弹琴,但性格内向胆小的她在很多机会面前都表现得很怯懦,结果白白失去了很多表现自己的机会。学校要举行文艺会演,同学推荐萌萌参加,但她连连跟同学摆手说:“不行,不行,我上了台就唱不好了。”开运动会的时候,老师建议她报名参加短跑,但她没有勇气去参加;班里举行集体活动,每次老师或同学要求她表现一下自己,她都推脱了,她实在不敢在那么多人面前表现自己。而一些音乐和体育才能并不如她的同学因为勇于参与活动,结果不是获得荣誉,就是被慧眼识才的各科老师发现而加以重点培养。因为性格怯懦,尽管萌萌似乎很多方面都有天赋,但她错过了很多表现自己、发展自己的机会,很多年来一直是一个表现平平的孩子。

孩子性格怯懦很多时候是父母的教育出了问题,以下几种家庭教育容易让孩子形成怯懦的性格:过分保护孩子的家庭,由于过度保护,孩子从未吃过苦、从未受过挫折,他始终生活在安全的状态之下,一旦意识到做某些事会有失败、挫折或危险时,他就会表现得很怯懦,因为他没有能力和勇气去面对失败、挫折和危险;父母过于强势或过于怯懦都容易让孩子表现怯懦,过于强势的父母会给孩子极大的心理压力,使他产生恐惧,本身性格怯懦的父母会给孩子错误的榜样,也易形成他怯懦的性格;恐吓孩子,或对孩子进行不良的心理暗示,也可导致孩子怯懦,如因为父母自己厌恶虫子就恐吓孩子说:“虫子会咬掉你的手指。”孩子就不敢去摸虫子。

给父母的建议

不要恐吓孩子

有些父母常常会用恐吓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借此阻止他去做某些事情,比如,孩子哭闹的时候,有些父母常常会说:“别再哭了,再哭让狼把你叼走。”“别再闹了,再闹我就不要你了。”但恐吓绝不是一种好的教育方式,虽然有时候它会让孩子收敛一些自己的行为,但常常让他形成诸如胆小、怯懦、恐惧等性格弱点,或带来其他一些不利的后果。

有个只有1岁多的小男孩,有一天妈妈要带他出去办事,可是他当时正玩新买的玩具玩得高兴,说什么也不肯跟妈妈出门,妈妈怕耽误事情,强行抱儿子走,儿子却大哭大闹起来。过了好长时间,妈妈被折腾得很疲劳,她生气地对儿子说:“你去不去?再不去,妈妈不要你了,把你一个人扔在家里不管你了。”儿子依然无动于衷,妈妈想做做样子,出去关上门、把儿子自己扔在家里,她想,当儿子发现妈妈真的走了的时候就会妥协了。

于是,妈妈打开防盗门走到门外,习惯性地把防盗门带上了,这时她才发现自己没有带钥匙。糟了,孩子这么小,他还不会开门,该怎么办呢?儿子发现妈妈真的走了,就走到门边,使劲推门,可怎么也推不开,他大哭起来。妈妈听到儿子越来越惨烈的哭声越发焦急,她一边大声安慰着宝宝,一边大声呼救着求人来帮忙。左邻右舍都被惊动了,明白了怎么回事之后,大家都十分焦急,都帮着出谋划策。孩子依然在十分恐惧地大哭不止,声音都有些沙哑了。过了十几分钟,大家终于把防盗门弄开了,妈妈冲进家门看到仍惊魂未定、大哭不止、涕泪横流的儿子一下抱起了他,不停地安慰着儿子,也许是孩子受到了过度的惊吓,他不停地战栗、还尿了一裤子。

这么小的孩子受到这样的恐吓,难免会对他的心理造成一定的伤害,会让他对周围环境产生很多恐惧,弄不好,还会影响他以后多年的生活。除了容易让孩子养成怯懦的性格外,恐吓还会给孩子带来直接的不利后果。

有一个读初中的小姑娘,因为喜欢小狗,有一次和小狗玩的时候被咬了一下,在父母的带领下去打了一针狂犬疫苗。也许父母怕女儿再次玩狗、怕她再次被咬伤,担心女儿得了狂犬病,就非常严厉地恐吓女儿说:“再玩狗我打死你。”后来这个小女孩又背着父母去玩狗,结果又被咬了,因为恐惧父母的批评,她这次没有告诉父母,结果错过了打狂犬疫苗的时间,没过几天就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