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孟子全书
19675200000047

第47章 告子章句上(5)

这位女子看到罗伊很饥饿的样子,十分同情,就送他一大杯牛奶喝。他慢慢地喝完牛奶,问道:“我应该付多少钱?”

年轻女子回答:“一分钱也不用付。因为妈妈从小就教导我,要对所有的人都充满关爱,做力所能及的事,并不图回报。”

罗伊说:“既然你这么说,那么,就请接受我由衷的感谢吧。”说完罗伊离开了这户人家。

走出门来,他感到自己浑身充满了力量,上帝好像正朝他点头微笑,一股男子汉的豪气顿时迸发出来。本来,他是想退学的,但他现在改变了主意。

数年之后,那位年轻美丽的女子得了一种十分罕见的疾病,当地的医生对此束手无策。她被转到大城市医治,由专家会诊治疗。

如今,那个小罗伊已是一位大名鼎鼎的医生了,他也参与了这次医治,当看到病历上所写的病人的经历时,他很佩服这位患者,面对这种令人难以忍受的痛苦,常人很早就放弃了,而她从未放弃过希望。这个女孩顽强的求生欲望感染了他,一个奇怪的念头霎时闪过他的脑际,他马上向病房奔去,来到病房,他一眼就认出在床上躺着的病人就是曾经帮助过他的恩人。

回到办公室,罗伊暗暗下了决心:“我一定要竭尽所能治好恩人的病!”

从那天起,他就特别关照这个病人。经过努力,手术成功了。但却花去了巨额的医疗费用,他毅然在高额的医药费通知单上面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当医药费通知单送到这位特殊的病人手中时,她不敢看,因为她确信治病的费用将会花去她的全部家当。最后,她还是鼓起勇气,翻开了医药费通知单,旁边写着一行小字:“医药费是一杯牛奶。”

使罗伊成为一位大名鼎鼎的医生的是他自尊自爱的品质,使那个女孩获得重生的依然是自尊自爱的品质。

十八

[原文]

孟子曰:“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终必亡而已矣。”

[译文]

孟子说:“仁胜过不仁,犹如水胜过火一样。现今行使仁的人好比用一杯水来救一车柴的火,火灭不了就说水不能胜过火,这又相当厉害地助长了不仁,最终也必定会失去仁。”

[延伸阅读]

孟子肯定仁必定能战胜不仁,但认为,当时行仁的人不能战胜不仁的人,其中还有力量对比的强弱,不能因为这一特殊情况而怀疑仁本身的力量。

孔子在编写《诗经》、《春秋》的那年秋天,一天,他和子夏到村外散步,见一猎人在田里搜寻猎物。此时天气渐冷,田野里一片空旷,猎人转来转去没有找到猎物,忽然发现地头上有株大树,树上栖着许多乌鸦。猎人张弓射箭,就听“叭”的一声,一只乌鸦应声落地。

子夏连连赞道:“好箭法!”

孔子抬头见树上的群鸦惊飞半空,“呀呀”乱叫,辗转盘旋,不肯远去。

猎人喜滋滋地提起死鸦就走。不料,半空的群鸦围追着猎人边飞边叫。猎人怎么驱赶都无济于事,只好无奈地扔了死鸦,仰天怒骂道:“真晦气!”然后背上弓箭,扬长而去。

半空中的乌鸦见猎人走远了,便纷纷落地,围着死鸦不停地哀鸣,其声悲凄,好似吊丧一般。令人不寒而栗。

这时,有位农夫走来,又惊飞了群鸦。

农夫见了死鸦,就地挖了个坑把死鸦埋了。空中的乌鸦又鸣叫着盘旋一阵,然后向远方飞去。

孔子目睹此景,不由地深深叹了口气。

子夏不解:“老师为何兴叹呢?”

孔子道:“我因有感于乌鸦!乌鸦是禽类中最仁慈的一种,它好比人中君子啊!无故被人猎杀,所以兴叹!”

子夏又问:“老师怎么知道乌鸦是禽类中最仁慈的呢?”

孔子道:“乌鸦有反哺之心,故称为慈。你不见刚才猎人射死一鸦,群鸦追逐猎人,待猎人扔掉死鸦后,它们又围住死鸦哀鸣,直到农夫埋了死鸦,它们才飞走。这种不忍同类死亡和暴露于野的心思,是多么真切呀。如今天下大乱,人类相互争夺残杀,竟不如一群乌鸦有仁者之心啊!”

孔子说完,心中更加沮丧,子夏连忙搀扶着孔子回到书院。

十九

[原文]

孟子曰:“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①。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注释]

①荑(tí)稗:朱熹《集注》云:“草之似谷者,其实亦可食,然不能如五谷之美者。”

[译文]

孟子说:“五谷是作物中的佼佼者,如果不成熟还及不上稀米、稗草。仁,也在于使之成熟而已。”

[延伸阅读]

仁本身还有成熟与否的问题,说仁不成熟还及不上稗草。

下文中的老师,我认为他才是真正做到了仁呢!

一位老师和他的一群学生十年间游历了很多的国家,拜访了无数的学者,现在他们回来了,个个都满腹经纶。

进城之前,老师在郊外的一片草地坐了下来,对学生说:“十年游历,你们都已是饱学之士,现在学业就要结束了,我们上最后一课!”

学生们围着老师坐了下来,老师问:“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

学生们答:“现在我们坐在旷野里。”

老师又问:“旷野里长着什么?”

学生们说:“旷野里长满杂草。”

老师说:“对。旷野里长满杂草。现在我想知道的是如何除掉这些杂草。”

学生们十分惊愕,他们都没有想到,一直在探讨人生奥妙的老师,最后一课问的竟是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

一个学生首先开口说:“老师,只要有铲子就够了。”

另一个学生接着说:“撒上石灰就可以除掉所有的杂草。”

接着讲的是第三个学生,他说:“斩草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

等学生都讲完了,老师站了起来说:“课就上到这里,你们回去后,按照各自的方法除去一片杂草,没除掉的,一年后再来相聚。”

一年后,学生们都来了,他们按照各自的方法没能除去杂草。原来相聚的地方却已不再是杂草丛生,它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学生们围着谷子地坐下,等待老师的到来。

然而,老师没有出现。

几年后,老师去世了,学生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在书的最后补了一章: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

杂草就是不仁,庄稼就是仁,以仁代替不仁,才是最好的去除不仁的办法,也是真正的成熟的仁,是大仁。

二十

[原文]

孟子曰:“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①,学者亦必志于彀。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

[注释]

①必志于毅(gòu):朱熹《集注》云:“志,犹期也;彀,弓满也。”

[译文]

孟子说:“羿教人射技,必定要求拉满弓,学习的人也必定致力于拉满弓。大匠教人必定依据规矩,学习的人也必定要依据规矩。”

[延伸阅读]

学习必须高标准、严要求,所谓标准、要求,就是孟子所言的“规矩”。朱熹说:“此章言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师舍是则无以教,弟子舍是则无以学。”(《集注》)学技艺是如此,学习为人处世的大道更应该如此。

仲夏的一天晚上,孔子与几名弟子在南门里练兵场上步行赏月。

孔子对弟子们说:“我已69岁了,今后与你们一起走动的时间不多了。今晚,风凉月朗,咱们随便走走谈谈。”

子柳问:“老师,我是您的新弟子,个人修养远不及师兄们,我想在修养方面多努力。请老师谈一下‘格言’、‘座右铭’的确切含义。”

“‘格言’是含有劝诫和教育意义的精练语言,‘座右铭’则是写出来放在座位旁边的格言。一个君子应当有自己的座右铭,以之警戒、激励自己。”孔子说完,问曾参:“你时常考虑什么?”

曾参说:“学兄颜回德高学深,然而,他有时常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的美德,他真正做到了‘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我时常考虑的是从多方面学习颜回的美德。”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这句话自然是颜回的座右铭了。”孔子问曾参:“你的座右铭是什么?”

曾参恭恭敬敬地说:“‘吾日三省吾身’,即我每天以三件事反省自己:第一,检点自己帮别人办事是否尽心尽力;第二,检点自己和朋友交往是否讲诚信;第三,检点自己是否认真复习了老师传授的学业。”

孔子满意地说:“你这三点做得很好,要想做一个真正的君子,必须做到‘吾日三省吾身’!”